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以后叫我老兵就行”
一支队十六中队轰动了。
这天,总队政治部副主任孟鸣到中队当兵,中队担负中央电视台警卫任务,各级关注程度高,领导检查指导多,但正师级领导干部住班当兵还是头一回。
“首长,您辛苦了!”孟副主任来到中队,支队长梁黔生、政委甘勇已经在中队迎候,官兵更是夹道欢迎,场面十分热烈。
孟副主任换上列兵警衔,住进一班。一班是一个光荣的集体,各项工作开展风生水起,班长方磊还曾荣立二等功呢。
刚进一班,处处都是陌生感和距离感:战士们静静地围坐在书桌前等待首长“作指示”,清澈的眼眸中透着局促与不安;中队还专门安排通讯员为首长倒茶、整理衣物。
这哪是当兵,分明是来当“官老爷”的嘛。孟副主任热情地和官兵一一握手,一边琢磨着怎样融入战士中间。他自我介绍:“我是一名有着38年兵龄的老兵,大家以后不要叫我首长,也不要对我进行特殊照顾,叫我老兵就行。”
真新鲜!直呼首长叫“老兵”,这合适吗?
无论是中队干部,还是有着十余年兵龄的老兵,都没见过这种事,也没听说过类似情况。刚开始,战士们很不习惯,还是张口“首长”,闭口“首长”的。班务会上,孟副主任强烈要求大家叫他“孟老兵”,或者叫“老孟”也可以。
战士们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无法迈过心里这道坎,可是孟副主任是动真格的,不像是和大家客套。
就这样,“孟老兵”的称呼在一班叫开了。叫着叫着,大家发现,其实这个称呼满顺口的,叫“孟老兵”时人人心里都是暖融融的。
坐在自己的床上,“孟老兵”轻抚洁白的床单,找到了久违的亲切感。他感慨道:“现在当兵的条件比我们那会儿好多了,班里有空调,有木地板,人人都有自己的衣柜和床头柜,同志们一定要珍惜啊!”
“孟老兵”爱下棋,不仅思维缜密、环环相扣,而且棋锋犀利、妙招迭出。因为下棋,“孟老兵”会过中队副指导员蔡恺,会过新战士陈谷,中队下棋高手都与他过过招。有时棋局僵持,硝烟浓烈,观战者免不了一阵激动,叽叽喳喳地支招救棋,“孟老兵”会诙谐地提醒大家:“观棋不语真君子”。
接触多了,大家发现,这个身材修长、文质彬彬的“孟老兵”不仅平易近人、透着儒雅,而且风趣幽默、妙语连珠。
当时,部队正在组织射击训练。中午,骄阳似火,“孟老兵”戴迷彩帽、扎腰带,和官兵一起,站在滚烫的水泥地面练习据枪,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银色发梢,“吧嗒吧嗒”直往下滴,衣服都湿透了,却没有一丝退缩的意思。
官兵们看在眼里,油然生出敬意:“孟老兵”真是好样的!
渐渐地,战士们都喜欢上了“孟老兵”,有事没事就找他聊天,美其名曰“汇报思想”。别班战士见了面都会主动迎上来打招呼,再也不绕道走了。
“我建议你马上回家,立刻回家,现在就回家”
与年轻的战士共同生活,“孟老兵”觉得特别温馨,与战士拉家常也成为他的一大嗜好。
那天下午训练间隙,与中队长曹振聊天,他随口问道:“你结婚没有?”曹队长说:“明天结婚。”
“明天结婚?”“孟老兵”愣了。他没想到,这个成天泡在训练场上,与官兵一起摸爬滚打的中队长,竟然是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新郎倌。
感动,敬佩,遗憾,各种感觉有如打翻的“五味瓶”,一齐涌上“孟老兵”的心头。他语重心长地说:“家庭是人生的重要舞台,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一定要把家属照顾好,你赶紧打报告回家准备明天的婚礼吧。”说着,“孟老兵”又郑重地补充一句:“你们的婚礼,我一定要参加!”
