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等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种本位观念,教育教学以我为中心,不注重学生培养的社会适用性,对高校学生走向社会极为不利。高校培养的人才如果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这对学生、对国家,都是一种灾难。所以,高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考虑到社会的产业结构、生产和管理水平,与社会加强联系;适应社会需求,走向社会中心。因此,转变本位观念是当前十分急迫的任务。
一、转变学校本位的观念,让人才需求与学生培养互动起来
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模式,包括大学发展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有着深刻的影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已产生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实现“以人为本”,“授之以渔”,必须完成由知识的接受逐步转变到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教师的工作重点必须逐步转移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技能。
把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高校学生培养最重要的内容,必须拉近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距离。教学方法应从传统的注入式、保姆式向生动活泼的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转变;从注重继承性教育向注重创造性教育转变;从以学科为中心培养的观念向树立整体综合化的教育观念转变;从注重教做事向既教做事又教做人的观念转变;从注重共性教育观念向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观念转变,注重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有竞争力的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发展思维能力上。
二、转变教师本位的观念,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请教师走下神坛,加快角色的转换。这是段福德在2000年9月16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提出的观点,至今仍有意义,因为我们还未能实现。为什么要让教师转换角色:一是信息爆炸凸显教师知识存量不足;二是世事复杂显示教师视角有限;三是现代社会推崇人的平等。教师角色转向何处:一是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二是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三是从“授业”者转向解决“创业”问题的参与人。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改革课堂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精简。其次,正确处理师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最终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上,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再次,教师不可能通晓一切,教师要在学生面前坦率承认自己的不足,多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问题,真正将“一言堂”变成为学生积极投入的专题讨论、小组学习、模拟实验、集体协作等形式活泼的“群言堂”。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队伍。就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言,大楼、设备等硬件固然重要,但第一位的因素还是教师。要对现有教师进行创新素质和能力测评,把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并适合从事创新教育的人才吸收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需要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离开科研,教学水平很难上去,专业课的教师不搞科研,教学肯定不会创一流水平。学校尤其要鼓励和奖励直接面向创新教育教学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
三、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一种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教学的思想
高校走向社会中心,其本质是适应社会需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要体现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维持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教师、对学生、对教学评价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教师:1、工作量大大增加。备课时,所花的精力增多。并且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增多。2、心理压力增大。课堂的可控制性与可预见性大大降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意外的问题。这种问题一提出,往往会把教师陷于被动的局面,原来准备讲的内容、计划好的进度,也许会被冲掉。由于课堂教学难以控制,势必使得风险增大。3、提高了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这种教学改革,不但要求教师知识面更广,而且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修养。
对学生:1、不能在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分数的环境下,让学生轻轻松松拿到一个好分数。2、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学,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那些有某种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或是不善表达、内向的学生,往往会紧张与焦虑,难以适应。3、对学生的急功近利思想,对没有多大兴趣的学生都是一种挑战。
对教学评价、教学管理: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必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也不宜使用统一的标准,要有一定的灵活性。2、受传统常规管理的约束,许多教师即便有很好的教学改革设想,也不敢付诸实践。3、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配套设施。4、鼓励教育科研。5、改革现行考试方法,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落后的考试方法,能阻碍甚至扼杀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培养其创新能力。
四、以需求为主导,树立高等教育整体性和多样化的质量标准
进入大众化时代之后,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出多样化。这是由于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具有多样性所决定的,这就使得大学的质量标准具有多元性。其质量标准表现为:普通高等学校的质量标准主要是考察所培养的人才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同时,要培养一大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包括掌握现代科技、具有生产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等等。总之,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不仅仅是多样的,而且又是全面的、整体的。
提高培养质量,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注重学术,服务社会,改革创新。在发展规模、调整结构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办出特色上下功夫,方可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要在做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开拓发展,毕业后能发挥专业特长,创办并领导企业等。
要培养多向型的人才,必须全面拓展大学基础阶段的教育内容,设立包含社会科学成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学科及某些技术课程。开设交叉学科课程,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同时,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积极开展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估,特别是教学评价。使评估系统成为实现高等教育管理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措施。
