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阅读是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它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发生重大的影响,对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提高读写能力
读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和兴趣基础上的。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一般都产生于课堂学习,来自于与读写实践。王冰在《语文学习》中,说明了学生课外阅读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语文课上产生阅读兴趣—自觉的阅读书报—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养成课外阅读—发展思维—提高读写能力。为培养学生形成“好读书”的风气,可采用如下做法:首先,以听诱读。即教师用课前或课余时间,讲名著、佳作的精彩片段,诱发学生“一读为快”的欲望。第二,以说带读。即要求学生读完后,能完整、有条理、生动地复述,以促进阅读理解和体会。第三,以读导读。即以个人读、集体读、轮流读等诵读方式,让学生在和谐有趣的环境中强化读书意识。第四,以读促写。即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举办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促进阅读深化。第五,以编引读。即组织学生办好黑板报和手抄报,在编报过程中促膝阅读。
二、引导课外阅读的内容,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
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课外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不同的阅读目的,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阅读方法。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指导学生明确自己在一个时期内阅读的目的或者读一本书的目的十分重要。一般来说,功用性阅读、积累性阅读应多采用精读法。为此须熟练掌握默读、朗读、背诵以及圈点批注、摘要、摘录式笔记等阅读技巧;发展性阅读,则须在精读的基础上,学会查读、浏览、参读等阅读方法,学会跳读、掠读、编索引等基本阅读方法外,还特别需要掌握快速阅读、质疑与评、辨伪与考证、鉴别与欣赏、制作和利用卡片等阅读技巧。课外阅读是学生个人的活动,但仍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教师有计划的组织答疑辅导,能及时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困难,巩固和发展阅读兴趣,纠正阅读中的不良倾向,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阅读习惯。在指导中,教师必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存疑,日后再答,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
四、拓展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学生思辩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三圈相结合”的原则,即课文为一圈,引申、延伸为一圈(如与课文相配套的《自读课本》中的相关文章),课外阅读为一圈。三圈呈同心圆,紧密结合,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这一主题展开课外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精神探索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例如在学习说明文《向沙漠进军》之后,我及时推荐一些有关土地沙化,荒漠化,沙尘暴之类的文章作为课外延伸阅读。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课后围绕主题搜集资料(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开展阅读活动并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对所读材料作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带领他们通过质疑、辩论、争论等形式,开展探索性、审美性、批判性阅读。这类活动,不一定要产生一个正确答案,只要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就应得到肯定和赞赏,以帮助形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思维品质。
五、实施多元动态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为汉字思维呢喊的多层次性,汉语言内容的丰富性和多解性,最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同时,来自文本、他人的信息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所吸收,并激活各自既有的知识、经验,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加工生成不同的经验、发现、创造和感悟。因此,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原则。我们可以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注重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并通过阅读情况的纵向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阅读是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它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发生重大的影响,对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提高读写能力
读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和兴趣基础上的。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一般都产生于课堂学习,来自于与读写实践。王冰在《语文学习》中,说明了学生课外阅读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语文课上产生阅读兴趣—自觉的阅读书报—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养成课外阅读—发展思维—提高读写能力。为培养学生形成“好读书”的风气,可采用如下做法:首先,以听诱读。即教师用课前或课余时间,讲名著、佳作的精彩片段,诱发学生“一读为快”的欲望。第二,以说带读。即要求学生读完后,能完整、有条理、生动地复述,以促进阅读理解和体会。第三,以读导读。即以个人读、集体读、轮流读等诵读方式,让学生在和谐有趣的环境中强化读书意识。第四,以读促写。即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举办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促进阅读深化。第五,以编引读。即组织学生办好黑板报和手抄报,在编报过程中促膝阅读。
二、引导课外阅读的内容,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
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课外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不同的阅读目的,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阅读方法。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指导学生明确自己在一个时期内阅读的目的或者读一本书的目的十分重要。一般来说,功用性阅读、积累性阅读应多采用精读法。为此须熟练掌握默读、朗读、背诵以及圈点批注、摘要、摘录式笔记等阅读技巧;发展性阅读,则须在精读的基础上,学会查读、浏览、参读等阅读方法,学会跳读、掠读、编索引等基本阅读方法外,还特别需要掌握快速阅读、质疑与评、辨伪与考证、鉴别与欣赏、制作和利用卡片等阅读技巧。课外阅读是学生个人的活动,但仍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教师有计划的组织答疑辅导,能及时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困难,巩固和发展阅读兴趣,纠正阅读中的不良倾向,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阅读习惯。在指导中,教师必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存疑,日后再答,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
四、拓展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学生思辩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三圈相结合”的原则,即课文为一圈,引申、延伸为一圈(如与课文相配套的《自读课本》中的相关文章),课外阅读为一圈。三圈呈同心圆,紧密结合,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这一主题展开课外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精神探索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例如在学习说明文《向沙漠进军》之后,我及时推荐一些有关土地沙化,荒漠化,沙尘暴之类的文章作为课外延伸阅读。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课后围绕主题搜集资料(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开展阅读活动并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对所读材料作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带领他们通过质疑、辩论、争论等形式,开展探索性、审美性、批判性阅读。这类活动,不一定要产生一个正确答案,只要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就应得到肯定和赞赏,以帮助形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思维品质。
五、实施多元动态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为汉字思维呢喊的多层次性,汉语言内容的丰富性和多解性,最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同时,来自文本、他人的信息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所吸收,并激活各自既有的知识、经验,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加工生成不同的经验、发现、创造和感悟。因此,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原则。我们可以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注重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并通过阅读情况的纵向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