曹振欣喜,点头应诺。此时,他的内心正涌动着感动和兴奋,还有些许期待与焦急。
曹振何尝不想回去,举办婚礼是多么神圣的事情啊。可是,部队正在进行射击训练,一百多号官兵,百余杆枪,安全问题大于天,一点都马虎不得。作为军事主官,领枪、发枪、验枪、组织训练、交枪入库,他必须全程盯守。
曹振的女友王昕,高中时就在英国读书,直到大学毕业、在英国就业。如今,她是名副其实的“海归派”。“海归派”相中“绿军装”,成为警营里热议的话题。因为曹振的工作特殊,平日里小情侣见面不多,眼瞅着婚姻大事日渐提上日程,曹振的工作却是一天比一天忙碌。这个学识渊博、工作出色的女强人,深谙事业对于一个有追求的男人是多么的重要,她毅然承担起操办婚礼的全部事项。
第二天,依然是射击训练。“孟老兵”跟随部队出操,让他大感意外的是,中队长曹振仍然站在指挥员位置。
“孟老兵”纳闷,难道支队没批假?
收操后,“孟老兵”向曹振问个究竟。原来,大队领导也催促曹振早点回去置办婚礼,但曹振总是说离家近,再组织一会儿训练回去也不晚。
“孟老兵”一听,急了,严厉地说:“这是什么话,小曹,我建议你马上回家,立刻回家,现在就回家!”
中午,位于海淀区航天桥附近的某饭店里,隆重的婚礼如期举行,伴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新郎曹振牵着娇羞的新娘向满堂宾朋致谢,甜蜜的祝福飘荡在每个人心头。这时,风尘仆仆的“孟老兵”准时赴约。新郎、新娘斟上满满一杯酒,送上最诚挚的谢意。
“孟老兵”暗中调查摸底发现,中队担负任务重,官兵无法正常休假的现象比较普遍:指导员王存存与父母、妻儿分居三地,多次推迟休假,远在江苏的妻子定期寄来一岁多儿子的照片,成为他的精神慰藉;代理排长上士吴飞飞年满28岁,因参加央视春晚执勤,连续三年春节推掉回家相亲机会……
针对任务重、官兵休息权无法保障的实际,“孟老兵”向大队党委提出“补位”方案:建议大队统一协调,合理安排熟悉情况、素质过硬的大队干部到中队补位,保证中队官兵正常休假和勤务正常运转。
“补位”方案推行后,多名推迟休假的老士官买上了回家的车票,干部休假探亲实现挂账销号。
“离基层有多近,对战士的感情就有多深”
从总后机关调任总队,“孟老兵”的成长道路充满曲折和传奇。在总队,“孟老兵”才华横溢,尽人皆知,这样的领导也最关心战士的成长与成才。他发现,官兵有强烈的成才欲望,但苦于勤务重、时间紧,学习充电变得很奢侈,可望而不可及。他经常给战士们讲自己的成长经历,讲秉烛夜读的故事,鼓励战士们抓住点滴时间读书学习。战士们听得入迷,心驰神往。他还建议中队党支部为官兵拉出成才账单,制订学习计划,开展“日读一报,月读一书”活动。
现在,中队采纳了“孟老兵”的建议,为每名官兵配发《汉语字典》《成语词典》,还邀请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播音员到中队授课辅导,受到官兵热烈欢迎,进一步提升了知识层次,拓展了视野。
“孟老兵”是個热心肠,特别爱关心人。那天,中央电视台保卫部负责人来到训练场,与中队干部商议扩大训练场地开展射击训练事宜。一阵寒暄,“孟老兵”突然提出,希望电视台能够帮助中队解决官兵炊事用具不足的问题。
原来,“孟老兵”发现,尽管中队伙食比较丰盛,但盛饭的托盘只有三个格,蔬菜无法分类。不仅如此,餐桌上也很少见到容易消化吸收的汤类和糕点。他思忖:如果饮食调剂得再精细一点,不仅有利于年轻官兵长身体,也有利于提升战斗力和促进任务完成。
面对“孟老兵”的建议,这名负责人爽快地答应下来。不出两天,150个树脂饭盘和一台饺子机、两个炖汤用的高压锅被抬进中队炊事操作间。官兵喝上了营养的热汤,吃上了可口的饺子。
转眼间,当兵蹲连的日子就要结束了,“孟老兵”即将回到总队机关,官兵们依依不舍。临走时,官兵送给“孟老兵”一本留言簿,150余名官兵都在上面签了名。战士陈谷写道:“感谢老兵和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我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战士杜笑宇这样写道:“第一次见到您,让人感觉那么亲切,和想象中的大领导完全不一样,您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
手捧留言簿,“孟老兵”百感交集,他在自己的当兵日记中也写下这样一段话:“离基层有多近,对基层的了解就有多深;离战士有多近,对战士的感情就有多深。”
一支队十六中队轰动了。
这天,总队政治部副主任孟鸣到中队当兵,中队担负中央电视台警卫任务,各级关注程度高,领导检查指导多,但正师级领导干部住班当兵还是头一回。
“首长,您辛苦了!”孟副主任来到中队,支队长梁黔生、政委甘勇已经在中队迎候,官兵更是夹道欢迎,场面十分热烈。
孟副主任换上列兵警衔,住进一班。一班是一个光荣的集体,各项工作开展风生水起,班长方磊还曾荣立二等功呢。
刚进一班,处处都是陌生感和距离感:战士们静静地围坐在书桌前等待首长“作指示”,清澈的眼眸中透着局促与不安;中队还专门安排通讯员为首长倒茶、整理衣物。
这哪是当兵,分明是来当“官老爷”的嘛。孟副主任热情地和官兵一一握手,一边琢磨着怎样融入战士中间。他自我介绍:“我是一名有着38年兵龄的老兵,大家以后不要叫我首长,也不要对我进行特殊照顾,叫我老兵就行。”
真新鲜!直呼首长叫“老兵”,这合适吗?
