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大政治事件,同时也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性的一个突出标志。作为一个现代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其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此外,党为加强自身建设所形成的一系列思想、制度等与我国千百年所形成的民族传统尤其是文化传统,也具有重要的联系。这两方面的文化在近代的发展,不仅增添了新的文化因素,而且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
每一个国家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都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生活在各自的历史传统之中,他们对如何面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出了见解,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这是我们党传统文化的缘起,并為我们党处理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基本准则。
(一)人类不可逾越的基础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一个民族的传统如价值、心理、风俗等是在历史长期的积淀中形成的,并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人民的生活产生影响,这就是民族传统对人们的制约。恩格斯也提到过: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但对历史进程发生影响决定这一斗争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我们党在成立之后,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坚持其根本地位的同时,将其中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运用到自身的建设中,因此党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并没有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思想建设。
(二)扬弃而不是抛弃
既然民族传统任何人都不可逾越,那客观上就存在着如何继承的问题。所谓扬弃,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而马克思主义就是批判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学说,而不是完全抛弃旧的学说。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党虽然是坚持这一来自西方的指导思想,但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既没有一味否定,也没有全盘接受,而是采取一种客观的态度对其进行合理运用:积极吸收优秀文化为我党所用,并有选择的抛弃不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糟粕。
二、党的传统文化缘起
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一系列思想、理论,要探讨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的起源,不仅要借助外来有益成果,还必须结合本土文化,这样才能系统的阐述党的传统文化的根源所在。
(一)中国本土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到宋明理学时期,达到高峰,却出现了空谈的风气,学者为纠正这一不良风气,开始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强调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做学问。这表明人们不再只关注理论的创新,而是开始关注现实,并把视野转到了国外,进一步为选择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这一思想一直到今天,仍对我们党的文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家曾提出“天下为公”的理念,在《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生活情境。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在心理上很容易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因为它的终极目标也是要实现共产主社会,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相吻合的。因此,这一思想为我们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新式知识分子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进和传播,新式知识分子是主要的承担者。这一代知识分子活动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他们既脱胎于传统又具有新思维。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各种学社,尤其以毛泽东成立的新民学会,学会成员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这一批知识分子不约而同的希望建立党组织,这表明以新民学会为代表的团体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三、新时代党的文化演进
中国共产党既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也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 进入新时代,党执政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就更有必要在坚持根本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以史为鉴,加强党的建设。
(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和谐文化的思想,如《论语》中的“和为贵”思想,墨子提出的“兼相爱”等。但其中也有糟粕的成分,因为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而提出来的,而时代在不断变化,社会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党在传承过程中必须辨明精华与糟粕,在加强党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将这些思想发扬光大,为实现现代化建设服务。
习近平所倡导的用“和”文化构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和谐思想在当今时代的运用。习近平向世界阐释中华“和”文化,郑重表达中国“和平”的外交准则。他说:“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关于政协建设,习近平指出,人民政协要凝聚正能量,建设和谐政协,就是着眼党的事业发展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广泛凝聚共识。这不仅是和谐文化的创造性应用,也能够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二)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伟大作风。司马迁的《史记》中就记载了赵国大将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而在实际作战中不会变通的事例,这正是因为他在实际中没有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所以最后导致了失败。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发展过程中,我们党始终秉承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要义,在实际工作中实事求是,不仅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更是将其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相联系,指导我们具体工作的展开。发展到现在,这一作风不仅深刻的影响着每一个共产党员,而且也体现在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如经济发展上更多的是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外交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上积极同各国展开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等,这都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变化做出的战略调整,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证明。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基因涉及多方面,不仅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思想,而且与我们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亲密相连。因此,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善于利用西方的有益文化,善于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党所用,丰富我党理的论与实践,推动党的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宋潇蓉.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自觉研究[C].江苏大学,2019.
[2]遆月明.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C].山东大学,2018.
[3]薛涛.论析加强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J].世纪桥,2016,No.305,19-20.
[4]李方祥.近代文化的演变与中国共产党的传统起源[J].天府新论,2007,No.133,127-131.
[5]常晨;常光民.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J].毛泽东研究,2020,No.034,30-40.
[6]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徐雪闪.构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话语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1-03.005.
[7]贾立臣;邵红侠.简论共产党人的初心与红色文化——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J].大庆社会科学,2019,No.217,20-24.
