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出了新的认识,支持“假说”关于语言范畴影响思维范畴的观点。我们持不同观点。通过对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发现两种不同语言在使用概念隐喻的过程中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并从产生相似性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的角度推论出不同的语言并未影响不同的隐喻化思维。
关键词 概念隐喻 体验哲学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tialism
ZHAO Guiying, LIU Xiaoshu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Abstract Since 1990s there has arises a new interpretation on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supporting the claim that language influences thought. Whil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give a negative support. By mak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t is found that there exist great similarities i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ization between the two distinct languages, which i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tialism.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different languages do not lead to different metaphorical thinking.
Key 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 experientialism; Sapir-Whorf Hypothesis
0 前言
自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被提出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就一直受到学界热议,对“假说”的争议颇多。自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假说”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了新的认识,进入了“新沃尔夫主义”时期。新的认识支持“假说”关于语言范畴影响思维范畴的理论,认为人们使用的语言不同,他们的概念框架也各不相同的,因此导致他们的思维模式亦不相同。本文持不同观点。通过对英汉“时间作为空间”概念隐喻、情感概念和事件结构概念隐喻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两种不同语言在此三种概念隐喻化方面是否存在相似性。如果存在,就可以推论出不同的语言并未影响不同的隐喻化思维。如果存在,那么产生这种共性的基础——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又是什么?那么我们就可以从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驳斥。
1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之纷争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它与人类思维息息相关。自古以来,语言与思维问题就是哲学界、语言学界、人类学界持久的话题,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家、语言学家议论的焦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是继康德、洪堡特和博厄斯以来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影响颇深的理论假说,集中体现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名称并不是由他们自己命名的,是由沃尔夫的学生霍耶尔(Ho ijer 1954)提出的。 1956 年,在约翰·卡罗尔(J.Carroll)编纂的名为《论语言、思维和现实》的沃尔夫文集的前言中,沃尔夫的语言-思维观被总结为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可他却未对语言相对论明确定义,因而导致一些语言学概述类著作断章取义,将沃尔夫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Crystal 1997;Kramsch 1998)。前者认为语言决定思维;后者也叫作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影响思维,即一种语言的结构会影响其使用者的习惯性思维,因此,使用不同语言,概念框架亦不相同,因此语言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
自二十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许多语言学学者都对假说的强式版进行过批驳(Lenneberg 1953;Berlin&kay 1969;Leech 1974;Brown 1976;Pinker 1994),认为语言决定论太过绝对化。近年来,我国部分学者也针对 “强式”版加以批驳(高一虹2000;潘文国、谭慧敏2005;张振江2007:)。①直到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随着认知语言学及认知心理学的新发展,人们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了新的认识,进入了“新沃尔夫主义”(New-Whorfism)时期(Levinson 2003;Evans&Green 2006;陈佳2011;王颖冲2011)。②新认识对“假说”提出了支持观点,指出了批评者的批评存在瑕疵,例如,“假说”的强式版从未出现于Whorf 等人的原始文稿中(Lakoff 1987; Lucy 1992a; Casasanto 2008)。Sapir-Whorf Hypothesis这个术语是Harry Hoijer提出的,是对二位学者所表达的语言相对论复杂思想进行的概括指称;Whorf也从未提出过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因此,以往的批评者批评的强假设本身并不存在。