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学校教学设施基础薄弱,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实验教学开展得不太理想。为了弥补仪器设备的不足,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应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让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
关键词:常见物品;初中物理;实验演示;实验探究;实验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
教学大纲指出,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础。作为农村初级中学,实验仪器的配置一般达不到规定的标准,要想开齐全部的实验教学是“心有余而器不足”,已经配置的器材也有部分损坏没有及时修理补充而不能使用。这样就会导致部分实验无法开出,实验探究变成了实验讲述,实验讲述又变成实验背诵。照这样下去,两年的初中物理学习结束后,很多学生将失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丢掉动手操作能力,丧失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为了加强实验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常见物品进行演示、探究及实验改进等教学活动。
一、利用书本文具参与演示实验。
学生手中有的就是文具和书本,利用这些现有资源做实验,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实验效果。
例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眼睛和眼镜”一节中讲到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是眼球中的晶状体凸度变化引起的,使物体的像生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像生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形成远视。对晶状体凸度的变化,学生不易理解。教者在课堂上拿来学生的语文课本(语文课本较厚,便于操作),把书页平分后稍用力挤压,让书本的纵截面对着学生,同学们可以看到书的截面随挤压力的大小不同而改变了凸起程度,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的理解。
例2.在学习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铅笔用双手的食指同时抵住笔尖和笔尾。对学生提问:有什么感受?(抵住笔尖一端的手指较痛);这是因为压力的大小不同引起的吗?(不是,笔尖和笔尾对手指的压力相等);为什么笔尖和笔尾对手指的压力大小相等?(这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既然笔尖和笔尾对手指的压力一样大,为何手指的感觉不同?(受力面积不同)。教师小结: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从而引出压强的概念。
例3.用塑料笔套在干燥的头发上摩擦后吸引轻小纸片或泡沫塑料小球可以证明摩擦起电现象。让这样的笔套接触验电器金属球,其箔片会张开。
例4.在学习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知识时,把讲台上的几只完整粉笔对接来说明串联时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长度,而材料和横截面积不变。所以,导体的电阻变大,且电阻串联越多,总电阻越大。再把几只完整粉笔合并在一起,让截面对着学生,可看到材料和长度不变,横截面变大,所以并联后的电阻变小,且并联得越多总电阻越小。
二、利用生活物品参与探究实验。
生活物品和废弃物品随手易得,但它们却是很好的实验资源,例如空饮料瓶就可进行许多实验探究。
例1.把空瓶用力挤压或扭转,来探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例2.把空瓶斜向上抛出后呈抛物线落地,这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3.把瓶盖拧下,用嘴吸气,瓶子变瘪,这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例4.把圆柱状饮料瓶的底切掉,倒过来放入一个乒乓球,快速向瓶中装水,可发现乒乓球被紧紧地压在水底浮不上来。接着用瓶盖拧紧瓶口,会看到乒乓球很快从水底上浮,最后漂浮在水面。这可以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例5.在学习“重力”一节时,应向学生拓展知识面,解释“失重”和“超重”现象,可以这样演示探究:在瓶子中部用针扎几个小孔,装满带色的水后,水会从孔中喷出;接下来让瓶子从高处自由下落,会看到下落过程中水停止喷出,这是因为下落时水失重,水对瓶壁没有压强,因而看不到水喷出。再把瓶盖拧紧,几秒钟后水又不再喷出,这是因为瓶内气压小于瓶外的大气压,接着把瓶向上抛出,瓶子上升时,水又会从小孔喷出。这是因为水和瓶子加速上升时,水受到超过自身重力的力的作用,即“超重”现象,尽管瓶盖拧得很紧,水对瓶壁也有较大的压力,所以水也会从小孔喷出。
三、利用日常用品改进实验
