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悼念张思德同志所作演讲的开篇。
这个演讲就是毛泽东的名篇《为人民服务》。也就在毛主席这个演讲的前后,时为苏北射阳县抗日干部学校学员、学救会主任的周克玉在新四军战士的教育和熏陶下,毅然参加革命,加入了新四军。
近日笔者拜访了中国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简称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总后勤部原政治委员周克玉上将。当笔者一提起新四军这个话题时,周克玉动情地说:“我是新四军的一名小兵,是新四军解放了我的家乡,没有新四军就没有我后来的成长过程。”
接受革命启蒙
1929年1月,周克玉出生在江苏省盐城北部的阜宁县于桥村。周克玉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忠厚、本分的农民,他的母亲生了9个孩子,但是只存活了6个。由于家贫,在这6个孩子中,当年家里只有让周克玉一人勉强读书的能力。但是,家庭的经济能力也不过让周克玉读到小学四年级便辍学了。幸运的是,就在那年新四军来了。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军部在盐城的太庙恢复重建,距离周克玉的家乡不过几十里路远。虽然老百姓当时都搞不清什么是新四军,但是,一听说是红军,是老八路,老百姓的心里就踏实了,尤其是在当时日本侵略者横行肆虐的时候,他们像找到了保护人,找到了依靠一样。在当时的苏北地区流行着这样一句民谣:“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由此可见新四军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威望。
周克玉对新四军的进一步了解,还要从他的两个老师仲必正、胡杞缘说起。他们都是新四军战士,是新四军第3师黄克诚部队的伤员,为了养伤留在了周克玉家所在的于桥村。穷人的子弟读不起私塾,这两位新四军战士办起了学校,周克玉从此走进了新式的学堂。两位老师把在新四军里学到的东西搬来讲给孩子们听,开设了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课程,还把新四军里带兵的作风和方法用到教学中。周克玉从小要强,所以学习非常用功,每门功课差不多都是100分,有时考了99分,他都会难过得哭一场。
正因如此,老师对周克玉非常关心和重视,培养他加入了儿童团。不久,他就担任了儿童团长。在学校里,老师给他们讲了红军长征、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寇的故事,还给他们讲了许多革命道理。在老师的培养和影响下,周克玉逐渐成长起来,开始参与到大人们的活动中,比如张贴宣传抗日的标语、演戏唱歌、站岗放哨等等。后来,老师带他到区里参加一次由十几个小学师生代表组成的集会。到了区里,老师才知道,那是一个宣传抗日的演讲比赛,情急之下,老师和周克玉商量,希望他代表学校上台演讲。在老师的鼓励下,周克玉第一次走上演讲台,他不慌不忙地给到会的人们讲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他说:“一根木柴容易折断,十根木柴绑在一起就不容易折断,全中国的人民只要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日本鬼子!”一个13岁的孩子语出惊人,自然赢得了众人的掌声与喝彩。“对我来说,这两位老师,就是我参加革命的启蒙老师,他们对我的一生影响太大了。”周克玉回忆说。
求真务实的将军诗人
笔者早就听说,周克玉是一位儒将,是将军诗人。我国著名学者、楚辞专家文怀沙教授曾这样赞扬周克玉将军:“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实践和诗歌创作实践几乎是相互映照、相互砥砺,同步前行的。作为‘为民前驱’的军人,他义无反顾地‘上马横槊’,又情不自禁地‘下马赋诗’;他在紧张的战斗和工作缝隙中毫不懈怠、分秒必争地从事学习和写作。50多年来始终保持记日记的习惯,自称他写的是日记性的诗。目的性十分明确:‘或为鼓舞士气;或为酬答友人;或为抒发情怀。’求真务实、不尚虚华是他一生的信条。他在生活中追求的‘善’和在诗歌中追求的‘美’,莫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
周克玉从十几岁开始记日记,不少日记都是用诗歌写成的。1945年4月25日是周克玉将军终生难忘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年仅16岁的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天夜里,他在日记本上写了一首题为《启明星》的诗歌:春雨绿柳新装/风和气爽苗壮/今晨的启明星/特别特别的亮//脚踩泥泞小径/前方道路宽广/今晨的启明星/特别特别的亮//母亲最懂儿心/喜在胸中深藏/今晨的启明星/特别特别的亮。
1947年6月23日夜,我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在地方部队和民兵的配合下,对盘踞在盐城与阜宁之间的沟墩镇和田舍一线的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歼灭战。周克玉在《夜克沟墩、田舍》诗中记录了他参战的情景:敌人烧杀抢/战士仇满腔/得令拔据点/磨刀又擦枪//深夜黑茫茫/蛙鸣战鼓狂/前队传口令/子弹急上膛//一声冲锋号/夜色何辉煌/几番争夺战/越打气越壮//枪声密如雨/四处喊缴枪/未待星月退/欢呼满战场。在那一夜的战斗中,我军歼敌500多人。周克玉将军回忆说:“我当时是指导员,只要我往前冲,战士都抢在我的前头往上冲。在战场上,官勇则兵勇。勇者胜!”