新认识支持Whorf关于语言层面影响思维层面的理论,认为人的概念框架会因使用的语言不同而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的思维模式亦受到影响。基于“新沃尔夫主义”对“假说”的解读,既然强式版根本不存在,那么“假说”的核心就是“语言影响思维”这一观点,这也是该研究所要探讨的对象。如上所述,虽然大多数学者支持“假说”,本文仍不敢苟同。文章拟从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即体验哲学这一认知角度重新审视该观点,通过证伪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之加以驳斥。 2 时间作为空间”概念隐喻和情感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认知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已超越了语言修辞层面,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手段、思维方式。隐喻就是通过对事物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以此借助一类事物来理解和感知另一类事物。③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因此,指导我们日常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性的。④
在我们进行认知隐喻的过程中,我们借助相对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陌生的、抽象的、概念。隐喻为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提供了有效途径。它是将始发域(source domain)的框架映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上,而目标域的内部结构决定、限制源域中哪些结构被选择映射。这种选择映射基于人的动觉意象图式(kinesthetic image schema) (人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于某种反复出现的事物之间的基本关系所形成的一种认知框架)。人们对复杂、抽象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就是建立在此基础框架之上的。Lakoff和Johnson(1987)概括出多种意象图式,如:容器、上—下、前—后、中心—边缘、起点—路径—目标等等。从He’s writing a Ph.D thesis and he’s nearly there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路径图示是如何使我们的身体经验从具体域隐喻化地延伸到抽象域中的,从而帮助我们进行推理和建构意义。因此,意象图式理论揭示了人的体验是如何通过隐喻得以表达的,是感性与理性的连接桥梁。⑤
从远古时代起,空间和时间就一直是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注意的焦点。在人类的思想史上,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与“宇宙的基础紧密相连”。⑥尽管空间和时间是紧密联系的概念,但无论是人们对这两个概念的思维上还是在日常语言的反映上,二者似乎并不处于平等地位。事实表明,在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中,他们都是先学会表达空间概念,后学会表时间概念的。因此可以推论出:在人类认知发展的连续体中,空间概念先于时间概念而形成。人们通常是通过空间概念来理解和表达时间概念的。这是人们一个普遍的认知过程。⑦这种普遍性可以从TIME PASSING IS MOTION(“时间的经过是运动”)这一隐喻的语言表达中得到例证,如“How time flies ”,“The New Year is coming”,“The year went by quickly”;汉语中我们也发现了类似的例子,如“将来”,“未来”,“光阴似箭”,“目前”,“去年”等等。“上”表示“较早”或“过去”, “下”表示“较晚”或“将来”, 英语中的家谱图中“上”代表ascendant,“下”代表“descendant”。人类借助具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这一普遍思维方式除了表现在时间的空间概念隐喻化上,还表现在情感概念隐喻和事件结构概念隐喻上,如:HAPPY is up(“高兴是上”),这一概念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可以找到例证:“I am feeling up ”,“他很高兴”。HAPPY IS LIGHT(“She brightened up”,“她笑逐颜开”);HAPPINESS IS A FLUID IN A CONTAINER(“He is bursting with joy”,“他心中充满喜悦”)。再如事件结构概念隐喻,STATES ARE LOCATION(“状态是有边界的区域”)(“They are in love”,“他不幸落到这一步”),等等。通过以上英汉时空、情感、事件结构三方面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我们注意到,尽管英汉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但操该两种语言的人们却都用相同的空间概念来表征时间概念,用相同的具体概念来隐喻情感概念,用相同的具体概念来表征事件结构概念,这表明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在上述概念隐喻的三个方面存在巨大的相似性。
3 英汉概念隐喻存在相似性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
这种现象表明在抽象概念隐喻化的背后有某种共性的东西在支持着人的抽象思维,那就是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experientialism)。 “体验主义”理论认为思维具有体现力(embodiment),⑧即人的概念系统的产生源于人们的身体经历。正是人们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得到的体验帮助人们在头脑中形成意象图式,因而形成相应的概念。因此概念隐喻的产生与人们的身体体验密切相关,身体体验为概念隐喻的产生提供了物理基础。所以时间的空间化隐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人们日常经历的空间“移动情景”(motion-situations)的体验。人们会自动地把在空间的移动情景与能让他们感知到的“移动”这一事件所需的时间联系起来。因此,就产生了各种深层次上的意象图式及基于之的各种时间空间化概念隐喻。
