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教材中的资源是有限的,而我们由此创新出来的学习资源却是无限的。笔者从“深入领悟,让教材变‘薄’;适当调整,让教材变‘活’;合理拓展,让教材变‘厚’”等几个方面独具匠心地使用教材,让教材散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创新;品德教材;巧妙
作为一门生活化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德课程要求以活动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可是,当前品德课程仍被忽视,部分老师拿到教材后,显得有些迷茫。不少老师把品德课上成看图说话课,还有一些教师则随意删减内容,甚至不用品德课本。然,用好教材是上好课的出发点,在品德课堂中,我们该如何独具匠心地使用教材,让教材散发新的活力呢?笔者的体会是:
一、深入领悟,让教材变“薄”
(一)品词析句,思编者意图
纵观品德教材,每课中总有一些提示本课主题的关键词和提示语。如:单元导语,课文中出示的提示语和关键词。虽然只是三言两语,却从中能读出编者的意图,体现了一个单元或一个教学内容的主题。抓住这些关键字词,也就抓住了教学灵魂。如:我校一位教师在研究四下中的《城乡巨变》一课的教材时,就紧紧抓住提示语“从有关家乡的故事和传说中,了解家乡的变化。”教学时,他就围绕着这句话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课前,寻找家乡的变化;课中,展示家乡的变化;课后,畅想家乡未来的变化。
(二)看文赏图,定教学目标
备课时,我们还需要仔细研读教材中的插图,因为从这些插图中我们能得到这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只有弄清楚教材安排这个范例的用意,才能顺利制定教学目标。如:一上《我们一起做》一课中,教材中出示了三幅图片“一个一个说”、“你耍赖”、“别吵了”。老师在备课时细读文本,就会品出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让学生知道并初步掌握合作中的规则;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有初步的规则意识。
(三)瞻前顾后,找连接点
品德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是“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单元,不同的年段中是螺旋的、提升的,我们教师只有全面关注各年段中教材的同主题内容,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
二、 适当调整,让教材变“活”
品德教材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关注当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以利于学生的理解感悟为原则,可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整合或删减。如:
四年级的《交通连四方》一课,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各种交通方式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交通网络。知道家乡交通方式与网络的发展和变迁。懂得交通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教材中出现了上海的交通图,远离学生的生活。于是,一个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大胆地删掉了上海交通图这一内容,填充了许多台州的的交通资源。如:“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上学方式,看看台州的交通图,采访长辈了解台州的交通发展,为路桥的‘商业城’、‘老市场’设计最佳交通线路”等,学生纷纷发言,课堂充满了生机,学生较好地了解了家乡交通的变化,达成教学目标。
三、合理拓展,让教材变“厚”
(一)以课本为蓝本进行拓展
纵观品德的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有许多的活动都明确要求学生提前做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必要拓展,以最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
例如:教材中广泛出现的的“小调查”这一部分就需要设计一个相应的课后拓展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一活动板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感受、合作调查、积极实践、认真讨论,在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生活、对社会的感知和认识。以四下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为例:
你所在的社区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了哪些不同的活动场所或活动内容?
(二)以活动为载体,进行拓展
郭沫若曾说过:无法求其法,得法求其化。在拓展时,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拓展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拓展时,要尽量符合学生的口味,富有趣味性。教师在设计时,可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易操作的活动,以此增强其感染力、吸引力。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①社会调查,对所关注的问题通过自身体验,提高感性认识。如笔者上《我家住在新农村》一课后,布置学生调查本地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设计成表格,如下:
一位学生在调查后写到:我通过调查,了解到我国农村的发展真是神速啊,但是,令人觉得遗憾的是:与城市相比,农村还是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看病”,农村没有足够的医疗条件,大家一有病就拥向大城市,导致挂个号都难。真希望城乡差距能更近一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品德教材中的资源是有限的,而我们由此创新出来的学习资源却是无限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巧妙地、用心地采撷这些“红豆”,品德课堂定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创新;品德教材;巧妙
作为一门生活化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德课程要求以活动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可是,当前品德课程仍被忽视,部分老师拿到教材后,显得有些迷茫。不少老师把品德课上成看图说话课,还有一些教师则随意删减内容,甚至不用品德课本。然,用好教材是上好课的出发点,在品德课堂中,我们该如何独具匠心地使用教材,让教材散发新的活力呢?笔者的体会是:
一、深入领悟,让教材变“薄”
(一)品词析句,思编者意图
纵观品德教材,每课中总有一些提示本课主题的关键词和提示语。如:单元导语,课文中出示的提示语和关键词。虽然只是三言两语,却从中能读出编者的意图,体现了一个单元或一个教学内容的主题。抓住这些关键字词,也就抓住了教学灵魂。如:我校一位教师在研究四下中的《城乡巨变》一课的教材时,就紧紧抓住提示语“从有关家乡的故事和传说中,了解家乡的变化。”教学时,他就围绕着这句话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课前,寻找家乡的变化;课中,展示家乡的变化;课后,畅想家乡未来的变化。
(二)看文赏图,定教学目标
备课时,我们还需要仔细研读教材中的插图,因为从这些插图中我们能得到这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只有弄清楚教材安排这个范例的用意,才能顺利制定教学目标。如:一上《我们一起做》一课中,教材中出示了三幅图片“一个一个说”、“你耍赖”、“别吵了”。老师在备课时细读文本,就会品出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让学生知道并初步掌握合作中的规则;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有初步的规则意识。
(三)瞻前顾后,找连接点
品德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是“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单元,不同的年段中是螺旋的、提升的,我们教师只有全面关注各年段中教材的同主题内容,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
二、 适当调整,让教材变“活”
品德教材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关注当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以利于学生的理解感悟为原则,可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整合或删减。如:
四年级的《交通连四方》一课,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各种交通方式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交通网络。知道家乡交通方式与网络的发展和变迁。懂得交通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教材中出现了上海的交通图,远离学生的生活。于是,一个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大胆地删掉了上海交通图这一内容,填充了许多台州的的交通资源。如:“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上学方式,看看台州的交通图,采访长辈了解台州的交通发展,为路桥的‘商业城’、‘老市场’设计最佳交通线路”等,学生纷纷发言,课堂充满了生机,学生较好地了解了家乡交通的变化,达成教学目标。
三、合理拓展,让教材变“厚”
(一)以课本为蓝本进行拓展
纵观品德的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有许多的活动都明确要求学生提前做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必要拓展,以最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
例如:教材中广泛出现的的“小调查”这一部分就需要设计一个相应的课后拓展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一活动板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感受、合作调查、积极实践、认真讨论,在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生活、对社会的感知和认识。以四下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为例:
你所在的社区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了哪些不同的活动场所或活动内容?
(二)以活动为载体,进行拓展
郭沫若曾说过:无法求其法,得法求其化。在拓展时,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拓展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拓展时,要尽量符合学生的口味,富有趣味性。教师在设计时,可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易操作的活动,以此增强其感染力、吸引力。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①社会调查,对所关注的问题通过自身体验,提高感性认识。如笔者上《我家住在新农村》一课后,布置学生调查本地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设计成表格,如下:
一位学生在调查后写到:我通过调查,了解到我国农村的发展真是神速啊,但是,令人觉得遗憾的是:与城市相比,农村还是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看病”,农村没有足够的医疗条件,大家一有病就拥向大城市,导致挂个号都难。真希望城乡差距能更近一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品德教材中的资源是有限的,而我们由此创新出来的学习资源却是无限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巧妙地、用心地采撷这些“红豆”,品德课堂定能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