翻开他的日记,最能展示这位老将军当年驰骋沙场雄风的,是那首记录他1949年4月20日夜从安徽巢湖乘木帆船参加渡江作战的诗:千帆竞渡断浪飞/万炮齐发敌垒摧/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怒涛席卷江南岸/金汤一夜尽成灰……
在这些气吞山河的诗句中,一位威武的将军已初露端倪。
周克玉将军是个善思考、勤动笔的人。在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并写下了近千首诗词。1997年,他出版了诗集《京淮梦痕》和论文集《京淮求真》;2001年,他又出版了第二部诗集《足茧千山》。细读《京淮梦痕》、《京淮求真》,你所看到的是这位将军诗人17岁从苏北出发参加新四军到66岁离任于北京,一路走来所留下的半个多世纪的脚印。而《足茧千山》诗集是他离休后,尤其是1998年进入九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工作后,涉足新领域、结识新朋友、广泛接触社会的感怀;记录了他所到之处的风俗民情、文物古迹、瑰丽风光,特别是祖国的多娇江山;抒发了他对崭新时代、各族人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此外,2004年10月和2007年5月,周克玉还先后出版了出访日记《天方行草》、《军政委日记》。
宣传铁军精神
1946年9月至10月,国民党军队进攻苏北占领了两淮,我地方组织成立支前指挥部,县委派周克玉到射阳县支前指挥部工作。当时指挥部由县长和书记担任指挥,周克玉就直接上了前线,参加了新四军6师的两次保卫涟水的战役。这是周克玉第一次真正地接触到血肉横飞的战斗场面。当时他带着民兵和担架队,面对的是国民党74师主力部队,战斗打得十分艰难。第二次保卫战,由于敌众我寡,上级命令放弃涟水北撤,周克玉他们负责保障的是新四军6师18旅52团,就是彭冲同志担任政委的那个团。周克玉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经历了100多次战斗,和战士、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这以后,周克玉被调到了县总队,后来又被调到了苏北军区独立3团,担任连指导员和团部组织干事等职。淮海战役前,独立3团被编入主力部队,周克玉调任到新四军6师担任组织干事,这是他没有想到的。6师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亲切了。后来在渡江战役前,6师被改编成了24军。从1949年到1960年,周克玉在24军一共工作了11年,从干事升至科长、处长等。期间1952年,他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所以说,周克玉是由新四军培养和教育成长起来的。
担任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后,为了更好地、更准确地概括“铁军精神”,让更多的年轻下一代真正地了解新四军、了解“铁军精神”,周克玉为此花费了很多的精力。他除了参加各地新四军研究会举办的重要活动外,还不辞劳苦,跋山涉水,亲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江西、湖北等新四军战斗过的革命老区和纪念地考察调研,并通过看望新四军老战士、烈士遗孀等活动,从中获得启发和灵感。经过与大家研究总结,他提出了关于“铁军精神”研究的初步概括:忠贞不渝,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顾全大局,相忍为国的博大胸怀;英勇无畏,以弱制强的钢铁意志;坚忍不拔,艰苦卓绝的顽强作风;五湖四海,同舟相济的赤诚团结;自觉遵行,秋毫无犯的严明纪律。
2007年,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在北京丰台区芦沟桥畔小屯村占地40亩的“新四军林”地修建了一座“铁军亭”。
周克玉将军亲自为“铁军亭”题写了亭名和对联。对联上联为:武昌城,罗霄山,敌军丧胆;下联为:长江滨,淮河畔,倭寇惊魂。建筑队工人在亭子的梁柱上彩绘了当年新四军战斗情景的图案,对联与图案交相辉映,再现了英勇的新四军八年抗战的艰苦历程和辉煌战果,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铁军精神”。
“新四军林”和“铁军亭”是芦沟桥畔一道亮丽的风景,已成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
责编/玉坤
这个演讲就是毛泽东的名篇《为人民服务》。也就在毛主席这个演讲的前后,时为苏北射阳县抗日干部学校学员、学救会主任的周克玉在新四军战士的教育和熏陶下,毅然参加革命,加入了新四军。
近日笔者拜访了中国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简称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总后勤部原政治委员周克玉上将。当笔者一提起新四军这个话题时,周克玉动情地说:“我是新四军的一名小兵,是新四军解放了我的家乡,没有新四军就没有我后来的成长过程。”
