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通过生动场景,激起学生想说;开放问题,让学生能说;经历体验,让学生善说;科学评价,让学生敢说。使他们在参与、交流与合作中能够顺畅高效地展开数学学习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表达能力;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语言的准确性以及发展其思维的严密性,培养学生语言的连贯性以促进其思维的层次性,培养学生语言的个体化以体现思维的多样性。让学生想说、能说、善说和敢说,从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着手,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进而提升学生数学的综合素养。
一、 生动场景,激起学生“想说”
调动学生的心理状态,使他们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在这种积极的课堂氛围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等表达活动,让学生产生表达冲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新课伊始环节,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如故事、游戏、猜谜、儿歌等,使得单调乏味的数学教学内容平添了众多乐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想说。
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交流环节,以不同的切入方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1) 欣赏小品《不差钱》片段。
交流一:“眼一睁眼一闭,一天就过去了”,“眼一睁”和“眼一闭”分别指一天里的什么时候?
(2) 阅读补充资料:《古人的时间》,了解日冕、滴漏等古代计时工具。
交流二:只用“日”和“夜”,能确切表示时间吗?
(3) 观察钟面实物。
交流三:钟表面上都有12个数,但却要表示一天里的24个小时,这两者矛盾吗?
二、 开放问题,让学生“能说”
让学生有话可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出“好的问题”。所谓“好的问题”,就是要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价值。要具有简约性,不要过于复杂,否则会让学生失去思考的动力。更要具有开放性,能通过变化衍生出一些相关问题,以变式提炼学生思维;能让学生找到不同的解题突破口,让学生的思维多样化和灵活度得到展现;能进行恰当地延伸,让学生在步步深入中思维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和发展。
比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题:国庆期间,濠河旅行社组织了35名游客到石林游完,由一名导游带领。石林入口的价格表上写着:儿童、成人一律每张30元,团体(40人及以上)享受八折优惠。教师提问:“导游付给售票员1000元,够吗?请用数字知识来说明你的观点。”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用估算法进行判断,有的用折扣问题的思路进行解答,还有的结合两种方法来比较。由此笔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小组交流,最后进行全班讨论方法的最优化,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整体的提升。
三、 经历体验,让学生“善说”
让学生通过自身参与的数学活动,以其所见、所触、所感得到的体验,要比从他人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要深刻鲜明许多。因此,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其中细细体验,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反馈交流,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引导和点拨,不但可以为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积累素材,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也有利于学生探索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的画圆方法时,在引导学生掌握了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之后,为了打开学生的思维,巩固圆的特征,笔者抛出问题:“谁能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完美的圆形?”有几个学生勇敢地进行了尝试,但是均以失败告终。此时,教师再予以启发:“仅依靠粉笔看来不够,让我们再找一些工具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学生通过讨论商量,想出了一个好方法:用一根线的两端分别绑着一支粉笔,其中一支粉笔固定,将线拉直后用另一只粉笔画圆。通过思考和实践,学生巩固了画圆的两个要素即定点定长,同时也对圆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 科学评价,让学生“敢说”
让学生敢于表达,必须要让学生丢掉被教师批评、被同伴嘲笑的后顾之忧。建设课堂教学的和谐氛围,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平等,彼此尊重和信任,如此才能带给学生以安全感,让他们敢想、敢做、敢说。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表达水平的合理评价,以发展的眼光和期待的心理来处理好每一个交流互动中的细节;要引导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让他们发现他人的闪光点,有针对性地指出他人发言中的不足,营造出一个让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无拘无束的宽松平台。
课标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参与、交流与合作中能够顺畅高效地展开数学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交流带来了思维上的碰撞,在争鸣中锻炼了勇气,激活了智慧,发展了能力,数学课堂也因此分外精彩。
责任编辑 晴 天
[关键词]小学数学;表达能力;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语言的准确性以及发展其思维的严密性,培养学生语言的连贯性以促进其思维的层次性,培养学生语言的个体化以体现思维的多样性。让学生想说、能说、善说和敢说,从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着手,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进而提升学生数学的综合素养。
一、 生动场景,激起学生“想说”
调动学生的心理状态,使他们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在这种积极的课堂氛围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等表达活动,让学生产生表达冲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新课伊始环节,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如故事、游戏、猜谜、儿歌等,使得单调乏味的数学教学内容平添了众多乐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想说。
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交流环节,以不同的切入方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1) 欣赏小品《不差钱》片段。
交流一:“眼一睁眼一闭,一天就过去了”,“眼一睁”和“眼一闭”分别指一天里的什么时候?
(2) 阅读补充资料:《古人的时间》,了解日冕、滴漏等古代计时工具。
交流二:只用“日”和“夜”,能确切表示时间吗?
(3) 观察钟面实物。
交流三:钟表面上都有12个数,但却要表示一天里的24个小时,这两者矛盾吗?
二、 开放问题,让学生“能说”
让学生有话可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出“好的问题”。所谓“好的问题”,就是要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价值。要具有简约性,不要过于复杂,否则会让学生失去思考的动力。更要具有开放性,能通过变化衍生出一些相关问题,以变式提炼学生思维;能让学生找到不同的解题突破口,让学生的思维多样化和灵活度得到展现;能进行恰当地延伸,让学生在步步深入中思维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和发展。
比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题:国庆期间,濠河旅行社组织了35名游客到石林游完,由一名导游带领。石林入口的价格表上写着:儿童、成人一律每张30元,团体(40人及以上)享受八折优惠。教师提问:“导游付给售票员1000元,够吗?请用数字知识来说明你的观点。”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用估算法进行判断,有的用折扣问题的思路进行解答,还有的结合两种方法来比较。由此笔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小组交流,最后进行全班讨论方法的最优化,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整体的提升。
三、 经历体验,让学生“善说”
让学生通过自身参与的数学活动,以其所见、所触、所感得到的体验,要比从他人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要深刻鲜明许多。因此,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其中细细体验,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反馈交流,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引导和点拨,不但可以为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积累素材,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也有利于学生探索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的画圆方法时,在引导学生掌握了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之后,为了打开学生的思维,巩固圆的特征,笔者抛出问题:“谁能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完美的圆形?”有几个学生勇敢地进行了尝试,但是均以失败告终。此时,教师再予以启发:“仅依靠粉笔看来不够,让我们再找一些工具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学生通过讨论商量,想出了一个好方法:用一根线的两端分别绑着一支粉笔,其中一支粉笔固定,将线拉直后用另一只粉笔画圆。通过思考和实践,学生巩固了画圆的两个要素即定点定长,同时也对圆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 科学评价,让学生“敢说”
让学生敢于表达,必须要让学生丢掉被教师批评、被同伴嘲笑的后顾之忧。建设课堂教学的和谐氛围,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平等,彼此尊重和信任,如此才能带给学生以安全感,让他们敢想、敢做、敢说。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表达水平的合理评价,以发展的眼光和期待的心理来处理好每一个交流互动中的细节;要引导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让他们发现他人的闪光点,有针对性地指出他人发言中的不足,营造出一个让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无拘无束的宽松平台。
课标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参与、交流与合作中能够顺畅高效地展开数学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交流带来了思维上的碰撞,在争鸣中锻炼了勇气,激活了智慧,发展了能力,数学课堂也因此分外精彩。
责任编辑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