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语因内容丰富,形式精炼,富于表现力,为人们所广泛运用,从而充实了汉语词汇的宝库。大多成语都是源远流长,概括了人们的认识成果。来自于《论语》的成语,在汉语成语中占有大量的比例,这些成语不仅表义内容广泛,而且形成方式多种多样。
一、成语的表义内容
(一)教育方面
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如:
有教无类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诲人不倦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学而不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又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笃信好学”“举一反三”“温故知新”“闻一知十”“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等。
(二)为政方面
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如:
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祸起萧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士》)
分崩离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士》)
又有“陈力就列”“待价而沽”“文武之道”“无为而治”“欲速不达”“犯上作乱”“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
(三)修养方面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核心。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是孔子一贯倡导的行为准则,是儒家学说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的主体,是人们遵循的普遍运用的行为准则。成语有:
见贤思齐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三省吾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以及“成仁取义”“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克己复礼”“杀身成仁”“守死善道”“文质彬彬”“志士仁人”“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等。
(四)处事方面
孔子理想的人生是将道德修养与“济世”结合起来。孔子的人生观为他的后代的儒学所继承,以此逐渐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事原则和“内圣外王”的理想的人格模式。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要遵循道德原则,还体现在处事要符合道德标准。如:
成人之美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既往不咎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过犹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又有“不相为谋”“能近取譬”“三思而行”“无所用心”“不知所措”“益者三友”“尽善尽美”“博文以礼”“察言观色”“侃侃而谈”“色厉内荏”“敏事慎言”“一言以蔽之”“听其言而观其行”“小不忍则乱大谋”“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
(五)感悟方面
孔子认为天与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是密切相关的,人应当向天那样对待生命,对待一切事物做到“天人合一”,提倡进行“仁、义、理、智、信”诸道德境界的修炼和陶冶。《论语》的一些阐述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及追求的境界,表现为:
后生可畏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富贵浮云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乐以忘忧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又有“不亦乐乎”“望而生畏”“饱食终日”“朽木粪土”“怨天尤人”“求全责备”“无人问津”“无所用心”“不自量力”“刚毅木讷”“不舍昼夜”“既来之则安之”“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等等。
另外,还有关于生命等方面的成语,如“血气方刚”“三十而立”“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等等。由此可见《论语》中的成语体现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从而也说明孔子对国、对人所关注的领域是极其广泛的。
二、古今表义的异同
成语的形成来源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反映当时的人们的认识观点,其经典性为后人所欣赏和使用。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观念的更新,大多成语的古今语义仍具有其原始性,只是少部分成语古今语义略有不同或截然相反。
(一)古今语义相同
1.一些成语的古今语义没有变化,表义的内容和色彩完全相同。如“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后生可畏”“既往不咎”“道听途说”“血气方刚”“言而有信”“成人之美”“察言观色”“色厉内荏”“文过饰非”“任重道远”等等。
2.一些成语的现代语义是在古代语义基础之上引申而来的,与成语的原始语义略有相同之处。如“既来之,则安之”原指“境外的人既然来归附,就得使他们得到安置。”现指“既然来到这里,就应安下心来。”“文质彬彬”原指“既有文采的外表,又有质朴的内涵。”现指“一个人(多指男性)文雅而有礼貌。”“尽善尽美”原指“乐章内容极其健康,乐章旋律极其完全。”现指“一切事情极其完美。”还有“不知所措”“患得患失”等成语。
(二)古今语义不同
一些成语古今语义、色彩完全不同。如“待价而沽”原指“等待有好的待遇或条件才肯答应任职或做事。”现指“等待有好的价钱再出售。”“名正言顺”原指“用词适当,言语就能顺利成章。”现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要讲得通。”“文武之道”原指“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治经济、礼乐文化体系。”现指“文治和武治的道理。”还有“暴虎冯河”“不亦乐乎”等成语。
三、成语形成的方式
(一)直接运用
《论语》中许多富有哲理性、形象性、准确性、凝练性的语言直接演化为成语。如:
有教无类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诲人不倦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后生可畏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三省吾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二)紧缩凝练
有些成语是省略语言中的虚词或某些实词而成的。如:
见贤思齐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分崩离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士》)
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三)概括总结
一些成语是对《论语》中一句话的语义,一章节的内容的概括总结。
尽善尽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
博文约礼子曰:“君子博学以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不知所措子曰:“……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
《论语》中成语的数量之多,内容之广,对丰富汉语词汇和增强汉语表现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我们后世书面语言的运用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源泉。
参考文献:
[1]蒋沛昌.论语今译[M].长沙:岳麓书社,1999.
