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代的东北饱受战争的摧残,东北人民顽强抗争的精神值得人们永远牢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那些为国家建设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也值得人们永远怀念。因此,东北城市拥有诸多蕴含红色记忆的公共雕塑,它们将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质呈现,是公共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章选取了纪念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勇于奉献的烈士和先进人物的雕塑,重新回顾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感悟这些雕塑的红色记忆。
关键词:东北;城市雕塑;红色记忆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诚然,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彰显城市的历史、文脉及特色风采。纵观东北地域的城市雕塑,《八女投江》《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胜利向前》《张学良将军像》《雷锋像》等,它们承载着东北地区独有的地域特质,或记录城市的一段历史,或昭示和传扬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味与象征,特别是蕴含红色记忆的东北城市雕塑,凸显其在公共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与价值。
提及东北城市雕塑,百姓脑海中很容易想到毛泽东像、飞机、坦克……“坦克下见”“相约飞机下”曾经是东北多少民众穿梭于城际间的共同记忆。1945年8月,作为反法西斯盟军之一的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为纪念与日本关东军作战牺牲的苏军官兵,苏联最高统帅部与中国方面商定,在沈阳、长春、哈尔滨三个城市各建一座苏军烈士纪念碑,三座纪念碑主体造型分别是坦克、飞机、军舰,合为海陆空纪念碑。而三座纪念碑有一个共同点:碑顶的三种兵器的炮口一律指向东方。
应该说1945年10月落成的三座纪念碑是深深印在公众记忆中的东北早期城市雕塑,它是城市的一段历史,也是主题明确的公共文化载体。今天,曾经在沈阳站前的坦克纪念碑虽已迁至北陵的苏军烈士陵园,但在其旧址处将碑体、碑文制作成青铜浮雕呈现给民众,以平面化陈设方式将记忆留存。
展现历史与文脉的公共雕塑是东北城市文化建设的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东北城市雕塑以延安鲁艺传统为基石,以鲁迅美术学院为创作及人才培养中心,以大气磅礴且独具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地域特点,为东北大中型城市留下了诸多各具特色的雕塑作品。1931年9月18日,东北沦陷,回顾历史,血泪斑斑。1991年,在柳条湖“九一八”事变的旧址上,18米高的《九一八残历碑》(贺中令)以碑馆结合的方式将国难家仇永久记录下来,巨大而残破的台历是对日寇暴行的控诉;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要历史的主题雕塑《张学良将军像》(张秉田、李镝、王勃,图1)耸立在张氏帅府门前,雕塑以西安事变那一时期张学良的典型形象,展现了这一“千古功臣”的英武风姿。“‘ 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统一战线,开始了民族解放战争,所以周(恩来)总理在延安举行的纪念‘ 西安事变’五周年的大会上称张学良将军为‘千古功臣’。作品表现的就是这一时期张学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形象。”[1]《关向应纪念碑》(张秉田、丁炳利、于东江)坐落在大连金州区中心向应广场北端,这里是关向应的家乡,青铜雕像选取关向应在抗日战争时期戎装立马的情景,凸显关向应坚定果敢及充满自信的豪情。
对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关东大地曾经的血与火,纪念性雕塑是一则很好的记录。《八女投江》(于津源、曹春生、张德华、司徒兆光、孙家钵)立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江滨公园,长18米、高8.8米的群雕表现了冷云等八名抗联女战士宁死不屈的史诗般的英雄壮举。雕塑由花岗岩制成,其表现手法简练概括,造型精准,大气磅礴。吉林省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是烈士安息的地方,陵园正中杨靖宇将军戎装铜像威严耸立;哈尔滨市几处公园以抗日英雄命名,其中靖宇公园的《杨靖宇像》(李象群)、尚志公园的《赵尚志像》、兆麟公园的《李兆麟像》等都是对英烈的缅怀和纪念。
