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合作、交流等认识、实践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实践,每位教师可能都有自己的思路和模式。以下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大部分时段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兴趣培养。尤其是课堂上,还应作好充分的准备,整理和利用好丰富而实效的课程资源。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教师应创建学生发现问题的资源和环境。如一份资料、一些图片、一段视频、一个话题等,让它们成为问题的“引子”,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当然,这些“引子”要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不能使后续活动成为脱缰之马。鼓励、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把有用的问题加以筛选,按条理编排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进行学习上的合作,并有条理地归纳、整理出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应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和讨论的时间,指导学生如何去分工、协作,推波助澜地激起学习高潮。最后引导学生交流认识和讨论结果,去误存真,从而圆满地解决问题。
当然,教师也不必拘泥于以上模式,可根据需要直接设计问题活动,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可多设计些具有生活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按自己的理解,逐步接近知识点,紧扣教材内容和课程目标。如指导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经纬网”知识点时,可利用班级横竖排座位作比方,让学生讨论如何确定、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经纬网定位的作用;当学习地图的三要素之一“比例尺”时,可让学生观察教学楼过道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然后思考:中国那么辽阔,世界那么大,为什么能装进一幅地图中并展现在一面墙壁上?学生自然就会想到比例尺,从而引入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刚刚举行过秋季运动会时,可指导学生为操场或学校画一幅平面图,经过其讨论及动手实践,让学生体会如何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在学习“季风气候”时,让其根据生活经验对许昌地区气候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体会季风气候的特点……具有生活化、挑战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活动方式。
另外,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可以延伸到课外。教师应善于指导学生学会搜集资料,提取有用信息,或动手制作学具(如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必要时可根据需要带到课堂上展示、交流,或作为课程资源给予利用,使地理课堂更丰富、生动,并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的自主学习还体现在对地理知识的实践上,应培养学生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待身边的一些事物现象,更科学地安排生活和生产。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学生可能会获得更全面的地理知识,进一步提高地理素养和地理技能,并成为其终身有用的财富。这是较高层次的自主学习,教师平时应多给予学生影响和渗透,尽可能朝这个目标发展。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技能的培养和锻炼,把教师牵引的手一步步挪远、放开,逐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这将会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受益无穷。
善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途径。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具有经常性和便捷性,一般占主导地位,校外课程资源则更多起到一种辅助作用。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不但要利用好校内课程资源,还应足够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际上,教师或教师指导学生临时开发的课程资源往往比教材设计的地理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具有时效性和时代性,也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资源的来源很广泛,如网络、电子音像、课件、书刊杂志、电视、无线电广播等,都是对课堂教学有用的材料。家乡更是课程资源的宝库,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及所生活社区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而往往这样的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师构建的开放式课堂中,丰富的课程资源,尤其是校外课程资源,往往能成为学生探究、讨论、交流的生动材料,在教师切合实际并巧妙地组织下,可以达到优化教学、锻炼和教育学生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锻炼和受教育,有效地促进其全面发展。▲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大部分时段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兴趣培养。尤其是课堂上,还应作好充分的准备,整理和利用好丰富而实效的课程资源。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教师应创建学生发现问题的资源和环境。如一份资料、一些图片、一段视频、一个话题等,让它们成为问题的“引子”,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当然,这些“引子”要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不能使后续活动成为脱缰之马。鼓励、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把有用的问题加以筛选,按条理编排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进行学习上的合作,并有条理地归纳、整理出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应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和讨论的时间,指导学生如何去分工、协作,推波助澜地激起学习高潮。最后引导学生交流认识和讨论结果,去误存真,从而圆满地解决问题。
当然,教师也不必拘泥于以上模式,可根据需要直接设计问题活动,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可多设计些具有生活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按自己的理解,逐步接近知识点,紧扣教材内容和课程目标。如指导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经纬网”知识点时,可利用班级横竖排座位作比方,让学生讨论如何确定、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经纬网定位的作用;当学习地图的三要素之一“比例尺”时,可让学生观察教学楼过道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然后思考:中国那么辽阔,世界那么大,为什么能装进一幅地图中并展现在一面墙壁上?学生自然就会想到比例尺,从而引入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刚刚举行过秋季运动会时,可指导学生为操场或学校画一幅平面图,经过其讨论及动手实践,让学生体会如何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在学习“季风气候”时,让其根据生活经验对许昌地区气候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体会季风气候的特点……具有生活化、挑战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活动方式。
另外,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可以延伸到课外。教师应善于指导学生学会搜集资料,提取有用信息,或动手制作学具(如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必要时可根据需要带到课堂上展示、交流,或作为课程资源给予利用,使地理课堂更丰富、生动,并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的自主学习还体现在对地理知识的实践上,应培养学生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待身边的一些事物现象,更科学地安排生活和生产。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学生可能会获得更全面的地理知识,进一步提高地理素养和地理技能,并成为其终身有用的财富。这是较高层次的自主学习,教师平时应多给予学生影响和渗透,尽可能朝这个目标发展。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技能的培养和锻炼,把教师牵引的手一步步挪远、放开,逐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这将会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受益无穷。
善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途径。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具有经常性和便捷性,一般占主导地位,校外课程资源则更多起到一种辅助作用。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不但要利用好校内课程资源,还应足够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际上,教师或教师指导学生临时开发的课程资源往往比教材设计的地理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具有时效性和时代性,也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资源的来源很广泛,如网络、电子音像、课件、书刊杂志、电视、无线电广播等,都是对课堂教学有用的材料。家乡更是课程资源的宝库,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及所生活社区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而往往这样的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师构建的开放式课堂中,丰富的课程资源,尤其是校外课程资源,往往能成为学生探究、讨论、交流的生动材料,在教师切合实际并巧妙地组织下,可以达到优化教学、锻炼和教育学生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锻炼和受教育,有效地促进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