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闻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假新闻现象,探讨了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内涵,新闻真实性缺失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新闻;信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闻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假新闻现象,探讨了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内涵,新闻真实性缺失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对新闻的事实进行符合实际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分析选择,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 强调新闻的真实性,还要处理好正面宣传与揭露阴暗面的关系。社会生活中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阴暗面的情况、性质也各不相同。对于人民内部的缺点错误,新闻媒介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前提下,也要正确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进行揭露和批评。但是,正像真实的新闻也不能有闻必录一样,发表揭露阴暗面的新闻,除了经过调查确保真实之外,还要经过慎重的选择,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选择那些带有典型性的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事例发表,用以教育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纠正和克服这些消极现象,使人民群众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中增强信心和力量。
一、新闻准确性是媒体公信度的基础
美国学者科瓦齐和罗森斯蒂尔(Bill Kovach and Tom Ronsenstiel在 2001年出版(2007年修订)的《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中提出新闻工作的十大要素或者基本原则:第一条就是“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做到对真相负责”,而在2010年新作———《模糊:如何在信息超载的时代判断孰真孰假》,提出面对来源复杂的信息,受众应具有一种“怀疑地求知”的能力,并提出了判断信息是否可信的六个步骤中包含新闻是否完整?和是否存在其他的解释方式或理解方式?江耀明通过多年对青藏铁路建设者的采访实践体会到: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才能在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一线的过程中,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唱响新闻宣传的主旋律。在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的同时,收获了一批优秀新闻作品,无愧于无私奉献的青藏铁路建设者,无愧于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在新兴的多种媒体并进发展的网络时代,新闻的写法与表现形式求新求变,但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准确性原则是不能突破的。切记,记者和媒体如果靠那些华而不实的、煽情的、蛊惑性的噱头标题来吸引眼球,或者靠不准确信息填充版面,虽能得到短暂的围观和兴奋,但持续不久就会声名狼藉,毕竟,一是当事人不满意,不平则鸣;二则媒体时代使然,媒体多,信息发布方便快捷,人人都是记者又是评论家,发独家新闻已很难做到,于是,在众多同主题报道中孰真孰假、孰优孰劣,记者素养孰高孰低,采写功夫孰深孰浅,亲历新闻现场的每个人都不是傻瓜,都是见证者和评论家;读者也不是好糊弄的,具有很强的辨别能力。
二、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
(一)新闻真实的重要性
1、新闻报道的写作对象是事实,而事实的基本特性是客观性。真实性的重要内容就是准确地反映这种客观性。正因为新闻是对真实情况的传播,才使其有价值,如果是虚假的,就会一文不值。
2、新闻具有多种社会作用,而社会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新闻的真实性。如果没有真实的报道,一切作用将无从谈起。
3、新闻的有效传播必须有读者的信赖,而信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报道的真实性。在公众心目中,对媒体至少有这样的信念:一般来说,媒体报道的是事实,因此用不着核实就可以直接相信。假如读者怀疑或者必须怀疑每一篇报道的真实性,以致每一篇报道都需要核实才能相信,那么,整个新闻传播业势必土崩瓦解。假新闻之所以危害大,原因就是在公众的信念里,媒体报道的是事实,从而使假新闻获得了事实的力量,并以事实的力量祸害社会,其危害自然不可小视。所以说,没有真实性,事实将不成为事实,新闻也就不成为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
(二)把握新闻的真实度
新闻真实不仅包括基本事实的真实,即细节的真实,同时也包括整体的真实,即报道的事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不是一种极个别的现象。但是,对于其中什么是细节,真实到什么程度,整体情况如何等,由于对新闻真实度的把握和认识上的偏差,就造成了失实报道。 对于新闻真实度认识的偏差及对它的讨论,是现在新闻界普遍存在而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严重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将真实度等同于有选择的事实。在进行报道的时候有意识地针对某些现象,有所侧重,以对事实的陈述来表达报道者的立场和观点。比如说,国际上某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报道的事实明显根据自己的立场选择。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国家利益使我们在报道的角度上可以有所斟酌,但并不等于可以用自己选择的事实去叠加出错误的结果,造成读者对形势的混乱认识。
2、以偏代全,真实的现象不能反映真实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化。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我们所要求的新闻真实,就是为了达到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新闻报道缺少一个适当的评判标准,在报道一件事件的时候,常常是一叶障目,忽视本质和主流,忽视整体。如社会上曾一度流行“下海”现象:政府官员弃官经商、大学教授投笔从商、工厂职工辞职经商??对这些现象进行报道,首先要分清其是否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大趋势?是否多数人都准备这样做?在分清之后,再选择合理的报道量与报道方式。