1955年大连旅顺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苏军烈士纪念碑》(卢鸿基),纪念碑前塑造了一位高8米的手持钢枪的苏军战士铜像,他神态凝重,身姿英武,目光坚定且充满必胜信念。1948年3月四平解放,1954年雕塑家刘荣夫、黄心维、王熙民创作完成了《四平解放纪念碑》(铸铜,高2米),这件青铜雕塑作品塑造了两个勇猛、纯朴的战士形象,为这场惨烈的战役留下永恒的纪念。1957年,辽宁省锦州市修建了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塔身前面是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2个大字。塔顶高达6米的青铜塑像是一位手持步枪、振臂呐喊、英勇前行的解放军战士形象。在东北解放四十周年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和东北三省人民政府共同修建了东北解放纪念碑,矗立在沈阳市和平广场正中央。
上述这些城市雕塑都有一定的政治文化宣传与主题性纪念之目的,是东北城市雕塑的主要形态之一,雕塑家心系祖国,敢于担当,以国家、民族需要为己任,以坚定的立场和爱国情怀让民众铭记历史。部分纪念雕塑荣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
雕塑以无声的话语记录历史,将城市历史化作永恒。雕塑本身具有社会记忆功能,它印记着东北城市的历史进程,也将诸多东北城市文化展现给世人。
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1958年在哈尔滨市道里江岸中央大街广场修建了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巴吉斯、李光耀、兹耶列夫,图2),该塔由圆柱体的塔身和附属的半圆形回廊组成,塔高12米,古罗马式回廊高7米,塔身底部设11个半圆形水池。1957—1958年,鲁迅美术学院师生由郑惠南带队参加了该塔的建设工程,完成柱式碑顶5米高的群像和柱身2米高的环形浮雕。碑顶雕塑为由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形象组成的圆雕,表现了战胜洪水的英雄形象,塔身浮雕则形象地记录了哈尔滨人民战胜洪灾的英雄壮举。时至今日,这座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仍然是松花江岸边一道动人的景观。
在全国各地一哄而起为毛泽东主席塑像的年代,沈阳军区在沈阳中山广场兴建了经典雕塑《胜利向前》,雕塑以典型形象和典型情节概括和诠释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高10.8米的毛泽东像为晚年穿着棉军大衣挥动右手的形象,基座群雕的58个人物具有鲜活的个性特征。整个群雕场面宏大,有极强的叙事性和可看性,也充分展现了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家的创作实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雷锋是国人学习的榜样,是辽宁人的骄傲。位于辽宁省抚顺市的雷锋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1976年创作完成《雷锋纪念馆组雕》(高宝田、赵判吉、庞乃轩、杨美应、孙家彬、丁伟年),其中雷锋像(图3)高8米,他穿著军装,身背冲锋枪,左手捧着《毛泽东选集》,右手握拳,健步行进的形象洋溢着充满朝气的青春风采。纪念碑下方四块浮雕分别为《学习》《雨夜送大娘》《和少先队员在一起》《请战》,浮雕以朴实无华的写实手法,再现了雷锋短暂一生中的几段感人的事迹。
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是我国第一座工人纪念馆,纪念馆广场耸立一尊王进喜手持刹把的高大塑像(陈绳正,图4),这尊花岗岩雕像再现了铁人战天斗地、一往无前的精神风貌。正如陈绳正先生所言:“观众从很远,也是从南边慢慢走进来,在一个很长的视距当中,能够充分地来欣赏铁人正面体量的这种浑厚的感觉,饱满的感觉。”①其作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石油魂”博物馆的主题雕塑,也已成为铁人王进喜的经典形象,铁人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油田石油大会战第一口油井,甩掉“贫油落后”的帽子,雕塑彰显铁人苦干拼搏,又坚定自信的豪情。馆内《石油魂》(张秉田)表现的是当年石油大会战的场景,大型群雕采用圆雕、浮雕相结合的形式,在气势磅礴的英雄群体中凸显铁人王进喜的高大形象;大庆市创业广场的《创业年代》(孙家彬)中,王进喜和三名石油工人迈着坚定的步伐走来,背景白色浮雕群《石油赞歌》是大庆人创业苦战的历史画卷。
时至今日,中国城市公共艺术更加强调地域性特征,公共雕塑是城市的标识、城市的名片,能够凸显地域文化特质和城市文化特色。东北城市雕塑已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也是时代所求,民众所需。
东北城市雕塑有其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诸多城市雕塑以地域文化为基础,从中提取元素,挖掘有益基因,进而展现城市独特身份和文明程度。具有红色记忆的城市雕塑,它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先进文化的具体呈现,作为与民众与城市环境相生互通的艺术形式,深受民众的喜爱。城市雕塑顺应时代,弘扬本土文化、地域文化,为民众所认同,这也是城市文化工作者、雕塑家的责任与使命,也是民众的期待和祈盼。
注释:
①中央电视台高清频道《人文地图》栏目《艺域创想·时代记忆的刻录者——雕塑家陈绳正》。
参考文献:
[1]张秉田.张秉田雕塑集[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1:128.
