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宋朝是一场梦,一场奢华瑰丽的梦。这场玫瑰色梦幻的生凝承载之地,是古城开封。翻阅古籍,赞叹宋朝繁华绮丽与遗憾结局的文字很多,但最早最权威者,应属亲历者孟元老之《东京梦华录》。文中描述东京繁华奢丽的文字,让人击掌叫绝,过目难忘。
宋都开封,古称老丘、汴梁、汴京、东京、梁京、梁园,是名闻中外的七朝古都。历史上曾是战国时期魏朝,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的都城,后至北宋,达到辉煌灿烂的顶峰。《东京梦华录》如此描述东京的繁华:“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孟元老是宋朝富庶繁华的见证人,他的描述应该可信。
二十世纪末,我曾以杂志编辑的身份,两次来汴培训。每次来访,耳闻目及之处,仍能隐隐约约之间,感受到一种沉雄浑厚的帝都气韵与繁盛悠远之超拔意象,于是总想给这座古城写点什么,然思来想去,沉吟再三,终因缺乏准确的精髓把握,而难以成篇为章。去年,应大观杂志晓林主编盛邀,赴开封参加河南省文学期刊联盟交流会。早饭时,去餐厅吃饭,领几位主编、社长沿街溜巷,闲庭信步,于不经意处,又见不少古色古香古典古韵的门窗雕饰、青砖瓦舍。这些发现如石击水,不由激起心底沉寂已久的思绪,化作涟漪荡漾开来。
那就以这些思绪为马,载着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大宋鼎盛时代,亲身亲历宋都汴梁。观金梁晓月,铁塔行云;赏繁台春晓,隋堤烟柳;沐汴水秋风,大河春浪;听吹台秋雨,相国霜钟。尽情快意地畅游一番吧!
2
循宋朝大画家张择端的画笔,先入其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举眸远望,一条汴河横贯画中;汴河两岸,青瓦民居鳞次栉比,酒肆歌坊有序排立,来往行人络绎不绝,垂柳青绿遮天蔽日。柳丝拂摆之间,远处的拂云阁、城门楼、酒楼与宣德殿和二殿的顶部隐隐可见。踏石阶下河,乘一叶轻舟,船工摇桨吱呀声响,舟劈细浪轻缓前行;不时有大小船只擦身而去,留下船上阵阵欢声笑语。过虹桥,上码头,四周客店货栈环据,人头攒动喧嚣鼎沸。离商埠闹市,入汴梁大道,路道上驼队逶迤不断,车马粼粼穿梭;进城门,入城里,街两边商铺酒肆茶馆林立,市民出入摩肩擦踵;杂耍场里旌幡摇动,叫好之声如雷欢动……
出《清明上河图》画卷,再入汴京其他名胜,闻相国寺佛理,聆延庆观道学,观开封府威严,瞻包公祠清廉,醉金明池夜雨,听禹王台吹歌,赏隋堤之垂柳,览两湖之碧澜,望铁塔之高矗,叹梁园之雕艺,瞰大河之雪涛,仰龙亭之圣观……上述名胜景观,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相对应,无不阐释着大宋王朝的雅静祥和、繁华绮丽……
大宋王朝到底繁华富裕到了什么程度?有比较才能鉴别。
人们常将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唐朝相提并论,统称之为“强汉盛唐”。意思是说,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是汉朝,最繁荣富足的朝代是唐朝。实际上,最相似和最有可比性的两个朝代,应该是唐朝与宋朝。唐朝时期,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偃武修文,人口骤增,经济繁荣,至唐玄宗开元年间达到鼎盛高峰,社会物质极为丰富,皇宫贵族最为奢侈。这种繁富与奢侈,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长诗《长恨歌》里有所描绘:“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同代诗人杜牧在其《过华清宫》诗中,也对这种宫廷奢华进行了辛辣讽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试想一下,只为杨贵妃洗个澡,唐玄宗就为其修建了一座华清宫,一个华清池;只因杨贵妃想吃鲜荔枝,他就动用无数匹驿马,从遥远的南方,经由驿站节节换乘,披星戴月马不停蹄地运送。这是何等的娇宠与奢侈?
