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优化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许多学校和教师的自觉行动。从现实状况来看,不少学校通过构建教学模式,在实践层面已取得了初步的或明显的成果,这部分学校从实际出发,从学校优秀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入手。从理论层面来看,构建的教学模式不能反映学校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出现教学模式构建与高效课堂打造两张皮。从而导致教学实践难以上升为教育理论,教育理论难以有效指导教学实践,使得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品位难以提升,学校特色难以彰显。如何构建教学模式,促使教学高效目标实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明确操作程序与分析实现条件
每个学校都有一批专业能力强、教学质量高,得到大家认可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从分析这些优秀教师的典型课例的特点入手,研究他们的教学规律,总结、提炼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或操作程序,可依此作为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如“广义知识教与学的一般过程模型”,又称为“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模型,其关于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步骤为:①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②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③呈现有组织的信息;④阐明新旧知识关系,促进理解;⑤对复习与记忆提供指导;⑥提供提取知识的线索。学习过程为:①注意与预期;②激活原知识:③选择性知觉:④新信息进入原有命题网络;⑤认知结构重建与改组;⑥根据线索提取知识。显然,前者侧重于教师行为,后者侧重于学生行为。
学校可根据提炼出的教学基本环节或操作程序,围绕在每个环节或程序应该由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在什么环境、运用什么手段、完成什么任务等方面问题进行整体分析,从而明确各环节以及整个教学的实现条件和保障措施,进而完成对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分析。如“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环节,主要可供选择的方法或技术是“教师讲述、板书或由问题引入”等;“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环节,主要可供选择的方法或技术是“提问、小测验、提供知识网络结构图”等。
分析教学目标与制定评价标准
从特定环节的固有属性出发,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思考各个环节的教学目的,进而推断整节课的教学目的,以此作为该模式的目标追求,由此也形成了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模式的雏形。在此基础上,形成由该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即评价标准。如“呈现有组织的信息”环节,其目的是“选择性知觉新信息”;“阐明新旧知识关系,促进理解”环节,其目的是“使新知识进入原有认知图式,理解新知识”。其实,环节表述本身也反映出教学目标要求。当然评价标准也就以各环节的目标是否实现来制定。如“对复习与记忆提供指导”环节,以是否达到“学生巩固和转化新知识、防止遗忘、学会记忆与复习的方法”的标准;“提供提取知识的线索”环节,则以是否达到“学生能根据问题情境,提取原有知识,迁移并应用”的要求。
挖掘理论依据
学校从已经形成的教学模式的雏形入手,围绕为什么要按照这些步骤进行,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条件,为什么达到这样的目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评价等方面问题进行价值层面的分析,从而挖掘出该模式所体现的教育观、教育思想,以及其赖以实现的理论依据,可依此作为规范教学行为的教学模式的指导理论。如上述六环节体现了陈述性知识的教与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其理论依据是基于广义知识的分类理论——认知心理学,它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两类。广义知识的学习阶段被分为:新知识习得阶段、知识的巩固和转化阶段和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阶段三个阶段。其中上述教学步骤中,前四步为第一阶段,第五、六步分别为第二、三阶段。前三步依据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理论,第四步依据奥苏贝尔的同化论。第五、六步依据产生式理论。由于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不同,因此此模式不完全适用与程序性知识的教与学,其前四步是一致的,而后两步有明显区别,分别为“引起学生的反应,提供反馈与纠正”和“提供技能应用的情境,促进迁移”。
形成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和各种教学行为的有效实施,单一教学环节、单个教学行为的价值最大化并不能保证整个课堂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只有各个环节、各种行为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才能保障整个教学的有效进行,才能实现教学模式的价值最大化。学校可以运用整体思维,从系统角度出发,结合上述思路,从模式名称、模式含义、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提炼、概括,新的教学模式也就基本形成了。
教学模式有完整性、操作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能实现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但是教学模式还具有指向性、灵活性以及受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制约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模式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教学目标要求、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微的方法调整,以体现教学模式对各种变化因素的主动适应性。在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切莫本末倒置,采取大一统的做法,束缚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模式建构背离高效课堂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偏离了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教学研究室)
