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搬家的缘故,小A不得不对家里进行一次大扫除。小A发现了她小学时候的日记本,跟笔友的通信,写在作业本上的小说草稿,一些记了电话号码的纸片,还有中学的试卷,大学的课堂笔记,研究生的论文作业等等。小A一一拍照发给朋友,表达翻出它们时的惊讶,“这些居然还在,我得有十几年没有看见它们了吧”,一旦持有这个念头,她就会暂停工作,把它们重新翻阅一遍。回顾的时候,自然也牵引起了当时的记忆,熬夜写小说,为了考试分数和老师理论的画面……她越陷入这些回忆就越发现无法丢掉它们。最后小A只得找到一个纸箱,把它们封存起来,以此保留住她对过去的记忆。小A说:“那些记忆,无论当时的真实场景如何,现在想来竟然都是快乐的,我竟如此斤斤计较分数,靠给课外书包封皮躲过父亲的检查。”这些对记忆的回溯使小A在收拾房间的焦头烂额中感到了一丝安定。
还有一些信息,小A不知该如何处理,一些写在信封上、便签纸上的电话号码,该不该丢掉它们?她和自己斗争。小A推断当时花时间记下它们,肯定代表了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但有多重要,她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如今她应该再拨打一遍电话核实,但本身就患有电话恐惧症的小A,怎么可以轻易拿起电话说:“你好,请问你是?哦,我在家里发现了一些字条,写着你的电话,可是我实在想不起你是谁了……”电话拨出去,对方可能是小A的邻居、童年伙伴,也可能只是联系过一次的陌生人,冒然去核实电话号码的来历太不礼貌了。小A在心里挣扎:“我应该丢掉它们,可万一那些号码有用呢?也许是我和这些人唯一的联系方式啊,如果丢掉,我就再也找不到他们了,还是先留下吧。”她找了一个信封,把它们统统塞进去。
就这样,小A收拾了几天,发现家里可供扔掉的东西并不多。面对越堆越多的书籍、报刊、电子产品,小A患上了一种信息囤积症。她对信息有很强的掌控欲望,不肯错过任何有用的信息,却在分辨它们有用与否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小A有把可能有用的信息储存起来的习惯,她保存了十几本剪报,电脑里堆满了几百部经典好莱坞电影,硬盘里有几年前热播的美剧,微博、微信的收藏夹里存满了“有用”的转发。她每次按下“收藏”键的时候,都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我一定能抽出时间从中学到点什么,有些可能会在危难中拯救我的性命。”
最初,小A还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金融知识、电影下载、文学、健康、急救常识等等,但是,一次阅读它们的时间也没有挤出来。小A从中汲取有用信息的程度有限,渐渐也就怠慢了这项整理工作,但依然不停地按下“收藏”键,总有一天会看的,虽然不知道那一天什么时候到来。
这些不确定的可能性组成了小A的世界。
为什么会这样?我帮助小A回溯最初收集这些信息的源头,发现历经了几个阶段。童年的时候,由于父亲的管教严格,禁止小A和同龄人一起玩耍,渐渐地她失去了玩伴,只有在课间时,当她说出知道的有意思的事情时,小伙伴们才能聚拢过来,听她说话。小A变得迫切地需要掌握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她花费大量时间阅读,记录有趣信息,以此来克服现实世界里孤独的情绪。沉默让人害怕,而她总是有话可说。随着成长,小A渐渐学会了跟孤独相处,但她的内心世界不能枯竭,现实生活虽然无趣,精神世界却丰富多彩,她依靠搜集信息虚拟出一种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的精彩人生。如今,她掌握了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途径,是豆瓣小组和网络资源库的资深成员,微博和微信里充满了转发和推荐,这些信息成了她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她害怕当别人谈论起一个话题时,自己却一无所知,这感觉让她联想起童年时的孤单。
但过分囤积信息,也给小A的生活带来了危害,她的家里充满了信息的承载物,旧报刊、淘汰的手机、旅游宣传页、银行账单、购物收据……每当家里人要清理掉它们,她都会觉得恐慌并且发脾气,感觉侵犯到了她的生活。但实际上,这些东西的消失并没有给她的生活造成影响。可她依然拒绝清理自己的房间,还开辟一切空间堆积它们,在床板底下藏中学试卷,在鞋盒里放信用卡账单,以保证它们不会被当废纸丢掉。
小A的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因为她总是会被更多新的信息所吸引,当她下定决心看完一部电影时,不自觉地刷着微博,按下“收藏”按钮,发现还有几百部电影等着她。小A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信息的搜集、整理中,并不及时消化,因为前者更能带来乐趣,尤其是云端存储的发展,竟然共享了如此丰富的信息,小A恨不得多点时间把它们一一掌握,可在掌握中,又感到力不从心,并非所有的电影都会触动心弦,也并非花了几个小时读完一本书就必能有所收获。