一、转变学校本位的观念,让人才需求与学生培养互动起来
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模式,包括大学发展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有着深刻的影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已产生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实现“以人为本”,“授之以渔”,必须完成由知识的接受逐步转变到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教师的工作重点必须逐步转移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技能。
把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高校学生培养最重要的内容,必须拉近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距离。教学方法应从传统的注入式、保姆式向生动活泼的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转变;从注重继承性教育向注重创造性教育转变;从以学科为中心培养的观念向树立整体综合化的教育观念转变;从注重教做事向既教做事又教做人的观念转变;从注重共性教育观念向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观念转变,注重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有竞争力的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发展思维能力上。
二、转变教师本位的观念,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请教师走下神坛,加快角色的转换。这是段福德在2000年9月16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提出的观点,至今仍有意义,因为我们还未能实现。为什么要让教师转换角色:一是信息爆炸凸显教师知识存量不足;二是世事复杂显示教师视角有限;三是现代社会推崇人的平等。教师角色转向何处:一是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二是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三是从“授业”者转向解决“创业”问题的参与人。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改革课堂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精简。其次,正确处理师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最终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上,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再次,教师不可能通晓一切,教师要在学生面前坦率承认自己的不足,多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问题,真正将“一言堂”变成为学生积极投入的专题讨论、小组学习、模拟实验、集体协作等形式活泼的“群言堂”。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队伍。就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言,大楼、设备等硬件固然重要,但第一位的因素还是教师。要对现有教师进行创新素质和能力测评,把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并适合从事创新教育的人才吸收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需要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离开科研,教学水平很难上去,专业课的教师不搞科研,教学肯定不会创一流水平。学校尤其要鼓励和奖励直接面向创新教育教学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
三、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一种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教学的思想
高校走向社会中心,其本质是适应社会需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要体现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维持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教师、对学生、对教学评价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教师:1、工作量大大增加。备课时,所花的精力增多。并且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增多。2、心理压力增大。课堂的可控制性与可预见性大大降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意外的问题。这种问题一提出,往往会把教师陷于被动的局面,原来准备讲的内容、计划好的进度,也许会被冲掉。由于课堂教学难以控制,势必使得风险增大。3、提高了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这种教学改革,不但要求教师知识面更广,而且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修养。
对学生:1、不能在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分数的环境下,让学生轻轻松松拿到一个好分数。2、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学,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那些有某种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或是不善表达、内向的学生,往往会紧张与焦虑,难以适应。3、对学生的急功近利思想,对没有多大兴趣的学生都是一种挑战。
对教学评价、教学管理: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必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也不宜使用统一的标准,要有一定的灵活性。2、受传统常规管理的约束,许多教师即便有很好的教学改革设想,也不敢付诸实践。3、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配套设施。4、鼓励教育科研。5、改革现行考试方法,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落后的考试方法,能阻碍甚至扼杀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培养其创新能力。
四、以需求为主导,树立高等教育整体性和多样化的质量标准
进入大众化时代之后,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出多样化。这是由于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具有多样性所决定的,这就使得大学的质量标准具有多元性。其质量标准表现为:普通高等学校的质量标准主要是考察所培养的人才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同时,要培养一大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包括掌握现代科技、具有生产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等等。总之,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不仅仅是多样的,而且又是全面的、整体的。
提高培养质量,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注重学术,服务社会,改革创新。在发展规模、调整结构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办出特色上下功夫,方可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要在做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开拓发展,毕业后能发挥专业特长,创办并领导企业等。
要培养多向型的人才,必须全面拓展大学基础阶段的教育内容,设立包含社会科学成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学科及某些技术课程。开设交叉学科课程,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同时,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积极开展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估,特别是教学评价。使评估系统成为实现高等教育管理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