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荒原意象在《还乡》和《野性的呼唤》运用的异同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zheyy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托马斯·哈代在《还乡》中对荒原有着别致一格的描写,荒原不仅是全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在主题的表达、情节铺展与人物命运的走向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中对荒原没有大量的描写,但在这本小说里荒原不仅仅是阿拉斯加大雪原等恶劣的环境,还是神秘的萦绕在主人公巴克耳边的呼唤的来源之处。哈代宿命论的影响下,《还乡》中的荒原象征着支配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人类在它的面前软弱无力、卑微渺小,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而在《野性的呼唤》中,荒原更多的象征着人性中的本能渴望和向往,一种新的挑战和生命。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荒原意象在两部作品中的异同,来揭示哈代和杰克·伦敦在哲学思想和创作手法上的特点,从而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两部作品。
  【关键词】:荒原意向;人类的渺小;适者生存
  一.荒原的定义
  荒原字面意思是荒凉的原野、未耕种或无人耕种的地带。在西方文学小说里面荒原总是与苍茫凄凉,严酷凝重,萧索落后等形容词联系起来。随着20世纪象征手法的开始大量使用,荒原作为大自然神秘力量等的象征渗入作家的创作之中。哈代和杰克伦敦分别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和美国自然主义作家,生活时代接近,所受哲学思想影响有异同。故在于对荒原的描写上二位作家定有相似和不同。
  二.哈代之爱墩荒原即是主宰
  荒原在《还乡》中的意象分析。
  《还乡》的故事发生在英国西南部的爱墩荒原,“雄伟而不严峻,动人无粉饰 ,深沉含蓄 ,浑厚质朴”,又“有一幅郁抑寡欢的面容”。哈代在小说第一章就以大量的描写娓娓道来爱墩荒原凄迷苍茫、古老萧瑟的模样。“这片荒原,才好像慢慢醒来,悄悄静听。它那泰坦一般的形体,每天夜里,老放佛在等待什么东西似的……它是在那儿等待最末一次的危机,等候天翻地覆的末日”。在哈代笔下,爱墩荒原仿佛变成了一个拥有神秘力量的先知,等待着即将发生的故事。男主人公克林来年轻有为,从巴黎还乡,满怀斗志欲意在故乡爱墩荒原开创开蒙起智的事业,而女主人公尤太莎高傲、不甘平凡,处心积虑的嫁给克林,希望他带着自己离开荒原去繁华热闹的巴黎。最后未能如愿在与旧情人韦狄私奔时意外落水身亡;克林最后在其母亲和妻子相继不幸身亡后心灰意冷,放弃开办学校而做了一个在荒原上露天巡讲的传道人。这些人的不同结局看似是各种巧合造成,实则是荒原早就决定好的了。按照对待荒原的态度可分为三类人,即以男主人公克林为一种;女主人公尤太莎,姚伯太太,韦迪等为一种;朵荪和维恩等土生土长的爱墩上居住的人为一种。
  克林对爱墩荒原的爱的最为热切。爱墩荒原之于他即是净土即是天堂。他对荒原熟悉的程度达到不用看路径就可以走回家,“如果有人真的和荒原熟悉,那就是克林了……他可以说就是荒原的產物”。在巴黎的珠宝店里做经理的克林因“讨厌鄙俗无聊的买卖”,决然抛弃繁华世界纸醉金迷的生活一心返回荒原,可见他对古老淳朴爱墩荒原真诚的爱。然而他妄图改造荒原,打开落后荒原的封闭状态引进新思想,与荒原发生冲突。最后落得突患眼疾孤身在荒原上四处游走传教的下场,可悲的是听众是因为可怜他的遭遇才没有拒绝他的传教。
  以游苔莎、姚伯太太和韦狄为代表与爱墩荒原格格不入的第二种人最后都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爱墩荒原之于他们即是地狱即是磨难的源头。游苔莎厌恶荒原的落后,直接说“我是恨这片荒原,就是这片荒原现在使我受苦遭难,使我忍辱含垢,将来还要使我丧生送命。”对韦狄来说“它(爱墩荒原)不是一片可以供人散步的旷敞山野,而是什么人的牢狱似的” “对于咱们(游苔莎和韦狄)这样瞧不出它们有什么特别意义的人有什么好处,为什么咱们必须得住在这儿……”高傲美丽的游苔莎一心想冲破荒原的禁锢,发现和克林的婚姻不能让她离开后又和韦狄相约夜晚私奔意外落水身亡,而韦狄也因救游苔莎溺死。他们的死亡是因为试图反抗荒原,最终得到惩罚。姚伯太太因着自己是牧师的女儿,和游苔莎一样,自觉高人一等从来没有真正的与荒原融为一体。她阻挠克林留在荒原, 即是与荒原发生冲突,最终死于疲劳和蛇毒。
