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老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shu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目瞪口呆。我无法相信,眼前这个糟老头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赵教授——赵老。
  是朋友二宝领我来拜访赵老的。半年来,我一直被自己的肺结节闹得不开心,很不开心。先是体检时发现了问题,又相继看过几个大夫。都建议我手术。市医院胸外科主任,甚至毫不掩饰地告诉我是恶性的,得馬上做掉。
  二宝却坚持让我来找赵老给看看。没见到赵教授之前,赵老对我来说只是一个传说。他是北京的影像学专家,许多被诊断为癌症的患者,在即将手术之前,经赵老看过片子,又被否定了。患者免了挨刀之苦。北京各大医院,协和也好,301也罢,都认赵老。赵老说是良性,没人敢说不是。如今,八十多岁的赵老回到农村老家,侍弄一片菜地,和老伴儿过起了悠闲的田园生活。
  “这就是赵老。”二宝指了指头戴草帽、脚踏农田鞋、正在菜园子里忙活的一个老汉说。他就是赵老?是专家?教授?我像撒了气的皮球,满腹的希望顿时落空了。怪不得有传闻,说赵老如今不比以前,常常误诊,好多患者明明已是癌症晚期,可他偏偏看成是良性!
  时值夏末秋初,赵老正在园子里给茄子施肥。他的衣着比农民还农民,唯一不同于常人的是,那用来浇农家肥的器皿,竟是医用玻璃缸。他每次从粪桶里舀出半缸子粪水,小心翼翼地浇到茄子的根部。玻璃缸上刻有尺度,有时舀多了,他会再倒回桶里一点点。
  “赵老,您好!”二宝喊道,“我朋友来求您给看看片子,我替您浇吧。”
  赵老直起身子,望着我们:“不用不用不用。”就从菜园子里走了出来。先是洗手。屋外立一大水缸,缸旁就有脸盆。赵老洗得极为认真,打了两遍香皂,这使我感到了他与一般农民的不同。又换衣服和鞋,然后招呼我们:“请进。”
  “赵婶呢?”二宝问。
  “给街坊们送菜去了。一园子的菜,我们两个老家伙也吃不了呀。”赵老笑了,一脸的灿烂。
  居室很简陋,却留有一间工作室。室内有看片的专用灯箱。接过CT片子,赵老插在灯箱上,戴上老花镜,仔细地看。“还有吗?”赵老问。我说有,就把半年前的片子也递了过去。他继续看,看得很仔细。看罢,赵老笑了:“大夫都建议你马上手术是不是?像,的确像。”他指指片子上的一个结节影:“论大小超过一厘米,仅这一条就足有理由让你做掉。还有,表面不光滑,呈磨玻璃影;边界也不清,且有血管聚集。恐怕十个大夫会有十个建议你手术。”摘下眼镜,赵老不容置疑地说:“像是像,但不是!百分百不是恶性结节!把心放回肚子里去吧,什么事也没有。”
  “可是,为什么不是呀?别的大夫都说是啊!”我疑惑,很是疑惑。
  “经验。”赵老说。
  经验?经验再丰富的人,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吧?“赵老,我这片子,您不会看走眼吧?以前,您从未看走眼过?”
  “哪能没有?经常有。”赵老看着我,一脸的安详,“不过,那都是故意的。对于癌症晚期患者来说,做手术还不如不做。不做,或许还能活上一些时日。做了,就没几天活头儿了,甚至会死在手术台上。你说,遇上这样的病人,我该怎么说?”
  我恍然大悟:“所以您就谎称是良性的,让患者在无忧无虑中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而您,却无辜地背上了庸医的名声?”
  “所以你就不敢相信我这庸医的眼神了?别的大夫都说是,唯独老赵头儿说不是。你不知道该听信谁的,是不是呀?”赵老不无调皮地笑了,他又戴上眼镜,提笔在信笺上写道:“宁春强,男。左下肺外后方小点状影,另有叶间裂增厚,均为陈旧病灶残迹,无碍。余肺未见异常。赵秉谦 2018年9月25日。”写毕,将信笺交与我:“拿着,证据。”
  我再次目瞪口呆了。如此自信、如此负责的专家,闻所未闻!掏出在家就准备好的红包,我递给赵老:“一点儿心意,请笑纳。”赵老接过红包,回道:“谢谢。”就去菜园里摘了两篮子菜,硬让我们带走。
  归来的路上,二宝将一红包丢给我,说:“赵老趁你上厕所时托我转给你的。来时忘记叮嘱你了,赵老对谁都不收诊费,你给什么红包呀?好在赵老今天很客气,没当场对你甩脸子。”
  我哑住。
  [责任编辑 晨 飞]
其他文献
“四十岁,人生的又一次绽放!”  那天,偶尔读到这句话时,老李心头猛地一震,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先说说以前的老李吧!因为他是公司里为数不多的老员工了,有段时间,老李很郁闷。入职多年,眼见着昔日的同事有的升任分厂领导,有的被调往公司总部,唯有自己仍挣扎在车间的最基层,依旧是“大头兵”一个,内心便五味杂陈。  “你呀,一根筋,一辈子干活儿的命!”老婆曾经数落他。老李眼一瞪:“干活儿咋了?!没人干活
