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的市场解读和鉴藏技巧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3697313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玉”、“玉石”和“古玉”?翡翠、和田玉为何既可称“玉”,义可称“玉石”?什么是出土古玉、传世古玉?什么是仿古玉、伪古玉?仿古玉和伪古玉是怎样制作的?一般人能鉴定占玉吗?人们为什么对收藏玉制品越来越感兴趣?前些年玉料价格为何涨得那么快?……这是人们走近玉石和占玉市场时,不得不面对的一系列问题。笔者从事玉石研究多年,对玉石市场也有所了解,愿与读者朋友一起探讨上述问题。
  
  什么是玉和玉石
  
  首先考察玉的历史概念。玉的历史概念包括珍宝性和社会性两大性能,对理解古玉文化相当重要。殷商甲骨文已有“玉”字。考古发掘出土最早的玉器(ji块)距今八千年,从而推定中国治玉史距今一万年。旧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前)是玉、石不分的时代。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至四千年前)早期,古人视玉为“美石”
  (广义概念);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是“巫神美石”(广义概念)。夏商周时期,玉是“象征权和礼的美石”
  (广义概念)。春秋战国到西汉时,玉是“象征礼和德的美石”(广义概念)。东汉,许陲《说文解字》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狭义概念),这一定义延续近两千年,直至今日。
  玉的科学概念是指用现代矿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界定玉(狭义)和玉石(广义)。1918年,地质界老前辈章鸿钊先生在《石雅》中指出:
  “上古之玉,繁赜难详,求之于今,……盖有二焉。一即统称之玉,东方谓之软玉,西方谓之纳夫拉德(nephrite);二即翡翠,东方谓之硬玉,秦西谓之桀特以德(jadeite)。”狭义的玉,仅指上述软玉和翡翠两种。
  什么是玉石?凡是在质地上能达到工艺要求(每种玉石都有自己的具体工艺要求)的矿物集合体(岩石),都可称为玉石。玉石包括狭义的玉(软玉和翡翠)在内,所以翡翠与和田玉既可以叫“玉”,又可以叫“玉石”。中国传统的玉石除软玉和翡翠外,尚有绿松石、玛瑙、玉髓、岫玉、独山玉、萤石、青金石、孔雀石,木变石、石英岩质玉、煤精等等。
  有些考古专家将上述绿松石等等玉石一律称为“假玉”,20多年来在考古报告中屡见不鲜,而且称“河姆渡马家浜文化玉器全属假玉”。假玉通常指人造的冒充品,将考古山土的玉石归入此类显然是不正确的。
  
  软玉和翡翠的相关问题
  
  其实,
  “软玉”这一译名是不恰当的。1863年,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Alexis Dmour)在鉴定英法侵略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从中国掠夺的玉器时,提出jadeite(由辉石矿物组成)一词,和ncphrite(由透闪石矿物组成)区别开来。20世纪初,日本矿物学家根据两者相对硬度不同,把jadeic译为硬玉(硬度6.5—7),nephrite泽为软玉(硬度6—6.5)。“软玉”这一译名容易造成误会,有人把硬度小的岫玉(5—5.5)也当成nephriLe。
  现在专家用“闪石玉”一词代替“软玉”(译名保留);
  “硬玉”则仍指“翡翠”。采用闪石玉一名,如果知道产地,就应加上地名,如和田闪石玉简称和田玉;青海闪石玉简称青海玉,俄罗斯闪石玉简称俄罗斯玉,以此类推。2008年,青海玉曾更名为“昆仑玉”,这是没有必要的。再说“昆仑玉”一名早已有之(见《中国宝石和玉石》1989年),指新疆昆仑山产的蛇纹石玉。
  关于“和田玉”也存在误区。在珠宝玉石市场上,凡是闪石玉,不管产自哪里,一律定称“和田玉”。这不仅造成了珠宝市场的混乱,也影响到考古界探讨古玉原料来源这一重大玉文化课题。
  和田玉何时进入中原,迄今仍是历史之谜。有关中国史前闪石玉的来源,已知东北地区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闪石玉来自辽宁岫岩县,而长江流域的史产地。每年洪水退后.有不少人在河中采玉。前玉料来源则没有解决。如果都定名为和田玉还怎么研究?据悉国家有规定,若商家不一律标为“和田玉”,是要受到工商执法部门处罚的。笔者认为,对玉名规范化是必要的,但要尊重历史,并保护“和田玉”一名,切勿滥用。
  产地是否决定了品质的好坏?其实不然。白玉(包括羊脂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墨玉、碧玉等都是闪石玉的不同品种,它们的好坏由本身质地决定,不以产地和产状(山料、籽料、山流水)为准。当然,有的产地和产状名声高一些,应该保持名牌效应。新疆和田玉和籽玉自古名声显赫,但不能说青海玉或俄罗斯玉就不好。某电视台节目中有专家说“山料不能做器皿,只有籽料才能做器皿”,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够全面的,而且有一定的误导性。
  翡翠是玉石中的后起之秀。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载:“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甘黄,强名似玉耳。”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18世纪以前没有翡翠,是后来从缅甸输入的。从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看,翡翠兴起于18世纪清代乾隆年间,历史远没有闪石玉悠久。翡翠与闪石玉在外观上有很大的差异,翡翠讲“水头”(透明度)、“地子”(如玻璃地、冰地)、“颜色”(艳绿、阳绿等);而闪石玉则考虑“润不润”。此外,翡翠原料有赌石,而闪石玉没有赌石。
  
