通识教育:大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q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之际,才有条件提出“通识教育”。
  
  解放周末:说到通识教育,让人想起美国的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在1945年发表了《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报告。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引发了普遍的“西方文明危机感”,引起全社会的广泛讨论。现在,60多年过去了,在中国大陆为什么也要提出通识教育?动因是什么?
  秦绍德: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确实需要思考,为什么现在提出通识教育,时代背景是什么。我想主要有这么几条。第一,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而30年前启动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恢复高考,这是为改革开放做好人才准备。
  解放周末:恢复高考,是邓小平同志复出以后做的第一件大事。
  秦绍德:是的,第一件大事。这是个很英明的决策,而且这件事和复旦大学有关系。当时我们的老校长苏步青和国内其他学者共同向中央提出一个建议———恢复高考招生和研究生招生。邓小平同志后来对教育部有一个批示,让苏步青召回复旦数学系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十九罗汉”。这“十九罗汉”都是数学学科某一方向的重要人才。以召回“十九罗汉”为标志,复旦的人才培养工作恢复了。此后,苏步青又首先在国内招收博士生。谭其骧教授招收了全国第一批文科博士生。
  从历史角度来看,30年前,改革开放启动,同时也启动了中国大学的发展之路。30年来,大学顺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快速发展。特别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大学教育更是迅猛发展,满足了广大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这方面的数字很多,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8%增加到23%,普通高校在校人数从780万增加到1800万。大部分家长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实现了。所以我想,通识教育的提出,首先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有关。经过一段时期的大发展之后,才会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解放周末:也就是说,如果时光倒转到30年前,是不可能提出“通识教育”这个命题的。
  秦绍德:对。就算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也不会提出这个命题。只有发展到现在的阶段,才会水到渠成地提出这个问题。
  
  对大学教育中的过分功利化,要敢于“逆潮流而动”。
  
  解放周末:改革开放30年来,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秦绍德:对,这正是我想说的提出“通识教育”的第二个原因——整个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市场对人才提出了强烈需求。人才培养也是以市场为导向。这个方面,总体上我觉得是健康的,但中间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说,人才培养过于急功近利,过于与市场需求直接挂钩。
  解放周末:但一些人认为,市场导向就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标。
  秦绍德:我认为这种提法欠考虑。大学设置专业,是应该满足社会需求的,也就是人才市场的需求。但是,市场的变化很快,大学的专业跟也来不及,一味地跟着市场走,人才的培养就会比较功利化。而大学的专业应该有普适性、稳定性。当前家长和社会对于学生的期望,也更多地和职业联系在一起。这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脚踏实地,坏处是完全服从于职业的需要,培养不出优秀人才。所以,复旦大学开展通识教育,对于过分功利化的大学教育,是一种“逆潮流而动”。因为我们觉得,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必须具有全面素质,而不仅只有专业技能。比如市场需要会计师,很多大学开了会计专业,但大家不能忘记,会计也需要全面素质,不做假账,有职业诚信,不仅要懂得会计,也要懂得其他经济领域的知识,等等。
  解放周末:这就是说,教育应该发挥自身对整个社会人才培养的导向功能。
  秦绍德:是的,应当更看重人才培养的中长期规划,服从于未来事业的需求。我们推进通识教育的第三个原因,是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更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不是单一化的人才。国家和社会需要专门人才,但这种专门人才也是建立在综合基础上的专门人才。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终身都在调整,不可能通过一所大学的本科学习就被一劳永逸地确立。在中学就把学生划分为文、理、工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另外,我们推进通识教育,也是我国面向世界开放的结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向世界开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中最重要的是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的竞争。面对这种挑战,我们更需要培养国际化的、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他们既能站在时代和科技发展的前沿,视野开阔,又要有多种语言交流能力和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以上这四个方面,就是我们提出通识教育的大背景。
  解放周末:通识教育的提出,是回答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着眼于长远,而不是简单模仿国外的一流大学。
  秦绍德:对。而且,我们的改革也符合中央的要求。经过前一轮扩大招生规模以后,国家提出,高等教育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提高教育质量,主要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大学本科阶段实行通识教育,就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在对“人”的认识上,应该表达出理解与作为。
  