然而,盛唐社会的繁华富裕程度,与宋朝相比算得了什么呢?请看柳永的词《看花回》对于东京绮丽景象的描绘:“玉金阶舞舜干。朝野多欢。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凤楼临绮陌,嘉气非烟。雅俗熙熙物态妍。忍负芳年。笑筵歌席連昏昼,任旗亭、斗酒十千。赏心何处好,惟有尊前。”再读李清照词《永遇乐·落日熔金》的描写:“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还有施耐庵《水浒传》东京浮华记述:“……元宵景致,鳌山排万盏华灯。夜月楼台,风辇降三山琼岛。金明池上三春柳,小苑城边四季花……坐香车佳人仕女,荡金鞭公子王孙。天街上尽列珠玑,小巷内遍盈罗绮,霭霭祥云笼紫阁,融融瑞气罩楼台……潘樊楼上酒,九重宫殿,凤阙天阍。东风外,笙歌嘹亮堪闻。御路上公卿宰相,天街畔帝子王孙……”
3
除却社会繁荣奢华程度的比较,还可以在文学艺术方面,拿盛唐与大宋做一对比。
国家的强盛与社会富裕繁荣,必定要催生文学艺术的突飞猛进。盛唐时期社会繁荣富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随之提高,推动了歌坊、舞蹈、诗歌、绘画的迅猛发展,催使唐代出现了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岑参、柳宗元、韩愈、白居易、刘禹锡、韦应物、元稹、张籍、李商隐、杜牧等一批大诗人;同时也出了欧阳询、吴道子、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李四训、张旭、怀素等书画家;唐三彩更是集绘画与陶瓷烧制艺术为一身,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陶瓷艺术品。还有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也是由汉代初始开辟,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后来虽有衰落,但仍然延续至今。
那么大宋呢?我觉得大宋鼎盛时期的文学艺术,比之盛唐不仅毫不逊色,而且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像盛唐时期出现一大批著名诗人一样,宋朝也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诗词作家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周邦彦、秦观、晏几道、贺铸、李清照、辛弃疾、姜夔、黄庭坚、晁补之、岳飞等;同时相辅相成,也出了诸如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坚、李公麟、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赵佶等一大批书画家。其中的苏轼、黄庭坚还是诗词家与书画家双重身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赵佶,尽管皇帝当得不怎么样,然书画却极有造诣,其独创的书法“瘦金体”,至今仍然被人击赏赞叹。当然还有一个应该提及的东西,那就是宋代的青花瓷。青花瓷“青出于唐而胜于唐”,由唐瓷的多彩杂陈喧闹热闹,超脱为一种简约、雅净、质朴、大气的风韵,实为一种巨大的超越和进步。 书画与陶瓷艺术,本人是門外汉。然而诗词歌赋,自信略通一二。所以暂且撇下书画和陶瓷,再将唐诗与宋词,做一全方位比较。
唐诗是中国诗歌之高峰,涌现了无数的名篇佳作,如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诗圣杜甫的《春望》《北征》“三吏”“三别”;诗魔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长恨歌》;诗佛王维的《相思》《山居秋暝》;还有柳宗元的《江雪》《渔翁》;刘禹锡的《陋室铭》《竹枝词》;崔颢的《黄鹤楼》;岑参的《轮台歌》等。这些诗歌无论超拔飘逸,还是厚重沉郁,抑或尖锐锋利,还有柔软脱俗,但于表现方式上,多以四绝、七绝及七律的格律出现,读多了,容易产生拘泥呆板的感觉。虽然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也同样受到了这样的限制。唯有天才诗人李白有些诗除外。
毫无疑问,宋词从唐诗蜕变而来,然而,宋词无论是从思想表达形式和音乐美感,以及传唱、阅读之感受,都突破了唐诗格律之束缚,全方位地超越了唐诗。比如豪放派词人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忧患派词人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高楼。爱上高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陆游的“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婉约派词人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以上这些名词佳句,如果用唐朝的格律诗来表达,能产生这样的美感与动人效果吗?显然不能够吧!
是否可以将唐诗看作凛冽之白酒,辛辣如火,一喝就上头,脸红脖子粗?是否可以将宋词比成纯酽之醴醪,初饮甜丝丝,但喝着喝着就晕了,晕着晕着就醉了,醉忘了“今夕是何年”。觉得这个比方很形象,也贴切。
4
那么,是何原因导致了宋朝财富的骤增和文艺的极大繁荣呢?
翻阅历史,大致也和“强汉盛唐”差不多,就是政治清明,励精图治、广开言路,选贤任能,虚心纳谏,休养生息,发展农商,前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等等。但除却这些,还有一条“强汉盛唐”皇帝所没有的重要原因,就是仁政。宋朝皇帝除了赵匡胤和赵光义,随后的皇帝都是以宽厚、仁爱、怀柔的态度治理国家。这样的宽厚与仁爱,直接导致社会财富的剧增和文艺的繁荣,当然也造成朝廷奸佞丛生,让别国觉得软弱可欺,为后期辽金元兵大举侵宋,造成宋朝盛极而衰,埋下了隐患。当然这是后话。
宋朝皇帝的清明、纳谏、宽厚、仁爱,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现举事例一二为证。
史书记载,包拯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言辞激切时,唾沫星子都飞溅到宋仁宗脸上。然而宋仁宗知道包拯是为了江山社稷的好意,所以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倾听他的建议,竟然没有怪罪他。有一次,宋仁宗最宠信的张贵妃,想让宋仁宗给她伯父张尧佐在朝里安排一个官职。宋仁宗碍于张贵妃情面,答应让其当三司使。包拯知道了,说张尧佐太过平庸,不能胜任,要坚决拿掉。宋仁宗知道包拯说得对,但又不愿得罪张贵妃,就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包拯还是不同意,甚至带领七名言官,于金銮殿上与宋仁宗激烈争论。弄得宋仁宗没有面子,下不来台,就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包拯与言官唐介等不客气地回答说:“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宋仁宗无奈,只得免了张尧佐的节度使。下朝回宫,宋仁宗对张贵妃气呼呼地埋怨道:“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把张贵妃气得冒烟,也不敢发作。要是有些气量小和霸道的皇帝贵妃,岂不早就迁怒于包拯,将其借故撤职查办了呢!
