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个“多愁善感”的季节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u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氏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内容的关联性、知识的系统性,初一到初三的教材一线贯之,链条式、序列化推进,契合初中阶段学生知识的储备、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发展。教材中提到夏季的文章有很多,其中梁衡的《夏》(原题“夏感”,选入教材后改为“夏”)和白居易的《观刈麦》是值得分析、研究和品味的文章。从体裁来看,一篇现代文与一首古诗完全不具有可比性;但从内容与情感来看,二者都赋予了夏天“多愁善感”的特點。
  一、同样的季节,同样的事情
  两篇文章都是描写夏季农村最繁忙的情景。《观刈麦》的题目和开头两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就明确了事情——刈麦、季节——夏季,另外还有“足蒸暑土气”“但惜夏日长”等句。《夏》一文中除了引用“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以外,还有这样的表述: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夏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有人说它“苦”,能使人“激情迸发,心境昂然”(冯骥才《苦夏》);有人说它“清和”,能使人端坐亭间,任满院蔷薇香气萦绕(高骈《山亭夏日》);更多的人说它“热”,“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人像快干死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的作品)等等。而白居易、梁衡都没有站在自己的角度描述夏季,而是站在了农民的角度,赋予了夏季繁忙、劳作、收获的特点。农民们在同样的季节,都在“愁”着同样的事情——收麦。
  二、同样的事情,异样的结局
  白居易、梁衡用各自的方式表达出了农民的“愁”。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用一个“观”字为总领,看到了“全家齐上阵”的忙碌场景,如“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更精彩的一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农民为了抢收,为了活命,珍惜夏日天长,苦点、累点也心甘情愿。这是白居易诗中农民的“愁”。
  梁衡用“紧张”一词,道出了农民辛勤、执着的生活态度和一种纠结的心理状态。比如,“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这段文字最精彩之处不在于对紧张氛围的渲染,而在于对农民紧张心理的刻画,尤其是“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这一句,把农民担心天气变化影响收麦之“愁”刻画得淋漓尽致。
  同样的“愁”,同样的忧,但是却有不同的结局。白居易诗中的农民为官府收获,而梁衡文中的农民在为自己收获。
  三、异样的结局,异样的感情
  我们可以遇见开始,却不能预见结局。白居易也是这样。当诗人“听其相顾言”时,不禁“闻者为悲伤”,顿时明白“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真相。原来农民拼命劳作,妇人“拾穗”,都是繁重的租税惹的祸。这样的结局是诗人无法接受的。诗人对此除了同情、悲伤以外,还从自身与农民的对比中表达出了深深的惭愧、忧郁之情。“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写出了官吏的富裕与农民的辛劳贫困之间鲜明的对比;“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表达出了诗人内心的惭愧和抑郁。诗人之感,是“伤感”,虽有“兼济”之志、“讽喻”之心,但又充满着诸多无奈。
  而梁衡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感情。他表达出了对夏天的喜爱,如“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他用议论,表达出对夏天的欣赏,如“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他用对比,表达出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如“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梁衡之感,是“快感”,虽有“苦涩”之意,但把吃苦当作一种习惯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找到这个词不可,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从这句话出发,无论是“伤感”的白居易,还是“快感”的梁衡,他们又走到了一起。如白居易形容麦子成熟的景象时,用了一个“覆”字,不仅写出了小麦的茂密,还引出了下文刈麦的忙碌和辛苦;梁衡用“挑”字形容那长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用“举”字形容那朝天的高粱、玉米,用“匍匐”形容那前进的瓜秧,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农作物迸发出的旺盛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洪氏教材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赋予了选文的典范性、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开放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多用比较解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多一点“愁”情、多一份“感”悟,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作者为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一、这是一节真正的作文课  我所理解的真正的作文课,它不拒绝必要的语文知识,但绝不以知识的系统化教学为目标追求。它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它要解决的是学生写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这节课其实涉及很多语文知识,比如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在写景抒情文和写人叙事文中的呈现样貌,景物的意蕴、特征,描写的顺序、角度、重点等,还包括怎样给景物描写升格。可是,陈老师并没有像一般的课堂那样