作者简介:
王红,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美术、外国美术史。
关键词:东北;城市雕塑;红色记忆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诚然,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彰显城市的历史、文脉及特色风采。纵观东北地域的城市雕塑,《八女投江》《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胜利向前》《张学良将军像》《雷锋像》等,它们承载着东北地区独有的地域特质,或记录城市的一段历史,或昭示和传扬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味与象征,特别是蕴含红色记忆的东北城市雕塑,凸显其在公共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与价值。
提及东北城市雕塑,百姓脑海中很容易想到毛泽东像、飞机、坦克……“坦克下见”“相约飞机下”曾经是东北多少民众穿梭于城际间的共同记忆。1945年8月,作为反法西斯盟军之一的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为纪念与日本关东军作战牺牲的苏军官兵,苏联最高统帅部与中国方面商定,在沈阳、长春、哈尔滨三个城市各建一座苏军烈士纪念碑,三座纪念碑主体造型分别是坦克、飞机、军舰,合为海陆空纪念碑。而三座纪念碑有一个共同点:碑顶的三种兵器的炮口一律指向东方。
应该说1945年10月落成的三座纪念碑是深深印在公众记忆中的东北早期城市雕塑,它是城市的一段历史,也是主题明确的公共文化载体。今天,曾经在沈阳站前的坦克纪念碑虽已迁至北陵的苏军烈士陵园,但在其旧址处将碑体、碑文制作成青铜浮雕呈现给民众,以平面化陈设方式将记忆留存。
展现历史与文脉的公共雕塑是东北城市文化建设的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东北城市雕塑以延安鲁艺传统为基石,以鲁迅美术学院为创作及人才培养中心,以大气磅礴且独具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地域特点,为东北大中型城市留下了诸多各具特色的雕塑作品。1931年9月18日,东北沦陷,回顾历史,血泪斑斑。1991年,在柳条湖“九一八”事变的旧址上,18米高的《九一八残历碑》(贺中令)以碑馆结合的方式将国难家仇永久记录下来,巨大而残破的台历是对日寇暴行的控诉;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要历史的主题雕塑《张学良将军像》(张秉田、李镝、王勃,图1)耸立在张氏帅府门前,雕塑以西安事变那一时期张学良的典型形象,展现了这一“千古功臣”的英武风姿。“‘ 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统一战线,开始了民族解放战争,所以周(恩来)总理在延安举行的纪念‘ 西安事变’五周年的大会上称张学良将军为‘千古功臣’。作品表现的就是这一时期张学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形象。”[1]《关向应纪念碑》(张秉田、丁炳利、于东江)坐落在大连金州区中心向应广场北端,这里是关向应的家乡,青铜雕像选取关向应在抗日战争时期戎装立马的情景,凸显关向应坚定果敢及充满自信的豪情。
对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关东大地曾经的血与火,纪念性雕塑是一则很好的记录。《八女投江》(于津源、曹春生、张德华、司徒兆光、孙家钵)立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江滨公园,长18米、高8.8米的群雕表现了冷云等八名抗联女战士宁死不屈的史诗般的英雄壮举。雕塑由花岗岩制成,其表现手法简练概括,造型精准,大气磅礴。吉林省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是烈士安息的地方,陵园正中杨靖宇将军戎装铜像威严耸立;哈尔滨市几处公园以抗日英雄命名,其中靖宇公园的《杨靖宇像》(李象群)、尚志公园的《赵尚志像》、兆麟公园的《李兆麟像》等都是对英烈的缅怀和纪念。
1955年大连旅顺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苏军烈士纪念碑》(卢鸿基),纪念碑前塑造了一位高8米的手持钢枪的苏军战士铜像,他神态凝重,身姿英武,目光坚定且充满必胜信念。1948年3月四平解放,1954年雕塑家刘荣夫、黄心维、王熙民创作完成了《四平解放纪念碑》(铸铜,高2米),这件青铜雕塑作品塑造了两个勇猛、纯朴的战士形象,为这场惨烈的战役留下永恒的纪念。1957年,辽宁省锦州市修建了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塔身前面是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2个大字。塔顶高达6米的青铜塑像是一位手持步枪、振臂呐喊、英勇前行的解放军战士形象。在东北解放四十周年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和东北三省人民政府共同修建了东北解放纪念碑,矗立在沈阳市和平广场正中央。
