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诗词导入新课,引人入胜
在地理课上,适时适度地运用诗词进行导入。
例如:在讲我国地势特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法:首先我向学生展示一组准备好的诗词:“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世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以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然后问:“这些诗词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为什么这些诗词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东’字?这和我国地势有关联吗?”学生联系“水往低处流”的常识,很快便能说出我国的河流主要是向东流入海洋的。我再顺势挂出我国的地势图,学生也就顺理成章地能够理解正是西高东低的地势才使我国的很多大江大河向东流。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适当地选取一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导入新课,不但能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讲暖锋天气时,我用古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导入,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种雨那么温柔,能润物无声呢?原来是暖锋天气的影响。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在此,我特别强调徐徐爬升,速度很慢),所以可形成连续性降水,强度不大,自然就润物无声了。通过这样的导入,即使以后学生忽然忘记了暖锋天气的特点,也可以通过回忆这句诗来感悟体会。
二、运用诗词描述地理知识
地理知识是先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等总结出来的,而诗词也是古代文人对事物的感知,许多诗词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例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前两句诗就说明了地形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桃花总是要开的,而不同的地方开花的时间就因受气候、地势等地理因素的影响而有不同。同样,“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反映的也是地形的差异,导致了植被的垂直分布。通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摄氏度及海拔高低会引起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变化等地理知识。
三、运用诗词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探究思考,最终掌握知识原理的学习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勤于动脑。积极开拓多种思维想象能力,以达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我就常常运用诗词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讲到水循环时,我运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出问题:黄河水东流入海真的不复回吗?从地理学来讲,这首诗歌描述的语言准确吗?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马上进入解决问题的阶段,他们自主学习、看书讨论、团结合作,最后有学生指出:“黄河之水东流入海,但是通过海陆间循环,海洋水还会通过蒸发和水汽输送及降水三个环节回到黄河中去的。”通过这样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海陆循环的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再如,在讲述地球自转线速度时,我摘取毛泽东同志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名句问学生:“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坐地一天,怎么就能行八万里呢?这八万里是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仔细分析教材中的图后,就有同学回答:“赤道上的线速度大约为1670千米每小时,可算出赤道周长大约是八万里。所以,诗中说的这个‘地’应该是指赤道附近。”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并在实际中运用相关的知识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运用诗词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诗词能让学生感知祖国的辽阔疆土,各地的自然风光,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欲望,进而奋发图强。
比如,学生们可以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描述的泰山的雄伟;也可体会“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所反映的过去福建交通困难的艰辛;也可体验“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民族风情;还可想象“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的桂林喀斯特地貌奇观;或者享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动见牛羊”的浪漫草原世界;或者跟着伟人“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长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解放战争路线来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我国地大物博,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陪伴着学生学地理,学生能不愿意吗?■
(作者单位:江西余干县信河中学)
在地理课上,适时适度地运用诗词进行导入。
例如:在讲我国地势特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法:首先我向学生展示一组准备好的诗词:“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世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以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然后问:“这些诗词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为什么这些诗词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东’字?这和我国地势有关联吗?”学生联系“水往低处流”的常识,很快便能说出我国的河流主要是向东流入海洋的。我再顺势挂出我国的地势图,学生也就顺理成章地能够理解正是西高东低的地势才使我国的很多大江大河向东流。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适当地选取一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导入新课,不但能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讲暖锋天气时,我用古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导入,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种雨那么温柔,能润物无声呢?原来是暖锋天气的影响。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在此,我特别强调徐徐爬升,速度很慢),所以可形成连续性降水,强度不大,自然就润物无声了。通过这样的导入,即使以后学生忽然忘记了暖锋天气的特点,也可以通过回忆这句诗来感悟体会。
二、运用诗词描述地理知识
地理知识是先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等总结出来的,而诗词也是古代文人对事物的感知,许多诗词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例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前两句诗就说明了地形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桃花总是要开的,而不同的地方开花的时间就因受气候、地势等地理因素的影响而有不同。同样,“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反映的也是地形的差异,导致了植被的垂直分布。通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摄氏度及海拔高低会引起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变化等地理知识。
三、运用诗词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探究思考,最终掌握知识原理的学习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勤于动脑。积极开拓多种思维想象能力,以达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我就常常运用诗词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讲到水循环时,我运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出问题:黄河水东流入海真的不复回吗?从地理学来讲,这首诗歌描述的语言准确吗?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马上进入解决问题的阶段,他们自主学习、看书讨论、团结合作,最后有学生指出:“黄河之水东流入海,但是通过海陆间循环,海洋水还会通过蒸发和水汽输送及降水三个环节回到黄河中去的。”通过这样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海陆循环的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再如,在讲述地球自转线速度时,我摘取毛泽东同志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名句问学生:“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坐地一天,怎么就能行八万里呢?这八万里是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仔细分析教材中的图后,就有同学回答:“赤道上的线速度大约为1670千米每小时,可算出赤道周长大约是八万里。所以,诗中说的这个‘地’应该是指赤道附近。”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并在实际中运用相关的知识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运用诗词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诗词能让学生感知祖国的辽阔疆土,各地的自然风光,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欲望,进而奋发图强。
比如,学生们可以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描述的泰山的雄伟;也可体会“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所反映的过去福建交通困难的艰辛;也可体验“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民族风情;还可想象“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的桂林喀斯特地貌奇观;或者享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动见牛羊”的浪漫草原世界;或者跟着伟人“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长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解放战争路线来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我国地大物博,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陪伴着学生学地理,学生能不愿意吗?■
(作者单位:江西余干县信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