除了张贵妃伯父张尧佐,包拯还弹劾过宰相宋庠、舒王赵元佑的女婿郭承佑等人。他任御史中丞时,又先后弹劾利用职权贱买富民邸舍的张方平及“在蜀燕饮过度”的宋祁,使朝廷罢免了二人的三司使之职。由于包拯敢于弹劾朝廷权臣,致使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包弹”的谚语,世人凡见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包弹之语遂布天下。
宋朝皇帝宽怀、仁爱的一面,集中体现在宋仁宗与婉约派词人柳永的关系上。
柳永才华横溢,少年成名,为人恣肆狂荡,词作婉约绮丽,深得汴京歌坊妓女们的喜爱,都亲切地称柳永为“柳七哥”。“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是她们心中的男神啊!即便宋仁宗深居皇宫,也久闻了柳永大名,并且很喜欢他的词作。陈师道《后山词话》记载:“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每使侍妓歌之再三。”然而,谁让柳永写了那首不该写的词呢?
柳永虽然超脱世俗,但也有中国文人的追求,要“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于是,他也参加了科考。然而,由于偶然失误,初考名落孙山。初考失意的柳永牢骚满腹,回到歌女们中间,又被她们灌醉了。醉意朦胧的柳永愈发气愤,随手填了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首词很快在汴京传遍开来。宋仁宗自然也看到了这首词,心下不仅一怔:他这不是说,他不想当官吗?
几年后,柳永再入考场。这次运气还行,过了笔试,马上就要面试了。一大摞考卷送到宋仁宗面前,他一眼看见有柳永的考卷,不由想起柳永《鹤冲天》里“暂遗贤”“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句子。于是御笔一挥,“此人花前月下,好去浅斟低酌,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彻底断了柳永仕途之路。自此之后,柳永破罐破摔,愈发狂傲放荡,并多次公开场合影射谩骂宋仁宗。宋仁宗却不与他计较,任其恣肆狂荡。试想若是心胸狭窄的皇帝,不杀头也把你弄监狱了。于是,柳永越写越多越好,终成宋代婉约派一代词宗。所以他的那首“怨君词”是福是祸?还真难说呢! 其实,宋朝另一位皇帝宋徽宗趙佶,比起宋仁宗的宽怀和仁爱,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史载,赵佶虽是皇帝,却爱好花木竹石、鸟兽虫鱼、钏鼎、书画,嗜好女色。宋徽宗后宫中“三千粉黛,八百烟娇”。然再美的佳肴吃多也会腻烦。便授意下人,领其拜会只闻其名、未见其面的汴京名妓李师师。谁知不见则罢,一见李师师的美貌唱相,宋徽宗马上就被迷住了。于是相见甚欢,相谈甚恰,二人遂成红蓝知己,来往不断。
想这宋徽宗的“乱爱”趣史,恐怕连唐玄宗,都自叹不如了吧?
5
唐朝的衰落,起始于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中国封建时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玉环当了贵妃,其兄杨国忠官袍加身,成为右相,与宰相李林甫沆瀣一气,擅权腐败,结党营私。安禄山胡人出身,因战功与钻营进入朝廷,并拜杨贵妃为母,以期再进。杨国忠瞧不起安禄山投机钻营,安禄山亦反感杨的仗势欺人,二人逐渐势如水火。安禄山眼见杨国忠势力超过自己,再无晋爵加官希望,便与同乡史思明一起发动反叛,史称“安史之乱”。这场叛乱不仅使唐玄宗退位,杨贵妃缢死,杨国忠被杀,还使无数唐朝兵民生灵涂炭,经年积累的财富挥霍一空,唐朝开始由“盛”转“颓”,进入漫长的恢复期。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对“安史之乱”事件做了相应的记载:“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宋朝的衰败,起始于金兵的入侵。本来宋朝与金国并不相邻,而是中间隔着辽国。宋朝与辽国近邻,并且多次发生战争,规模不大,互有胜负。民间传颂的杨家将伐辽故事,说的就是这段历史。后来杨家将衰落,辽国得寸进尺,频繁骚扰宋朝边境。宋朝不堪其扰,居然“远交近攻”,联合辽国北方的金国,共同攻辽。结果辽国被灭,金国成了宋朝的邻居。谁知金国比辽更狠,野心更大,不久就对宋朝大举进攻,要吃掉中原这块肥肉。宋朝时有百万军兵,仅林冲担任教头的汴京禁军,即有八十万之多。然宋军常年无战事,又受社会浮华风气影响,图享受,不训练,哪里打得了仗?再有就是赵匡胤登基之后,害怕手下武将中也有人像自己一样,发动政变,黄袍加身,遂请众将吃饭,杯酒释兵权。武将们知其用意,都交了兵权,回家欢乐、养老去了。而到了打仗的时候,哪里还有能打的将军可用?还有就是朝中奸佞当道,擅权腐化,结党营私。于是,宋军面对是自己人数十几分之一的金军冲击,是一触即溃,一败再败,直至丢掉汴京。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积蓄为之一空。此为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岳飞之词《满江红》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既然提到岳飞,不能不说南宋。