上述这些城市雕塑都有一定的政治文化宣传与主题性纪念之目的,是东北城市雕塑的主要形态之一,雕塑家心系祖国,敢于担当,以国家、民族需要为己任,以坚定的立场和爱国情怀让民众铭记历史。部分纪念雕塑荣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
雕塑以无声的话语记录历史,将城市历史化作永恒。雕塑本身具有社会记忆功能,它印记着东北城市的历史进程,也将诸多东北城市文化展现给世人。
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1958年在哈尔滨市道里江岸中央大街广场修建了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巴吉斯、李光耀、兹耶列夫,图2),该塔由圆柱体的塔身和附属的半圆形回廊组成,塔高12米,古罗马式回廊高7米,塔身底部设11个半圆形水池。1957—1958年,鲁迅美术学院师生由郑惠南带队参加了该塔的建设工程,完成柱式碑顶5米高的群像和柱身2米高的环形浮雕。碑顶雕塑为由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形象组成的圆雕,表现了战胜洪水的英雄形象,塔身浮雕则形象地记录了哈尔滨人民战胜洪灾的英雄壮举。时至今日,这座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仍然是松花江岸边一道动人的景观。
在全国各地一哄而起为毛泽东主席塑像的年代,沈阳军区在沈阳中山广场兴建了经典雕塑《胜利向前》,雕塑以典型形象和典型情节概括和诠释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高10.8米的毛泽东像为晚年穿着棉军大衣挥动右手的形象,基座群雕的58个人物具有鲜活的个性特征。整个群雕场面宏大,有极强的叙事性和可看性,也充分展现了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家的创作实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雷锋是国人学习的榜样,是辽宁人的骄傲。位于辽宁省抚顺市的雷锋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1976年创作完成《雷锋纪念馆组雕》(高宝田、赵判吉、庞乃轩、杨美应、孙家彬、丁伟年),其中雷锋像(图3)高8米,他穿著军装,身背冲锋枪,左手捧着《毛泽东选集》,右手握拳,健步行进的形象洋溢着充满朝气的青春风采。纪念碑下方四块浮雕分别为《学习》《雨夜送大娘》《和少先队员在一起》《请战》,浮雕以朴实无华的写实手法,再现了雷锋短暂一生中的几段感人的事迹。
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是我国第一座工人纪念馆,纪念馆广场耸立一尊王进喜手持刹把的高大塑像(陈绳正,图4),这尊花岗岩雕像再现了铁人战天斗地、一往无前的精神风貌。正如陈绳正先生所言:“观众从很远,也是从南边慢慢走进来,在一个很长的视距当中,能够充分地来欣赏铁人正面体量的这种浑厚的感觉,饱满的感觉。”①其作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石油魂”博物馆的主题雕塑,也已成为铁人王进喜的经典形象,铁人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油田石油大会战第一口油井,甩掉“贫油落后”的帽子,雕塑彰显铁人苦干拼搏,又坚定自信的豪情。馆内《石油魂》(张秉田)表现的是当年石油大会战的场景,大型群雕采用圆雕、浮雕相结合的形式,在气势磅礴的英雄群体中凸显铁人王进喜的高大形象;大庆市创业广场的《创业年代》(孙家彬)中,王进喜和三名石油工人迈着坚定的步伐走来,背景白色浮雕群《石油赞歌》是大庆人创业苦战的历史画卷。
时至今日,中国城市公共艺术更加强调地域性特征,公共雕塑是城市的标识、城市的名片,能够凸显地域文化特质和城市文化特色。东北城市雕塑已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也是时代所求,民众所需。
东北城市雕塑有其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诸多城市雕塑以地域文化为基础,从中提取元素,挖掘有益基因,进而展现城市独特身份和文明程度。具有红色记忆的城市雕塑,它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先进文化的具体呈现,作为与民众与城市环境相生互通的艺术形式,深受民众的喜爱。城市雕塑顺应时代,弘扬本土文化、地域文化,为民众所认同,这也是城市文化工作者、雕塑家的责任与使命,也是民众的期待和祈盼。
注释:
①中央电视台高清频道《人文地图》栏目《艺域创想·时代记忆的刻录者——雕塑家陈绳正》。
参考文献:
[1]张秉田.张秉田雕塑集[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1:128.
作者简介:
王红,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美术、外国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