作者简介:
姓名,陶绪英,性别,女,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上海大学,职称,学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
每一个国家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都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生活在各自的历史传统之中,他们对如何面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出了见解,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这是我们党传统文化的缘起,并為我们党处理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基本准则。
(一)人类不可逾越的基础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一个民族的传统如价值、心理、风俗等是在历史长期的积淀中形成的,并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人民的生活产生影响,这就是民族传统对人们的制约。恩格斯也提到过: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但对历史进程发生影响决定这一斗争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我们党在成立之后,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坚持其根本地位的同时,将其中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运用到自身的建设中,因此党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并没有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思想建设。
(二)扬弃而不是抛弃
既然民族传统任何人都不可逾越,那客观上就存在着如何继承的问题。所谓扬弃,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而马克思主义就是批判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学说,而不是完全抛弃旧的学说。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党虽然是坚持这一来自西方的指导思想,但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既没有一味否定,也没有全盘接受,而是采取一种客观的态度对其进行合理运用:积极吸收优秀文化为我党所用,并有选择的抛弃不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糟粕。
二、党的传统文化缘起
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一系列思想、理论,要探讨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的起源,不仅要借助外来有益成果,还必须结合本土文化,这样才能系统的阐述党的传统文化的根源所在。
(一)中国本土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到宋明理学时期,达到高峰,却出现了空谈的风气,学者为纠正这一不良风气,开始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强调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做学问。这表明人们不再只关注理论的创新,而是开始关注现实,并把视野转到了国外,进一步为选择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这一思想一直到今天,仍对我们党的文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家曾提出“天下为公”的理念,在《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生活情境。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在心理上很容易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因为它的终极目标也是要实现共产主社会,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相吻合的。因此,这一思想为我们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新式知识分子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进和传播,新式知识分子是主要的承担者。这一代知识分子活动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他们既脱胎于传统又具有新思维。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各种学社,尤其以毛泽东成立的新民学会,学会成员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这一批知识分子不约而同的希望建立党组织,这表明以新民学会为代表的团体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三、新时代党的文化演进
中国共产党既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也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 进入新时代,党执政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就更有必要在坚持根本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以史为鉴,加强党的建设。
(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和谐文化的思想,如《论语》中的“和为贵”思想,墨子提出的“兼相爱”等。但其中也有糟粕的成分,因为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而提出来的,而时代在不断变化,社会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党在传承过程中必须辨明精华与糟粕,在加强党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将这些思想发扬光大,为实现现代化建设服务。
习近平所倡导的用“和”文化构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和谐思想在当今时代的运用。习近平向世界阐释中华“和”文化,郑重表达中国“和平”的外交准则。他说:“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关于政协建设,习近平指出,人民政协要凝聚正能量,建设和谐政协,就是着眼党的事业发展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广泛凝聚共识。这不仅是和谐文化的创造性应用,也能够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二)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伟大作风。司马迁的《史记》中就记载了赵国大将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而在实际作战中不会变通的事例,这正是因为他在实际中没有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所以最后导致了失败。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发展过程中,我们党始终秉承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要义,在实际工作中实事求是,不仅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更是将其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相联系,指导我们具体工作的展开。发展到现在,这一作风不仅深刻的影响着每一个共产党员,而且也体现在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如经济发展上更多的是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外交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上积极同各国展开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等,这都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变化做出的战略调整,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证明。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基因涉及多方面,不仅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思想,而且与我们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亲密相连。因此,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善于利用西方的有益文化,善于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党所用,丰富我党理的论与实践,推动党的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宋潇蓉.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自觉研究[C].江苏大学,2019.
[2]遆月明.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C].山东大学,2018.
[3]薛涛.论析加强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J].世纪桥,2016,No.305,19-20.
[4]李方祥.近代文化的演变与中国共产党的传统起源[J].天府新论,2007,No.133,127-131.
[5]常晨;常光民.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J].毛泽东研究,2020,No.034,30-40.
[6]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徐雪闪.构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话语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1-03.005.
[7]贾立臣;邵红侠.简论共产党人的初心与红色文化——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J].大庆社会科学,2019,No.217,20-24.
作者简介:
姓名,陶绪英,性别,女,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上海大学,职称,学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