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何中国难出“领军科学家”?
今年的院士选举,并没有随着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分别公布新增院士名单而偃旗息鼓。由于两位著名的海归——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的落选,围绕着究竟什么资格的科学家可以当选院士的议论,在坊间经久不息。
正好,今年也是钱学森诞辰百年,最近的一系列座谈会上重提“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缺乏领军型科学家?),由此也有人提到,是否应该让领军型科学家成为今后院士评选的考核方向之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厘清在中国,什么是领军型科学家,只有如此,才能为什么能成为院士标准下定论。
实际上,在中国,存在着两种领军型科学家。一种是科学家们愿意理解的,纯科学研究的领军科学家,这类人的重要特点是开创一个学科发展方向,他们需要既有创意,又有把创意通过实验验证出来的动手能力。
很多评论者说中国出现这样的人还需要积累,固然如此,但我不认为以现在的体制能积累出来很多这样的天才,原因是从事这样的创意在科学研究中是很冒险的事情,个人可能因为冥想没有人尝试过的研究方向评不上职称,所在单位领导因此可能无法交差,基金则会发现缺乏交账的东西(论文发表);另一方面,在现在科研体制下,基金评定时这种创新性的想法很难得到支持,因为评委们一般来讲不愿意支持没有先例比较冒险的事情,而且在科研经费高度竞争的情况下,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看基金申请书中偶尔会出现的这种比较新奇的想法。
但中国同样缺乏另外一类领军科学家,那就是钱学森一类的大工程领导者。公众一般分不出来,或者更愿意把后者称为领军科学家。为什么中国现在有这么多的科学大工程,但出不了像钱老那样的领军科学家了呢?绝不是现在的科学家比钱老、邓稼先、钱三强等科学家水平差,而是因为现在科学工程的组织高度条理化、体制化、官僚化,从立项到组织工作,都需要证据来交差,都需要按照赶超既有成果的方式来开展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个别科学家(或工程师)的独特作用很难体现出来。
其实钱老他们那一代人也是这种赶超套路,但当时需要赶超的东西太多,基础太差,能做相关工作的人太少,所以格外能突出他们这批人的成就。现在呢,我们的公众其实已经对赶超方式不满意了。因而,即便现在还能出现一些大型科学项目比较全面的科学总指挥,大家也很难将他们与钱老那一代人的成就相提并论。
那么,今后在中国是否成为领军科学家要成为院士选举的标准呢?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因为首先,就纯科学而言,中国这样的科学家太少太少,实在不够凑数;第二,就大工程类的科学家而言,领军不代表学术水平,更多地代表组织水平,如果不是人脉水平的话。
其实,中国在工程领域还是有很多科技工作者有比较突出的贡献。但在这个领域,由于论文不是最主要的评选标准,所以缺乏硬指标,加上需要进行很强的组织管理,所以一般选出来的工程院院士,已经很难是在车间中实际摸索工程解决方案的基层科研工作者,而主要是科研单位领导。所以工程院选院士,也很难用这个“领军”标准。
文/贾鹤鹏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新闻研究员、科学媒介中心主任
地沟油中的致癌物——苯并芘
1775年英国医生Pott发现清扫烟囱的工人多患阴囊癌。医生坚信烟囱里一定有一种物质是潜在的杀手。后经多位科学家研究证实并从煤焦油中分离的B(a)P具有致癌作用。B(a)P的中文名字叫苯并芘,它和后来的亚硝氨、黄曲霉素统称为三大强致癌物质。
现代科技逐渐把它的致癌机理揭示出来,原来它经过呼吸或饮食进入体内后,很容易和人的DNA结合,扰乱了人体蛋白质的合成程序。它在DNA的活动中,扮演着一个“扳机”的角色:只要极为微量——纳克级别的苯并芘,就可改变DNA的结构、方向和功能;结合了苯并芘的DNA,专干恶事,合成的细胞不再是正常细胞,而是肿瘤,也就导致了癌症。
苯并芘,这是个非常难记的名字,其实理解它的结构和原理也很容易。我曾作过一个比喻:苯就像个贪官,芘就像四个不良妇女,他们单独对社会就有危害;如果贪官包养了这四姐妹做二奶,形成一个团伙,危害就更大了:它们会侵吞身边的资源,形成社会毒瘤!
正像它的出身—烟囱所提示的那样,后来人们发现几乎凡冒烟处皆有它的身影,煤燃烧、石油燃烧、生物质能源(枯叶败草)、野火、汽车尾气、烹调油烟、油炸食品、烤肉烤鸭、香烟烟雾、家庭装修、空气中的PM2.5颗粒等等。
地沟油为什么有毒?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含大量的苯并芘。油经多次使用就会生成苯并芘,何况地沟油! 可以说,苯并芘是现代人无法回避的致癌物质!
