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仕雅集佛教艺术系列课程启动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proxy_c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6年秋季试水,一西平措在北京翰海主持佛教艺术品专场拍卖近四年了。由首场9件,发展至每季大拍的2个场次,成交额在2009年秋突破亿元大关,规模、成交额稳居首位,树立了可贵的国际品质。
  好也罢,坏也罢,不媚市的一西平措坚持以自己的风格和方式,引领佛教艺术品收藏朝着设定的目标发展。陆续推出的中原造像、随身佛等等学术专业性较强的专拍,对引导市场分层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做到了他当初所说的“着眼于国际市场,有计划性的用理念逐步教育推广,通过稳健的操作,把佛像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夯实”。
  一西平措统领的尚仕雅集在出版、展览等领域都体现出了专业精神。2007年12月9日在北京昆仑汇举办的“尚密铎风”专题展;2009年10月21日至23日承办的“佛教美学·十月论坛”,首开内地佛教艺术高端学术论坛先河;策划组织出版的中西佛教艺术专著均属经典之作。
  2010年4月17日至1 8日,尚仕雅集又有动作——佛教艺术精品系列课程开学,首讲契合市场热点,以“明清宫廷造像”为主题。有鉴于此,本刊记者就佛教艺术品市场行情专访了一西平措。
  《文物天地》:你对这4年来市场的走向和变化有怎样的总结和评价?
  一西平措:组织专拍,很多业内朋友认为会很累。四年过去了,我感觉运作非常顺利、轻松。最初,我就有一个目标:通过四五场专拍的积累,将北京翰海佛教艺术品专拍推向全国同类拍卖第一;坚持六七场,可能会发展到海内外的第一。到2009年秋拍,目标基本实现。每年春秋两季的拍卖,成为全球范围内拍品规模最大、人气最旺、成交额及单件拍品成交价最高的专场,逐渐得到国际上一些著名收藏家、学者的支持,古董经纪人、中间商也纷纷前来寻求合作机遇。
  任何市场都要经过纷杂、没有头绪的初始阶段,才会逐渐回归到一定的理性认识上。这几年,我们只是按照设定目标坚持在做。可喜的是,市场已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了。我想,一些不规矩、不理性的市场行为,迟早大浪淘沙被淘汰掉。
  《文物天地》:2008年受经济形势影响,艺术市场呈现了调整。如何认识这种现象?
  一西平措:很多人说佛教艺术品行情下滑了,但对我们没有太大影响。实质上,香港苏富比2006年秋Spleem藏传佛教艺术品专拍后的一段时间里,市场涌现跟风行为,如在2006年、2007年一哄而上的明永乐、宣德宫廷造像热潮中,多数买家不是从艺术、宗教、文化内涵、主题、细节等关键点去评价、判断,仅仅是停留在简单比年代、尺寸、价格的层面上。
  行情下滑仅是永、宣造像的价格调整。近两年,我们有意引导市场:永乐造像成交价还在千万元价位时,我们估价已下调到二三百万元了,以让价格回归理性。这种方法是一把双刃剑,不好的是让买家对未来市场没了信心,好的是让收藏者认识到了从佛教史角度看,还有很多比永乐造像年代更好、地位更重要、价值更高的其他造像。仔细观察市场就会发现,明代以前的佛像价格一直是上涨的。
  《文物天地》:佛教艺术品市场将会经过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演进过程?
  一西平措:作为收藏品,佛教艺术品与其他门类艺术品是有区别的。内地收藏者对陶瓷、书画有相当程度的欣赏素养、知识的积累和沉淀。2006年以前,也有凤毛麟角般的佛教艺术品专业书籍出版,但不够全面、细致,不像瓷器研究那样深入——如纹饰图案的细节、印章款识、黏土成分、釉料来源等等。随着市场的发展,学术研究的完善和深入,佛教艺术品书籍会越来越多,相信也会越来越专业。我们的拍卖一直以来就是坚持以教育为基础,让更多收藏者建立理性认识,从佛教文化的深层次上去购买、收藏,而不是盲从、跟风。
  当前市场属初级阶段。市场发展到最后阶段,应该是进入到第三类收藏者占主流的阶段,即收藏者既具有很好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相当的财力,又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收藏艺术品,是从文化史角度,结合自身修养以研究的方式进行的。目前,我们处于以第一类收藏者为主的阶段——大部分涉足收藏的人士都是投资者,文化素养有限,对佛教艺术品认识不深。第二阶段则是出现相当一批善于从佛教艺术史角度对艺术品进行学习、研究、归类的收藏者。现在港、台等地第二类型的收藏者很多,他们对待艺术品的态度非常认真,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搜集资料、研究考证。
  《文物天地》:与海外的收藏者相比,内地收藏者群体表现出来的优势与弱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西平措:内地市场刚起步,收藏者群体的佛教艺术品知识、经验积累还不能与发达国家的藏家相提并论。虽然也有收藏规模、藏品质量一流的收藏家出现,但整体上与国际藏家的成熟度相比,还有距离。当然,这也与中西方的文化环境关系至密。如欧洲藏家多有良好的艺术品教育背景——从小就接触艺术品,艺术教育较为普及,艺术感知力普遍比中国内地藏家强。他们的艺术品收藏研究有相当长的历史积累了,我们也就是才起步。但国内藏家走出去的越来越多,资讯越来越丰富,未来肯定能很快超越他们。这是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的事实。
  就我们参加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看,中国的学者、专家、藏家提交的论文和发表的讲演,并未落人老生常谈的俗套,有些明显比欧洲学者的讲演有内涵。国外学者、收藏家往往是从雕塑艺术角度来评价、探讨佛像的艺术价值,而国内学者更多的是从文化史、宗教艺术及文物价值来评判,这是存在的一个重要差异。从这个角度看,佛教艺术研究的根还是在我们这边,只要我们的研究深厚而全面,未来发展肯定会很快。
  《文物天地》:去年10月,尚仕雅集举办首届“佛教美学·十月论坛”,这次论坛最终达到了你所期望的目标吗?