物理教材中介绍的一些实验,做起来不方便,效果也不是很好。在实际的教学中,利用日常物品对实验加以改进,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1. 改进沸点与气压的实验。在《物态变化》一章中,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有关这一内容,原教材上是这样讲述的:用抽气筒把装有刚刚沸腾过的热水的平底烧瓶用带有玻璃管的塞子密封后,再向外不断抽气,随着瓶中水面上的气压减小,可以看到已经停止沸腾的水再次沸腾起来。笔者在以前的教学中,该实验也是这样做的,但效果不太好。因为用抽气筒向外抽气时,瓶里气压不易降低,而且瓶里的高温水蒸气被抽出后会使气筒发烫,影响实验的进行和效果。后来,笔者对实验加以改进:先向平底烧瓶里装上热水(装热水是为了缩短实验时间),不加瓶盖,用酒精灯可以很快地把水烧开,同时用温度计测出沸水的温度。再熄掉酒精灯,水马上就停止沸腾。用插有温度计的塞子塞紧瓶口,并把烧瓶倒过来底朝上,然后把预先准备好的碎冰块撒在瓶底上,即刻就能看到瓶里的水重新沸腾起来了。读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并与此前的温度计示数相比较,会知道水的温度有所降低。对此,学生一定会感到奇怪,教者启发学生后得出答案:当把碎冰块放在瓶底上时,瓶里上部的水蒸气遇冷迅速液化成水,使瓶里气压降低,水就会重新沸腾起来。可见,水的重新沸腾,是由于水面上气压减小的缘故。这样就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例2. 改进光的色散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室中的三棱镜演示光的色散时,效果不太好,主要原因是三棱镜太小,在白墙上出现的彩色光带面积也太小,不利于全班学生观察。即使把学生化整为零分小组来观察,也有诸多不便,如耗时费力、课堂纪律太吵等。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对该实验做如下改进。在一个装有适量净水的水槽中,放一块生活中使用的较大平面镜,在阳光下让光线照射到水中的平面镜上,调整平面镜的倾斜程度,直到室内墙上出现一条彩色光带。由于平面镜的面积较大,所以白墙上会看到较大面积的按红、橙、黄、绿、蓝、靛、紫排列的太阳光谱。只要位置适当,学生在座位上就可以方便地观察到,这就是小小的改进带来的教学便利。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提倡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灵魂就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和发展学生。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就能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极大地拉近物理和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科学与生活的联系,真正理解“物理物理,见物说理”的含义。总之,我们应切实搞好实验教学,提高物理教学成绩,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
关键词:常见物品;初中物理;实验演示;实验探究;实验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
教学大纲指出,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础。作为农村初级中学,实验仪器的配置一般达不到规定的标准,要想开齐全部的实验教学是“心有余而器不足”,已经配置的器材也有部分损坏没有及时修理补充而不能使用。这样就会导致部分实验无法开出,实验探究变成了实验讲述,实验讲述又变成实验背诵。照这样下去,两年的初中物理学习结束后,很多学生将失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丢掉动手操作能力,丧失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为了加强实验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常见物品进行演示、探究及实验改进等教学活动。
一、利用书本文具参与演示实验。
学生手中有的就是文具和书本,利用这些现有资源做实验,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实验效果。
例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眼睛和眼镜”一节中讲到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是眼球中的晶状体凸度变化引起的,使物体的像生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像生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形成远视。对晶状体凸度的变化,学生不易理解。教者在课堂上拿来学生的语文课本(语文课本较厚,便于操作),把书页平分后稍用力挤压,让书本的纵截面对着学生,同学们可以看到书的截面随挤压力的大小不同而改变了凸起程度,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的理解。
例2.在学习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铅笔用双手的食指同时抵住笔尖和笔尾。对学生提问:有什么感受?(抵住笔尖一端的手指较痛);这是因为压力的大小不同引起的吗?(不是,笔尖和笔尾对手指的压力相等);为什么笔尖和笔尾对手指的压力大小相等?(这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既然笔尖和笔尾对手指的压力一样大,为何手指的感觉不同?(受力面积不同)。教师小结: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从而引出压强的概念。
