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而然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zh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画家们普遍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自然”情结。姚最的“心师造化”,是创作源泉上的自然;沈括认为“自然景在天就,不类人为”,是手法上的自然;米芾说“董源平淡天真”,是格调上的自然,倪瓒的“逸笔草草,聊抒胸中之逸气”,是情感的自然;石涛的“我自用我法”是个性的自然……
  这种“自然”情结发展的源泉,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的画家大多是出自文人士大夫阶级,深受儒、道思想的双重影响。士大夫们表面上看来是儒家的观念实际上却恨有些道家的气质,他们既摆脱不了功名事业,又忘不了风流潇洒;既要“学而优则仕”,又要神往自然。忘情千山水,所谓“行在江海,心存魏阙”正是对这种双重人格的形象描绘,对于自然闲适的眷恋,自在悠然生活的向往,乃系他们“外儒内道”为其修为准则的结果,因此在反映其内心世界的绘画创作中,常常是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哲学,即天地自然之道为其主要理论导向的。
  老庄崇尚天道无为,“无为”所提倡的即是排斥天道的自然天成。正如《临川集·老子》所言:“本者,出之自然,故不假乎人之力而万物以生;”说明了“自然”是不留人工痕迹的自然而然。老底之道以“自然”为最高境界,老子所谓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是对“自然”的具体表述。庄子把天地、自然归之为“大美”,认为“大美无言”,其大美,至美的精神实质是一种自然美。那种顺手自然,尤得天工神助的质朴-天真不仅是至美的体现,而且反映了人的本性之美。追求自然美的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是普遍的,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不假雕饰而体现出的自然之风是人们努力尊奉的原则。李贽《读律肤说》中谓,“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龚自珍言:“万事之波澜,文章自然好。”张怀增《书断》中有:“文者祖父,字者子孙,得之自然。”这些言论都旨在任其自然,达到“天然去雕饰”的自然而然的要求。
  道家之道,是中国古代画家艺术思想的基础或出发点。老子认为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顺应自然的理想,表现在无为,真朴,柔弱等观念上,从魏晋开始,这一自然观逐渐为中国画审美所接受,并且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批评标准,成为历代画家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首次提出“气韵生动”它是创作原则,更是人物画的重要审美标准:唐代朱景玄将画家定为“神、妙、能、逸”四格。其中逸品虽居第四,但并不与前三者类比,它“格外不拘常法”,与其他标准难分伯仲。如画家王墨“应手随意,攸若造化”,显然是自然与自我融合的结果。稍后的张彦远将画体立为“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认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自然标准最终走上了中国画审美的巅峰。
  综观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画家所追求的“自然”不外乎以下三种:
  一.写真摹态之自然。主要体现在以两宋院体花鸟为主的精工妍细的工笔画中。注重写生,极尽描摹仿真之能事,与西方的“再现自然”有某些相似之处。对作者的思想文化修养水平要求不高,只限于对“自然”的粗浅模仿,而没有作者本身的主观体会。可以说是最“自然”,乃指其“再现自然”的功力,也可以说是最不“自然”,因为这样的“自然”,需要的只是技巧的熟练和机械的重复而已。此种画法历来为文人士大夫所不齿。张彦远谓,“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认为过分地谨细,是画之病。
  文人画所体现的“自然”之品格,所创之作须摆脱雕饰造作的匠气,倘若沉迷于谨细的刻画,则易落入造作的匠气,与“自然”是相悖的,所以不为画家所提倡,只能属“五等之末”。也与老庄道家所谓的“自然”相去甚远。但是笔者认为不可一概否定之 因为两宋院体中的很多小品,还是非常重视对物恋生动的描绘的,画面幽雅娴静,笔触细致,设色匀润,即使到今天,仍然有其重要的审美价值。
  二、神情气韵之自然。“气韵”二字,众所周知,乃出自谢赫的绘画“六法”,起初是作为人物画的品评标准,后被历代画家所推崇.成为评判绘画优劣的首要标准。神情气韵之自然,主要是对于人物画而言,在于对画中人物的动作、神情、韵致、体态、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在这些细节处见出人物内心世界。明代莫是龙有言:“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也。”形象只是表面,体现内在本质才是真正目的。“以形写神”是晋代顾恺之的一句名言,从而确立了中国艺术神高于形的美学观:它与纯以抽象性为高的近代欧洲美学观具很大的区别 即画人不仅仅于形似还要升高于神似 画出人的精神面貌,不停止于外形之模拟,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不拘泥于自然之真实,这一论见为艺术家建立起艺术应竭力企求之高度,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历代出现许多传神写照的佳作,成为指导绘画的一个重要准则。
  三、笔墨意境之自然:以宋元以后文人画为其发展之极致。此时的士大夫文人更多的常常是以信手写出.不加雕饰,自然率真、逸笔草草的山水画,花鸟画取胜。强调的是笔墨由心,表现萧索清淡心情,幽山寒水、空灵绝俗的意境。元代的画家多为山林隐逸之士,画境最富于荒寒之境,体现自然生命之深 可称之为空前绝后。从宋元时代大量山水画中看到的,是向高远、深远、平远展开的层峦叠嶂、江山暮雪,万壑松风、寒林庭院式的景色。例如范宽的《雪景寒林》、董源的《潇湘图》、李唐的《烟岚萧寺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
