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展特殊时期,部分学生因此而产生扭曲不健康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看问题偏激,固执己见,情绪波动大,自控力低,惰性、孤独,自卑心理严重,社会适应能力差,受不得约束,怕苦、怕脏、怕累、爱虚荣要面子,片面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有明显的厌学情绪,沉溺网络游戏,特别是手机。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生活感到厌倦,对别人不信任,拒绝与人交往,或者唯我独尊,狂妄自大,人际关系严重失衡。笔者探究造成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环境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
家庭对人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和家庭教育,部分分家长不注重素质教育,只看孩子的分数,班上排名,不善于与子女沟通;家长的行为不端,婚变和离异家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对孩子的监管,放任、骄纵或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加上祖辈的溺爱等。使这些孩子自幼养成自私、任性、蛮横、逞强、孤僻、自卑、唯我至上、冷漠等性格。
2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正确对待上网,打游戏和玩手机影响身心健康。
家长或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丰富课余知识,切不可沉迷与上网,游戏、玩手机。有不少网吧常常向青少年介绍一些低级趣味,甚至涉及暴力、色情、赌博的网站和网络游戏,诱使他们长时间泡在网吧消费。经常上网的学生,精神萎靡不振,烦躁不安,不思进取,不关心他人,惹是生非,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青春期心理问题困扰中学生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独特时期。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心理也在迅速发展。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一方面自我意识迅猛增强,另一方面,性心理逐渐觉醒和发展,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内隐。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对周围环境和他人的言行非常敏感,加上社会及家庭缺少了对这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以保护自己自尊心为核心的安全需求与周边环境的矛盾,这种矛盾一旦得不到解决,就会转化为忧郁、厌学、早恋、人际关系紧张等行为。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新闻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变化的困惑,人际关系中的焦虑,个体成长的烦恼,或喜或忧,学生有倾诉的需要,如果因势利导,把学生常思常想,常讨论的热门话题,常关注的焦点纳入作文教学之轨,那就满足了他们倾诉的需要,解开他们的心结又帮助了他们的心结又帮助了他们的作文。抓住学生平时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可以拟题作文。如“老师,我想对您说”,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心理话,了解他们想什么,想做什么,需要哪些心理或其他的帮助。有些学生在作文中直抒胸臆,对自己、他人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成熟的认识,积郁的情感不仅得到了倾泻,世界观也得到了改造。巧妙的利用周记、日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贴近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为题材,鼓励他们大胆评论,说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间接了解学生心理,给以疏导,运用娱乐新闻,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我的一位学生在日记中曾从新闻中记下了一段汶川大地震,七旬老人温家宝总理几天几夜没合眼在灾区指挥救灾的过程。我把这篇日记作为作文讲评课一样讲评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学生从心灵上感受到什么是鞠躬尽瘁,尽职尽责,众志成城用事实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要珍惜什么、善待生命。
2利用阅读教学,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样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可让学生认识柳宗元、欧阳修面对被贬遭遇时不同的心理态度,教育学生以后遇到挫折时不应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教育学生以后遇到挫折时不应该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教学《孟子二章》、《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美好道德情感。学生在阅读、体会、感悟的过程中,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滋养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升华了道德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心理健康的熏陶与渗透。
渗透情感教育,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关爱自己的父母,这是基本的道德情感。一个连父母都不能施爱的人,怎么可能要求他去施爱于他人、施爱于社会、施爱于祖国乃至世界?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宣扬亲情的诗词、文章,如《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歌颂了伟大的母亲,拨动着天下儿女敬爱慈母的心弦.《背影》中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蹒跚”的背影,成就了一座平凡父爱的丰碑,让学生懂得父爱的深沉……通过学习这些感人肺腑的文章,让学生从中体味亲情,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
3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如果让学生长时间泡在课本里,必然接触面狭窄,思想幼稚单纯。课程改革新增了综合性学习,在学习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广阔空间,它让学生带着一个个问题走向团结合作的精神,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真诚地与人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综合性学习经常开展各种活动,如朗诵、演讲、讲故事、排演课本剧等,不仅给学生表现才能的机会,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与集体融合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乐趣,激发生活热情。对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往的学生,教师更有义务和责任为他们多提供一些说话的机会,帮助他们营造良好的说话气氛,诱导他们有话大胆说,使他们渐渐融入到温暖的集体中来,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和能够适应环境、乐于与人交往的心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捕捉、加以渗透,引导得法,学生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吸收健康心理素质的有益材料,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就能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1家庭环境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