例3.用塑料笔套在干燥的头发上摩擦后吸引轻小纸片或泡沫塑料小球可以证明摩擦起电现象。让这样的笔套接触验电器金属球,其箔片会张开。
例4.在学习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知识时,把讲台上的几只完整粉笔对接来说明串联时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长度,而材料和横截面积不变。所以,导体的电阻变大,且电阻串联越多,总电阻越大。再把几只完整粉笔合并在一起,让截面对着学生,可看到材料和长度不变,横截面变大,所以并联后的电阻变小,且并联得越多总电阻越小。
二、利用生活物品参与探究实验。
生活物品和废弃物品随手易得,但它们却是很好的实验资源,例如空饮料瓶就可进行许多实验探究。
例1.把空瓶用力挤压或扭转,来探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例2.把空瓶斜向上抛出后呈抛物线落地,这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3.把瓶盖拧下,用嘴吸气,瓶子变瘪,这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例4.把圆柱状饮料瓶的底切掉,倒过来放入一个乒乓球,快速向瓶中装水,可发现乒乓球被紧紧地压在水底浮不上来。接着用瓶盖拧紧瓶口,会看到乒乓球很快从水底上浮,最后漂浮在水面。这可以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例5.在学习“重力”一节时,应向学生拓展知识面,解释“失重”和“超重”现象,可以这样演示探究:在瓶子中部用针扎几个小孔,装满带色的水后,水会从孔中喷出;接下来让瓶子从高处自由下落,会看到下落过程中水停止喷出,这是因为下落时水失重,水对瓶壁没有压强,因而看不到水喷出。再把瓶盖拧紧,几秒钟后水又不再喷出,这是因为瓶内气压小于瓶外的大气压,接着把瓶向上抛出,瓶子上升时,水又会从小孔喷出。这是因为水和瓶子加速上升时,水受到超过自身重力的力的作用,即“超重”现象,尽管瓶盖拧得很紧,水对瓶壁也有较大的压力,所以水也会从小孔喷出。
三、利用日常用品改进实验
物理教材中介绍的一些实验,做起来不方便,效果也不是很好。在实际的教学中,利用日常物品对实验加以改进,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1. 改进沸点与气压的实验。在《物态变化》一章中,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有关这一内容,原教材上是这样讲述的:用抽气筒把装有刚刚沸腾过的热水的平底烧瓶用带有玻璃管的塞子密封后,再向外不断抽气,随着瓶中水面上的气压减小,可以看到已经停止沸腾的水再次沸腾起来。笔者在以前的教学中,该实验也是这样做的,但效果不太好。因为用抽气筒向外抽气时,瓶里气压不易降低,而且瓶里的高温水蒸气被抽出后会使气筒发烫,影响实验的进行和效果。后来,笔者对实验加以改进:先向平底烧瓶里装上热水(装热水是为了缩短实验时间),不加瓶盖,用酒精灯可以很快地把水烧开,同时用温度计测出沸水的温度。再熄掉酒精灯,水马上就停止沸腾。用插有温度计的塞子塞紧瓶口,并把烧瓶倒过来底朝上,然后把预先准备好的碎冰块撒在瓶底上,即刻就能看到瓶里的水重新沸腾起来了。读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并与此前的温度计示数相比较,会知道水的温度有所降低。对此,学生一定会感到奇怪,教者启发学生后得出答案:当把碎冰块放在瓶底上时,瓶里上部的水蒸气遇冷迅速液化成水,使瓶里气压降低,水就会重新沸腾起来。可见,水的重新沸腾,是由于水面上气压减小的缘故。这样就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例2. 改进光的色散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室中的三棱镜演示光的色散时,效果不太好,主要原因是三棱镜太小,在白墙上出现的彩色光带面积也太小,不利于全班学生观察。即使把学生化整为零分小组来观察,也有诸多不便,如耗时费力、课堂纪律太吵等。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对该实验做如下改进。在一个装有适量净水的水槽中,放一块生活中使用的较大平面镜,在阳光下让光线照射到水中的平面镜上,调整平面镜的倾斜程度,直到室内墙上出现一条彩色光带。由于平面镜的面积较大,所以白墙上会看到较大面积的按红、橙、黄、绿、蓝、靛、紫排列的太阳光谱。只要位置适当,学生在座位上就可以方便地观察到,这就是小小的改进带来的教学便利。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提倡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灵魂就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和发展学生。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就能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极大地拉近物理和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科学与生活的联系,真正理解“物理物理,见物说理”的含义。总之,我们应切实搞好实验教学,提高物理教学成绩,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