  出土古玉和传世古玉
  
  在历史学上,“古代”通常指奴隶制时代,一般也包括原始公社制时代。在中国史学上,中国古代包括封建社会。按此,鸦片战争或清代以前的玉或玉器都可视为古玉,这样就打破了“汉代及其以前的玉器”才是古玉的“约定俗成的见解”。古玉有出土古玉和传世古玉两大类。
  史前(距今四千至一万年)东北地区有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后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土古玉;黄河流域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出土古玉;长江流域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北阴阳营文化、薛家岗文化、凌家滩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宝墩文化出土古玉;华南地区有石峡文化、珠海宝镜湾遗址、卑南文化、圆山文化出土古玉。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出土古玉历代不断。
  出土玉器是古玉鉴别和断代的标型器物。有专家推测中国一万年来出土玉器数量以六位数计,约在数十万件,而史前古玉应不少于20万件。可惜,此项统计工作(包括传世品和流失国外者)尚未展开,出土古玉家底不清。
  传世古玉是指“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玉器中,非经正式发掘出土的和从未入土而流传于世的那部分玉器”
  (著名玉器专家杨伯达语)。传世古玉除真品外,还包括仿古玉和伪古玉两部分。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常素霞女士在1998年即指出:
  “其实仿与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仿是模仿和效仿,仿古玉旨在仿制古玉的造型、花纹和古朴的风格,目的在于欣赏和玩好。”“而伪古玉则不同,伪是作伪,即纯 粹的假货。”
  南宋至明代中叶是仿古玉的萌芽期。明代中叶出现伪古玉(俗称“赝品”),明万历中期达到高峰,经清、民国至今不断。明万历年间高濂《燕闲清赏笺·论古玉器》载:“近日(明嘉靖万历年间),吴中(今苏州)工巧,模拟汉宋螭钩环,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或带淡墨色,玉如式琢成,伪乱古制,每得高值。”清乾隆中晚期至嘉庆早期是仿古玉特别是宫廷仿古玉的高峰期,经民国至今不衰。
  一般来说,古玉真品的制作要求严格、精致,选料、工艺、纹饰和时代风格均无可挑剔。仿品特别是高仿品如同真品,只是选料较新,制作时代及工艺有所不同。伪品常常制作粗糙,原料质量较差,沁色作假明显,漏洞很多。仿古和伪古玉器上的沁色有白化(旧称鸡骨白)、土沁、铁沁、铜沁、血沁、黑沁、朱砂沁等,目前其制作以东北辽西和安徽省蚌埠地区最为集中。沁色制作方法种类繁多,可参阅拙作《古玉鉴别》一书。
  应当指出,有些仿古和伪古玉的制作技巧,至今难以仿真。如良渚文化玉器上细如毫发的“眉毛状”兽面纹,成为鉴别标志;高濂指出的“若汉人双钩之法是明工所不能者”,包括汉代的“游丝雕”,纤细如同飘游的蚕丝,今日玉工也不易琢成。
  