明确操作程序与分析实现条件
每个学校都有一批专业能力强、教学质量高,得到大家认可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从分析这些优秀教师的典型课例的特点入手,研究他们的教学规律,总结、提炼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或操作程序,可依此作为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如“广义知识教与学的一般过程模型”,又称为“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模型,其关于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步骤为:①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②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③呈现有组织的信息;④阐明新旧知识关系,促进理解;⑤对复习与记忆提供指导;⑥提供提取知识的线索。学习过程为:①注意与预期;②激活原知识:③选择性知觉:④新信息进入原有命题网络;⑤认知结构重建与改组;⑥根据线索提取知识。显然,前者侧重于教师行为,后者侧重于学生行为。
学校可根据提炼出的教学基本环节或操作程序,围绕在每个环节或程序应该由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在什么环境、运用什么手段、完成什么任务等方面问题进行整体分析,从而明确各环节以及整个教学的实现条件和保障措施,进而完成对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分析。如“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环节,主要可供选择的方法或技术是“教师讲述、板书或由问题引入”等;“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环节,主要可供选择的方法或技术是“提问、小测验、提供知识网络结构图”等。
分析教学目标与制定评价标准
从特定环节的固有属性出发,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思考各个环节的教学目的,进而推断整节课的教学目的,以此作为该模式的目标追求,由此也形成了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模式的雏形。在此基础上,形成由该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即评价标准。如“呈现有组织的信息”环节,其目的是“选择性知觉新信息”;“阐明新旧知识关系,促进理解”环节,其目的是“使新知识进入原有认知图式,理解新知识”。其实,环节表述本身也反映出教学目标要求。当然评价标准也就以各环节的目标是否实现来制定。如“对复习与记忆提供指导”环节,以是否达到“学生巩固和转化新知识、防止遗忘、学会记忆与复习的方法”的标准;“提供提取知识的线索”环节,则以是否达到“学生能根据问题情境,提取原有知识,迁移并应用”的要求。
挖掘理论依据
学校从已经形成的教学模式的雏形入手,围绕为什么要按照这些步骤进行,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条件,为什么达到这样的目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评价等方面问题进行价值层面的分析,从而挖掘出该模式所体现的教育观、教育思想,以及其赖以实现的理论依据,可依此作为规范教学行为的教学模式的指导理论。如上述六环节体现了陈述性知识的教与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其理论依据是基于广义知识的分类理论——认知心理学,它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两类。广义知识的学习阶段被分为:新知识习得阶段、知识的巩固和转化阶段和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阶段三个阶段。其中上述教学步骤中,前四步为第一阶段,第五、六步分别为第二、三阶段。前三步依据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理论,第四步依据奥苏贝尔的同化论。第五、六步依据产生式理论。由于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不同,因此此模式不完全适用与程序性知识的教与学,其前四步是一致的,而后两步有明显区别,分别为“引起学生的反应,提供反馈与纠正”和“提供技能应用的情境,促进迁移”。
形成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和各种教学行为的有效实施,单一教学环节、单个教学行为的价值最大化并不能保证整个课堂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只有各个环节、各种行为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才能保障整个教学的有效进行,才能实现教学模式的价值最大化。学校可以运用整体思维,从系统角度出发,结合上述思路,从模式名称、模式含义、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提炼、概括,新的教学模式也就基本形成了。
教学模式有完整性、操作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能实现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但是教学模式还具有指向性、灵活性以及受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制约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模式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教学目标要求、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微的方法调整,以体现教学模式对各种变化因素的主动适应性。在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切莫本末倒置,采取大一统的做法,束缚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模式建构背离高效课堂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偏离了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