3、过分渲染细节的真实,造成整体报道效果的偏差。事实是新闻的本源,而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但这并不等于过分渲染细节的真实,尤其在揭露社会丑陋现象的报道中,这点更值得注意。 揭露社会丑陋现象,将其暴露于公众,这是新闻媒介的社会作用之一,是媒介自觉履行自己的“环境守望”职责。这类报道应以揭露丑陋现象的发生原因、后果危害为主要目的,而对其过程应以概述为宜,否则,就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新闻;信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闻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假新闻现象,探讨了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内涵,新闻真实性缺失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对新闻的事实进行符合实际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分析选择,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 强调新闻的真实性,还要处理好正面宣传与揭露阴暗面的关系。社会生活中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阴暗面的情况、性质也各不相同。对于人民内部的缺点错误,新闻媒介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前提下,也要正确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进行揭露和批评。但是,正像真实的新闻也不能有闻必录一样,发表揭露阴暗面的新闻,除了经过调查确保真实之外,还要经过慎重的选择,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选择那些带有典型性的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事例发表,用以教育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纠正和克服这些消极现象,使人民群众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中增强信心和力量。
一、新闻准确性是媒体公信度的基础
美国学者科瓦齐和罗森斯蒂尔(Bill Kovach and Tom Ronsenstiel在 2001年出版(2007年修订)的《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中提出新闻工作的十大要素或者基本原则:第一条就是“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做到对真相负责”,而在2010年新作———《模糊:如何在信息超载的时代判断孰真孰假》,提出面对来源复杂的信息,受众应具有一种“怀疑地求知”的能力,并提出了判断信息是否可信的六个步骤中包含新闻是否完整?和是否存在其他的解释方式或理解方式?江耀明通过多年对青藏铁路建设者的采访实践体会到: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才能在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一线的过程中,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唱响新闻宣传的主旋律。在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的同时,收获了一批优秀新闻作品,无愧于无私奉献的青藏铁路建设者,无愧于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在新兴的多种媒体并进发展的网络时代,新闻的写法与表现形式求新求变,但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准确性原则是不能突破的。切记,记者和媒体如果靠那些华而不实的、煽情的、蛊惑性的噱头标题来吸引眼球,或者靠不准确信息填充版面,虽能得到短暂的围观和兴奋,但持续不久就会声名狼藉,毕竟,一是当事人不满意,不平则鸣;二则媒体时代使然,媒体多,信息发布方便快捷,人人都是记者又是评论家,发独家新闻已很难做到,于是,在众多同主题报道中孰真孰假、孰优孰劣,记者素养孰高孰低,采写功夫孰深孰浅,亲历新闻现场的每个人都不是傻瓜,都是见证者和评论家;读者也不是好糊弄的,具有很强的辨别能力。
二、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
(一)新闻真实的重要性
1、新闻报道的写作对象是事实,而事实的基本特性是客观性。真实性的重要内容就是准确地反映这种客观性。正因为新闻是对真实情况的传播,才使其有价值,如果是虚假的,就会一文不值。
2、新闻具有多种社会作用,而社会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新闻的真实性。如果没有真实的报道,一切作用将无从谈起。
3、新闻的有效传播必须有读者的信赖,而信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报道的真实性。在公众心目中,对媒体至少有这样的信念:一般来说,媒体报道的是事实,因此用不着核实就可以直接相信。假如读者怀疑或者必须怀疑每一篇报道的真实性,以致每一篇报道都需要核实才能相信,那么,整个新闻传播业势必土崩瓦解。假新闻之所以危害大,原因就是在公众的信念里,媒体报道的是事实,从而使假新闻获得了事实的力量,并以事实的力量祸害社会,其危害自然不可小视。所以说,没有真实性,事实将不成为事实,新闻也就不成为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
(二)把握新闻的真实度
新闻真实不仅包括基本事实的真实,即细节的真实,同时也包括整体的真实,即报道的事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不是一种极个别的现象。但是,对于其中什么是细节,真实到什么程度,整体情况如何等,由于对新闻真实度的把握和认识上的偏差,就造成了失实报道。 对于新闻真实度认识的偏差及对它的讨论,是现在新闻界普遍存在而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严重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将真实度等同于有选择的事实。在进行报道的时候有意识地针对某些现象,有所侧重,以对事实的陈述来表达报道者的立场和观点。比如说,国际上某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报道的事实明显根据自己的立场选择。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国家利益使我们在报道的角度上可以有所斟酌,但并不等于可以用自己选择的事实去叠加出错误的结果,造成读者对形势的混乱认识。
2、以偏代全,真实的现象不能反映真实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化。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我们所要求的新闻真实,就是为了达到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新闻报道缺少一个适当的评判标准,在报道一件事件的时候,常常是一叶障目,忽视本质和主流,忽视整体。如社会上曾一度流行“下海”现象:政府官员弃官经商、大学教授投笔从商、工厂职工辞职经商??对这些现象进行报道,首先要分清其是否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大趋势?是否多数人都准备这样做?在分清之后,再选择合理的报道量与报道方式。
3、过分渲染细节的真实,造成整体报道效果的偏差。事实是新闻的本源,而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但这并不等于过分渲染细节的真实,尤其在揭露社会丑陋现象的报道中,这点更值得注意。 揭露社会丑陋现象,将其暴露于公众,这是新闻媒介的社会作用之一,是媒介自觉履行自己的“环境守望”职责。这类报道应以揭露丑陋现象的发生原因、后果危害为主要目的,而对其过程应以概述为宜,否则,就可能导致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