  鉴别传世古玉
  
  鉴定古玉有相当大的难度。不过,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始学习。
  一是玉质鉴别。真品和仿品的选料一般较好,特别是仿制春秋战国以后的玉器,一般为和田玉。如果仿制红山文化玉器的玉质是和田玉的话,就肯定是仿品,因为红山文化玉器用的是岫岩闪石玉。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尤仁德先生指出:
  “当代中国考古学的伟大成就,为玉器鉴定的认识论提供了大量的经验资料。注意用考古发掘玉器与传世玉器的对比研究和鉴别,并以前者为准绳,来辨定后者的时代、真伪等,在鉴定工作中有普遍的、决定性意义。”
  二是形制鉴别。主要方法是与出土玉器的形制进行对比,可以查阅有关相应时代的考古报告。但要注意,考古报告上没有的,不一定是伪品。古玉专家杨伯达先生指出:“面对一件传世古玉首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掌握了一切有关真伪的线索之后,经过思辨、消化,再下断语。一切结论都要有根据,其根据愈充分,判断便愈准确,这就是共允的、科学的结论,是经得起推敲、受得住考验的结论。”
  三是纹饰鉴别。古玉纹饰比较繁杂,时代不同,变化也比较大。伪古玉的纹饰往往随意为之,经不起推敲。
  四是工艺鉴别。古玉制作工艺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如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玉器,做工都比较简单,以浮雕为主,其后出现透雕和圆雕;商代的“臣”字眼、西周的“斜刀”、汉代的“汉八刀”和“游丝雕”等等都具有时代风格,也都具有鉴别意义。
  五是沁色鉴别,是指区别自然沁色还是人工沁色。人工沁色有白化(旧称鸡骨白)、土沁、血沁、黑沁等。1998年,孙华楚先生初步调查安徽蚌埠人工沁色方法,归纳为酸性做旧、火烧做旧和碱性做旧三大类。同年,陈敏民先生指出蚌埠人工沁色快速法有烧、泡、涂、胶、糊等。此外尚有电蚀法和激光炝色等。而自然沁色时间比较长,沁色的深度和广度都比较大。
  古玉鉴别,一要认真,二要重证据。香港中文大学杨建芳先生对于鉴定古玉有句名言:
  “不要相信我,要相信我提出来的证据。”
  目前,考古界和收藏界有一矛盾,即考古界专家认为收藏品里多为仿品和伪品。事实上,我国民间古玉藏品中,确实仿品和伪品占多数。有专家估计,仅就全国博物馆、文物商店收藏的数万件“传世古玉”来说,其中伪玉可能要占20%以上。
  笔者认为,古玉市场到了应该整顿的时候了,古玉鉴别也应该实施规划。国家应该建立出土玉器资料数据库,为研究鉴别古玉服务;同时,博物馆应定期举办出土玉器展览,让古玉收藏者能够认识和学习出土的标型玉器;国家文物研究机构应建立开发高科技研究、鉴别古玉的新方法和新仪器的规划,突破经验主义的主观弊病;古玉鉴定注册机构应逐步规范化,古玉鉴定者应考试和达标上岗。
  