情感概念隐喻也是基于人们的日常体验的。例如,作为人类,我们拥有直立的身体,且通常是处于头朝上的姿势,这种姿势通常与积极的情感状态和健康的身体状况相伴,如,昂首挺胸总是与快乐、高兴等积极情感相联系;而垂头向下通常与精神萎靡和身体状况欠佳相联系。不论是操英语者还是操汉语者,他们都经历这样相同的身体体验,这些体验都是人类所共有的,使操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人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空间概念源域去构建和理解抽象的目标域的概念和特点,因此在构建和理解HAPPINESS(幸福)这一积极情感概念时,就产生了HAPPY IS UP(幸福是上)这一情感概念隐喻。其它的丰富多彩的情感概念隐喻的产生也是基于人们相应的身体和心理体验。
事件结构概念隐喻中,主要涉及的意象图示有容器意象图式(container schema)和始源──路径──目的图式(source-path-goal)。如“状态即位置(They are in love),”“他们处于恋爱中”,“他们”的状态通过表达空间概念的介词in 而得以理解,这一子映射即基于容器意象图式。再如“方法是道路”概念隐喻就基于始源──路径──目的意象图式。 身体体验为具体的源域概念及抽象的目标域概念的形成和理解提供了先决必要条件,那么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是怎样建立起联系的呢?体验哲学认为,是人类特有的想象力把具体体验抽象概念化的。想象力的这种联系的功能是实现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跨域映射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想象性思维也是间接可体现的。
4 结语
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表明,尽管英汉分属不同的语言,但这两种语言中都有借助相似或相同的具体概念来隐喻化表征抽象的时间、情感、事件的现象。这一现象可以从体验哲学的体验观得到解释:人类可体现的身体经验为概念隐喻的形成奠定了物理基础,为其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可体现的想象性思维又为其实现提供了充分条件。而这些人类所共有的特点使得即使是操不同语言的人也可以建构相同的概念隐喻,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相应的语言表达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的概念框架并不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语言并未影响相同的隐喻化思维的形成,因此并不是不同的语言影响了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至此,本文从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供了有力的否定佐证。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B25)
注释
①②王颖冲.语言与思维关系再认识——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4):587;583.
③④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3.
⑤ 赵文学,赵桂英.汉英时间作为空间隐喻的对比研究[J].学术论坛,2007(5):200.
⑥ Keshavmurti.Space and time[M].New Delhi, Sterling Publishers,1991:1.
⑦ Alverson,H.Semantics and experience: Universal metaphors of time in English, Mandarin, Hindi and Sesotho[ M ].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4:128.
⑧ 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266-267.
关键词 概念隐喻 体验哲学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tialism
ZHAO Guiying, LIU Xiaoshu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Abstract Since 1990s there has arises a new interpretation on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supporting the claim that language influences thought. Whil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give a negative support. By mak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t is found that there exist great similarities i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ization between the two distinct languages, which i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tialism.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different languages do not lead to different metaphorical thinking.
Key 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 experientialism; Sapir-Whorf Hypothesis
0 前言
自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被提出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就一直受到学界热议,对“假说”的争议颇多。自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假说”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了新的认识,进入了“新沃尔夫主义”时期。新的认识支持“假说”关于语言范畴影响思维范畴的理论,认为人们使用的语言不同,他们的概念框架也各不相同的,因此导致他们的思维模式亦不相同。本文持不同观点。通过对英汉“时间作为空间”概念隐喻、情感概念和事件结构概念隐喻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两种不同语言在此三种概念隐喻化方面是否存在相似性。如果存在,就可以推论出不同的语言并未影响不同的隐喻化思维。如果存在,那么产生这种共性的基础——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又是什么?那么我们就可以从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驳斥。