期刊
真正帮我摆脱短篇小说智性态度的那些人,是“迷惘的一代”的美国作家。我认识到他们的文学有一种与生活的联系,而我的短篇小说是没有的。然后发生了与这种态度有重要关联的事件,就是“波哥大事件”。1948年4月9日,当时一位政治领导人盖坦遭到了枪击,波哥大的人民在街头制造骚乱。那时我在公寓里准备吃午饭,听到了这个消息就朝那个地方跑去,但是盖坦刚好被塞进一辆出租车送到医院去了。在我回公寓的路上,人们已经走上街
期刊
罗舜初从万松山南麓下来,准备回自己的住处。由于这段时间战事频繁,又加上近日鲁中军区开始修建万松山烈士陵园,罗舜初作为鲁中军区政委和烈士陵园建设的主持人,自然忙得不可开交。好在烈士陵园的修建已经开始,千头万绪的工作终于理顺,罗舜初感觉浑身上下轻松了不少。  傍晚的夕阳将天空映照得红彤彤的,大地笼罩在一片金黄之中,不远处的汶河水也泛着耀眼的光芒。罗舜初举起胳膊往上使劲儿伸了两下,迈开大步顺着山下一条小
期刊
天彻底黑了。窗外路灯下的杧果树树影婆娑。慕言点燃一根烟,大口吞吐,伸手将玻璃窗拉开。风吹乱了他的头发,连一嘴的烟也吹散了……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在这家晚报社工作二十年了,他在这里成长,以为将来也会在这里变老。可是,时代杀死了报纸,今天是最后一天编版面,以后就要停办了。  他的目光无意识地看向窗外,一整条沿江路他闭上眼睛都能数出哪里是“莲姨”早餐店,哪里是刚刚关闭的“一网情深”网吧,哪里是新开的万源酒
期刊
金相公家在谢老师家北面,西厢靠北的两间,门前铺着一尺见方的青砖,地势比乔爹家的高出一尺。二房厅为明代大官的府第,为防范倭寇进犯,他们在家里养有兵丁。西厢是兵丁们的营房,这方正的青砖之地,是他们的练兵场。如今它成了二房厅人出入的通道,我去朋友阿红家,也走这里居多。  金相公是箍桶世家,祖上专门打造富贵人家的各种桶、盘。因为手艺好,用料讲究,他家的圆头木器一般人难以企及——光一个铜圈,厚至三分,描龙刻
期刊
长白山区地广人稀,男多女少,保媒拉纤是个讨喜的行当。桦树镇上岁数的人,都尊敬贾媒婆。  许多闯关东的汉子,到桦树镇落脚,圈下地、打下粮,手里有了余钱,想找个知冷知热暖被窝的,满大街撒目,红衣绿袄、柳眉樱口的,都梳着髽髻,有了主了。遇上丫蛋,玩嘎拉哈、踢鸡毛毽的,还乳臭未干,可一打听,各个都定了亲,就等长到十三四过门儿。  汉子们只有一条道,拎上二斤肉、一坛酒、两盒槽子糕,一口一个大姨求贾媒婆帮忙。
期刊
吵架跟习惯性流产一样,可怕的是有第一次。为贷款买房吵、为装修的时候一个水龙头吵、为睡觉把腿搭在了肚子上吵、为又一次流产吵……五年间吵下来,已经习惯了。这一次吵,是因为肖雅的手机。  肖雅的手机坏了。别人给她打电话她能接通,但她喊破了嗓子对方也听不见她在说什么;她给别人打电话,电话通了,对方说:“你说话呀,怎么不说话?”肖雅在心里发狠:“我都说了八百句了,你他奶奶的个脚却连一句都听不到!”  高挺推
期刊
漂泊者来到H城已经有好些日子了,這些日子里他真的感觉活着就是绝望。  H城的初春开始飘雪,雪一片连一片,整个H城都被雪笼罩着,像一位戴着面纱的少女,更像歇息在高原上的老妪。  漂泊者穿过街心,穿过空荡的花园和广场。他一边走,一边猜想,太阳大概落山了。他不知道即将来临的夜晚会不会继续落雪。  央金二路渐渐迎来了一天里最为安静的时刻。堆积起来的压缩板、截断的钢筋、狮子一样凶猛的挖掘机……这些未来世界的
期刊
报到那天我到校已是晚上,到宿舍后遇见的第一个同学就是李静。我俩的床紧靠门口,她是我上铺。她在半空中跟我打招呼:“你才来呀!”淡淡的笑容与磁性的声音一起抵达,虽然屋子黑咕隆咚的,一瞬间我以为自己是在清溪之畔。这是个城市女生,我点头致意后心想,以后须得小心,人家在天上,咱在地上。  跟其他城市女生一样,李静自信大方。我们长满野草的校园建在大农村,城市女生仿佛个个是被拐卖来的,天天又哭又闹。李静不,只安
期刊
受邀进入小小说领域,做现场文本评论,内心着实忐忑。毕竟,我的专长在散文批评和评论方面,小小说文本的阅读积累并不多,充沛的感性体验和某种程度上的理论自觉还没有充分地建立起来。古人讲体有万殊,物无一量,每一种文体皆有其内在的精神属性和风格特色,如果没有清晰的文体意识作为入门券,很容易指鹿为马。在这个意义上,敬请读者诸君給笔者以试错的时间和空间。  本期所推出的张志明的两则小小说,从整体上看,可归入氛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