  解放周末:这些年,老百姓最熟悉的一个教育名词就是“素质教育”。人们难免会想,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
  蔡迭峰:1998年,国务院提出素质教育,这是对整个教育的战略性调整,也就是说,培养一个人,不光是培养技能,而更要培养素质。素质教育是个很大的概念,说起来简单,实施起来困难。lO年来,复旦一直在探索。我们推进通识教育,实质上也就是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推进通识教育是我们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举措。
  解放周末: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共通点在什么地方?
  蔡达峰:素质教育也好,通识教育也好,有一个共同的立论:着重于人的培养,而不是技能或知识的传授,这个目标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复旦所做的事情,是把素质教育具体化到通识教育,再具体化到核心课程,甚至于具体化到学生的培养形态——复旦学院。目的是希望,培养出的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更好的社会责任感。这和以往所谓专业教育、技能教育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思想上的误区,比如觉得应用很重要、物质财富很重要、外在的东西很重要,甚至比一个人的心灵、人格都重要。可以这么说,在市场化浮躁到一定程度后,在利益的刺激下,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对事物的看法,乃至对自己的看法,往往是不端正的,这是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之音,这甚至是一种影响到民族发展的危象。在这种局面下,像复旦这样的大学,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应该在对“人”的认识上,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作为。
  解放周末:应对浮躁,需要定力。
  蔡达峰:所以一些国外大学这样解释通识教育:为了迎接迅速变化的世界所做的最好的准备。因为今天的世界变化太快了,价值观的变化也很迅速。在这 些变化之中,什么是恒定、永恒不变的?我想就是对一个人的人格要求。一旦放松对人格的塑造,就会迷失自己,随波逐流,不会对社会、民族以及自己负责。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激发学术内在的自觉意识,激发他们对自己的关照、对民族社会的责任,这样才能应对迅速变化的世界。
  解放周末:按照您的理解,无论是美国的教育模式,还是复旦的教育理念,它们中间存在一些恒定的东西,这是共性吗?
  秦绍德:是共性。对人的本性,对社会责任,对真善美,人类社会有共同的看法。
  
  通识的“识”,是识科学、识社会、识人类。
  
  解放周末:通识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秦绍德:我们的理解是,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素质教育。所谓全面素质教育,有几层意思。第一,不仅有知识,而且有能力,会动手,会交往,素质全面,这是一种理解,浅层次的理解。第二,不仅成为人才,而且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所以,在香港和台湾,把通识教育叫作“全人教育”。如果一个人光有表面的东西,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情怀,没有个性,就不是完整的人。所以,全面素质是包含多方面的。
  解放周末:复旦是什么时候开始走向通识教育的?
  秦绍德:我们学校走到通识教育这一步,实际上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我们推行“通才教育”。“通才教育”和“通识教育”虽一字之差,内涵差别很大。通才教育更着眼于“才”——文科学生要读点理科,理科学生要懂点文科。这没有错,这是全面素质的一部分,但只是表层的。到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学校开始推行学分制,开始选课。到2002年,学校提出完全学分制改革,按文、理、工、商、法、医等大类培养学生。经过这几年,随着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深入理解,才一步步走到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不是一般的文理交叉,或是一般的通才教育的概念,而是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入到人格,深入到一个完整的人。
  解放周末:从字面上理解通识教育和通才教育,有人可能误以为“才”的范围比“识”大一些。
  秦绍德:这里的“识”不是“知识”的“识”,而是识科学、识社会、识人类。不光这些,还要识文化、识历史。现在的教育中,缺乏人文教育、人文关怀。而复旦大学的人文学科教授,恰恰是最赞成通识教育的。他们认为,在当今科技日益发展,市场经济日益盛行的情况下,人一定不能丧失自己。
  
  教育不光是培养“匠”,而且要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解放周末:可否将通识教育理解为一种精英教育?
  秦绍德:我们不是简单地讲精英教育,通识教育不等于精英教育。但我们认为,通识教育应该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大学培养人才是多层次的,可以有专业技能很强的学校,但综合性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培养的人才,是有望在各行各业成为栋梁的学生,我们希望至少对他们进行通识教育。
  解放周末:目前全国有几所大学在进行通识教育?
  秦绍德:北大、南大等综合性大学都有条件,在港澳台地区,台大、香港中文大学等都在提倡通识教育。在西方。哈佛、耶鲁、芝加哥大学、哥大、牛津、剑桥等,早就在大力推行通识教育。其中具有标志性的是哈佛和芝加哥大学。
  解放周末:从西方引进了通识教育这个理念,给中国高校带来了什么?
  秦绍德:通识教育作为一个理念在中国的提倡,是教育观念的一次重大变化。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要深入,教育不光是培养“匠”,而且要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我们现在经常讲,要培养大师。大师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应该是非常健全的人格,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引导社会前进。很多人没能成为大师,并不是专业知识不够,而是没有这种胸怀,没有思维的前瞻性,没有文化和历史的眼光,因此成不了大师。
  解放周末:大师应该是社会的良心。
  秦绍德:说得对。
  解放周末:在西方的通识教育中,西方文明经典被看作是最主要、最重要的内容。那么,我们的通识教育呢?
  秦绍德:我觉得,深厚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最大财富。通识教育尽管是西方首先提倡的,但并不是照搬外来教育。把通识教育看作是照搬外来教育,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教育思想应该博采众长,教育实践应该切合时代和国情。
  蔡达峰:市场经济不也是外来的么?其实这与是否是从西方引进的无关,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具有某种普适性的。
  秦绍德:对。我补充一下前面所说的全面素质。对全面素质还有一重理解:能够融通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现在,复旦每年的留学生数量突破了6000人次,各国文化在一个校园里汇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想,必须先理解外国文化,再回过头来反思中国文化,各国文化交融在一起,这也是通识教育的一重涵义。
  