  一西平措:这次论坛是内地首次将海内外的佛教艺术家、宗教人士汇聚一堂,以艺术为根本,深入探讨佛学理论思想、佛教美学的活动。
  之所能举办成功,首先得益于社会支持,如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及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北京翰海的支持,因为有他们支持,我们请到了国内外著名活佛、专家、学者与会讲演,阐释了佛教理念、佛教思想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
  其次,专家、学者的演讲题目,是我们事先根据主讲者的研究方向拟定,主题性明确,效果突出。除尚仕雅集会所的主会场外,在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设三个分会场。果硕活佛、耷·琼培活佛、禄顶堪仲活佛对“坛城(曼达拉)多维度空间在艺术上的体现”“法器,手印、各类姿态等于佛教上的寓意”及“悲智双运(双身佛)于藏传佛教中的喻示”做了详细讲解;国际西藏艺术学者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Yon Schro-eder)、简·凯茜(Jane Casey)及美国密西根大学宁强教授探讨了“印度西藏佛教造像艺术”“西藏肖像画艺术”“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黄春和,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罗文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熊文彬针对“丹萨梯寺佛教造像艺术”“明清宫廷造像艺术”“西藏古格壁画艺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精彩演讲。
  参加论坛的业内外人士100多人,会场全部满员,还参观了从未对外开放的佛教艺术珍品。鉴于论坛达到了预先设想的基础教育、普及性的目标,我们计划今后继续举办,初步设想每两年举办一次。
  《文物天地》:是否因为论坛成功,才促使佛教艺术精品系列课程的启动?
  一西平措:是的。佛教艺术研究和收藏的持续兴盛,使佛教艺术品迅速进入价值探索层面。尚仕雅集每年至少会出版一本佛教艺术方面的专业书籍,帮助或者赞助佛教艺术研究专家、学者出版研究成果,组织翻译、出版西方佛教艺术经典著作。而就我们所知,国内还没有特别高端的、专业性强的普及性佛教艺术课程。因此,我们经过调查、策划推出此项活动,计划每季度举办一次,每期有一个主题,首次主题是“明清官廷造像”。我们请到的专家、学者在佛教艺术研究领域都有独特见解和高深造诣。授课期间,我们将提供重要的佛教艺术品实物作为辅助资料,这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尚仕雅集十余年来潜心致力于佛教艺术品的经纪、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弘扬,积累了相当的人脉和经验,相信这也是其他讲座或者课程所不具备的。
  艺术品市场是需要花精力、时间来慢慢培育的,这个课程可以说是我们采取的一种方式吧!