生活中,还有很多人如小A一样,热衷于搜集各类信息,过度搜集信息恐怕是当下很多人在面对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时容易产生的心理疾病,要摆脱这种心理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放空身心,摒弃杂念,事情也会因此简单许多。
编辑 陈陟 [email protected]
还有一些信息,小A不知该如何处理,一些写在信封上、便签纸上的电话号码,该不该丢掉它们?她和自己斗争。小A推断当时花时间记下它们,肯定代表了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但有多重要,她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如今她应该再拨打一遍电话核实,但本身就患有电话恐惧症的小A,怎么可以轻易拿起电话说:“你好,请问你是?哦,我在家里发现了一些字条,写着你的电话,可是我实在想不起你是谁了……”电话拨出去,对方可能是小A的邻居、童年伙伴,也可能只是联系过一次的陌生人,冒然去核实电话号码的来历太不礼貌了。小A在心里挣扎:“我应该丢掉它们,可万一那些号码有用呢?也许是我和这些人唯一的联系方式啊,如果丢掉,我就再也找不到他们了,还是先留下吧。”她找了一个信封,把它们统统塞进去。
就这样,小A收拾了几天,发现家里可供扔掉的东西并不多。面对越堆越多的书籍、报刊、电子产品,小A患上了一种信息囤积症。她对信息有很强的掌控欲望,不肯错过任何有用的信息,却在分辨它们有用与否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小A有把可能有用的信息储存起来的习惯,她保存了十几本剪报,电脑里堆满了几百部经典好莱坞电影,硬盘里有几年前热播的美剧,微博、微信的收藏夹里存满了“有用”的转发。她每次按下“收藏”键的时候,都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我一定能抽出时间从中学到点什么,有些可能会在危难中拯救我的性命。”
最初,小A还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金融知识、电影下载、文学、健康、急救常识等等,但是,一次阅读它们的时间也没有挤出来。小A从中汲取有用信息的程度有限,渐渐也就怠慢了这项整理工作,但依然不停地按下“收藏”键,总有一天会看的,虽然不知道那一天什么时候到来。
这些不确定的可能性组成了小A的世界。
为什么会这样?我帮助小A回溯最初收集这些信息的源头,发现历经了几个阶段。童年的时候,由于父亲的管教严格,禁止小A和同龄人一起玩耍,渐渐地她失去了玩伴,只有在课间时,当她说出知道的有意思的事情时,小伙伴们才能聚拢过来,听她说话。小A变得迫切地需要掌握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她花费大量时间阅读,记录有趣信息,以此来克服现实世界里孤独的情绪。沉默让人害怕,而她总是有话可说。随着成长,小A渐渐学会了跟孤独相处,但她的内心世界不能枯竭,现实生活虽然无趣,精神世界却丰富多彩,她依靠搜集信息虚拟出一种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的精彩人生。如今,她掌握了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途径,是豆瓣小组和网络资源库的资深成员,微博和微信里充满了转发和推荐,这些信息成了她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她害怕当别人谈论起一个话题时,自己却一无所知,这感觉让她联想起童年时的孤单。
但过分囤积信息,也给小A的生活带来了危害,她的家里充满了信息的承载物,旧报刊、淘汰的手机、旅游宣传页、银行账单、购物收据……每当家里人要清理掉它们,她都会觉得恐慌并且发脾气,感觉侵犯到了她的生活。但实际上,这些东西的消失并没有给她的生活造成影响。可她依然拒绝清理自己的房间,还开辟一切空间堆积它们,在床板底下藏中学试卷,在鞋盒里放信用卡账单,以保证它们不会被当废纸丢掉。
小A的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因为她总是会被更多新的信息所吸引,当她下定决心看完一部电影时,不自觉地刷着微博,按下“收藏”按钮,发现还有几百部电影等着她。小A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信息的搜集、整理中,并不及时消化,因为前者更能带来乐趣,尤其是云端存储的发展,竟然共享了如此丰富的信息,小A恨不得多点时间把它们一一掌握,可在掌握中,又感到力不从心,并非所有的电影都会触动心弦,也并非花了几个小时读完一本书就必能有所收获。
生活中,还有很多人如小A一样,热衷于搜集各类信息,过度搜集信息恐怕是当下很多人在面对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时容易产生的心理疾病,要摆脱这种心理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放空身心,摒弃杂念,事情也会因此简单许多。
编辑 陈陟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