“靖康之难”中汴京被破,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宋钦宗之弟赵构于南京应天府继承皇位,后迁都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初始军力更弱,又冤杀主战派将领岳飞,致使众将灰心丧气,无法阻止金兵南下。遂经绍兴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后来两国之间互有攻伐,均无结果,于是形成对峙局面。再加中后期奸相频出,朝政糜烂,此时蒙古人开始崛起。南宋皇帝又鬼迷心窍,与蒙古人联手灭掉金国,哪知蒙军灭金之后,遂大举入侵江南。南宋军民拼死抵抗。公元1276年,临安被攻占,宋室南迁。1279年,崖山海战爆发,宋末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宋朝彻底宣告灭亡。
6
汴京是整个宋王朝的缩影。她曾极度繁荣,极度辉煌,但也命运多舛、磨难连连,被罩上一层悲情的色彩。这种磨难与悲情,不仅仅是遭遇战争,数次攻破损坏,还有就是离黄河太近,历史上数次遭遇黄河溃堤,水淹沙淤,被深深掩埋。据不完全统计,开封古城历史上曾被淹没淤埋五次以上。而且每一次被淹没淤埋,其对古城人民生命财产的极大伤害,都远远超越了战争的破坏。
开封最早成为国都,是战国时期的魏都大梁。秦王嬴政即位,对魏国的压力日益加大。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鸿沟之水淹灌大梁,开封首遭毁灭性水灾,大梁城毁,魏王被迫投降,魏国灭亡。史载西汉时,司马迁曾到大梁采风吊古,寻觅信陵足迹,哀叹大梁之墟。曾经的魏都大梁城,目前应在开封地下约12~14米的深处。
隋唐时期,朝廷又在开封新建汴州城。汴州位于大运河要冲,水陆交通方便,很快发展为中原地区之军事重镇。据科学考查,古汴州目前应在开封地下10~12米处。由此可见,古老的汴州城,隋唐时期也有被洪水淹没淤埋的经历。
东京是五代及北宋时期的国都,靖康元年被金军攻破,北宋王朝轰然崩塌,一代名都化为残垣断壁。金元时期重建,名为汴京。金元之后,黄河改道,滔滔黄河一次又一次将东京连同其昔日的铅华淤没殆尽。今日,东京遗址应在开封地下10米左右的地方。
明朝时期,朱元璋遣大将徐达攻下开封,改汴梁为开封,号为北京。明初曾在金元汴京城基上加高增筑,除墙体仍为夯土外,外表全部用砖垒砌,使之成为一座真正的砖城。然而这座砖城,如今也在开封地下五六米处。这次导致在此被淹被埋的水患,应是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攻打开封,三月而不下,于是掘开黄河,洪水冲淹开封,全城三十二万人仅两万多人得以逃生。古城被全部埋于地下,无数人文古迹被冲毁或深埋,明朝尚有的龙亭、夷山、艮岳、资圣阁、金明池、州桥等历史名胜均被埋于地下;古老铁塔的基座连同下面三层都被泥沙深埋;著名古建筑延庆观下部三米被淤埋。
清代开封,为河南省的省会。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对在明末黄河水患中惨遭毁坏的开封城墙进行了复建。然而道光二十一年,黄河洪水再袭开封,大水围城八个月之久,开封城墙遭洪水冲刷再次破烂不堪,部分墙体被淤埋在泥沙之下。现在看到的古城墙,为道光二十二年再次对其加高修葺后的模样。
由上叙述可知,古都开封在中国历史上,共有五次因水患被埋被毁,并在老城遗址上重建六次。如果由远及近,按照被埋的深浅程度,我们将这座被淹被毁又重建的古城,呈立体状态呈现,是否是一个层层叠压、垒积而上,矗立于开封地下的“叠城”奇观?
这个深埋于开封地下的“叠城”,你是否听见她默然无声地诉说着什么呢?我听见并且听懂了,她是在向世人诉说着古城开封的变迁历史,诉说着人类渴求进步的不绝梦想,以及实现这个梦想的曲折与艰难……
7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最富裕的朝代,文学艺术发展最繁盛的时代;然而同时,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遭受屈辱最甚的朝代,因而亦是最悲情,最让人伤感的朝代。
循着思绪,依次在古都开封的历史文化名胜中徜徉留连,间或于历史史料中深入浅出,读游之中,深切感到:作为曾经的宋朝国都,开封所承载的历史含蕴,真的是太沉重、太浑厚、太悠远、太隽永了。作为宋朝梦想的生凝之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京之盛衰当然与宋朝的国运紧密相连,且呈几何形累加或衰减,国盛其极盛,国衰其极衰。古城开封在宋朝鼎盛时期所呈现的繁华绮丽景象,着实让人感赞折服。然则其在宋朝衰败城破时的颓况,尤其数次被黄河之水淹没淤埋,又令人哀痛伤感,慨叹不已!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虽然,开封历史上遭受那么多的天灾人祸,但她追求梦想的信念依然执着如初,追求梦想的脚步依然铿锵如鼓。新中国成立,伴随国家发展的脚步,开封重新崛起。改革开放后,先后修葺和重建一大批历史文化名胜,更使古都锦上添花,异彩纷呈。引得游人纷至沓来,竞相观赏,无不赞叹宋都古城之奢丽繁华。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宋都人也会精心描绘他们的美好生活!此是他们的精气所在,魂魄所在,胆识所在,承载所在!当然,也是我们的真情期待!