尽管世界上70%的苯并芘都是由燃煤和生物质能源燃烧排放的,但汽车的尾气排放却是在人口最密集的城区,所以,它在公共领域也最受关注。尾气排放的苯并芘80%以上都集中在PM2.5颗粒上,它随颗粒一起进入人体,在人体的心肺系统扰乱人体的DNA正常功能。据测算,目前国人在公共领域比世界平均多呼吸4倍的苯并芘!由于汽油中的含苯量和尾气的苯并芘生成量直接相关,所以,推动汽油产品质量升级是最快捷的减少公共领域的苯并芘的办法。
城市上空的苯并芘和多环芳烃会随着大气层的流动飘落在郊区、水源和土壤里,对整个食物链都带来危害。当然,大部分苯并芘和多环芳烃还是积累在城区土壤里。 中科院学者研究发现,北京城区表层土壤致癌物质多环芳烃最高的三个区域,除原焦化厂区外,竟是胡同区和大学文化区。
由于苯并芘在DNA和蛋白质合成的地方捣乱,造成威胁最大的人群就是幼儿、 孕妇、16岁以下的儿童。对这些人的微环境保护有几条很关键:1.不要吸烟,一个20平米的房间里,抽一支香烟可在1小时内致苯并芘超标20倍;2.控制油烟;油炸食品时,不仅食物里会含苯并芘,抽油烟机也不能把苯并芘抽出去;3.区域防护,知道城区哪里排放多、灰尘里苯并芘含量多,应当避免到排放区去;4.新装修的房子,一定要做苯系物的吸附处理,即使在第一个季度过后刺鼻的甲醛味道消失后,也要使用专用的静态吸附材料防护。因为苯系物多存在于胶水、油漆中,一般需要8年才能释放完毕。5.冬季北方供暖季节,城市里苯并芘含量比夏季高出2倍以上,东北抚顺、吉林、哈尔滨等几个大城市冬季超标很严重,出门佩戴口罩是必须的防护措施。
苯并芘是18种多环芳烃的代表,也是苯系物中毒害作用最强的一个。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无法回避,但也不必谈虎色变;毕竟它只是癌症的扳机,只要防护得当,还是可以防住它进入体内,不给它触动扳机的机会。
文/董良杰
原美国夏威夷大学环境专家
今年的院士选举,并没有随着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分别公布新增院士名单而偃旗息鼓。由于两位著名的海归——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的落选,围绕着究竟什么资格的科学家可以当选院士的议论,在坊间经久不息。
正好,今年也是钱学森诞辰百年,最近的一系列座谈会上重提“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缺乏领军型科学家?),由此也有人提到,是否应该让领军型科学家成为今后院士评选的考核方向之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厘清在中国,什么是领军型科学家,只有如此,才能为什么能成为院士标准下定论。
实际上,在中国,存在着两种领军型科学家。一种是科学家们愿意理解的,纯科学研究的领军科学家,这类人的重要特点是开创一个学科发展方向,他们需要既有创意,又有把创意通过实验验证出来的动手能力。
很多评论者说中国出现这样的人还需要积累,固然如此,但我不认为以现在的体制能积累出来很多这样的天才,原因是从事这样的创意在科学研究中是很冒险的事情,个人可能因为冥想没有人尝试过的研究方向评不上职称,所在单位领导因此可能无法交差,基金则会发现缺乏交账的东西(论文发表);另一方面,在现在科研体制下,基金评定时这种创新性的想法很难得到支持,因为评委们一般来讲不愿意支持没有先例比较冒险的事情,而且在科研经费高度竞争的情况下,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看基金申请书中偶尔会出现的这种比较新奇的想法。
但中国同样缺乏另外一类领军科学家,那就是钱学森一类的大工程领导者。公众一般分不出来,或者更愿意把后者称为领军科学家。为什么中国现在有这么多的科学大工程,但出不了像钱老那样的领军科学家了呢?绝不是现在的科学家比钱老、邓稼先、钱三强等科学家水平差,而是因为现在科学工程的组织高度条理化、体制化、官僚化,从立项到组织工作,都需要证据来交差,都需要按照赶超既有成果的方式来开展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个别科学家(或工程师)的独特作用很难体现出来。
其实钱老他们那一代人也是这种赶超套路,但当时需要赶超的东西太多,基础太差,能做相关工作的人太少,所以格外能突出他们这批人的成就。现在呢,我们的公众其实已经对赶超方式不满意了。因而,即便现在还能出现一些大型科学项目比较全面的科学总指挥,大家也很难将他们与钱老那一代人的成就相提并论。