  仰望星空的人,大学要多多培养。
  
  解放周末:听秦书记的一番话,让我联想到半个多世纪前,梁思成先生曾有一篇著名的演讲《半个人的时代》。他指出,社会工业化程度加深,科技与人文分离,导致了两种畸形人的出现: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秦绍德:非常有道理,即使在今天,这种说法也是切中时弊的。
  解放周末:能否认为,通识教育是当前在全球化过程中,避免过分工商业化而失去“人本”的一种途径?
  秦绍德:我赞成这个说法。通识教育对于过分工商业化,对于现代化过程中的人本缺失,是很有针对性的。主要有这样几个针对性。第一,科技发展以后,很少有人探讨科技背后的人本问题。比如说,我们大力发展工业化,忘记了环境保护,破坏了自己的家园。这看起来是自然问题,实质是人本问题。
  第二,科技和人本是不能分离的。我们在医科生培养中注意到了一个问题:医生不仅是看“病”的,还是看“病人”的。学生在学习医学的同时,必须学习人文知识,懂得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提高个人修养。当前医患关系紧张,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医学伦理、医学心理教育还不够完善,通识教育针对的正是这一点。
  第三,通识教育还是针对应试教育的,是一种纠正。应试教育让学生完全跟着试题转,丧失了思维的能力,也不具备学习的能力,甚至失去了对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兴趣。在应试教育里,学生面对的是考题,是无穷无尽的考试,人际交往能力很差,容易孤独,学生又是独生子女,人格方面很容易缺失。而复旦,就是要通过通识教育,想办法把这些缺陷扭转过来。
  解放周末:对这种缺陷到大学才着手扭转,是不是太迟了?
  秦绍德:再迟也要做。有人说,应试能够取消吗?当然,考试还是需要的。我想,我们不能取消考试,但如果应试变成了人的思维方式,甚至成了工作方式,而不考虑其他能力、其他素质,那就变得可笑了。这怎么和创新社会对接?通识教育 对当前的应试教育是有强烈针对性的。
  蘩达峰:应试教育指的是以通过考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它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更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每个人都是在复杂而变化的社会中探索。我们不能简单地告诉他未来社会会是怎样,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但我们应该告诉他,什么东西应该坚持,什么是无论怎样也不能违背的。这恰恰是当前中国教育中最为缺失的一环——缺乏对人的基本人格的启蒙。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应该建立在什么之上,如果这一点迷失的话,在功利的社会背景下,人就会被工具化。
  解放周末:也就是说,教育要回归本质,回归到“做人”的问题上。
  蔡达峰:党的十七大报告里提出,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这实际上是探讨人和社会的本质问题。同样,教育也是这样。当前社会太容易忽视对本质的认识。人对自己的看法,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往往偏向功利,只有少数人才能坚持本质。温家宝总理说,现在仰望星空的人少,注重脚下的人很多。如果将来复旦培养的学生也只会望着脚下,那么复旦就无法对民族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秦绍德:补充一句,这样的人也没有时间仰望星空。
  解放周末:不仅没有时间看,或者没有心思看,而且也看不懂。有个笑话说,现在有的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偶尔抬头看星空,也只能说一句“他妈的真美”。
  
