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yiah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晨的八市,就像是厦门的里世界,这里撕掉了所有标签,只容下当地人鲜活的日常生活。当我们步行其间,感受到的是另一个厦门,一个专属于这座城市的、被油炸成金黄色的私密时光。
  油炸八市——
  去往八市的几十種方式
  每座城市的老城区,都复杂得像个迷宫,它没有所谓的“终点”,却大多有个“中心”——无论巷弄如何曲折,无论建筑如何堆叠,兜兜转转,总是绕着同一个地方。通常,这个区域便是这座城里最老牌的“社区”,虽然没有现代物业的组织管理,周边居民却有心照不宣的生活默契。
  八市之于老厦门,便是这样的存在。这个巨大的菜市场共有四个入口,厦门人抵达它的方式也五花八门:从大同路走,可以先吃碗热腾腾的大同鸭肉粥,再去阿吉仔买袋马蹄酥;要是走开元路,就顺道去“德春”买点酱醋油盐,然后坐进路边老店,点碗麦奶或锅边;假如直接坐车到开禾路口,那选择就更多了,劳松扁食、浮屿面线糊、明月虾面、厦禾沙茶面、各种包子铺,一溜全挤在八市边上。简而言之,厦门人有几十种去往八市的方式,八市也同样有几十种方式,直达厦门人的胃。
  这么多弯弯绕绕的路,也同样逃不过游客敏锐的嗅觉。和本地人一起在八市买菜的,还有背着单反的青年和戴着草帽的女孩。显而易见的,这些年八市生出不少“海鲜加工”店,全靠游客养活这门生意。不少卖海鲜的大哥早已习惯被拍,坐拥一地装着海鲜的塑料盆,对着镜头自然地微笑;买菜的阿姨们也同样无所畏惧,菜照买、价照杀,住在老城区的人,谁不是常年跟游客“待”在一起?这让人想起厦门BRT刚建好的那几年,被新闻媒体称为“最得民心的城市景观杀手”,笔者在报道中写道:“生在这座城市的居民,其实更在意的还是他们自身的生活品质,而不是外人对这座城市的看法。”对于长期被放置在镜头下的老厦门而言,同样如此。
  如今,厦门八市大概是国内游客最多的菜市场之一,毗邻中山路的地理环境,再加上被自媒体赞赏不已的市井美食,让这里得到不少综艺节目的青睐。只不过,把八市当成一个海鲜市场,终归还是少了点味道。要想见到老厦门人眼中的八市,最好是起个大早,趁着穿POLO衫和棉质短裤的阿伯们还在挑鱼,趁着上衣颜色亮得刺眼的阿姨们还在讲价,趁着整座城市都还来不及梳妆打扮,一脚踏进八市,迎面扑来的,才是真正老厦门的情调。
  坐着吃的,和带着走的
  我家住得离八市不远,脚程快的如我父亲,步行五分钟就能到。二十年前,渔船还能在第一码头靠岸,老厦门人都热衷于起个大早,去八市买“眼睛很水、很金”的海鱼,父亲和我也是其中一员。天刚蒙蒙亮,他就把我放在自行车后座上,去采购当天上岸的海鲜。那也是我和八市最亲密的一段日子,每天跟它打照面,习惯了那股特有的海腥味,也习惯了鱼贩们拖着长尾音的吆喝。
  长大后,八市去得少了,但它又以另一种方式出现——每天早上,家里的茶几旁都有一袋炸物,有时是油条、炸枣、韭菜盒,有时是马蹄炸、糯米炸、麻花炸……屿年轻人喜欢的炸鸡薯条不同,这些古朴的炸物,一般出现在早餐时刻。老厦门人习惯早上起来泡茶,空腹喝茶又担心伤胃,就用炸物垫肚子,喝一口茶,配一口炸,已经是日常标配。而他们买早餐的地方,当然也围绕着八市。
  总的来说,八市早餐分为两种:坐着吃的,和带着走的。分布在八市周围,拥有独立店面的麦奶、面线糊、沙茶面、锅边糊店都属于前者,此外,菜市场里还散落着不少早餐摊,它们一般夹在各种菜摊、肉摊或鱼摊中间,摆个木桌子或简易金属框做点小本买卖,有的卖咸稞和甜稞,也有的主营炸物,油锅炸完,就摆在沥网上沥干,客人挑了直接买走。这些小摊看似不起眼,但只要有人带过一次,倒也不算难找。不过也正因带路人的重要性,跟着老厦门人逛八市买早餐,就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毕竟选择颇多,每个人难免有自己的私藏摊点。