  到明以后,对于抽象的笔墨“程式化”的追求达到了极致。从最初作为描摹自然物态的“写实”技法演变成后期的脱离物象的“程式”:以笔墨表现意境,心境,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题材,笔墨之下的画家的精神寄托成为绘画的真实目的。此刻的“自然”,乃是一种提炼的“自然”,一种画家自身所理解的“自然”,是画家主观情感的自然流露,在自然、酣畅的表现中随机生发,善于灵变,天真质朴,妙造自然之美。画家在创作过程中 从一笔一墨的抒写到胸中之意的完美表达 都要在心闲意适的自然状态下进行,而非支支节节地刻意雕凿,即使投注大量的心力,其结果仍然体现为自然的气象,即所谓“既雕且琢,复归于朴”。求真朴、追自然的风尚使中国画逐渐摆脱了“形似”束缚使气韵神采一以贯之,在写意的轨道上渐走渐远.自然标准还使得国画突出用意,“笔不周而意周”。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文入画家们所追求的“自然”,并不是对物态的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有形之外的“神”。是不加雕琢的天然真朴之美,是体现心性的人格道德之美。求“真”的绘画理想,珍视内在情感的抒发,追求绘画的文学性,着意于笔墨线条的洗练凝重 架构了中国文人绘画的基本审美内涵。他们的“自然”情结,实质上是一种内在精神状态的外化,是文人诗情的延展,是他们对自在、自得,自主人格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 林徽因学贯中西,她深受西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人文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教婚姻观、儒家的生命本体观、诗画意境创作手法也渗入到林徽因的灵魂中。中西两方面的精神资源在林徽因的文学创作中相互碰撞并融合。本文旨在通过唯美的浪漫与超脱的性灵、含蓄的象征与诗画的意境、先锋的现代技巧与传统的叙事技巧、西方的现代思潮与东方的文人情怀这四个方面的对比阐述,对林徽因的文学创作中受
2021年春节档,凭借《你好,疯子》(2016)与《无名之辈》(2018)走入主流电影视野的中国新生代青年导演饶晓志,再次从城市小人物的视角出发叙写了善良、淳朴而狡黠的边缘人群生活。这部以“2021年,你做好准备换个活法,‘牛’转乾坤了吗”为宣传口号的喜剧片《人潮汹涌》(2021)翻拍自日本电影《盗钥匙的人》(内田贤治,2012),采取了将两名性格反差巨大的角色进行“身份对调”的叙事策略,并将故事
摘 要: 陈子龙是明末的诗词大家,其诗豪放瑰丽,雄浑飘逸,体现了情与气的融通,在同时代很少诗人有此鲜明的特点,这也是陈子龙诗歌的审美新质之所在。本文结合陈子龙诗作,分析了他的诗风。  关键词: 陈子龙 气 诗风    陈子龙的朋友宋征璧序陈子龙、李雯《陈李倡和集》云:“卧子弱年孤露,心多伤悼,遇物缠绵。舒章壮志沈寂,触事所起,增其风调。是以游思流畅,不废儿女之情;深怀孤出,动有风云之气也。”①“儿
摘要:课程改革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正在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但在现实教学中,却不同程度存在看“迷信权威,追赶时髦”和“故弄玄虚。不知所云”两大恶习,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本文认为,教师应当抑制浮躁,关注自我,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真正扎实文本,扎实课堂。  关键词:语文公开课 恶习 对策    近段时间,笔者曾在一博客上看到商友敬先生针对时下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作
摘 要: 本文作者基于教学实践,介绍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一个典型案例,得到启示: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能够切实体会学生的处境,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爱护学生。  关键词: 课堂教学秩序 学生 心理根源    小明,是我工作第一年接触的一位高一的男生,中考成绩在班里处于末几位。性格开朗,过于好动,据其他任课老师说他尤其爱在课堂上和老师唱反
摘 要: 高校工会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教育教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业务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职工队伍。高校工会参与师德建设责无旁贷。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求高校工会对师德建设应该重新审视和思考。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对高校工会加强师德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工会教育职能的优势,将师
摘 要: 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让学生感受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鉴于此,本文从抓住文眼,读中品味;潜心会文,推敲揣摩;多元探读,激活思维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剖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 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
2018年贺岁档影片《红海行动》上映以来票房突破36亿,在国内受到各界热捧,成为一部超“燃”的主旋律影片。更为可喜的是,这部影片在美国成功热映,受到美国观众的热捧与喜爱,实现了“口碑与票房双赢”,这是中国电影走向海外的成功范例,有力佐证了一个强起来的中国充满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综合国力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我国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
摘 要: 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和许多专业一样,在新时期面临学生就业的棘手问题,但对外汉语又带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分析了当今专业建设中面临的严峻挑战,提出了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并从对外汉语专业要求的素质内容分析入手,通过一系列实践措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实践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本科专业建设 实践能力 素质教
摘 要: 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旅游文化观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该思想一方面重在以旅游主体的主观感受为归宿,另一方面又强调无论乐水还是乐山,都是君子对精神文化的一种追求和享受,只是各人享受的方式与享受到的程度有一定的差别。但同时知者乐水和仁者乐山又不是截然对立的,两者兼而有之的旅游思想,已成为我国古代旅游文化较为显著的一大特色。  关键词: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孔子 旅游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