[2]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冯常荣,吉林白城师范学院中文系)
一、成语的表义内容
(一)教育方面
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如:
有教无类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诲人不倦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学而不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又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笃信好学”“举一反三”“温故知新”“闻一知十”“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等。
(二)为政方面
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如:
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祸起萧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士》)
分崩离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士》)
又有“陈力就列”“待价而沽”“文武之道”“无为而治”“欲速不达”“犯上作乱”“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
(三)修养方面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核心。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是孔子一贯倡导的行为准则,是儒家学说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的主体,是人们遵循的普遍运用的行为准则。成语有:
见贤思齐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三省吾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以及“成仁取义”“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克己复礼”“杀身成仁”“守死善道”“文质彬彬”“志士仁人”“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等。
(四)处事方面
孔子理想的人生是将道德修养与“济世”结合起来。孔子的人生观为他的后代的儒学所继承,以此逐渐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事原则和“内圣外王”的理想的人格模式。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要遵循道德原则,还体现在处事要符合道德标准。如:
成人之美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既往不咎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过犹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又有“不相为谋”“能近取譬”“三思而行”“无所用心”“不知所措”“益者三友”“尽善尽美”“博文以礼”“察言观色”“侃侃而谈”“色厉内荏”“敏事慎言”“一言以蔽之”“听其言而观其行”“小不忍则乱大谋”“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
(五)感悟方面
孔子认为天与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是密切相关的,人应当向天那样对待生命,对待一切事物做到“天人合一”,提倡进行“仁、义、理、智、信”诸道德境界的修炼和陶冶。《论语》的一些阐述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及追求的境界,表现为:
后生可畏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富贵浮云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乐以忘忧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又有“不亦乐乎”“望而生畏”“饱食终日”“朽木粪土”“怨天尤人”“求全责备”“无人问津”“无所用心”“不自量力”“刚毅木讷”“不舍昼夜”“既来之则安之”“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等等。
另外,还有关于生命等方面的成语,如“血气方刚”“三十而立”“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等等。由此可见《论语》中的成语体现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从而也说明孔子对国、对人所关注的领域是极其广泛的。
二、古今表义的异同
成语的形成来源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反映当时的人们的认识观点,其经典性为后人所欣赏和使用。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观念的更新,大多成语的古今语义仍具有其原始性,只是少部分成语古今语义略有不同或截然相反。
(一)古今语义相同
1.一些成语的古今语义没有变化,表义的内容和色彩完全相同。如“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后生可畏”“既往不咎”“道听途说”“血气方刚”“言而有信”“成人之美”“察言观色”“色厉内荏”“文过饰非”“任重道远”等等。
2.一些成语的现代语义是在古代语义基础之上引申而来的,与成语的原始语义略有相同之处。如“既来之,则安之”原指“境外的人既然来归附,就得使他们得到安置。”现指“既然来到这里,就应安下心来。”“文质彬彬”原指“既有文采的外表,又有质朴的内涵。”现指“一个人(多指男性)文雅而有礼貌。”“尽善尽美”原指“乐章内容极其健康,乐章旋律极其完全。”现指“一切事情极其完美。”还有“不知所措”“患得患失”等成语。
(二)古今语义不同
一些成语古今语义、色彩完全不同。如“待价而沽”原指“等待有好的待遇或条件才肯答应任职或做事。”现指“等待有好的价钱再出售。”“名正言顺”原指“用词适当,言语就能顺利成章。”现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要讲得通。”“文武之道”原指“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治经济、礼乐文化体系。”现指“文治和武治的道理。”还有“暴虎冯河”“不亦乐乎”等成语。
三、成语形成的方式
(一)直接运用
《论语》中许多富有哲理性、形象性、准确性、凝练性的语言直接演化为成语。如:
有教无类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诲人不倦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后生可畏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三省吾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二)紧缩凝练
有些成语是省略语言中的虚词或某些实词而成的。如:
见贤思齐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分崩离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士》)
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三)概括总结
一些成语是对《论语》中一句话的语义,一章节的内容的概括总结。
尽善尽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
博文约礼子曰:“君子博学以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不知所措子曰:“……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
《论语》中成语的数量之多,内容之广,对丰富汉语词汇和增强汉语表现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我们后世书面语言的运用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源泉。
参考文献:
[1]蒋沛昌.论语今译[M].长沙:岳麓书社,1999.
[2]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冯常荣,吉林白城师范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