宋朝是一场梦,一场奢华瑰丽的梦。这场玫瑰色梦幻的生凝承载之地,是古城开封。翻阅古籍,赞叹宋朝繁华绮丽与遗憾结局的文字很多,但最早最权威者,应属亲历者孟元老之《东京梦华录》。文中描述东京繁华奢丽的文字,让人击掌叫绝,过目难忘。
宋都开封,古称老丘、汴梁、汴京、东京、梁京、梁园,是名闻中外的七朝古都。历史上曾是战国时期魏朝,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的都城,后至北宋,达到辉煌灿烂的顶峰。《东京梦华录》如此描述东京的繁华:“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孟元老是宋朝富庶繁华的见证人,他的描述应该可信。
二十世纪末,我曾以杂志编辑的身份,两次来汴培训。每次来访,耳闻目及之处,仍能隐隐约约之间,感受到一种沉雄浑厚的帝都气韵与繁盛悠远之超拔意象,于是总想给这座古城写点什么,然思来想去,沉吟再三,终因缺乏准确的精髓把握,而难以成篇为章。去年,应大观杂志晓林主编盛邀,赴开封参加河南省文学期刊联盟交流会。早饭时,去餐厅吃饭,领几位主编、社长沿街溜巷,闲庭信步,于不经意处,又见不少古色古香古典古韵的门窗雕饰、青砖瓦舍。这些发现如石击水,不由激起心底沉寂已久的思绪,化作涟漪荡漾开来。
那就以这些思绪为马,载着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大宋鼎盛时代,亲身亲历宋都汴梁。观金梁晓月,铁塔行云;赏繁台春晓,隋堤烟柳;沐汴水秋风,大河春浪;听吹台秋雨,相国霜钟。尽情快意地畅游一番吧!
2
循宋朝大画家张择端的画笔,先入其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举眸远望,一条汴河横贯画中;汴河两岸,青瓦民居鳞次栉比,酒肆歌坊有序排立,来往行人络绎不绝,垂柳青绿遮天蔽日。柳丝拂摆之间,远处的拂云阁、城门楼、酒楼与宣德殿和二殿的顶部隐隐可见。踏石阶下河,乘一叶轻舟,船工摇桨吱呀声响,舟劈细浪轻缓前行;不时有大小船只擦身而去,留下船上阵阵欢声笑语。过虹桥,上码头,四周客店货栈环据,人头攒动喧嚣鼎沸。离商埠闹市,入汴梁大道,路道上驼队逶迤不断,车马粼粼穿梭;进城门,入城里,街两边商铺酒肆茶馆林立,市民出入摩肩擦踵;杂耍场里旌幡摇动,叫好之声如雷欢动……
出《清明上河图》画卷,再入汴京其他名胜,闻相国寺佛理,聆延庆观道学,观开封府威严,瞻包公祠清廉,醉金明池夜雨,听禹王台吹歌,赏隋堤之垂柳,览两湖之碧澜,望铁塔之高矗,叹梁园之雕艺,瞰大河之雪涛,仰龙亭之圣观……上述名胜景观,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相对应,无不阐释着大宋王朝的雅静祥和、繁华绮丽……
大宋王朝到底繁华富裕到了什么程度?有比较才能鉴别。
人们常将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唐朝相提并论,统称之为“强汉盛唐”。意思是说,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是汉朝,最繁荣富足的朝代是唐朝。实际上,最相似和最有可比性的两个朝代,应该是唐朝与宋朝。唐朝时期,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偃武修文,人口骤增,经济繁荣,至唐玄宗开元年间达到鼎盛高峰,社会物质极为丰富,皇宫贵族最为奢侈。这种繁富与奢侈,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长诗《长恨歌》里有所描绘:“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同代诗人杜牧在其《过华清宫》诗中,也对这种宫廷奢华进行了辛辣讽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试想一下,只为杨贵妃洗个澡,唐玄宗就为其修建了一座华清宫,一个华清池;只因杨贵妃想吃鲜荔枝,他就动用无数匹驿马,从遥远的南方,经由驿站节节换乘,披星戴月马不停蹄地运送。这是何等的娇宠与奢侈?