那么,今后在中国是否成为领军科学家要成为院士选举的标准呢?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因为首先,就纯科学而言,中国这样的科学家太少太少,实在不够凑数;第二,就大工程类的科学家而言,领军不代表学术水平,更多地代表组织水平,如果不是人脉水平的话。
其实,中国在工程领域还是有很多科技工作者有比较突出的贡献。但在这个领域,由于论文不是最主要的评选标准,所以缺乏硬指标,加上需要进行很强的组织管理,所以一般选出来的工程院院士,已经很难是在车间中实际摸索工程解决方案的基层科研工作者,而主要是科研单位领导。所以工程院选院士,也很难用这个“领军”标准。
文/贾鹤鹏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新闻研究员、科学媒介中心主任
地沟油中的致癌物——苯并芘
1775年英国医生Pott发现清扫烟囱的工人多患阴囊癌。医生坚信烟囱里一定有一种物质是潜在的杀手。后经多位科学家研究证实并从煤焦油中分离的B(a)P具有致癌作用。B(a)P的中文名字叫苯并芘,它和后来的亚硝氨、黄曲霉素统称为三大强致癌物质。
现代科技逐渐把它的致癌机理揭示出来,原来它经过呼吸或饮食进入体内后,很容易和人的DNA结合,扰乱了人体蛋白质的合成程序。它在DNA的活动中,扮演着一个“扳机”的角色:只要极为微量——纳克级别的苯并芘,就可改变DNA的结构、方向和功能;结合了苯并芘的DNA,专干恶事,合成的细胞不再是正常细胞,而是肿瘤,也就导致了癌症。
苯并芘,这是个非常难记的名字,其实理解它的结构和原理也很容易。我曾作过一个比喻:苯就像个贪官,芘就像四个不良妇女,他们单独对社会就有危害;如果贪官包养了这四姐妹做二奶,形成一个团伙,危害就更大了:它们会侵吞身边的资源,形成社会毒瘤!
正像它的出身—烟囱所提示的那样,后来人们发现几乎凡冒烟处皆有它的身影,煤燃烧、石油燃烧、生物质能源(枯叶败草)、野火、汽车尾气、烹调油烟、油炸食品、烤肉烤鸭、香烟烟雾、家庭装修、空气中的PM2.5颗粒等等。
地沟油为什么有毒?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含大量的苯并芘。油经多次使用就会生成苯并芘,何况地沟油! 可以说,苯并芘是现代人无法回避的致癌物质!
尽管世界上70%的苯并芘都是由燃煤和生物质能源燃烧排放的,但汽车的尾气排放却是在人口最密集的城区,所以,它在公共领域也最受关注。尾气排放的苯并芘80%以上都集中在PM2.5颗粒上,它随颗粒一起进入人体,在人体的心肺系统扰乱人体的DNA正常功能。据测算,目前国人在公共领域比世界平均多呼吸4倍的苯并芘!由于汽油中的含苯量和尾气的苯并芘生成量直接相关,所以,推动汽油产品质量升级是最快捷的减少公共领域的苯并芘的办法。
城市上空的苯并芘和多环芳烃会随着大气层的流动飘落在郊区、水源和土壤里,对整个食物链都带来危害。当然,大部分苯并芘和多环芳烃还是积累在城区土壤里。 中科院学者研究发现,北京城区表层土壤致癌物质多环芳烃最高的三个区域,除原焦化厂区外,竟是胡同区和大学文化区。
由于苯并芘在DNA和蛋白质合成的地方捣乱,造成威胁最大的人群就是幼儿、 孕妇、16岁以下的儿童。对这些人的微环境保护有几条很关键:1.不要吸烟,一个20平米的房间里,抽一支香烟可在1小时内致苯并芘超标20倍;2.控制油烟;油炸食品时,不仅食物里会含苯并芘,抽油烟机也不能把苯并芘抽出去;3.区域防护,知道城区哪里排放多、灰尘里苯并芘含量多,应当避免到排放区去;4.新装修的房子,一定要做苯系物的吸附处理,即使在第一个季度过后刺鼻的甲醛味道消失后,也要使用专用的静态吸附材料防护。因为苯系物多存在于胶水、油漆中,一般需要8年才能释放完毕。5.冬季北方供暖季节,城市里苯并芘含量比夏季高出2倍以上,东北抚顺、吉林、哈尔滨等几个大城市冬季超标很严重,出门佩戴口罩是必须的防护措施。
苯并芘是18种多环芳烃的代表,也是苯系物中毒害作用最强的一个。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无法回避,但也不必谈虎色变;毕竟它只是癌症的扳机,只要防护得当,还是可以防住它进入体内,不给它触动扳机的机会。
文/董良杰
原美国夏威夷大学环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