  第三种人以朵荪和维恩等当地人为代表。荒原之与他们即是家是唯一的港湾。像阚特大爷、费韦和克锐等土生土长的人和荒原已经融为一体,他们的思想、生活和淳朴封闭的荒原一样。他们不受外面世界的繁华的影响,愚昧无知但是安于荒原的一切。对于朵荪来说,她已经习惯了荒原的生活,她爱荒原郁苍古老的面目,离开荒原只会让她浑身难受。她和维恩最终能够幸福在一起生活,正是来源于他们安安分分的心。这也是为什么不像游苔莎,朵荪能够快乐生活的原因。
  由此可见,对荒原不管是热爱还是憎恨,荒原是冷漠的。沧海改易,桑田变迁,它“却一直没有变化”只是静静的看着,可是一旦妄图改造或是抵抗荒原,它就会有所惩罚。简而言之,在荒原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人类永远是被主宰。
  三.杰克伦敦之荒原即是角斗场
  《野性的呼唤》的故事大背景發生在阿拉斯加淘金热,宠物狗巴克被贪婪的园丁贩卖成一条雪橇狗,从此巴克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同自然、同伴、敌人、斗智斗勇。在为仁爱的主人复仇后,巴克实现野性的呼唤回归荒原成为了狼群的首领。在这部小说里,不管是对雪橇狗还是对人来说,荒原即是角斗场,适者生存。
  荒原之于以巴克为代表的雪橇狗来说是磨难是生存的考验。巴克由宠物狗到成熟老练的雪橇狗转型的过程中就遭受了各种折磨与生死考验。从学会在雪地里睡觉到击败劲敌史皮兹成为雪橇狗首领;从无忧无虑的宠物狗到一天能带队十几里路尽职优秀的雪橇狗。巴克除了形体上的优势,还有头脑。凭着自己的力量和勇猛,吃一堑长一智,很快适应恶劣环境独立的生存下来。相反的,有的雪橇狗胆小怕事,适应能力差的,很快就会被艰辛的工作拉跨身体或被同类打败成为其他狗口中之食。这样的弱者只会成为荒原上蹂躏欺压的对象。
  同样的在小说里没有生存技能的想去阿拉斯加淘金的查理斯、哈儿和梅赛丝等人,他们是巴克遇到桑顿前最后一任主人。荒原之于他们即是甜蜜的陷阱是坟墓。因为受到金子的诱惑,三个高傲自大又没有出远门常识的人,最后一意孤行连人带狗的淹死在解冻的冰河里。而桑顿长年生活在荒野中,练就了惊人的耐力和过人的胆识。哪怕孤身跋涉在荒山野岭,凭着一撮盐巴和一杆猎枪也能存活下去。他这种不会半途而废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再加上善于学习的头脑最后在山谷中淘到金沙。荒原见证了他的勇敢,所以他能赢得财富。这就是教训,说明在危险丛生的荒原,没有能力的弱者只有灭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能力的强者不仅能获得生存,还能活的精彩。   四.荒原意向在两本小说中的異同
  1.荒原在两者之间的相似处
  首先在哈代和杰克伦敦笔下,荒原都是神秘的,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强大力量的化身。哈代在《还乡》中这样形容荒原,“万古如斯”、“威仪俨然”、“显得特别神秘,特别伟大”, 比如对那晚游苔莎逃走时候暴雨狂风的描写,以及最后游苔莎落水溺死都突显黑夜下荒原的可怕力量之处。而在《野性的呼唤》中,代表恶劣环境的北国冰雪之地中处处藏有危机,一不小心就会有生命危险。“这里是蛮荒世界,既没有和平,也没有歇息,更没有一刻是安全的。随时随地都必须保持最高警戒”。在这里荒原是危险的化身,它就像凶勇的猛兽,随时可以撕碎一个生命。
  其次荒原在两部小说里都象征了淳朴美好的人性回归。英国乡土志作家哈坡在《哈代乡土志》中说,“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人,‘感情麻痹,精神迟滞,受城市嚣尘的压抑’(哈代的《林中》),他可以跑到爱墩荒原的农田上过一个时期的隐士生活,把已经饱受的城市嚣尘滋味完全隔绝,然后再回到城市,那是他就精神重新振作,步履更加矫健。”哈代高度赞美淳朴古老的爱墩荒原,认为荒原才是人“骚动不宁心情的寄托”回归荒原即是回归人性最朴质的品质。同样的在杰克伦敦笔下的巴克也是听从内心野性的呼唤,回归荒野才找到属于一匹真正狼的野性。在城市中巴克永远只是匍匐在人类脚边的宠物狗,只有回归荒原,才做回真正的自己,过上自己的真实的生活。
  哈代出生在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毗邻多塞郡大荒原,他生活的地方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远离工业文明,保持宗法传统的村落。但是它同样受到资本主义的渗透,使农村的宗法社会的基础彻底崩溃。特别是七十年代后资本主义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存活,农民阶级逐渐解体。看到农民遭受的不幸与灾难,满心悲愤的哈代因受唯心主义的影响看不到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他憎恨资本主义的残酷与自私,但又无法解释其根本原因,只当是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身处19世纪中后期的哈代借“ 荒原 ”表现了厌倦文明世界的情绪。在《还乡》中我们可以看到哈代盛赞荒原的卓越崇高,慨叹荒原的苍莽未凿,任何想破坏荒原封闭性的人或行为都是危险的存在。只有在远离资本主义残酷剥削的荒原,才是人性最好的归属。