  收藏古玉要把握价格
  
  如今,出土玉器绝大部分收藏在国有博物馆或考古所的库房里,除了博物馆少量展出外,大量出上玉器是常人难以见到的,而社会七出现和收藏最多的是传世乇器。
  前些年,随着古玉收藏热的出现,玉料价格随之飙升。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某些企业趁机炒作,哄抬玉料价格;二是玉料资源确实不多,特别是优质玉料供不应求。20世纪80年代,和田白玉料每公斤100多元;一块29公斤的优质籽料,出价2000元还无人问津。2005至2008年,和田白玉料每公斤涨至数万元;而优质籽料每公斤高达15万元以上。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玉料价格随之下降,和田玉市场从原料到成品明显疲软。
  尽管当前玉器市场疲软,但古玉收藏界依然比较活跃,这从潘家园旧货市场和电视台的全国流动鉴宝、占玩商组织的专家免费鉴定活动可见一斑。笔者认为,历史上的仿古或伪古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不过.由于质量不同,真品、仿品和伪品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自然有所不同,故在流通时应加倍注意把握好价格。
其他文献
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受源远流长的礼玉文化,以及佩玉、藏玉传统潜移默化影响,举凡收藏爱好者、投资者,绝大多数涉猎玉器。玉器拍卖是艺术品拍卖的重要一项,只是因能够交易、流通的数量有限,远达不到中国书画、瓷器那样的规模和市场影响。  海外市场上高古玉器(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器)与瓷器、铜器很早就成为中国艺术品拍卖的重要项目,博物馆机构以及私人收藏家都很重视中国古玉的收藏——仅从近年纽约、伦敦等
期刊
当代画坛,表现水乡的作品不少,表现水乡的名家也很多。最著名的有国画大师李可染、旅美油画家陈逸飞等。他们在水乡风景画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然而,还有一位画家,他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去审视水乡的风土人情,用特殊的手法去再现水乡的柔美宁静,将现代人文哲学融合在情境画作里,这就是国画油画皆擅长的吴冠中。  在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吴冠中是一位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他的艺术思想与艺术实践不仅在同时代画家中独树一帜
期刊
2008年9月—12月,湖南长沙市望城县、岳麓区等地相继发生古墓葬被盗案,发案11起,20座历代墓葬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位于望城县、岳麓区交界处方圆约6.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1座西汉古墓,已被确认为西汉时期长沙国王陵及其贵族墓,葬制规格较高,墓体规模较大,是研究汉代长沙国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实物资料。  案发后,长沙市文物、公安两部门组成了专案组,抽调70名精兵强将辗转于8省之间,行程数万公里,
期刊
玉佩饰,就是佩戴在身上的玉佩器,最为多样十分庞杂,大致说来有头饰、耳饰、项饰、手饰、身饰几个大类,既然是佩戴在身上的玉饰,就要符合两个起码的条件:第一是器型不能太大;第二是要有穿孔,可系绳穿挂。但也有一些例外,如红山文化大玉龙,虽有穿孔,但因型体较粗大,应不是佩戴在人身体上的装饰物,而是图腾崇拜或祭祀用品。    玉佩饰的演变    远古的先民们最早是以兽牙、兽骨和石珠等为饰,后来在长期制造石器的
期刊
民间玉器收藏的由来    民间藏玉,源远流长。宋代时,在文人官僚士大夫中形成一股搜集和考据古器物的风气,民间收藏古玩的习俗便出现了,古玉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古玩品种之一。文人在慕古思潮支配下,积极搜集、整理、研究商、周、汉(所谓“三代”)的金石,玉等古物,并编辑成书,公诸于世,广为流传,特别是吕大临的《考古图》和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都收录了少量的汉代玉器,这是最早收录传世玉器的著作。古
期刊
2009年11月10日,“宝五堂  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在首都博物馆揭幕,近30件稀世藏品展示出中国传统绘画自两宋至明清近千年来鼎盛时期的基本风貌。  对于“宝五堂”主人王义强,人们或许并不熟悉,但提到其祖父王季迁先生,就无人不知了。王季迁被誉为20世纪全世界最重要的中国画私人收藏家之一,此次展览是王季迁家族藏品首次回到故土“省亲”。同国举办个人展览曾是王季迁生前夙愿,如今给人们留下的是对他身
期刊
我国漆工艺已有7000年的历史,到了西汉时期,漆工艺步入黄金时代,彩绘、镶嵌、金银铜饫等技法均已使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青瓷逐渐取代了漆器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地位,漆器制作继而转向工艺品方向,各种工艺技法相继问世。随着唐代雕漆的出现,螺钿漆器的发展,充分显示了螺钿漆器自身所具有的美感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明清时期漆工艺空前发展,装饰技法达到了漆工艺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可谓“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  
期刊
考察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不难发现,从书体的演进,到书风的演化,无不体现出一种通变观念。本文试图对古人书写中通变观的哲学基础、文化内涵、基本要求、表现形态及当下价值等方面进行新的阐发,告知人们通变观仍然是传统书法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根本的观念,创变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所在。  从已发现最早殷商晚期的甲骨文算起,到两汉之际出现书法文献止,通变观念始终在影响着书写,无论是《周易》,还是其他先秦著作,皆论及变化之
期刊
古人肯定没有想到,原本冶炼清且明、做镜真大好、供佳人们对镜弄姿搔首的青铜照子,却被今人当成了收藏投资佳品而受到热宠。当拍场上“天价”拍品频现,业界惊呼跨入“亿元时代”之际,古代铜镜的成交价已悄悄迈过了百万元大关。  古代铜镜——这些重量不过几斤,尺寸不过半尺的圆形铜片,在不多的收藏投资者奋力拼搏下,就快在拍卖市场中成长为参天大树了。  一个径不过寸的古代钱币能卖出百万,一件古代青铜器成交单位往往也
期刊
欧阳长桥    笔者对沈周作品鉴定进行了20年的专门研究,当我打开这幅《栖禽图》时,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把“望气”的快感:好一幅沈石田晚年的花鸟画真迹!众所周知,沈周从中年开始尝试画花卉树石,年近70岁时已具写意花鸟的个人风格。由于起点高,所以一开始即已突破了五代、宋人工笔重设色的传统,如他51岁所作《九月桃花图》轴(上海博物馆藏),曾被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赞为“浅色淡墨,神采翩翩,妙而真者也”,清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