然而,盛唐社会的繁华富裕程度,与宋朝相比算得了什么呢?请看柳永的词《看花回》对于东京绮丽景象的描绘:“玉金阶舞舜干。朝野多欢。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凤楼临绮陌,嘉气非烟。雅俗熙熙物态妍。忍负芳年。笑筵歌席連昏昼,任旗亭、斗酒十千。赏心何处好,惟有尊前。”再读李清照词《永遇乐·落日熔金》的描写:“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还有施耐庵《水浒传》东京浮华记述:“……元宵景致,鳌山排万盏华灯。夜月楼台,风辇降三山琼岛。金明池上三春柳,小苑城边四季花……坐香车佳人仕女,荡金鞭公子王孙。天街上尽列珠玑,小巷内遍盈罗绮,霭霭祥云笼紫阁,融融瑞气罩楼台……潘樊楼上酒,九重宫殿,凤阙天阍。东风外,笙歌嘹亮堪闻。御路上公卿宰相,天街畔帝子王孙……”
3
除却社会繁荣奢华程度的比较,还可以在文学艺术方面,拿盛唐与大宋做一对比。
国家的强盛与社会富裕繁荣,必定要催生文学艺术的突飞猛进。盛唐时期社会繁荣富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随之提高,推动了歌坊、舞蹈、诗歌、绘画的迅猛发展,催使唐代出现了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岑参、柳宗元、韩愈、白居易、刘禹锡、韦应物、元稹、张籍、李商隐、杜牧等一批大诗人;同时也出了欧阳询、吴道子、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李四训、张旭、怀素等书画家;唐三彩更是集绘画与陶瓷烧制艺术为一身,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陶瓷艺术品。还有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也是由汉代初始开辟,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后来虽有衰落,但仍然延续至今。
那么大宋呢?我觉得大宋鼎盛时期的文学艺术,比之盛唐不仅毫不逊色,而且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像盛唐时期出现一大批著名诗人一样,宋朝也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诗词作家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周邦彦、秦观、晏几道、贺铸、李清照、辛弃疾、姜夔、黄庭坚、晁补之、岳飞等;同时相辅相成,也出了诸如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坚、李公麟、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赵佶等一大批书画家。其中的苏轼、黄庭坚还是诗词家与书画家双重身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赵佶,尽管皇帝当得不怎么样,然书画却极有造诣,其独创的书法“瘦金体”,至今仍然被人击赏赞叹。当然还有一个应该提及的东西,那就是宋代的青花瓷。青花瓷“青出于唐而胜于唐”,由唐瓷的多彩杂陈喧闹热闹,超脱为一种简约、雅净、质朴、大气的风韵,实为一种巨大的超越和进步。 书画与陶瓷艺术,本人是門外汉。然而诗词歌赋,自信略通一二。所以暂且撇下书画和陶瓷,再将唐诗与宋词,做一全方位比较。
唐诗是中国诗歌之高峰,涌现了无数的名篇佳作,如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诗圣杜甫的《春望》《北征》“三吏”“三别”;诗魔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长恨歌》;诗佛王维的《相思》《山居秋暝》;还有柳宗元的《江雪》《渔翁》;刘禹锡的《陋室铭》《竹枝词》;崔颢的《黄鹤楼》;岑参的《轮台歌》等。这些诗歌无论超拔飘逸,还是厚重沉郁,抑或尖锐锋利,还有柔软脱俗,但于表现方式上,多以四绝、七绝及七律的格律出现,读多了,容易产生拘泥呆板的感觉。虽然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也同样受到了这样的限制。唯有天才诗人李白有些诗除外。
毫无疑问,宋词从唐诗蜕变而来,然而,宋词无论是从思想表达形式和音乐美感,以及传唱、阅读之感受,都突破了唐诗格律之束缚,全方位地超越了唐诗。比如豪放派词人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忧患派词人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高楼。爱上高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陆游的“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婉约派词人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以上这些名词佳句,如果用唐朝的格律诗来表达,能产生这样的美感与动人效果吗?显然不能够吧!
是否可以将唐诗看作凛冽之白酒,辛辣如火,一喝就上头,脸红脖子粗?是否可以将宋词比成纯酽之醴醪,初饮甜丝丝,但喝着喝着就晕了,晕着晕着就醉了,醉忘了“今夕是何年”。觉得这个比方很形象,也贴切。
4
那么,是何原因导致了宋朝财富的骤增和文艺的极大繁荣呢?
翻阅历史,大致也和“强汉盛唐”差不多,就是政治清明,励精图治、广开言路,选贤任能,虚心纳谏,休养生息,发展农商,前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等等。但除却这些,还有一条“强汉盛唐”皇帝所没有的重要原因,就是仁政。宋朝皇帝除了赵匡胤和赵光义,随后的皇帝都是以宽厚、仁爱、怀柔的态度治理国家。这样的宽厚与仁爱,直接导致社会财富的剧增和文艺的繁荣,当然也造成朝廷奸佞丛生,让别国觉得软弱可欺,为后期辽金元兵大举侵宋,造成宋朝盛极而衰,埋下了隐患。当然这是后话。
宋朝皇帝的清明、纳谏、宽厚、仁爱,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现举事例一二为证。
史书记载,包拯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言辞激切时,唾沫星子都飞溅到宋仁宗脸上。然而宋仁宗知道包拯是为了江山社稷的好意,所以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倾听他的建议,竟然没有怪罪他。有一次,宋仁宗最宠信的张贵妃,想让宋仁宗给她伯父张尧佐在朝里安排一个官职。宋仁宗碍于张贵妃情面,答应让其当三司使。包拯知道了,说张尧佐太过平庸,不能胜任,要坚决拿掉。宋仁宗知道包拯说得对,但又不愿得罪张贵妃,就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包拯还是不同意,甚至带领七名言官,于金銮殿上与宋仁宗激烈争论。弄得宋仁宗没有面子,下不来台,就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包拯与言官唐介等不客气地回答说:“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宋仁宗无奈,只得免了张尧佐的节度使。下朝回宫,宋仁宗对张贵妃气呼呼地埋怨道:“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把张贵妃气得冒烟,也不敢发作。要是有些气量小和霸道的皇帝贵妃,岂不早就迁怒于包拯,将其借故撤职查办了呢!