期刊
中考试题反映了命题者的价值取向、学科立意、学科素养和学科理解。命制一份结构良好、布局合理、导向科学、立意新颖的试卷,对命题者的能力、智慧和心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017年各地中考数学试卷的大多试题形式与结构等让人耳目一新,对课标的把握、教材的理解、学生心理的把控准确到位,较好地考查了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素养,具有原创性、层次性、关联性,试卷导向明、质量高、效度好。  同时,笔者也发现一些不容忽
期刊
摘 要 如何才能提高九年级学生的作文水平呢?笔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依据自己十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提出要注重学生识见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注重基本功训练、注重传统教法的革新。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思考 认识 做法  经过小学、初中多年的作文训练,即将面对中考的九年级学生的作文状况如何呢?一般说来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第一,对生活缺乏“留心”“在意”,阅读面窄,因而记叙类文章结构缺乏灵
期刊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学生习作原文和改文的对比学习,让学生掌握三种常用的人物细腻描写的方法。  2.通过对学生的习作片段进行升格,让学生学会运用以上三种方法。  3.对学生各自的《同学情》随笔进行人物细腻描写片段升格。  【教学实录】  1.猜谜导入,感受细节之美。  师:同学们,我们在课开始前,先来猜个谜。  (PPT展示:他在街上走着。)  师:请同学们来猜一猜他是谁。  生:猜不出。  
期刊
近读彭世学的一幅漫画,印象实在深刻。漫画的主体部分是一台跑步机,控制台上摆放着一本打开的书,跑步带上一个人正在一边跑步一边看书。漫画上写着长长短短的五行文字:“有一种人不可小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锻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学习。”  此时,你不得不思考生命、生活、人生的话题,不得不思考生命的强大、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不得不再次回味“生命在于运动”“成长在于学习”“成功贵在
期刊
一、课例背景  本课例是江苏省第五届“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上的一节公开课,授课时长为45分钟。该课例在本次活动中获一等奖。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所选课例出自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6 Task版块,为一封倡议书。该倡议书呼吁帮助的对象是不幸身患白血病、急需高额手术费的初三学生小伟。这是一则典型的应用文写作,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从结构上看,帮助对象、缘由、方式以
期刊
4月26日-28日,笔者参加了在泰兴市洋思中学举行的江苏省第五届“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现就扬州市江都区浦头中学祁荣圣老师执教的“一元二次方程”作简要评析。  一、从实际问题出发,聚焦方程模型  与大多数教师一样,祁老师先从问题开始,利用“正方形桌面面积”“一面靠墙的矩形花圃面积”“图书数量增长率”“梯子斜靠墙上”等4个实际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等交替活动中,引导
期刊
近年来,连云港市赣榆实验中学秉承“进德修业”的校训,践行“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办学理念,追求“共享生命成长幸福”的办学目标,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以特色提品位,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匠心的教学管理体系。  一、适合的分层教学体制:双轨动态班级授课制  分层教学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彰显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态度,有助于实现教育追求公正平等的目标。连云港市赣榆实验中学是一所义务
期刊
说明文教学往往平淡乏味,不像文学作品教学那样生动有趣。走进诸多的说明文阅读教学课堂,我们会有一种共同的感受,那就是“非语文”的东西占据了课堂,而“语文味”则被冲淡了。如何教出说明文的“语文味”?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下面,以《苏州园林》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实践与思考。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作者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分析,透过其独出心裁的布置,找出了它们共同的特征——图
期刊
在江苏省第五届“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历史学科选送了6节课。6位青年才俊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呈现了七年级的“明朝的统治”和八年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确立与发展”的史事底色与历史认识。  “明朝的统治”一课用的是国家统编教材。上课教师或者生动地叙事,或者穿越时光,创设历史情境,讲述明朝前期的政治、经济状况。例如虚拟某一历史上可能存在的某个读书人,让他在科考、做官、归田与经商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