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乡镇干部的能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来源 :跨世纪·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wc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乡镇干部能力的要求
  
  (一)科学决策、发展经济的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经济,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坚实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在现阶段,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相对滞后和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而乡镇干部对上熟悉政策和相关的致富信息,对下了解各地的实际及农民的所思所盼,是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这就客观要求乡镇干部不仅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和干劲,还要理清思路、科学决策,带领广大群众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物质保障。
  (二)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的能力
  稳定是发展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局面,农村的各项社会事业不可能快速的发展,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既是发展的黄金时期,又是社会各种矛盾的凸现期和高发期。农村的社会矛盾尤为突出,因征地拆迁、土地承包、争选村组干部、宅基地及邻里纠纷等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农民上访及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增加,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乡镇干部必须对农民农村情况进行全面动态的掌握,及时发现各种不稳定因素及苗头,依法行政,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要建立法律手段协调利益冲突机制,引导农民依法解决利益冲突和纠纷,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更要教育、引导广大农民把注意力和精力用在发家致富上,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切实维护农村稳定,构建和谐新农村。
  (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亿万农民的心声,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长期不懈的奋斗才能完成。这就要求乡镇干部要静下心、安下身,转变作风、艰苦奋斗、以身作则,把党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在求真务实上下工夫,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从而调动广大农民投身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而不是搞花架子、走过场。同时,各地各村的情况千差万别,经济发展、文化事业、基础设施、自然条件、农民素质等都不相同。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相同的方法。这就要求乡镇干部要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发挥聪明才智,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带领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特色经济,兴办社会文化事业,齐心协力建设具有地方特色、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提高本领、服务农民的能力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虽然有强烈的致富愿望和干劲,但是他们的素质普遍不高,缺乏致富的技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服务能力差,而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又不完善。这就要求乡镇干部不仅要有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和热情,更要有为农民服务的本领和技能。
  
  二、乡镇干部目前存在的问题
  
   乡镇干部多数毕业于大中专院校,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功底。通过近几年的综合改革、强化培训和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 长期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使乡镇干部的知识能力趋同化,工作方法格式化。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乡镇干部的能力素质很不适应,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乡镇干部的整体能力素质相对不高
  由于传统工作经验的惯性很大,一些干部平时又不注意自我的学习和提高,相对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来说,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显得不高,其主导作用的发挥也不够。这主要表现在政治学习只注意理论学习不注意联系工作思想实际,缺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热情。乡镇干部进村下乡只愿意接触村组干部,不愿亲民近民;只注重发展经济,不关注民生,忽视社会发展。有的干部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走过场;有的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对工作的复杂性认识不到位,政策把握和依法行政能力欠缺,工作吃力;有的缺乏带领群众勤劳致富的能力。更有甚者,一些干部固守十几年几十年不变的工作模式、套路和做法,致使其思想僵化、知识退化、能力弱化,除了当干部开会,什么也不会,群众戏称为“职业干部”。
  (二)乡镇干部专业知识结构趋同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需要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乡镇干部只有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协调互补,才能适应农民发家致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多方面的需求。可是长期相同的工作环境,年复一年的工作任务要求,致使乡镇干部的专业知识结构趋同化。这表现在管理型的干部多,服务型的干部少;理论知识型的干部多,实用技术型的干部少;懂政策的干部多,懂市场经济的干部少;懂农业的干部多,懂工业的干部少;传统型的干部多,创新型的干部少。由于专业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不能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致使经济发展无特色,新农村建设进展缓慢。群众戏称这些乡镇干部是“谈农业大半天,说工业一袋烟,侃市场不沾边,讲技术纸上谈兵”。
  (三)乡镇干部从“催征员”到“服务员”角色转换不到位
  农业税费改革前,催粮催款是乡镇干部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公共权力”。干部与农民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依靠行使权力完成工作任务,工作简单,方法单一。农业税费的改革,等于关上了干部行使这方面“权力”的大门。处在这样转型时期的乡镇干部,由于认识不到位和整体素质不高,导致工作手段弱化。表现为行政手段不敢用,法律手段不会用,经济手段不能用,政治教育手段不管用。农村工作如何开展处于两难境地,乡镇干部的工作拘谨吃力。
  (四)乡镇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高
  当前,多数乡镇仍采用干部包村包片,满堂滚式的管理。周一报到、周五汇报,没事下乡、下乡又没事,名为包村、实不到位,往往是坐“镇”遥控指挥,唱空城计。虽然各乡镇制定了干部考核制度,但是,考核量化难、落实难、兑现难,致使年终考评吃大锅饭,平均分配。再加上长期在基层工作,十分辛苦,政治上提拔流动的机会少。另外,税费改革后乡镇财力困难,经济上又不能多得。这样,工作起来缺乏热情,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按部就班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工作任务。
  
