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性与高度相似性,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底蕴的同时,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相似性;推动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风民俗、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生活智慧以及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洞察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为无产阶级指明了解放和自由的道路。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就与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并在精神内核上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和高度相似性。
一、对世界本源的认识上相似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具有内在契合性和高度相似性。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在对宇宙、自然、社会的深度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朴素辩证法思想,肯定了世界本源的物质性,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思维和实践二者关系的认知。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尊重自然规律,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二、对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认识上相似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者应秉承“以民为本”的思想。这“以民为本”思想的精神实质与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在本质内涵上是相似的。
三、对实践重要性的认知上相似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实践的重要性,如王文珦的“、生无机巧姿,所贵唯实践”、荀子的“行高于知”的知行观,都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作用。这种对实践的重要性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实践的根本性地位具有一致性。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鲜明的特征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四、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上相似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大同世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虽然具有一定的封建社会色彩,但是这种思想所追求的平等、和谐的思想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相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焕发生机和活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及时回应人类社会发展实践面临的新挑战,不断探索解决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和相似性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有利条件,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吸收和科学借鉴的基础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践结合,更好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灵魂支柱。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了五千年的发展,是始终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勇敢向前的重要精神动力,正是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使得中华民族更加坚定地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的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在党的领导下全体中华儿女的团结奋斗。对于我国来说,马克思主义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注入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得到新的适合指导中国社会革命、建设与改革理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不竭的源泉。文化思想演变发展的过程中总能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民生的重要理念,而这一理念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此上述可见我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谋而合,使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化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是推动其发展的内部动力。马克思主义需要与当前时代发展紧密连接在一起,在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中,焕发出的新风貌,中国传统文化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紧跟国际与国内形势的发展动态,把握时代特征进行符合中国发展特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从实际情况出发去克服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今天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开启了新征程,所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重要推手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连接纽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大众化的展现给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尽可能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它成为人民、社会以及国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精神内核方面有内在契合性与高度相似性。实践证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鑒,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参考文献:
[1] 周前程.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1).
[2] 陈培永.“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特质、架构与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2).
[3] 杨芳,邝奕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现实困境和路径探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
[4] 张帆.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5] 于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融合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2).
[6] 侯思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20,(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相似性;推动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风民俗、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生活智慧以及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洞察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为无产阶级指明了解放和自由的道路。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就与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并在精神内核上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和高度相似性。
一、对世界本源的认识上相似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具有内在契合性和高度相似性。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在对宇宙、自然、社会的深度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朴素辩证法思想,肯定了世界本源的物质性,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思维和实践二者关系的认知。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尊重自然规律,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二、对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认识上相似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者应秉承“以民为本”的思想。这“以民为本”思想的精神实质与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在本质内涵上是相似的。
三、对实践重要性的认知上相似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实践的重要性,如王文珦的“、生无机巧姿,所贵唯实践”、荀子的“行高于知”的知行观,都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作用。这种对实践的重要性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实践的根本性地位具有一致性。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鲜明的特征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四、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上相似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大同世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虽然具有一定的封建社会色彩,但是这种思想所追求的平等、和谐的思想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相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焕发生机和活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及时回应人类社会发展实践面临的新挑战,不断探索解决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和相似性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有利条件,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吸收和科学借鉴的基础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践结合,更好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灵魂支柱。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了五千年的发展,是始终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勇敢向前的重要精神动力,正是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使得中华民族更加坚定地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的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在党的领导下全体中华儿女的团结奋斗。对于我国来说,马克思主义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注入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得到新的适合指导中国社会革命、建设与改革理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不竭的源泉。文化思想演变发展的过程中总能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民生的重要理念,而这一理念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此上述可见我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谋而合,使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化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是推动其发展的内部动力。马克思主义需要与当前时代发展紧密连接在一起,在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中,焕发出的新风貌,中国传统文化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紧跟国际与国内形势的发展动态,把握时代特征进行符合中国发展特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从实际情况出发去克服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今天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开启了新征程,所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重要推手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连接纽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大众化的展现给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尽可能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它成为人民、社会以及国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精神内核方面有内在契合性与高度相似性。实践证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鑒,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参考文献:
[1] 周前程.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1).
[2] 陈培永.“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特质、架构与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2).
[3] 杨芳,邝奕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现实困境和路径探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
[4] 张帆.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5] 于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融合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2).
[6] 侯思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