  杰克伦敦生于美国旧金山,他来自“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的贫困不看的底层阶级”。19世纪 70年代到 20世纪初,该时期属于资本家最美好的时代。这一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结束,第三次工业革命悄悄开始,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 美国南北战争的胜利为北方资本主义扩大市场、获得自由劳动力和资本扫清了一切障碍, 促成了美国第二次阿拉斯加“淘金热”和“西进运动”,带动了美国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文明开始成为美国生活的主体,金钱成为获得社会承认的最重要手段。而杰克伦敦幼年生活悲惨,当过报童、童工、流浪儿、水手等等。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凄苦生活让他崇拜英雄,因为身在困境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让他看到个人奋斗的重要性。有的评论家认为《野性的呼唤》中的巴克即是杰克伦敦的化身,生活在恶劣环境下,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生存。巴克克服各种磨难变成人类都害怕的狼首领;杰克伦敦通过写作改善窘迫的生活条件。巴克在荒原中回归野性,杰克伦敦通过文字抨击残酷虚伪的资本主义维护心中的圣土,想要重新唤醒美国人内心淳朴的美国梦。因此哈代和杰克伦敦在荒原上都给予了回归淳朴的美好愿望,呼吁回归荒原。
  2.荒原意向在两本小说中的不同处
  首先最大的不同在于荒原和人之间谁是主导。《还乡》中荒原不仅仅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古老传统的化身。从几个主人公的结局可以总结出生存的规律:服从即是生存,反抗即是灭亡。在哈代的笔下,荒原神秘伟大,人类在荒原面前是渺小的,服从荒原就代表的生存的法则。坚守传统即是生存。《野性的呼唤》中恰好相反,荒原上没有生存的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存与否的决定权在人自己的手中。胆小懦落只会走向灭亡。敢于挑战困难克服苦难著即是生存。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曾在为杰克·伦敦所作的传记 《 马背上的水手》中谈 到:“杰克的四位知识祖师是:达尔文、斯宾塞 、马克思 、尼采。”,但是对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斯宾塞和尼采。尼采的超人哲学提倡的即是恶劣环境造就英雄。《野性的呼唤》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狼王巴克即是环境磨练出来的。
  其次两本小说中荒原的表现手法有所不同。在《还乡》中爱敦荒原始终和人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它在小说中的出现不仅仅是烘托渲染气氛 ,也是使哈代思想外化为知觉形象的途径。比如有一段描写,一片黄色阳光照射在朵荪褐色的头发和晶莹的肌肤上,整个人看着差不多透明了,头上还有许多鸽子毫不在乎的飞来飞去。短短的几个词句让人脑海中浮现的是圣洁的女子模样,动物不害怕她,阳光下的朵荪散发的是温和单纯的光芒。细节处的描写可见荒原对朵荪这类人的态度,也是哈代对遵守荒原古老传统人的态度;另一方面哈代几次在荒原一望无际的背景下描写人物活动,比如第一章出场的老头最后在荒原万古如斯的背景下变成小黑点,比如孤身站在荒原上的游苔莎,通过对比以爱敦荒原的亘古长存来反映人类的渺小。爱敦荒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世界人类悲剧命运的象征;再者《还乡》中的荒原交织着人类的情感,与人物命运相连。爱敦荒原上冬青果红 ,色彩明丽,空旷的群山缥缈净明,这是姚伯太太盼子归来的欢乐心情的写照;游苔莎逃走的夜晚,夜色昏沉黑暗,和举行葬礼时候一样凄惨。整个自然界好像都穿着丧服。这是预示着游苔莎即将走向死亡的铺垫。荒原的描写穿插在人物命运中使作品充满了哲理与象征意味。而在《野性的呼唤》中,杰克伦敦更注重刻画主人公的一面,对荒原的描写不多。但是在小说开篇杰克伦敦描绘的巴克所在的南方舒适环境,像高大浓密的树荫、广阔的草坪、宽敞凉爽的走廊等等与后文北国冰天雪地的荒原有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来自荒原的呼唤是更加神秘的,作者没有直接解释神秘之物是什么,巴克在火堆旁打盹时,夜晚休息时甚至迷迷糊糊时,荒原的呼唤若隐若现。一直到巴克体内的狼性完全复苏,它才真正了解是自己内心深处祖先野性的呼唤。回归荒原即是让内心回归真正的自我。
