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异的维生素维生素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hongjie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取维生素的变异
   维生素是人体所需各种营养元素之一,是一种必需品。人们为了保证体内不缺乏维生素,努力保证膳食平衡,甚至还常常食用维生素片。但事实上,维生素并不是都需要从饮食中摄取。比如维生素Q(又称辅酶Q10、泛醌),对人体非常重要(它于营养物质在线粒体内转化为能量时起重要作用),但却不是必需的,因为人体可以自行合成,制造出这种生物分子。也就是说,日常饮食中可以忽略维生素Q。
   实际上,靠身体自行合成并吸收维生素,是大多数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的普遍情况。维生素C就是一例,对大多数动物的饮食来說,它都不是必需的,只有对人类的饮食才是必需的。据估计,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遗传基因可能遭遇突变,破坏了体内合成维生素C的基因,才导致必须在膳食中摄取的情况。
   如果从优胜劣汰的角度来看,这些所谓的进化无疑都是有问题的,它使人类对外界特定食物的依赖度增加,某种程度上这会导致生存能力下降。在这些变异中,维生素B12可算是其中最严重的表现之一。
   既必需,又重要
   维生素B12,是唯一一种含金属元素的维生素。它分子结构中含有钴离子,因此又称钴胺素,这也是目前唯一已知钴元素的生物学用途。它对人类生存极其重要,人体每一个细胞要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维生素B12。
   在制造脂肪酸、氨基酸,复制并修复DNA的过程中,维生素B12都不可或缺。而且许多脂肪酸被用来制造髓鞘,髓鞘再包裹神经元和神经束,这使神经系统特别依赖维生素B12。
   缺乏维生素B12还有一个严重后果,就是恶性贫血。骨髓干细胞可以分裂产生红细胞,这是人体内最活跃的分裂细胞之一。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当DNA复制受损时,如果没有维生素B12的修复,红细胞数量就会大幅下降,人体机能就会受干扰,免疫力也会下降。如果恶性贫血持续时间长,就会危及生命。
   另一方面,植物和真菌是不需要维生素B12的,它们也不含维生素B12。也就是说,从饮食角度来看,只有从动物类食物中才能摄取到维生素B12,这也是人类食谱中唯一必须从肉类食物中摄取的营养元素。大部分动物的身体里都含有维生素B12,豆制品经发酵也会产生一部分。对于严格的素食主义者来说,不吃蛋、奶或豆制品是十分危险的。
   源自微生物制造
   既然动物类食物是维生素B12的唯一来源,那么自然界中的草食动物又是怎么生存下来的?
   其实,肉类食物中的维生素B12也不是动物自己制造的,都是由微生物合成的,合成地点就在动物的肠道里。动物肠道内生活着细菌,它们之间是共生关系。动物为细菌提供食物、居所,而细菌则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维生素B12,动物便吸收利用。草食动物就是靠这种方式维持生存。
   这种共生模式在人体内也不陌生。维生素Q的合成就是这样,另外維生素K也是。它们都由人体的肠道细菌产生,并在肠道内直接被人体吸收。维生素K在血液凝固中起重要作用,不过由于它可以在体内自行产生并吸收,就不太受到人们关注,在营养列表中也不太“出名”。
   假如维生素B12也是这样,人类的生存能力岂不更加强大?事实上,许多产生维生素K的细菌,同时也会产生维生素B12。那么,人体内为什么不能生产维生素B12呢?