无论是中队干部,还是有着十余年兵龄的老兵,都没见过这种事,也没听说过类似情况。刚开始,战士们很不习惯,还是张口“首长”,闭口“首长”的。班务会上,孟副主任强烈要求大家叫他“孟老兵”,或者叫“老孟”也可以。
战士们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无法迈过心里这道坎,可是孟副主任是动真格的,不像是和大家客套。
就这样,“孟老兵”的称呼在一班叫开了。叫着叫着,大家发现,其实这个称呼满顺口的,叫“孟老兵”时人人心里都是暖融融的。
坐在自己的床上,“孟老兵”轻抚洁白的床单,找到了久违的亲切感。他感慨道:“现在当兵的条件比我们那会儿好多了,班里有空调,有木地板,人人都有自己的衣柜和床头柜,同志们一定要珍惜啊!”
“孟老兵”爱下棋,不仅思维缜密、环环相扣,而且棋锋犀利、妙招迭出。因为下棋,“孟老兵”会过中队副指导员蔡恺,会过新战士陈谷,中队下棋高手都与他过过招。有时棋局僵持,硝烟浓烈,观战者免不了一阵激动,叽叽喳喳地支招救棋,“孟老兵”会诙谐地提醒大家:“观棋不语真君子”。
接触多了,大家发现,这个身材修长、文质彬彬的“孟老兵”不仅平易近人、透着儒雅,而且风趣幽默、妙语连珠。
当时,部队正在组织射击训练。中午,骄阳似火,“孟老兵”戴迷彩帽、扎腰带,和官兵一起,站在滚烫的水泥地面练习据枪,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银色发梢,“吧嗒吧嗒”直往下滴,衣服都湿透了,却没有一丝退缩的意思。
官兵们看在眼里,油然生出敬意:“孟老兵”真是好样的!
渐渐地,战士们都喜欢上了“孟老兵”,有事没事就找他聊天,美其名曰“汇报思想”。别班战士见了面都会主动迎上来打招呼,再也不绕道走了。
“我建议你马上回家,立刻回家,现在就回家”
与年轻的战士共同生活,“孟老兵”觉得特别温馨,与战士拉家常也成为他的一大嗜好。
那天下午训练间隙,与中队长曹振聊天,他随口问道:“你结婚没有?”曹队长说:“明天结婚。”
“明天结婚?”“孟老兵”愣了。他没想到,这个成天泡在训练场上,与官兵一起摸爬滚打的中队长,竟然是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新郎倌。
感动,敬佩,遗憾,各种感觉有如打翻的“五味瓶”,一齐涌上“孟老兵”的心头。他语重心长地说:“家庭是人生的重要舞台,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一定要把家属照顾好,你赶紧打报告回家准备明天的婚礼吧。”说着,“孟老兵”又郑重地补充一句:“你们的婚礼,我一定要参加!”