  “人才”、“人才”,不能看“才”不看“人”。
  
  解放周末:谈到通识教育,我想它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概念。许多读者很关心,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是怎么做的?
  蔡达峰:我们在2002年开展的教学改革非常重要。当时提出,学生一开始不要有强制的专业,在复旦4年内接受的不全是专业教育。因此设置了3大板块的课程,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综合教育板块和文理基础教育板块,此外还有专业教育板块。但实践以后,我们发现,学生仍然一进校门就有很强烈的专业归属感。我这才认识到,中国的大学如果离开了“专业”两字就不会教学,不会培养人了———教师按专业分,学生按专业分,行政架构按专业分,运转的基本单位就是专业。
  解放周末:一进校门,每个人就很自觉地把自己归类。这是犯了“只见专业不见人”的错误。
  蔡达峰:对。中国高校与西方大学的一个明显不同是,我们创办现代大学的开始就是应用型的,就是经世致用,要科技强国的,所以一开始就按专业立校。而西方的大学是从贵族教育起步的,是培养人的。所谓“七艺教育”,完全没有功利性。随着时间推移,西方大学开始在这个基础上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知识分化提出的要求,面临的问题是,怎样从一般人的培养、人格培养,延伸到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性教育。在这一调整过程中,通识教育得到了发展,既守护了自己,也转变成了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理念。
  解放周末:也就是说,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高校在通识教育这一理念上是先天不足的。
  蔡迭峰:我们培养的“人才”,往往到最后是“才”,而不是“人”。所谓“栋梁”,还是“材”,不是“人”,不是精神。因此,从专业教育回归到一般人的教育,非常困难。大学能够设置通才教育的课程,但学生选课仍可能优先选择和专业相关的课程,而不是和自己需求相关的课程。因此,我们试图调整学生的培养模式,使他们能够摆脱专业局限,于是就有了复旦学院。
  秦绍德:复旦学院是一个形式、一种氛围。让来自各地、各种特点的学生混合居住,打破地域,打破学科,形成文化的大交融。我们努力为学生创造外部环境,让他们去思考,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什么是自己最需要的。
  解放周末:通过这种氛围的熏陶,打破学生心中的专业框框。
  蔡达峰:对,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从专业中“突围”出来,2006年,我们又推出了核心课程,让学生接受同一种要素教育,在课堂上强化“通识”概念。复旦核心课程有6个板块,反映了我们教师普遍认可的现代大学的人格教育内容,是复旦能够给予的通识教育的模式。
  
  说到底,我们需要“心灵的攀登”。
  
  解放周末:核心课程的6板块具体是什么内容?
  蔡达峰:第一块,是文化传承,板块名称叫作“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我们不会培养脱离民族的世界公民。我们培养出来的一定是中国人的大学生。不懂中国的过去,不懂中国的现在的人,也成不了栋梁。
  此外,我们设置了一个世界视野一“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不懂中国以外的东西,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中国的栋梁。我们想让学生了解当代西方文明的本质,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本民族所处的关键性历史阶段,深入思考本民族的现代化道路。
  第三部分,“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关键是科学精神。当今世界是科技的世界,所有的科技活动、成就背后,都蕴藏着一种科学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而不是简单地介绍科技发明的成果和科学知识。
  第四,“批判性思维”。告诉学生,人具有很强的思辨能动性,应该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这是形成独立人格的核心之一。
  第五个板块一“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作为个体的人,首先要珍惜生命,其次要有人格,这样才能成为社会意义上的个人。我们希望,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生命与伦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思考生态环境与生命伦理问题。
  第六个板块——“审美体验”,对世界的欣赏眼光也需要激发,不能用机械、僵化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解放周末:可不可以这样说,这6个板块体现了复旦对通识教育的整体理解?
  蔡达峰:是的。当然,或许其他大学和我们理解的不一样。每个人的理解都可能不同,争议也有。比如有的老师说,为什么不把法律、外语放进去。我想这些都是学术之争,都不要紧。重要的是学校要有良知,我们为学生着想,学生才会有所收获。
  秦绍德:大学再不想,学生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蔡迭峰:对,虽然为时已晚,但再晚也要想,也要做。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
  解放周末:这6个板块是如何形成,如何确立的?
  秦绍德:这6个板块,是热心于通识教育的一批老师集体讨论出来的,不是我们拍脑袋想出来的。
  蔡达峰:这些板块的设置背后是有动因的。或许若干年后,我们会调整,因为我们有了新的思考。哈佛大学核心课程共7大类,前几年刚做了调整,因为他们发现社会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要为社会开出新的良方。
  解放周末:有人说,通识教育的关键是要研读经典文本,有人认为关键是小班化教育。复旦的理解是什么?
  秦绍德:通识教育有两个抓手,一是引导学生阅读,增加阅读量。这和国外大学教育相同,增加课外阅读,进行课内讨论。二是小班讨论。现在生师比比较高,我们正在恢复和健全助教制度,为一名教授配备5~6个助教。助教主持讨论,并打分,这就完全改变了过去“你喂我吃”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当然,阅读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阅读经典文本。
  蔡达峰:举个核心课程的例子。我们有两位老师,一位从东亚文明切入,一位从西欧文明切入,着力点都是理解文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共同的目标是把对文明的理解讲通。这种教育超越了以前的专业界限,对学校来说是很大的挑战。现在,无论是教师还是助教,乃至行政管理人员,都感觉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原来,老师只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任务了。现在他要关照学生的心灵,在关照别人心灵的时候,首先要关照自己的心灵。这对教学双方都是很大的促进。
  解放周末:美国有专家把通识教育称为“心灵的攀登”。
  蔡迭峰:是的,确实是“心灵的攀登”。
  秦绍德:当然,在这个心灵攀登的过程中,还有一部分老师有疑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什么关系?我认为,专业教育是有必要的,大学教育不是要取消专业教育。毕竟,专业教育是有科学分类的,而且进行了这么多年。我们认为,本科阶段还是打基础。如果要追求完全的专业教育,可以在硕士阶段、博士阶段。本科阶段还是以通识教育为基础,进行一部分专业教育,两者结合起来。而且,专业教育也要改革,不能跟不上现代科技的发展,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如果能够以通识教育为基础,而且有高质量的专业教育,我们培养出的人才肯定受欢迎。
  