   肠道大转变
   研究证明,问题出在吸收环节,人类消化系统发生了“功能紊乱”。对人类来说,能制造维生素K和B12的细菌都寄居在大肠里,但能吸收的地方却不是大肠。维生素K可以在大肠吸收,但维生素B12只在小肠里才能吸收,大肠里根本不能。
   小肠位于大肠前面,在消化过程中食物不可能从大肠进入小肠。细菌制造的维生素B12最终都随食物残渣进入了厕所。研究也发现,人类粪便中的钴含量非常高,足够满足人体日常所需的维生素B12。当然,没人会想把粪便当作吸收维生素B12的来源。
   这种消化功能紊乱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至今仍是一个谜,科学也难以解释。与人类关系最近的大多数灵长类动物都是食草动物,考古也发现早期人类基本都以素食为主,因此人类祖先肯定能吸收肠道细菌产生的维生素B12,否则他们根本无法存活。
   后来当人类开始吃肉,并伴随着狩猎、畜牧技术越来越高,膳食中提供的维生素B12渐渐稳定而丰富,于是科学家推测,正是在这时候,吸收维生素B12的功能渐渐由大肠转至小肠,然后大肠就“光荣退休”了。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运用“学习适应性测试”方法,通过一系列具体数据的测试,力求全面准确地探讨学困的成因,从而确定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学困问题 原因 措施    我校是一所建校时间短(成立于1994年)的农村普通高中,中考录取分数线较低,生源质量不是很好,学生个体间差异也较大。虽然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在高考中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但学困问题仍是困扰第五高中师生的首要问题。笔者拟运用“学习适应
[摘 要]中国当今的社会、文化深受西方现代化范式的影响,以西方的现代化为标准,中国的法律传统就缺失合法性,而这样一个绵延数千年,影响深远的中华法系传统它内在的精神意义和民族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绝不能只站在西方现代性立场来衡量,而是要建立能表现、塑型本己的语言、文化系统来表达,告别现代化范式,寻求中国法律传统的当代合法性。  [关键词]现代性;当代;中国法律传统;合法性;自我表达  [中图分类号]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精美的玉器和紫砂壶已经逐渐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紫砂壶除了实用性之外,人们更加注重的是它的艺术性、收藏价值和增值潜力。玉石雕刻与紫砂壶的巧妙结合必然会将紫砂壶的养生功效、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推向新高。一款雕刻精美、用料考究的籽玉金砂壶定会是藏家们爱不释手的至尊宝物。本文简述了和田玉、紫砂这两种珍贵的矿藏资源分布及特点,和田玉和紫砂
可以说,五年一度的全国美展就像是五味俱全的“千层糕”调弄着美术家们的胃口,也如同魅力四射的“风向标”引导着美术创作的航向。这种被称作“目前最具规模、最有权威性”的国家级展览,总是一浪又一浪地激起行内行外人士议论纷纷,却又莫衷—是。也因此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氛中,那个以“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为旨意的展览理念极大地制约着中国美术的发展格局。当新一届全国美展各门类的入选名单和获奖名次就要陆续
Tsinghua University Centennial “Shui Mu Tsinghua—An International Sculpture Exhibition on Campus” opened solemnly in Zijing Sculpture Park on the morning of April 9th. The exhibition put on display a
[摘 要]加藤一郎的“利益衡量论”不符合我们的法治立场的要求,而且这一理论要面临着高昂信息费用的责难,更重要的是,他不能提供一个利益衡量的确切标准。法官在面对案件的时候首先应当坚持法治立场,根据法律进行法律思维。如果我们根据法律进行思维得出来的结论加剧了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的紧张关系,那么我们才需要进行认真的利益衡量。而指导我们进行利益衡量的应当是法律经济学的逻辑。  [关键词]加藤一郎;利益衡
编者按:叶毓山的雕塑艺术,游离于雄浑与浪漫之间,既有表现重大题材的纪念性雕塑,又有富有抒情意味的架上作品,他的《八仙》《李白》等作品,是一种以形写神的既充满中国传统审美精神又有形式美的当代之作。  “见素抱朴,大音希声”。笔者读叶毓山先生的石雕《八仙》《李白》《桃园结义》……从心里升腾起这样的感叹。这一系列作品“笔简而形具”,可谓法素朴:崇尚“素朴”的艺术表现,致玄同:追求“得之自然”的创作观,体
[摘 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一直是“三农”问题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合作经济组织能够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冲击,能大大提高市场占有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小规模家庭经营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发展不同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便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性选择。  [关键词]合作经济组织;现代农业;组织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这是一个向改革致敬,向青春致敬的展览。  展览不过是契机,重要的,它为历史性的相聚提供了理由。  当年77、78级雕塑专业的学生,到如今,入学已经40年了。这批人投身雕塑艺术的40年,正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  是幸运,也是巧合,与改革同行,与青春做伴,是这一代人的福分,也是这一代人的责任。  生逢中华历史中的大时代,每个人都裹挟其中,愿意的,不愿意的,都无法摆脱时代的安排;也正是在这个大时代
一件雕塑,虽然被视为一件完整之作,其实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可以称之为叙事域——雕塑言说或表现了某个对象,这就是现实主义美学所指称的内容或题材部分;第二部分为风格域——雕塑采纳了某种特定的视觉样式,并呈现出材质、性状和手法的形式特征。  由于叙事域与风格域并不必然相关,一般来说,叙事域由主体的位置所决定(此位置由表现对象的客观性社会关系所决定,例如,对象若是领袖,则领袖形象的顶层位置就是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