  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以及虚伪的道德观念让不少人极度失望,悲观主义逐渐替代了乐观主义,至20世纪,人们的精神状态已普遍成为悲观主义。哈代在《还乡》塑造的人物形象一直用自己的独特方式与命运抗争,与当时社会环境的不公平的道德标准对抗。但最后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局。哈代借此也表达了改变社会现状很难改变的无奈。荒原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下受苦受难社会的缩影。马克思主义思想里的剩余价值说道资本主义通过压迫剥削无产阶级产生剩余价值。杰克伦敦感同身受。《野性的呼唤》中人类为了淘金让雪橇狗没日没夜的超负荷工作,狗一旦没有用了就被枪伤丢在一边。这些狗就像无产阶级,被手持皮鞭的资产阶级剥削压榨。《野性的呼唤》在表达了杰克·伦敦 对于无产阶级穷苦人民的同情时,渗透出了作家坚持的适者生存的哲学理念,形成在人与人相互争夺的社会中对于人性和理性竞争的呼唤。
  参考文献:
  (1)哈代,《还乡》【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
  (2)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M】.北京,外语研究与出版社,1997
  (3)黄锦华,爱墩与我即一天堂,【A】.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8
  (4) 欧文·斯通,褚律元译:《杰克·伦敦传----马背上的水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
  (5)刘亮军,陈艳丽.《野性的呼唤》所体现的哲学思 【A】.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
  (6)高敏娜,王琳.论《野性呼唤中》象征主义的体现【A】.安徽文学
  (7)刘滢,李新德,《还乡》原型体现的哈代宗教观研究【A】.新余学院学报,2012
  (8)Wang guohua,On the Application of Archetypal Images in Hardy’ s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A】外語教育教学,2012
其他文献
【摘要】:文学作品《起风了》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堀辰雄的代表作。作品以主人公陪伴未婚妻在山中疗养为线索,描绘了二人在疾病中对幸福的向往、对现实的无奈、对自我的反思和对爱情的忠贞。电影版《起风了》是宫崎骏根据同名漫画改编而成的。这是一部二战题材的动漫,表现了人们在苦难时期是如何努力生存下去的。本文通过对比研究,从多个侧面发现二者的异同点。  【关键词】:文学作品;堀辰雄;电影;宫崎骏;异同点  一、堀辰
期刊
【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立独行,独步奇峰的女作家。她以其独特的审美感受,通过新颖独创的色彩描写,使她的每部小说都鲜活动人。本文将从张爱玲小说中色彩运用的特点、作用及原因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能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她的色彩世界。  【关键词】:张爱铃;色彩;文化意义  张爱玲是现代著名作家,其小说具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精妙的把握展现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当代作家刘川鄂在
期刊
【摘要】:夏志清在《中国古典小说导论》中运用了心理分析、道德批评、等方法,从不同于以往文学研究的角度,重新发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价值。他消除了观念理性与情感经验的表层对立,是西方汉学对中国古典小说最为成功的解析之一。  【关键词】: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心理分析;道德批评  一、引言  在近代的文学研究里,尤其是五四之后的一段时间,中国古典传统小说在学术界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赞誉。五四时期,为了