  对整个教育链条,通识教育会起导向作用。
  
  解放周末:复旦推进通识教育,对家长有什么期望么?
  秦绍德:我想对家长们说。不要过早地用职业观要求学生。现在有的家长甚至从小学就开始为孩子规划职业了。其实,职业的选择偶然性是很大的。单纯用职业观来教育学生,是非常功利、近视的,也会损害家长自己的利益。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自主、生动、活泼的生长环境。
  蔡迭峰:你看真正的成功人士,家庭氛围都是比较开明的。家长要做开明人,要有这样的信念:一个好的社会,只要孩子是好人,只要有能力,社会一定会给他机会。把孩子培养成有能力的好人,他就一定会有机会。
  
  来源:《解放日报》
其他文献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教师。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所指出的:“为组织适应未来的教育,我们需要有新型的教师。”正是面对着这一迫切的现实需求,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将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专业化作为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的基本素质关系到课程改
期刊
高校对大学生的处分是学校对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进行的惩戒,它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等处分形式,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手段。夸美纽斯认为: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犯下一些或大或小的错误,学校为了让学生明白犯了错误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于是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其真正目的是育人,通过纪律管理,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健康良性地发展,促进
期刊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我国实施大学扩招政策以来,高等院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招生人数急剧增加,满足了国民对高等教育日益增加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人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1999年至今,大学扩招已走过了8个春秋。实践表明:高等教育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出现了高等教育需求与市场供给的失衡等一系列矛盾,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因此,回首大学扩招8年,分析大学
期刊
教育部规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是1:200。200名学生对于辅导员个人而言,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况且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征。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学生获得最大效益,保证工作的实效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此,笔者提出的一个命题就是: 整体关怀、个体关注。作为一个辅导员,要做到整体关怀与个体关注的统一。    整体关怀    辅导员对学生的关怀应以
期刊
什么是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起源于古希腊雅典教育,通过德、智、体、美诸育使受教育者养成“身心既美且善”的人。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育的建议中》,把和谐教育理解为认识与自我相结合起来的教育,即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找到某种表现自己的活动领域,在积极劳动与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培养“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人”。[1]就我国而言,和谐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所
期刊
从2006年秋季开学开始,全国普通高校都实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并统一使用了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教材。本文主要就新教材的特点以及新教材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新教材的特点    (一)注重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四门教材各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但是它们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起到了功能互补的作用。马克思主义
期刊
当前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对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加强的各项工作做了明确规定,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内容。然而综观各高校精品课程的实践,不难发现精品课程在网络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高校精品课程
期刊
上世纪末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从研究的思路与实践来看,学者们更多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教师个体的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合作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实践表明,教师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教师合作的涵义    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 , A)认为合作是教师文化的一种,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生成的一种相互开
期刊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互动而形成的、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特殊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状况制约着教育活动的一切环节,可以说,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短期目标都将落空。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能否落实,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和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然而,现实的师生关系不容乐观
期刊
充分理解科学本质已经成为科学素养的核心成分,这一理念已经明确反映在各国的课程文件中。一个哲学意味很浓的术语何以成为科学教育关注的问题呢?科学教育学中探讨的本质与哲学中探讨的本质到底又有怎样的不同呢?这就涉及到科学本质教学兴起的源头。针对当前科学本质教学形式化的倾向,笔者认为澄清科学本质教学本来之意显得尤为必要。  科学本质教学,是以对科学的理解为旨归。本文试图借助科学哲学、科学文化学的学科资源对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