除了张贵妃伯父张尧佐,包拯还弹劾过宰相宋庠、舒王赵元佑的女婿郭承佑等人。他任御史中丞时,又先后弹劾利用职权贱买富民邸舍的张方平及“在蜀燕饮过度”的宋祁,使朝廷罢免了二人的三司使之职。由于包拯敢于弹劾朝廷权臣,致使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包弹”的谚语,世人凡见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包弹之语遂布天下。
宋朝皇帝宽怀、仁爱的一面,集中体现在宋仁宗与婉约派词人柳永的关系上。
柳永才华横溢,少年成名,为人恣肆狂荡,词作婉约绮丽,深得汴京歌坊妓女们的喜爱,都亲切地称柳永为“柳七哥”。“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是她们心中的男神啊!即便宋仁宗深居皇宫,也久闻了柳永大名,并且很喜欢他的词作。陈师道《后山词话》记载:“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每使侍妓歌之再三。”然而,谁让柳永写了那首不该写的词呢?
柳永虽然超脱世俗,但也有中国文人的追求,要“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于是,他也参加了科考。然而,由于偶然失误,初考名落孙山。初考失意的柳永牢骚满腹,回到歌女们中间,又被她们灌醉了。醉意朦胧的柳永愈发气愤,随手填了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首词很快在汴京传遍开来。宋仁宗自然也看到了这首词,心下不仅一怔:他这不是说,他不想当官吗?
几年后,柳永再入考场。这次运气还行,过了笔试,马上就要面试了。一大摞考卷送到宋仁宗面前,他一眼看见有柳永的考卷,不由想起柳永《鹤冲天》里“暂遗贤”“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句子。于是御笔一挥,“此人花前月下,好去浅斟低酌,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彻底断了柳永仕途之路。自此之后,柳永破罐破摔,愈发狂傲放荡,并多次公开场合影射谩骂宋仁宗。宋仁宗却不与他计较,任其恣肆狂荡。试想若是心胸狭窄的皇帝,不杀头也把你弄监狱了。于是,柳永越写越多越好,终成宋代婉约派一代词宗。所以他的那首“怨君词”是福是祸?还真难说呢! 其实,宋朝另一位皇帝宋徽宗趙佶,比起宋仁宗的宽怀和仁爱,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史载,赵佶虽是皇帝,却爱好花木竹石、鸟兽虫鱼、钏鼎、书画,嗜好女色。宋徽宗后宫中“三千粉黛,八百烟娇”。然再美的佳肴吃多也会腻烦。便授意下人,领其拜会只闻其名、未见其面的汴京名妓李师师。谁知不见则罢,一见李师师的美貌唱相,宋徽宗马上就被迷住了。于是相见甚欢,相谈甚恰,二人遂成红蓝知己,来往不断。
想这宋徽宗的“乱爱”趣史,恐怕连唐玄宗,都自叹不如了吧?
5
唐朝的衰落,起始于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中国封建时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玉环当了贵妃,其兄杨国忠官袍加身,成为右相,与宰相李林甫沆瀣一气,擅权腐败,结党营私。安禄山胡人出身,因战功与钻营进入朝廷,并拜杨贵妃为母,以期再进。杨国忠瞧不起安禄山投机钻营,安禄山亦反感杨的仗势欺人,二人逐渐势如水火。安禄山眼见杨国忠势力超过自己,再无晋爵加官希望,便与同乡史思明一起发动反叛,史称“安史之乱”。这场叛乱不仅使唐玄宗退位,杨贵妃缢死,杨国忠被杀,还使无数唐朝兵民生灵涂炭,经年积累的财富挥霍一空,唐朝开始由“盛”转“颓”,进入漫长的恢复期。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对“安史之乱”事件做了相应的记载:“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宋朝的衰败,起始于金兵的入侵。本来宋朝与金国并不相邻,而是中间隔着辽国。宋朝与辽国近邻,并且多次发生战争,规模不大,互有胜负。民间传颂的杨家将伐辽故事,说的就是这段历史。后来杨家将衰落,辽国得寸进尺,频繁骚扰宋朝边境。宋朝不堪其扰,居然“远交近攻”,联合辽国北方的金国,共同攻辽。结果辽国被灭,金国成了宋朝的邻居。谁知金国比辽更狠,野心更大,不久就对宋朝大举进攻,要吃掉中原这块肥肉。宋朝时有百万军兵,仅林冲担任教头的汴京禁军,即有八十万之多。然宋军常年无战事,又受社会浮华风气影响,图享受,不训练,哪里打得了仗?再有就是赵匡胤登基之后,害怕手下武将中也有人像自己一样,发动政变,黄袍加身,遂请众将吃饭,杯酒释兵权。武将们知其用意,都交了兵权,回家欢乐、养老去了。而到了打仗的时候,哪里还有能打的将军可用?还有就是朝中奸佞当道,擅权腐化,结党营私。于是,宋军面对是自己人数十几分之一的金军冲击,是一触即溃,一败再败,直至丢掉汴京。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积蓄为之一空。此为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岳飞之词《满江红》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既然提到岳飞,不能不说南宋。