接受革命启蒙
1929年1月,周克玉出生在江苏省盐城北部的阜宁县于桥村。周克玉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忠厚、本分的农民,他的母亲生了9个孩子,但是只存活了6个。由于家贫,在这6个孩子中,当年家里只有让周克玉一人勉强读书的能力。但是,家庭的经济能力也不过让周克玉读到小学四年级便辍学了。幸运的是,就在那年新四军来了。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军部在盐城的太庙恢复重建,距离周克玉的家乡不过几十里路远。虽然老百姓当时都搞不清什么是新四军,但是,一听说是红军,是老八路,老百姓的心里就踏实了,尤其是在当时日本侵略者横行肆虐的时候,他们像找到了保护人,找到了依靠一样。在当时的苏北地区流行着这样一句民谣:“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由此可见新四军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威望。
周克玉对新四军的进一步了解,还要从他的两个老师仲必正、胡杞缘说起。他们都是新四军战士,是新四军第3师黄克诚部队的伤员,为了养伤留在了周克玉家所在的于桥村。穷人的子弟读不起私塾,这两位新四军战士办起了学校,周克玉从此走进了新式的学堂。两位老师把在新四军里学到的东西搬来讲给孩子们听,开设了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课程,还把新四军里带兵的作风和方法用到教学中。周克玉从小要强,所以学习非常用功,每门功课差不多都是100分,有时考了99分,他都会难过得哭一场。
正因如此,老师对周克玉非常关心和重视,培养他加入了儿童团。不久,他就担任了儿童团长。在学校里,老师给他们讲了红军长征、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寇的故事,还给他们讲了许多革命道理。在老师的培养和影响下,周克玉逐渐成长起来,开始参与到大人们的活动中,比如张贴宣传抗日的标语、演戏唱歌、站岗放哨等等。后来,老师带他到区里参加一次由十几个小学师生代表组成的集会。到了区里,老师才知道,那是一个宣传抗日的演讲比赛,情急之下,老师和周克玉商量,希望他代表学校上台演讲。在老师的鼓励下,周克玉第一次走上演讲台,他不慌不忙地给到会的人们讲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他说:“一根木柴容易折断,十根木柴绑在一起就不容易折断,全中国的人民只要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日本鬼子!”一个13岁的孩子语出惊人,自然赢得了众人的掌声与喝彩。“对我来说,这两位老师,就是我参加革命的启蒙老师,他们对我的一生影响太大了。”周克玉回忆说。
求真务实的将军诗人
笔者早就听说,周克玉是一位儒将,是将军诗人。我国著名学者、楚辞专家文怀沙教授曾这样赞扬周克玉将军:“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实践和诗歌创作实践几乎是相互映照、相互砥砺,同步前行的。作为‘为民前驱’的军人,他义无反顾地‘上马横槊’,又情不自禁地‘下马赋诗’;他在紧张的战斗和工作缝隙中毫不懈怠、分秒必争地从事学习和写作。50多年来始终保持记日记的习惯,自称他写的是日记性的诗。目的性十分明确:‘或为鼓舞士气;或为酬答友人;或为抒发情怀。’求真务实、不尚虚华是他一生的信条。他在生活中追求的‘善’和在诗歌中追求的‘美’,莫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
周克玉从十几岁开始记日记,不少日记都是用诗歌写成的。1945年4月25日是周克玉将军终生难忘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年仅16岁的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天夜里,他在日记本上写了一首题为《启明星》的诗歌:春雨绿柳新装/风和气爽苗壮/今晨的启明星/特别特别的亮//脚踩泥泞小径/前方道路宽广/今晨的启明星/特别特别的亮//母亲最懂儿心/喜在胸中深藏/今晨的启明星/特别特别的亮。
1947年6月23日夜,我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在地方部队和民兵的配合下,对盘踞在盐城与阜宁之间的沟墩镇和田舍一线的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歼灭战。周克玉在《夜克沟墩、田舍》诗中记录了他参战的情景:敌人烧杀抢/战士仇满腔/得令拔据点/磨刀又擦枪//深夜黑茫茫/蛙鸣战鼓狂/前队传口令/子弹急上膛//一声冲锋号/夜色何辉煌/几番争夺战/越打气越壮//枪声密如雨/四处喊缴枪/未待星月退/欢呼满战场。在那一夜的战斗中,我军歼敌500多人。周克玉将军回忆说:“我当时是指导员,只要我往前冲,战士都抢在我的前头往上冲。在战场上,官勇则兵勇。勇者胜!”