  譬如我那生于50后、口味挑剔的老父亲,似乎已经将八市及其周边的摊子都“视察”过一遍,并得出“马蹄炸要去开禾路口的包子铺买,油条还是靠开元路的那摊好,糯米炸可以去锅边糊那家试试”等诸多结论。可要是跟着酷爱喝茶的母亲逛八市,得到的又将是另一条路线:通往洪本部的那摊油条比较老牌,再往前走,可以去钟丽君买几块满煎糕,然后顺道去趟阿吉仔,椰子饼、馅饼和马蹄酥都是心头爱。虽然路线大相径庭,但无一例外的,这些被装在简陋塑料袋里提回家的八市早餐,最终都会被放在茶几旁,和一杯热茶成为搭档。
  也正因为随时都有解腻的茶,向来口味清淡的厦门人,反而把早餐吃得油腻喷香。炸枣里塞满了黑芝麻和花生碎,糯米炸被裹上厚厚的糖粉,韭菜盒的馅料更是丰富得能炒一道菜……这些被热油炸成金黄色的早餐,重油、重料、重甜咸,把味蕾的感受推向极致,再用一杯茶畅怏地冲淡。
  所以,若你问我何时的八市最迷人?我会劝你起个大早,一脚踏进八市,趁着无数金黄色的炸物正躺在油锅里,等着与命定的铁观音相遇。很快,老厦门人就会用一袋早餐和一张茶桌,圈起一块自留地。这里无人在意海岛的小清新,要的只是讨海人的痛快和一杯入口的惬意,在这轰轰烈烈的清晨时分。
  城市里流动的早餐店
  九点收摊,紧来啊!
  久居厦门,你会发现每天和这座城市一起醒来的,除了环卫工人和早餐店老板,还有一辆辆红白相间的早餐车。每日清晨,它们准时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出发,去往最热闹繁华的街头。这些早餐车的主人,可能是住在你家隔壁的阿姨,也可能是常在楼下泡茶的叔叔,但此时此刻,他们全都身着统一的小红帽和白色制服,推着不锈钢支起的四轮早餐车,轰轰隆隆走在人烟稀少的街上。待他们将车推到点位上,把红色的巨大阳伞一撑,再将冒着热气的餐点往玻璃板上一摆,一家流动的早餐店就在此开业了。
  早龙,是这些早餐车共同的名字。自1998年以来,这些只在早餐时间出现的餐车已经陪伴了厦门人22年。曾有人在关于早餐的文章中写道:“在早龙早餐车,你可以吃到八成的闽南早餐。”这句话当然有夸大的成分。不过,相比起一般的早餐店,小小一辆早餐车确实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单是饮品就不下7种,既有豆奶、黑豆乳、玉米乳、燕麦乳这类常见的,也有像麦香乳、绿豆乳、花生汤这样独具闽南风味的。至于餐品,花样就更多了。中式如米粥、馒头、包子,西式如吐司、汉堡、排包,选品中西合璧,不拘一格。除此之外,也有像炸枣、马拉糕、萝卜糕、白糖碗糕这样的特色糕点,老厦门人见了都要会心一笑。根据早餐车,上的价目表,这辆只够两个成年人并排站的四轮小车,却贩卖有68种早餐餐品,说它是一家早餐店,毫不为过。   卖的东西多了,自然也有爆款。早龙的糯米鸡就让不少人沉迷。小小一方巴掌大的荷叶,包裹着弹牙温热的糯米,一口咬下去,米裹着馅料滑进嘴里,咸蛋黄、香菇和鸡肉炒香后带出诱人的咸香,在口腔里一下子扩散开来,吃过几口,好像连讲话都带着浓浓香味。糯米鸡的受欢迎程度,从本土自媒体的评测中就能感受得到,留言里定能见到糯米鸡“粉丝”的身影,而且他们的评价里通常都会加上一句:贴心的早龙阿姨还会帮你剥荷叶。