“靖康之难”中汴京被破,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宋钦宗之弟赵构于南京应天府继承皇位,后迁都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初始军力更弱,又冤杀主战派将领岳飞,致使众将灰心丧气,无法阻止金兵南下。遂经绍兴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后来两国之间互有攻伐,均无结果,于是形成对峙局面。再加中后期奸相频出,朝政糜烂,此时蒙古人开始崛起。南宋皇帝又鬼迷心窍,与蒙古人联手灭掉金国,哪知蒙军灭金之后,遂大举入侵江南。南宋军民拼死抵抗。公元1276年,临安被攻占,宋室南迁。1279年,崖山海战爆发,宋末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宋朝彻底宣告灭亡。
6
汴京是整个宋王朝的缩影。她曾极度繁荣,极度辉煌,但也命运多舛、磨难连连,被罩上一层悲情的色彩。这种磨难与悲情,不仅仅是遭遇战争,数次攻破损坏,还有就是离黄河太近,历史上数次遭遇黄河溃堤,水淹沙淤,被深深掩埋。据不完全统计,开封古城历史上曾被淹没淤埋五次以上。而且每一次被淹没淤埋,其对古城人民生命财产的极大伤害,都远远超越了战争的破坏。
开封最早成为国都,是战国时期的魏都大梁。秦王嬴政即位,对魏国的压力日益加大。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鸿沟之水淹灌大梁,开封首遭毁灭性水灾,大梁城毁,魏王被迫投降,魏国灭亡。史载西汉时,司马迁曾到大梁采风吊古,寻觅信陵足迹,哀叹大梁之墟。曾经的魏都大梁城,目前应在开封地下约12~14米的深处。
隋唐时期,朝廷又在开封新建汴州城。汴州位于大运河要冲,水陆交通方便,很快发展为中原地区之军事重镇。据科学考查,古汴州目前应在开封地下10~12米处。由此可见,古老的汴州城,隋唐时期也有被洪水淹没淤埋的经历。
东京是五代及北宋时期的国都,靖康元年被金军攻破,北宋王朝轰然崩塌,一代名都化为残垣断壁。金元时期重建,名为汴京。金元之后,黄河改道,滔滔黄河一次又一次将东京连同其昔日的铅华淤没殆尽。今日,东京遗址应在开封地下10米左右的地方。
明朝时期,朱元璋遣大将徐达攻下开封,改汴梁为开封,号为北京。明初曾在金元汴京城基上加高增筑,除墙体仍为夯土外,外表全部用砖垒砌,使之成为一座真正的砖城。然而这座砖城,如今也在开封地下五六米处。这次导致在此被淹被埋的水患,应是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攻打开封,三月而不下,于是掘开黄河,洪水冲淹开封,全城三十二万人仅两万多人得以逃生。古城被全部埋于地下,无数人文古迹被冲毁或深埋,明朝尚有的龙亭、夷山、艮岳、资圣阁、金明池、州桥等历史名胜均被埋于地下;古老铁塔的基座连同下面三层都被泥沙深埋;著名古建筑延庆观下部三米被淤埋。
清代开封,为河南省的省会。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对在明末黄河水患中惨遭毁坏的开封城墙进行了复建。然而道光二十一年,黄河洪水再袭开封,大水围城八个月之久,开封城墙遭洪水冲刷再次破烂不堪,部分墙体被淤埋在泥沙之下。现在看到的古城墙,为道光二十二年再次对其加高修葺后的模样。
由上叙述可知,古都开封在中国历史上,共有五次因水患被埋被毁,并在老城遗址上重建六次。如果由远及近,按照被埋的深浅程度,我们将这座被淹被毁又重建的古城,呈立体状态呈现,是否是一个层层叠压、垒积而上,矗立于开封地下的“叠城”奇观?
这个深埋于开封地下的“叠城”,你是否听见她默然无声地诉说着什么呢?我听见并且听懂了,她是在向世人诉说着古城开封的变迁历史,诉说着人类渴求进步的不绝梦想,以及实现这个梦想的曲折与艰难……
7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最富裕的朝代,文学艺术发展最繁盛的时代;然而同时,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遭受屈辱最甚的朝代,因而亦是最悲情,最让人伤感的朝代。
循着思绪,依次在古都开封的历史文化名胜中徜徉留连,间或于历史史料中深入浅出,读游之中,深切感到:作为曾经的宋朝国都,开封所承载的历史含蕴,真的是太沉重、太浑厚、太悠远、太隽永了。作为宋朝梦想的生凝之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京之盛衰当然与宋朝的国运紧密相连,且呈几何形累加或衰减,国盛其极盛,国衰其极衰。古城开封在宋朝鼎盛时期所呈现的繁华绮丽景象,着实让人感赞折服。然则其在宋朝衰败城破时的颓况,尤其数次被黄河之水淹没淤埋,又令人哀痛伤感,慨叹不已!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虽然,开封历史上遭受那么多的天灾人祸,但她追求梦想的信念依然执着如初,追求梦想的脚步依然铿锵如鼓。新中国成立,伴随国家发展的脚步,开封重新崛起。改革开放后,先后修葺和重建一大批历史文化名胜,更使古都锦上添花,异彩纷呈。引得游人纷至沓来,竞相观赏,无不赞叹宋都古城之奢丽繁华。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宋都人也会精心描绘他们的美好生活!此是他们的精气所在,魂魄所在,胆识所在,承载所在!当然,也是我们的真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