期刊
【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诺贝尔颁奖词中就指出,“他以敏锐的感觉和高超洗练的技巧,展现了纤柔细腻的日本文学之美,揭示了日本人的内心世界。”《雪国》是川端康成从现代主义向日本古典主义美意识转换时期的作品,是川端这一时期最初的优秀小说。  本文通过对《雪国》中男主人公岛村,女主人公驹子和叶子的人物形象分析,讨论《雪国》中所蕴含的日式美。  【关键词】:雪国;“日式美”  引
期刊
【摘要】:芥川龍之介的很多小说的主题思想都是揭示人性的阴暗面。本文就《罗生门》与《小白》这两部作品中的所表现出来的深刻的人性问题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与思考。《罗生门》反映出人性的自私面,而《小白》则表现出芥川认为人能够超越人的自私弱点。  【关键词】:利己主义;人性;自私;儿童文学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著名小说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造出150多篇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
期刊
【摘要】:《屋顶丽人》是多丽丝·莱辛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莱辛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写和一系列的对立,体现了男权与女权之间的冲突,本文旨在从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角度揭示作者如何巧妙运用二元对立关系深化主题。  【关键词】:结构主义;二元对立;屋顶丽人  一、导论  诺贝尔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13),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于1963年发表的小说《屋顶丽人》被收录在
期刊
【摘要】:《宫娥》是委拉斯贵兹1656年所作的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宫廷肖像画,典型的风俗化特征赋予了它无限的趣味。一面镜子,一种隐喻,某种象征。《宫娥》新颖奇特的构图方式充满了巨大的魅力和神秘感。本文便以镜子中的隐喻尝试解读委拉斯贵兹《宫娥》的构图特色。  【关键词】:镜子;隐喻;宫娥;构图特色  一、委拉斯贵兹与《宫娥》的概述  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贵支是西班牙最具影响力的巴洛克代表画
期刊
【摘要】:文学在社会中的作用可以分为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作为高三学生,我们要学习掌握文学欣赏鉴别能力,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这对进入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文学;社会;素养;鉴赏  一、文学的社会作用  文学是什么?有的人说文学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体现,有的人说文学是一面镜子,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有人说文学是一盏灯,是诗人和作家心灵的表现。文学让人成长,对文学的理解伴随着我们阅历
期刊
【摘要】:仕女画形成在两晋时期主要以女性形象及妇女生活为研究对象又称为美人画。周昉是唐代著名的人物画家擅长画仕女画、肖像画等,其作品被后人称道,更重要的是后人将周昉的仕女画、佛像画的造型称为“周家样”与曹仲达、张僧繇、吴道子并称为“四家样”周昉的仕女画在唐代繁荣昌盛的大背景下如获大赦,他的作品也是应运而生。其代表作《簪花仕女图》是唐代仕女画中经典作品中的神品。贵妇们的穿着自由开放,袒胸露肤的风尚风
期刊
【摘要】:此篇文章出自于日本“民艺大师”柳宗悦先生所编著的《工艺文化》的中篇,文章分别从机械工艺的性质、机械工艺的界限以及机械工艺的校正三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机械工艺;机械工艺的性质;机械工艺的界限;机械工艺的校正  一、机械工藝的性质  在机械工艺的性质这一章节中,作者先简单引述了工业时代的到来即现状,对于机械带来的便利、省时省力等优点给予了肯定,并分点阐述了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一是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