1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之纷争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它与人类思维息息相关。自古以来,语言与思维问题就是哲学界、语言学界、人类学界持久的话题,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家、语言学家议论的焦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是继康德、洪堡特和博厄斯以来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影响颇深的理论假说,集中体现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名称并不是由他们自己命名的,是由沃尔夫的学生霍耶尔(Ho ijer 1954)提出的。 1956 年,在约翰·卡罗尔(J.Carroll)编纂的名为《论语言、思维和现实》的沃尔夫文集的前言中,沃尔夫的语言-思维观被总结为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可他却未对语言相对论明确定义,因而导致一些语言学概述类著作断章取义,将沃尔夫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Crystal 1997;Kramsch 1998)。前者认为语言决定思维;后者也叫作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影响思维,即一种语言的结构会影响其使用者的习惯性思维,因此,使用不同语言,概念框架亦不相同,因此语言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
自二十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许多语言学学者都对假说的强式版进行过批驳(Lenneberg 1953;Berlin&kay 1969;Leech 1974;Brown 1976;Pinker 1994),认为语言决定论太过绝对化。近年来,我国部分学者也针对 “强式”版加以批驳(高一虹2000;潘文国、谭慧敏2005;张振江2007:)。①直到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随着认知语言学及认知心理学的新发展,人们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了新的认识,进入了“新沃尔夫主义”(New-Whorfism)时期(Levinson 2003;Evans&Green 2006;陈佳2011;王颖冲2011)。②新认识对“假说”提出了支持观点,指出了批评者的批评存在瑕疵,例如,“假说”的强式版从未出现于Whorf 等人的原始文稿中(Lakoff 1987; Lucy 1992a; Casasanto 2008)。Sapir-Whorf Hypothesis这个术语是Harry Hoijer提出的,是对二位学者所表达的语言相对论复杂思想进行的概括指称;Whorf也从未提出过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因此,以往的批评者批评的强假设本身并不存在。新认识支持Whorf关于语言层面影响思维层面的理论,认为人的概念框架会因使用的语言不同而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的思维模式亦受到影响。基于“新沃尔夫主义”对“假说”的解读,既然强式版根本不存在,那么“假说”的核心就是“语言影响思维”这一观点,这也是该研究所要探讨的对象。如上所述,虽然大多数学者支持“假说”,本文仍不敢苟同。文章拟从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即体验哲学这一认知角度重新审视该观点,通过证伪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之加以驳斥。 2 时间作为空间”概念隐喻和情感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认知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已超越了语言修辞层面,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手段、思维方式。隐喻就是通过对事物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以此借助一类事物来理解和感知另一类事物。③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因此,指导我们日常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性的。④
在我们进行认知隐喻的过程中,我们借助相对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陌生的、抽象的、概念。隐喻为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提供了有效途径。它是将始发域(source domain)的框架映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上,而目标域的内部结构决定、限制源域中哪些结构被选择映射。这种选择映射基于人的动觉意象图式(kinesthetic image schema) (人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于某种反复出现的事物之间的基本关系所形成的一种认知框架)。人们对复杂、抽象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就是建立在此基础框架之上的。Lakoff和Johnson(1987)概括出多种意象图式,如:容器、上—下、前—后、中心—边缘、起点—路径—目标等等。从He’s writing a Ph.D thesis and he’s nearly there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路径图示是如何使我们的身体经验从具体域隐喻化地延伸到抽象域中的,从而帮助我们进行推理和建构意义。因此,意象图式理论揭示了人的体验是如何通过隐喻得以表达的,是感性与理性的连接桥梁。⑤
