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镣铐”,尽情“舞蹈”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0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2001年作为国家设置的必修课程在新课程方案中提出,至今这一门课程,以其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无可避免地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何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挖掘教育资源,让这门新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呢?我们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它充满生命活力。
  一、实践活动为主线,发挥课程效应
  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应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多种形式来促进与保证课程实施。一是选好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二是典型引路。新的课程会遇到新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但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顺其自然。采用典型引路给大家以启示是一个成功的举措。我校的《节约水资源》这一案例可以说为全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范例,从而激起了实践研究的热潮。三是专题细化。如根据大专题设立若干小专题以利于深入研究,又如由此专题引出彼专题继续研究等。由大及小也好,由此及彼也好,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完全可不拘泥于计划。四是有机整合。实践活动涵盖面广,可与学校德育活动、学科活动、班队活动、节日活动等有机整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应。
  二、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丰盈实践活动内容
  如何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呢?《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这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三、学生在课余体验社会角色
  “让抱大的孩子自己走路吧!” 这曾是许多老师的期待。眼看着这群生活在21世纪的儿童,不会给自己梳辫子,父母不在家宁可自己饿肚子,出门一次换洗衣物全装袋子,这的确是个严峻的问题。时代要求他们具有独创的本领,生活需要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啊!“逼”着孩子“走”吧,即使“走”需要勇气和执着,前途会有坎坷和困难,我们也要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因为他们总要在学习中自己长大。与国外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知识技能,解题技巧,而是良好的心理态度,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恰恰正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己;培养学生发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1)在角色中体验中引领学生参与社会,体验他人。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太差,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温室里的幼苗注定长不成参天大树。作为教师,我们更是深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能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一次次去体能成功、体验失败、体验磨练、体验吃苦,才能激发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锤炼他们的意志。其实相对于校园里单一的学习活动,他们也渴望真正走到社会中去,在大千世界里找到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更为真实的感受,面對着孩子的热情,我们怎能不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呢?
  (2)在角色体验中实现学生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常言道:学以致用,面对老师的谆谆教导,家长的苦口婆心,很多学生是在被动的接受新知识,不难发现,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对学习的本身已经不感兴趣。要让学生主动的学,首先要让他们的深刻体会知识的重要性。角色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展示才能的机会。充裕的时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翅膀,广袤的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有怎么样的教育,就有怎么样的后代,有怎么样的后代,就有怎么样的未来。为此,重视教育,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地变革、完善教育,也就成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对于教育,人们往往习惯于从对人积极的教化、培养、完善、提升、发展等角度去正面认识,但使人困惑、失望,乃至痛心的是,教育却常常走上了它的反面。诚然,导致教育“事与愿违”的原因很多,从教育自身感性的层面看,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我们的学校太像学校,我们的课堂太像课堂,我们的老师太像教师,我们的学生太像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想象力、主体性、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必然会受到抑制。当然,导致以上现象的出现自有众多的内、外在原因,但课程的设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几乎是学科课程的一统天下,课程结构严重失衡,在学科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着机械的、授受式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结构决定功能”,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课程的性质特点。为此,课程结构的调整就自然成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为沉闷的教改带来活力,让老师们走进了新鲜丰富的教育时空,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开放自主的痛快。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近几年有了改观,但是仍然有各种禁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有形、无形的镣铐确实很多,但是,只要广大学校和教师积极行动起来,挣脱“镣铐”,尽情 “舞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越来越多的老师已经意识到: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课堂变化的情况善
期刊
高中是青年学生形成并且确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高中语文教育在注重且强化真善等价值观的同时也应该参照西方美学史上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和丑这五个最重要的审美范畴(当然也有人认为荒诞也是审美范畴),注重并强化审美教育,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素养。  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如茂林修竹、荷塘月色、桃李春风、秋雨梧桐、寂寥雨巷、康河柔波,都会给人沉静、和谐的审美享受。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的美是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应突破教室的局限,把视野放得更远,把眼界延伸到室外、校外,拓展到课前、课后,使文本变得博大、丰富。 因此,实现有效拓展,就需要我们结合实际,以教材为中心找准拓展点,向四处辐射、发散,从而激发兴趣,
期刊
小班化教学是欧美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研究表明:一个班级的学生超过25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 ,超过越多,顾不到的学生也越多。小班化教学的本质的特征是教学面向学生个体,而不是整个班级;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享受教育资源。  一、因材施教,促进竞争与合作  个体和班级间存在的差距,要在设计问题
期刊
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成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精心设计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先提出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虽然在教材中也提供了一些问题,在教材有的章节中有“思考与讨论”、“探索与研究”等板块,教师可根据这些问题适当的展开讨论,但教材中这样的讨论研究的问题设置的不多,所以很多值得学生讨论合作
期刊
信息时代的降临,既是对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更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了满足二十一世纪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戰,以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将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一、利用直观性,激发兴趣  人类的学习行为是外部刺激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互相作用的结果。如果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与学习个
期刊
“美育”顾名思义就是就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教育人,包括对美学和艺术的教育和赏析,旨在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从而提升个人的气质,内涵等的修养。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美学家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
期刊
教育考试制度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教师们在教学中开始更多地关注学困生和中等生,在课堂教学和辅导中,自觉在例题、练习、问题设置方面向这类学生倾斜,这是一件符合教育均衡发展的好事,因为他们是学习中的弱势群体,但这样做又不自觉地催生了一个"新弱势群体"——学优生群体。事实上,部分学优生在课堂上开始沦为陪衬,在学习上无所适从。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学校、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教学质量评价“三高一低”综合
期刊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好差,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是很普遍的现象。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小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  我们的不少学生或感情漠然,辞不言情;或笔是心非
期刊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大多没什么兴趣,如何培养他们的兴趣呢?通过多年的教学,我有几点见解。  一、恰当的数学训练  数学训练可以使人的思维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可以使人的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提炼出数量关系,并以精确和简明的数学语言把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表达出来。这种训练可使人的思维具有高度抽象和简明化的能力。数学训练还可以给人以公理化方法。当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的作用和学习它的意义后,就会从内心产生对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