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把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定为历史学科素养的五大因素。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上述核心素养,是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现结合自己在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课的教学,谈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重视历史学科的术语概念解读,树立历史知识体系的基本脉络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学考选考《考试说明》要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课设立两个必考知识点:①“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②“海禁”政策及其影响。也就是说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够分析比较概括古代中国两大经济政策内容,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别其本质,概括其特点。为此,引导学生梳理相关概念很有必要,如“经济”辞海解释为,经济学上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教师进一步解释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教师进一步指出,简单地说,经济就是对物资的管理;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通过这么一解释,为整节课做好知识准备,使学生明确经济政策指的是包括着人类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的各项活动政策,古代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基本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也需要指出其与近代工业的区别联系,相同点是生产关系,不同点在与生产力水平,在于是否采用机器生产,通过这么点拨实际上有助于学生理解所谓“近代化”这一历史概念,为下一专题的教学做了准备。
二、注重历史教学中课程资源的整合,努力建设符合历史学科特点的生态课堂
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模式就是在众多的课程资源中加以分析整理,选取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资源,在《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课教学中,分析重农抑商的原因,可结合“资料卡片”《吕氏春秋.上农》原文阅读,结合课本正文理解含义,特别是“舍本而事末”的危害,课本没有翻译了,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看下去,读懂其含义对理解“抑商”原因就更为容易了。在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和影响时,结合学习思考《汉书》“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这种情形出现的原因,无疑对知识的掌握更为全面了,同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应该全面准确,这样应该更符合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再譬如在教学“海禁”政策时,列举明清具体表现的同时,提示学生思考“资料卡片”中黄遵宪《番客篇》一诗含义,无疑会使学生更好理解“海禁”政策的影响,同时会认识到清朝统治者的落后反动本质。此时如果进行中西比较,启发学生思考,同时期西方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中世纪神学专制的黑暗统治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发展 ,新兴资产阶级产生壮大,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光芒逐渐冲破黑暗,促成“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 ”。通过这样的组织,学生会进一步认识中西差距产生和拉大的原因,从而提升历史思维品质。
当然,课程资源也可以向课外延伸,如教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展示中国地图,按课文描述标注相关地点,既增加了直观印象,又为学生理解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地理分布特点提供有利条件。
三、发挥相关交叉学科的有效功能,架构历史学科时空观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及时与语文学科的相关课文联系,更有利于学生完整准确地掌握知识,并且同样提升学生对历史时空问题的理解、解释以及价值观等核心素养。如在教学《宋明理学》一课时,引导学生回忆韩愈的《师说》,对理解唐代儒学的困境和儒学复兴运动很有帮助,从而为完成整節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对教学必修中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选修中马克思相关知识很有裨益。同样地,在《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课的教学中,也能够找些学生学过的课文进行联系,如《五人墓碑记》,引导学生回忆课文所写的时代背景,启发学生思考,五人的死,反映了当时社会出现什么新的经济方式和明朝政府采取怎样的政策。学生自然会得出结论,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这种新的生产关系,而明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这样学生对“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海禁”政策及其影响就有了更好的理解。这种通过学科的渗透活动,通常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教学课堂学习热情,从而切实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有机整合课程资源,通过历史的链接和解释,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良性互动,学生学到的不仅是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思考以及怎样判断历史事物的方法。
一、重视历史学科的术语概念解读,树立历史知识体系的基本脉络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学考选考《考试说明》要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课设立两个必考知识点:①“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②“海禁”政策及其影响。也就是说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够分析比较概括古代中国两大经济政策内容,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别其本质,概括其特点。为此,引导学生梳理相关概念很有必要,如“经济”辞海解释为,经济学上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教师进一步解释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教师进一步指出,简单地说,经济就是对物资的管理;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通过这么一解释,为整节课做好知识准备,使学生明确经济政策指的是包括着人类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的各项活动政策,古代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基本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也需要指出其与近代工业的区别联系,相同点是生产关系,不同点在与生产力水平,在于是否采用机器生产,通过这么点拨实际上有助于学生理解所谓“近代化”这一历史概念,为下一专题的教学做了准备。
二、注重历史教学中课程资源的整合,努力建设符合历史学科特点的生态课堂
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模式就是在众多的课程资源中加以分析整理,选取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资源,在《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课教学中,分析重农抑商的原因,可结合“资料卡片”《吕氏春秋.上农》原文阅读,结合课本正文理解含义,特别是“舍本而事末”的危害,课本没有翻译了,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看下去,读懂其含义对理解“抑商”原因就更为容易了。在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和影响时,结合学习思考《汉书》“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这种情形出现的原因,无疑对知识的掌握更为全面了,同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应该全面准确,这样应该更符合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再譬如在教学“海禁”政策时,列举明清具体表现的同时,提示学生思考“资料卡片”中黄遵宪《番客篇》一诗含义,无疑会使学生更好理解“海禁”政策的影响,同时会认识到清朝统治者的落后反动本质。此时如果进行中西比较,启发学生思考,同时期西方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中世纪神学专制的黑暗统治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发展 ,新兴资产阶级产生壮大,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光芒逐渐冲破黑暗,促成“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 ”。通过这样的组织,学生会进一步认识中西差距产生和拉大的原因,从而提升历史思维品质。
当然,课程资源也可以向课外延伸,如教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展示中国地图,按课文描述标注相关地点,既增加了直观印象,又为学生理解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地理分布特点提供有利条件。
三、发挥相关交叉学科的有效功能,架构历史学科时空观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及时与语文学科的相关课文联系,更有利于学生完整准确地掌握知识,并且同样提升学生对历史时空问题的理解、解释以及价值观等核心素养。如在教学《宋明理学》一课时,引导学生回忆韩愈的《师说》,对理解唐代儒学的困境和儒学复兴运动很有帮助,从而为完成整節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对教学必修中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选修中马克思相关知识很有裨益。同样地,在《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课的教学中,也能够找些学生学过的课文进行联系,如《五人墓碑记》,引导学生回忆课文所写的时代背景,启发学生思考,五人的死,反映了当时社会出现什么新的经济方式和明朝政府采取怎样的政策。学生自然会得出结论,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这种新的生产关系,而明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这样学生对“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海禁”政策及其影响就有了更好的理解。这种通过学科的渗透活动,通常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教学课堂学习热情,从而切实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有机整合课程资源,通过历史的链接和解释,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良性互动,学生学到的不仅是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思考以及怎样判断历史事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