曹振欣喜,点头应诺。此时,他的内心正涌动着感动和兴奋,还有些许期待与焦急。
曹振何尝不想回去,举办婚礼是多么神圣的事情啊。可是,部队正在进行射击训练,一百多号官兵,百余杆枪,安全问题大于天,一点都马虎不得。作为军事主官,领枪、发枪、验枪、组织训练、交枪入库,他必须全程盯守。
曹振的女友王昕,高中时就在英国读书,直到大学毕业、在英国就业。如今,她是名副其实的“海归派”。“海归派”相中“绿军装”,成为警营里热议的话题。因为曹振的工作特殊,平日里小情侣见面不多,眼瞅着婚姻大事日渐提上日程,曹振的工作却是一天比一天忙碌。这个学识渊博、工作出色的女强人,深谙事业对于一个有追求的男人是多么的重要,她毅然承担起操办婚礼的全部事项。
第二天,依然是射击训练。“孟老兵”跟随部队出操,让他大感意外的是,中队长曹振仍然站在指挥员位置。
“孟老兵”纳闷,难道支队没批假?
收操后,“孟老兵”向曹振问个究竟。原来,大队领导也催促曹振早点回去置办婚礼,但曹振总是说离家近,再组织一会儿训练回去也不晚。
“孟老兵”一听,急了,严厉地说:“这是什么话,小曹,我建议你马上回家,立刻回家,现在就回家!”
中午,位于海淀区航天桥附近的某饭店里,隆重的婚礼如期举行,伴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新郎曹振牵着娇羞的新娘向满堂宾朋致谢,甜蜜的祝福飘荡在每个人心头。这时,风尘仆仆的“孟老兵”准时赴约。新郎、新娘斟上满满一杯酒,送上最诚挚的谢意。
“孟老兵”暗中调查摸底发现,中队担负任务重,官兵无法正常休假的现象比较普遍:指导员王存存与父母、妻儿分居三地,多次推迟休假,远在江苏的妻子定期寄来一岁多儿子的照片,成为他的精神慰藉;代理排长上士吴飞飞年满28岁,因参加央视春晚执勤,连续三年春节推掉回家相亲机会……
针对任务重、官兵休息权无法保障的实际,“孟老兵”向大队党委提出“补位”方案:建议大队统一协调,合理安排熟悉情况、素质过硬的大队干部到中队补位,保证中队官兵正常休假和勤务正常运转。
“补位”方案推行后,多名推迟休假的老士官买上了回家的车票,干部休假探亲实现挂账销号。
“离基层有多近,对战士的感情就有多深”
从总后机关调任总队,“孟老兵”的成长道路充满曲折和传奇。在总队,“孟老兵”才华横溢,尽人皆知,这样的领导也最关心战士的成长与成才。他发现,官兵有强烈的成才欲望,但苦于勤务重、时间紧,学习充电变得很奢侈,可望而不可及。他经常给战士们讲自己的成长经历,讲秉烛夜读的故事,鼓励战士们抓住点滴时间读书学习。战士们听得入迷,心驰神往。他还建议中队党支部为官兵拉出成才账单,制订学习计划,开展“日读一报,月读一书”活动。
现在,中队采纳了“孟老兵”的建议,为每名官兵配发《汉语字典》《成语词典》,还邀请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播音员到中队授课辅导,受到官兵热烈欢迎,进一步提升了知识层次,拓展了视野。
“孟老兵”是個热心肠,特别爱关心人。那天,中央电视台保卫部负责人来到训练场,与中队干部商议扩大训练场地开展射击训练事宜。一阵寒暄,“孟老兵”突然提出,希望电视台能够帮助中队解决官兵炊事用具不足的问题。
原来,“孟老兵”发现,尽管中队伙食比较丰盛,但盛饭的托盘只有三个格,蔬菜无法分类。不仅如此,餐桌上也很少见到容易消化吸收的汤类和糕点。他思忖:如果饮食调剂得再精细一点,不仅有利于年轻官兵长身体,也有利于提升战斗力和促进任务完成。
面对“孟老兵”的建议,这名负责人爽快地答应下来。不出两天,150个树脂饭盘和一台饺子机、两个炖汤用的高压锅被抬进中队炊事操作间。官兵喝上了营养的热汤,吃上了可口的饺子。
转眼间,当兵蹲连的日子就要结束了,“孟老兵”即将回到总队机关,官兵们依依不舍。临走时,官兵送给“孟老兵”一本留言簿,150余名官兵都在上面签了名。战士陈谷写道:“感谢老兵和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我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战士杜笑宇这样写道:“第一次见到您,让人感觉那么亲切,和想象中的大领导完全不一样,您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
手捧留言簿,“孟老兵”百感交集,他在自己的当兵日记中也写下这样一段话:“离基层有多近,对基层的了解就有多深;离战士有多近,对战士的感情就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