  《文物天地》:请你预测一下今年佛教艺术品的拍卖行情。
  一西平措:从去年情况看,今年行情应该也不错。佛教艺术品与其他门类艺术品的市场表现相似,也是尖端品、普通品成交好,中档略差。我们一直呈阶梯性的推介项目——中原佛像、随身佛像、宫廷佛像等等,将来可能还会细分,如道家造像或某时期造像、某地区造像等等。专题的意义是引起更多藏家关注,无论关注的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藏品,都能有效的接受知识,从而慢慢影响到收藏的大环境进入到良性的发展轨迹。
其他文献
玉佩饰,就是佩戴在身上的玉佩器,最为多样十分庞杂,大致说来有头饰、耳饰、项饰、手饰、身饰几个大类,既然是佩戴在身上的玉饰,就要符合两个起码的条件:第一是器型不能太大;第二是要有穿孔,可系绳穿挂。但也有一些例外,如红山文化大玉龙,虽有穿孔,但因型体较粗大,应不是佩戴在人身体上的装饰物,而是图腾崇拜或祭祀用品。    玉佩饰的演变    远古的先民们最早是以兽牙、兽骨和石珠等为饰,后来在长期制造石器的
期刊
民间玉器收藏的由来    民间藏玉,源远流长。宋代时,在文人官僚士大夫中形成一股搜集和考据古器物的风气,民间收藏古玩的习俗便出现了,古玉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古玩品种之一。文人在慕古思潮支配下,积极搜集、整理、研究商、周、汉(所谓“三代”)的金石,玉等古物,并编辑成书,公诸于世,广为流传,特别是吕大临的《考古图》和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都收录了少量的汉代玉器,这是最早收录传世玉器的著作。古
期刊
2009年11月10日,“宝五堂  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在首都博物馆揭幕,近30件稀世藏品展示出中国传统绘画自两宋至明清近千年来鼎盛时期的基本风貌。  对于“宝五堂”主人王义强,人们或许并不熟悉,但提到其祖父王季迁先生,就无人不知了。王季迁被誉为20世纪全世界最重要的中国画私人收藏家之一,此次展览是王季迁家族藏品首次回到故土“省亲”。同国举办个人展览曾是王季迁生前夙愿,如今给人们留下的是对他身
期刊
我国漆工艺已有7000年的历史,到了西汉时期,漆工艺步入黄金时代,彩绘、镶嵌、金银铜饫等技法均已使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青瓷逐渐取代了漆器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地位,漆器制作继而转向工艺品方向,各种工艺技法相继问世。随着唐代雕漆的出现,螺钿漆器的发展,充分显示了螺钿漆器自身所具有的美感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明清时期漆工艺空前发展,装饰技法达到了漆工艺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可谓“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  
期刊
考察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不难发现,从书体的演进,到书风的演化,无不体现出一种通变观念。本文试图对古人书写中通变观的哲学基础、文化内涵、基本要求、表现形态及当下价值等方面进行新的阐发,告知人们通变观仍然是传统书法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根本的观念,创变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所在。  从已发现最早殷商晚期的甲骨文算起,到两汉之际出现书法文献止,通变观念始终在影响着书写,无论是《周易》,还是其他先秦著作,皆论及变化之
期刊
古人肯定没有想到,原本冶炼清且明、做镜真大好、供佳人们对镜弄姿搔首的青铜照子,却被今人当成了收藏投资佳品而受到热宠。当拍场上“天价”拍品频现,业界惊呼跨入“亿元时代”之际,古代铜镜的成交价已悄悄迈过了百万元大关。  古代铜镜——这些重量不过几斤,尺寸不过半尺的圆形铜片,在不多的收藏投资者奋力拼搏下,就快在拍卖市场中成长为参天大树了。  一个径不过寸的古代钱币能卖出百万,一件古代青铜器成交单位往往也
期刊
欧阳长桥    笔者对沈周作品鉴定进行了20年的专门研究,当我打开这幅《栖禽图》时,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把“望气”的快感:好一幅沈石田晚年的花鸟画真迹!众所周知,沈周从中年开始尝试画花卉树石,年近70岁时已具写意花鸟的个人风格。由于起点高,所以一开始即已突破了五代、宋人工笔重设色的传统,如他51岁所作《九月桃花图》轴(上海博物馆藏),曾被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赞为“浅色淡墨,神采翩翩,妙而真者也”,清代
期刊
什么是“玉”、“玉石”和“古玉”?翡翠、和田玉为何既可称“玉”,义可称“玉石”?什么是出土古玉、传世古玉?什么是仿古玉、伪古玉?仿古玉和伪古玉是怎样制作的?一般人能鉴定占玉吗?人们为什么对收藏玉制品越来越感兴趣?前些年玉料价格为何涨得那么快?……这是人们走近玉石和占玉市场时,不得不面对的一系列问题。笔者从事玉石研究多年,对玉石市场也有所了解,愿与读者朋友一起探讨上述问题。    什么是玉和玉石  
期刊
当前,有媒体宣称全国收藏投资者逾7000万人,称之为有史以来的第四次收藏高潮,有业者深情地喻之为“盛世收藏”的再现。收藏投资高潮固然与经济水准有关,而学术界直接起到了引领作用。收藏投资市场真实反映了学术知识作用下的收藏投资多变的走势和复杂的状况。  历史上的收藏高潮是北宋晚期、明代后期、清代前期及改革开放以来。这四次收藏高潮的历史背景不同,相同的是知识分子参与并统领了收藏的发展方向。  学术进步推
期刊
常常听到喜爱文物的朋友说:“我很喜欢玉器,但是学起来太难了!”逢此之时,我常有种自豪的感觉。相对于陶瓷和书画来说,玉器因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直至当代,8000多年的历史确实显得源远流长,加之始终属阳春白雪——玉料珍贵不似陶瓷器有碎片可拣、学习时有便宜的标本参考——玉器在国人眼里就显得十分神秘,更不要说古玉对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显得深奥难懂了。  但是,如果您真正喜爱玉器,观摩把玩,日久必会发现玉充满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