  三、提高乡镇干部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一)强化培训,全面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
  要坚持不懈地抓培训,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全面提高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在渠道上,要分批次、分专业让乡镇干部到高职高专和中等专业学校及党校干校学习。在内容上,一是要突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培训,破除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思想和长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思维定势,转变观念,转换角色。二是突出业务能力的培训,重点抓好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乡镇干部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是要突出思想作风建设,以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在形式上,将组织培训、党校学习同组织生活、自学提高、党性锻炼相结合,将学习理论知识同总结、研讨、经验交流和实践锻炼相结合。通过学习培训,使乡镇干部牢记宗旨、勤政为民,“充电”提高、服务农民。从思想、感情、作风、技能等方面真正解决好“为群众”与“靠群众”的问题,自觉做到时时想群众、事事为群众、处处靠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为人民办实事的热心人、清正廉洁的公道人。
  (二)拓宽乡镇干部队伍的录用渠道,优化乡镇干部队伍的结构
  一是组织人事部门把公开招录优秀大中专毕业生的流向重点向乡镇倾斜,确保乡镇每年都能分到几个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使之成为乡镇干部来源的主渠道,发挥其创新性的作用。二是按公开、公平、公正、按需选人、择优录取的原则,从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中招聘吸纳部分优秀人才,如企业家、经济能人等来充实乡镇干部队伍,发挥其示范带动辅射作用。三是要砸碎“铁饭碗”,打破“终身制”,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新陈代谢机制,疏通乡镇干部队伍的进出口,促使人才合理流动,发挥其应有作用,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
  (三)优化工作环境,强化管理竞争机制
  首先要强化竞争机制。针对乡镇机关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深化机构改革,通过竞争上岗等形式,整合人才资源,优化人才组合,成立产业发展服务队,明确职责任务要求,履行政府的服务职能,改变包村包片的管理模式,调动乡镇干部的积极性。其次要强化激励机制。乡镇党委对那些政治素质高、作风扎实、政绩突出的干部在评优评先、提拔交流等方面优先考虑使用。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制定政策,也可以借鉴河南省职称改革向农村倾斜的办法,对德才兼备、长期在农村工作的干部,可直接认定为科级或副科级,使其在政治上有奔头。上级财政部门要向乡镇倾斜财力,如发放下乡补贴等费用,使其经济上有想头。各级领导要体谅乡镇干部的苦衷,优化工作、生活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事业上有干头,安心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完善监督约束机制,规范乡镇干部的行为
  乡镇干部的言行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必须强化对乡镇干部的监督制约。首先是各乡镇要建立社会监督小组。参加人员有县乡人大代表、乡镇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农村党员、经济能人、种植大户、养植大户、低保户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监督乡镇干部勤政廉政的情况,定期给乡镇干部打分排队。其次是上级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要抓好干部的日常管理、中心工作和新农村建设阶段性工作的督查考评。组织考评和群众评议结合起来,促使乡镇干部勤政廉洁,履行职责。
其他文献
一、适法无因管理的构成    适法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构成无因管理的要件,即管理人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事务;另一方面,是适法性的要件,即要求管理事务利于本人,并不违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  但是,有时管理人虽然违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而为事务管理,但其管理是为本人尽公益上的义务,或为其履行法定扶养义务,或本人之意思违反公共秩序善良风俗的,管理人的管理
期刊
摘要:文化资源的丰富与资源开发整合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文化资源开发整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搞好调研分析、构筑产业集群等具体对策。  关键词:文化资源 开发 整合    一、存在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非常明显,但由于对资源的开发、整合不足,致使资源优势难以彰显,文化产业优势并不突出,具体表现在:  (一)资源开发严重不足  在文化资源开发方面,
期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境法基本原则的体现,是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决策方式的重大变革,是保持经济、社会及生态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是现代环境法的重要制度。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况    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的预断评价,是指在进行某项人为活动之前,对实施该活动可能给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估价,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和对策。环境影响
期刊
教育事业历来中央重视、百姓关心、社会关注,牵动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涉及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百年大计。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关注国民素质的提高,把教育放到关系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高度,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
期刊
一、道德与法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光荣与耻辱等观念以及同这些观念相适应的由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具有经济制约性、历史性和继承性。  (一)道德与法的联系  道德与法作为社会规范,在功能上相辅相成,共同调整社会关系,既从合法又从合理,既从国家又从社会,既从外在又从内在,既从低层次又从高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立体性地调整人的行为
期刊
科研是高等教育实现其直接服务社会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增强我国的科技原创力,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承担培养科技创新主体的高等教育,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科研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普及,高校向更多的学子敞开了大门。同时,也带来了师资力量的短缺。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优秀的青年学子从课堂直接走上讲台。
期刊
近20年来,水体景观在城市的各种环境中普遍发展起来,尤其是在人居环境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但是现代城市居住环境的水景设计大多只流于形式,缺乏文化性。将文化注入水景很有必要,当居住与文化链接后,人文价值则得以体现,整个城市的文明也会向一个新台阶迈进。    一、居住区水环境文化性的表达与意义    当居住的物质层面已不再能满足人们对生活的更高要求时,纯粹的精神享受和与环境的心灵感应成为景观发展的
期刊
学校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器材等物资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它们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几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学校纷纷利用银行贷款投资校区,学校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大幅度增加。但同时
期刊
【摘要】中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蕴涵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医学实践经验,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有着重大意义。但我们发现近代以来在西方话语霸权和我国制度性的排斥下,中医正在被边缘化。本文就旨在通过对话语权和制度性排斥的分析,解读中医的现实处境。  【关键词】中医;现实处境;话语;制度    我国是医学发祥最早的地区之一,目前我国医疗制度的制定和运行状况却对中医的处境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对中医的现实处境
期刊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城市分别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两项规划的编制分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他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但是,从近几年对两项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由于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在用地分类与划分标准、规划统计口径、规划工作路线以及规划技术方法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且分别由建设部和国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