家庭对人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和家庭教育,部分分家长不注重素质教育,只看孩子的分数,班上排名,不善于与子女沟通;家长的行为不端,婚变和离异家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对孩子的监管,放任、骄纵或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加上祖辈的溺爱等。使这些孩子自幼养成自私、任性、蛮横、逞强、孤僻、自卑、唯我至上、冷漠等性格。
2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正确对待上网,打游戏和玩手机影响身心健康。
家长或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丰富课余知识,切不可沉迷与上网,游戏、玩手机。有不少网吧常常向青少年介绍一些低级趣味,甚至涉及暴力、色情、赌博的网站和网络游戏,诱使他们长时间泡在网吧消费。经常上网的学生,精神萎靡不振,烦躁不安,不思进取,不关心他人,惹是生非,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青春期心理问题困扰中学生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独特时期。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心理也在迅速发展。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一方面自我意识迅猛增强,另一方面,性心理逐渐觉醒和发展,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内隐。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对周围环境和他人的言行非常敏感,加上社会及家庭缺少了对这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以保护自己自尊心为核心的安全需求与周边环境的矛盾,这种矛盾一旦得不到解决,就会转化为忧郁、厌学、早恋、人际关系紧张等行为。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新闻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变化的困惑,人际关系中的焦虑,个体成长的烦恼,或喜或忧,学生有倾诉的需要,如果因势利导,把学生常思常想,常讨论的热门话题,常关注的焦点纳入作文教学之轨,那就满足了他们倾诉的需要,解开他们的心结又帮助了他们的心结又帮助了他们的作文。抓住学生平时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可以拟题作文。如“老师,我想对您说”,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心理话,了解他们想什么,想做什么,需要哪些心理或其他的帮助。有些学生在作文中直抒胸臆,对自己、他人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成熟的认识,积郁的情感不仅得到了倾泻,世界观也得到了改造。巧妙的利用周记、日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贴近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为题材,鼓励他们大胆评论,说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间接了解学生心理,给以疏导,运用娱乐新闻,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我的一位学生在日记中曾从新闻中记下了一段汶川大地震,七旬老人温家宝总理几天几夜没合眼在灾区指挥救灾的过程。我把这篇日记作为作文讲评课一样讲评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学生从心灵上感受到什么是鞠躬尽瘁,尽职尽责,众志成城用事实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要珍惜什么、善待生命。
2利用阅读教学,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样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可让学生认识柳宗元、欧阳修面对被贬遭遇时不同的心理态度,教育学生以后遇到挫折时不应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教育学生以后遇到挫折时不应该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教学《孟子二章》、《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美好道德情感。学生在阅读、体会、感悟的过程中,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滋养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升华了道德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心理健康的熏陶与渗透。
渗透情感教育,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关爱自己的父母,这是基本的道德情感。一个连父母都不能施爱的人,怎么可能要求他去施爱于他人、施爱于社会、施爱于祖国乃至世界?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宣扬亲情的诗词、文章,如《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歌颂了伟大的母亲,拨动着天下儿女敬爱慈母的心弦.《背影》中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蹒跚”的背影,成就了一座平凡父爱的丰碑,让学生懂得父爱的深沉……通过学习这些感人肺腑的文章,让学生从中体味亲情,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
3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如果让学生长时间泡在课本里,必然接触面狭窄,思想幼稚单纯。课程改革新增了综合性学习,在学习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广阔空间,它让学生带着一个个问题走向团结合作的精神,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真诚地与人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综合性学习经常开展各种活动,如朗诵、演讲、讲故事、排演课本剧等,不仅给学生表现才能的机会,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与集体融合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乐趣,激发生活热情。对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往的学生,教师更有义务和责任为他们多提供一些说话的机会,帮助他们营造良好的说话气氛,诱导他们有话大胆说,使他们渐渐融入到温暖的集体中来,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和能够适应环境、乐于与人交往的心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捕捉、加以渗透,引导得法,学生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吸收健康心理素质的有益材料,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就能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