翻开他的日记,最能展示这位老将军当年驰骋沙场雄风的,是那首记录他1949年4月20日夜从安徽巢湖乘木帆船参加渡江作战的诗:千帆竞渡断浪飞/万炮齐发敌垒摧/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怒涛席卷江南岸/金汤一夜尽成灰……
在这些气吞山河的诗句中,一位威武的将军已初露端倪。
周克玉将军是个善思考、勤动笔的人。在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并写下了近千首诗词。1997年,他出版了诗集《京淮梦痕》和论文集《京淮求真》;2001年,他又出版了第二部诗集《足茧千山》。细读《京淮梦痕》、《京淮求真》,你所看到的是这位将军诗人17岁从苏北出发参加新四军到66岁离任于北京,一路走来所留下的半个多世纪的脚印。而《足茧千山》诗集是他离休后,尤其是1998年进入九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工作后,涉足新领域、结识新朋友、广泛接触社会的感怀;记录了他所到之处的风俗民情、文物古迹、瑰丽风光,特别是祖国的多娇江山;抒发了他对崭新时代、各族人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此外,2004年10月和2007年5月,周克玉还先后出版了出访日记《天方行草》、《军政委日记》。
宣传铁军精神
1946年9月至10月,国民党军队进攻苏北占领了两淮,我地方组织成立支前指挥部,县委派周克玉到射阳县支前指挥部工作。当时指挥部由县长和书记担任指挥,周克玉就直接上了前线,参加了新四军6师的两次保卫涟水的战役。这是周克玉第一次真正地接触到血肉横飞的战斗场面。当时他带着民兵和担架队,面对的是国民党74师主力部队,战斗打得十分艰难。第二次保卫战,由于敌众我寡,上级命令放弃涟水北撤,周克玉他们负责保障的是新四军6师18旅52团,就是彭冲同志担任政委的那个团。周克玉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经历了100多次战斗,和战士、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这以后,周克玉被调到了县总队,后来又被调到了苏北军区独立3团,担任连指导员和团部组织干事等职。淮海战役前,独立3团被编入主力部队,周克玉调任到新四军6师担任组织干事,这是他没有想到的。6师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亲切了。后来在渡江战役前,6师被改编成了24军。从1949年到1960年,周克玉在24军一共工作了11年,从干事升至科长、处长等。期间1952年,他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所以说,周克玉是由新四军培养和教育成长起来的。
担任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后,为了更好地、更准确地概括“铁军精神”,让更多的年轻下一代真正地了解新四军、了解“铁军精神”,周克玉为此花费了很多的精力。他除了参加各地新四军研究会举办的重要活动外,还不辞劳苦,跋山涉水,亲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江西、湖北等新四军战斗过的革命老区和纪念地考察调研,并通过看望新四军老战士、烈士遗孀等活动,从中获得启发和灵感。经过与大家研究总结,他提出了关于“铁军精神”研究的初步概括:忠贞不渝,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顾全大局,相忍为国的博大胸怀;英勇无畏,以弱制强的钢铁意志;坚忍不拔,艰苦卓绝的顽强作风;五湖四海,同舟相济的赤诚团结;自觉遵行,秋毫无犯的严明纪律。
2007年,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在北京丰台区芦沟桥畔小屯村占地40亩的“新四军林”地修建了一座“铁军亭”。
周克玉将军亲自为“铁军亭”题写了亭名和对联。对联上联为:武昌城,罗霄山,敌军丧胆;下联为:长江滨,淮河畔,倭寇惊魂。建筑队工人在亭子的梁柱上彩绘了当年新四军战斗情景的图案,对联与图案交相辉映,再现了英勇的新四军八年抗战的艰苦历程和辉煌战果,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铁军精神”。
“新四军林”和“铁军亭”是芦沟桥畔一道亮丽的风景,已成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
责编/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