从远古时代起,空间和时间就一直是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注意的焦点。在人类的思想史上,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与“宇宙的基础紧密相连”。⑥尽管空间和时间是紧密联系的概念,但无论是人们对这两个概念的思维上还是在日常语言的反映上,二者似乎并不处于平等地位。事实表明,在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中,他们都是先学会表达空间概念,后学会表时间概念的。因此可以推论出:在人类认知发展的连续体中,空间概念先于时间概念而形成。人们通常是通过空间概念来理解和表达时间概念的。这是人们一个普遍的认知过程。⑦这种普遍性可以从TIME PASSING IS MOTION(“时间的经过是运动”)这一隐喻的语言表达中得到例证,如“How time flies ”,“The New Year is coming”,“The year went by quickly”;汉语中我们也发现了类似的例子,如“将来”,“未来”,“光阴似箭”,“目前”,“去年”等等。“上”表示“较早”或“过去”, “下”表示“较晚”或“将来”, 英语中的家谱图中“上”代表ascendant,“下”代表“descendant”。人类借助具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这一普遍思维方式除了表现在时间的空间概念隐喻化上,还表现在情感概念隐喻和事件结构概念隐喻上,如:HAPPY is up(“高兴是上”),这一概念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可以找到例证:“I am feeling up ”,“他很高兴”。HAPPY IS LIGHT(“She brightened up”,“她笑逐颜开”);HAPPINESS IS A FLUID IN A CONTAINER(“He is bursting with joy”,“他心中充满喜悦”)。再如事件结构概念隐喻,STATES ARE LOCATION(“状态是有边界的区域”)(“They are in love”,“他不幸落到这一步”),等等。通过以上英汉时空、情感、事件结构三方面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我们注意到,尽管英汉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但操该两种语言的人们却都用相同的空间概念来表征时间概念,用相同的具体概念来隐喻情感概念,用相同的具体概念来表征事件结构概念,这表明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在上述概念隐喻的三个方面存在巨大的相似性。
3 英汉概念隐喻存在相似性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
这种现象表明在抽象概念隐喻化的背后有某种共性的东西在支持着人的抽象思维,那就是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experientialism)。 “体验主义”理论认为思维具有体现力(embodiment),⑧即人的概念系统的产生源于人们的身体经历。正是人们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得到的体验帮助人们在头脑中形成意象图式,因而形成相应的概念。因此概念隐喻的产生与人们的身体体验密切相关,身体体验为概念隐喻的产生提供了物理基础。所以时间的空间化隐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人们日常经历的空间“移动情景”(motion-situations)的体验。人们会自动地把在空间的移动情景与能让他们感知到的“移动”这一事件所需的时间联系起来。因此,就产生了各种深层次上的意象图式及基于之的各种时间空间化概念隐喻。
情感概念隐喻也是基于人们的日常体验的。例如,作为人类,我们拥有直立的身体,且通常是处于头朝上的姿势,这种姿势通常与积极的情感状态和健康的身体状况相伴,如,昂首挺胸总是与快乐、高兴等积极情感相联系;而垂头向下通常与精神萎靡和身体状况欠佳相联系。不论是操英语者还是操汉语者,他们都经历这样相同的身体体验,这些体验都是人类所共有的,使操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人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空间概念源域去构建和理解抽象的目标域的概念和特点,因此在构建和理解HAPPINESS(幸福)这一积极情感概念时,就产生了HAPPY IS UP(幸福是上)这一情感概念隐喻。其它的丰富多彩的情感概念隐喻的产生也是基于人们相应的身体和心理体验。
事件结构概念隐喻中,主要涉及的意象图示有容器意象图式(container schema)和始源──路径──目的图式(source-path-goal)。如“状态即位置(They are in love),”“他们处于恋爱中”,“他们”的状态通过表达空间概念的介词in 而得以理解,这一子映射即基于容器意象图式。再如“方法是道路”概念隐喻就基于始源──路径──目的意象图式。 身体体验为具体的源域概念及抽象的目标域概念的形成和理解提供了先决必要条件,那么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是怎样建立起联系的呢?体验哲学认为,是人类特有的想象力把具体体验抽象概念化的。想象力的这种联系的功能是实现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跨域映射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想象性思维也是间接可体现的。
4 结语
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表明,尽管英汉分属不同的语言,但这两种语言中都有借助相似或相同的具体概念来隐喻化表征抽象的时间、情感、事件的现象。这一现象可以从体验哲学的体验观得到解释:人类可体现的身体经验为概念隐喻的形成奠定了物理基础,为其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可体现的想象性思维又为其实现提供了充分条件。而这些人类所共有的特点使得即使是操不同语言的人也可以建构相同的概念隐喻,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相应的语言表达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的概念框架并不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语言并未影响相同的隐喻化思维的形成,因此并不是不同的语言影响了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至此,本文从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供了有力的否定佐证。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B25)
注释
①②王颖冲.语言与思维关系再认识——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4):587;583.
③④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3.
⑤ 赵文学,赵桂英.汉英时间作为空间隐喻的对比研究[J].学术论坛,2007(5):200.
⑥ Keshavmurti.Space and time[M].New Delhi, Sterling Publishers,1991:1.
⑦ Alverson,H.Semantics and experience: Universal metaphors of time in English, Mandarin, Hindi and Sesotho[ M ].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4:128.
⑧ 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