  早龙的独特魅力,一是来自于味道,二是来自于人情。全厦门市2600多辆早龙早餐车,遍布这座城市的车站、学校、社区与繁华路口,每天载着满满一车早餐,为这座城市的数百万居民提供便利。听起来略显官方的“放心早餐工程”,落到生活里,就是上学或上班途中那辆永远被人围绕着的早餐车,以及那道亲切得像是街坊邻居的身影。
  早餐车上,比糯米鸡更诱人的,是一个已经帮你剥好的糯米鸡。虽然没有店面,但早餐车每天风雨无阻,准時出现在同一个街角,某种意义上与街边小店并无二致。而那些或是笑容可掬或是冷面孔热心肠的早龙阿姨,自然也是日日相见,越显可爱。“我公司楼下的早餐车阿姨人超好,每次都叫我们扫完码赶紧去,上班,付钱不用给她看。”好友来厦门工作不久后,曾对我这样感叹道。直到那时,我才意识到早餐车是一个多么特别的存在一这家流动的早餐店,不只属于厦门本地人,更属于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
  这看似理所当然,实际上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座城市的老牌早餐店,通常只在本地人之间流传,这也是它格外有市井味的原因。但这家在厦门营业了20多年的“早龙早餐店”不止于此,它不仅参演了这一代厦门本地人的生活记忆,也出现在每一个“新厦门人”的日常生活里。当自小生活在厦门的90后聊起它时,可以从小时候袋装的早龙豆浆开始侃侃说起,一直聊到读书时校门口的早龙阿姨,再将它总结为“上大学后令人怀念的家乡味道”;而初到厦门读书工作的人,也同样有话可说。
  还有更动人的故事,发生在早餐车收摊后。当戴着小红帽、穿着白色制服的阿姨们沿着来时的路,缓缓将车子推入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最后停靠一户寻常人家的门口。她们安顿好车子,转身进屋,再出门时手里已经提着菜篮、抱着孩子。这是魔法解除的时刻,每一个坚守在清晨的早龙阿姨,也是这座城市最普通的一份子。她们或是为了照顾孩子、或是为了补贴家用,选择在清晨时分,成为那个早起的人。于是,才有了这一切发生。
其他文献
无论是赵雷的《成都》,还是低苦艾的《兰州兰州》,凭一把吉他轻轻弹奏、哼唱一座城的故事似乎总能引起多数人的共鸣,民谣总能令人联想起曾经流浪、生活过的他乡与故乡。但也并非所有的城市或地方都契合民谣的这种气质:其白描式的歌词,轻缓的曲调,向听者娓娓道来那些寻常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更适合那些看似平凡如水,实则隽永绵长,有余味的城市或地方。而福建兼具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的清新气质,若以民谣的形式来展现,想来最合
期刊
岛上院落的一角,几栋不高的民房大约住满了人,院子里晾晒满满的衣物,生活庸常,但也生发出枝桠,铁架子上整齐地摆放着盆栽,这是日常中的岛屿情调。  傍晚时分,或是清晨,许多岛民都会选择错开游客高峰期,出门散散步,在海边坐一坐发发呆。一海之隔是高楼耸立的厦门。  不知什么時候开始,岛上只要有路的地方,就会出现婚纱摄影团队,年轻的准夫妇们在东情西韵的建筑前留影,他们多数匆匆路过,很少更多停留。  小岛海拔
期刊
走多了乡村、山野,聊惯了乡建、民宿,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前往陌生的地方,探寻并采写一种他乡的生活。但有些时候,我们又不禁扪心自问:身处厦门十余年,《海峡旅游》足够了解闽南吗?如果由我们来做关于闽南的专题,它应该是什么样的?  毫无疑问,杂志团队这些年所积累的采访资源,完全足以从各个角度呈现一个多元的闽南。但与此同时,因为太过熟悉,我们也失去了远观时的游刃有余,一方面担心过于主观,另一方面又担心它流于
期刊
早餐店琳琅满目的菜品当然是最便利的选择,但对于爱吃、爱生活的人来说,即使是只吃几口的早餐,也要用心親手做才行。每天按时早起,心里惦记着自己和家人的口味喜好,用日常的食材变着花样烹饪,那一盘盘简单或精致的早餐里,都是浓浓的真实关照。
期刊
在我外婆的那个年代,他们读的教会学校或女校,音乐本身就是必修课;至于家庭条件好的,几乎人人都会学一样不同的乐器。如今,我身边学音乐的朋友、同学差不多都到海外深造了,鼓浪屿的音乐传统确实出现了断层的情况,要想重新传承它,就必须有人留下来做点什么。  比起八卦楼这栋百年的建筑,风琴博物馆的历史尙属年轻。2004年旅居澳洲的胡友义先生准备在故乡鼓浪屿建一个风琴博物馆。与他之前建立的钢琴博物馆不同的是,尽
期刊
不同于泉州千年来搭上对外贸易之便而形成的信仰大融汇,鼓浪屿外来信仰的广泛传播更多的是与战争相关,包括明末郑成功占据厦门,允许天主教在厦传播。鸦片战争后,厦门被列为通商口岸,鼓浪屿成了基督传教士的大本营,它甚至成为跳板,基督教从此辐射到厦门本岛,又沿着九龙江,由同安、安海向泉州、漳州等地发展。传教士在这里创办识字班,办医疗诊所。救世医院、护士学校、毓德女学、英华学院,这些鼓浪屿人信手拈来的过往,即便
期刊
能将早餐吃得有滋有味的人,都担得起“生活家”这三个字。毕竟中国人热爱将饭桌变成酒桌,以至于正餐的许多菜色不单是为了吃,也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而早餐因为毫无社交功能,反而幸免于难,得以认真做自己。每一个人对早餐的选择与讲究,也就更能反映出他对生活的喜好与态度。  如果在闽南吃过早餐,你此前对闽南人的印象大概会被颠覆。“懒散”的漳州人对待早餐却很讲究,花样也最多,从卤面、锅边糊到豆花粉丝,每一碗汤汤
期刊
瞎  28岁,在泉州市区与石狮经营着自己的“心岛”法式甜品店。  从前跟父母一起生活,习惯了每天早上还在被窝里迷糊时,就有人早早做好了热乎的早餐,再唤我们起床。逐渐脱离家庭独立生活后,年轻人会像父母辈一样,坚持每日克服懒惰,为自己认真做一份早餐吗?  许多年轻人的早上像打仗,掐着时间起床洗漱,去车站的路上顺便光顾一下早餐摊子,一天的第一个任务就简单快速地解决了。若真愿意牺牲一些赖床的时间亲手做顿早
期刊
城市人是以什么为时间刻度的?往往是工作日与周末,是加班还是不加班,是城市建筑的光影变换,是勾勒街区的路灯车灯……而大自然有它的时间逻辑,可以给我们很不一样的体验。  都市人是以什么为时间刻度的?往往是工作日与周末,是加班还是不加班,是城市建筑的光影变换,是勾勒街区的路灯车灯……而大自然有它的时间逻辑,可以给我们很不一样的体验。一直与乡野温柔亲近的村跑君认同,在对的时间,去对的地方旅行,享用大自然给
期刊
1933年福州角梳迎来高光时刻。与脱胎漆器、油纸伞同获美国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金奖。自此,“福州三宝”全埃落定。但在几十年的辉煌过后。福州角梳行业跌入谷底,如今,许多家庭小作坊已成为劣质牛角梳的发源地,以低价挤压着传统手艺的生存空间。如此处境下,真正的传统福州角梳又要到哪里去寻?  福州旧日时尚,曾经价比黄金  中国人与梳子的密切关系,从古时对人的称呼里就能窥见一二。孩童头发尚短,只让它自然披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