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6年秋季试水,一西平措在北京翰海主持佛教艺术品专场拍卖近四年了。由首场9件,发展至每季大拍的2个场次,成交额在2009年秋突破亿元大关,规模、成交额稳居首位,树立了可贵的国际品质。
好也罢,坏也罢,不媚市的一西平措坚持以自己的风格和方式,引领佛教艺术品收藏朝着设定的目标发展。陆续推出的中原造像、随身佛等等学术专业性较强的专拍,对引导市场分层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做到了他当初所说的“着眼于国际市场,有计划性的用理念逐步教育推广,通过稳健的操作,把佛像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夯实”。
一西平措统领的尚仕雅集在出版、展览等领域都体现出了专业精神。2007年12月9日在北京昆仑汇举办的“尚密铎风”专题展;2009年10月21日至23日承办的“佛教美学·十月论坛”,首开内地佛教艺术高端学术论坛先河;策划组织出版的中西佛教艺术专著均属经典之作。
2010年4月17日至1 8日,尚仕雅集又有动作——佛教艺术精品系列课程开学,首讲契合市场热点,以“明清宫廷造像”为主题。有鉴于此,本刊记者就佛教艺术品市场行情专访了一西平措。
《文物天地》:你对这4年来市场的走向和变化有怎样的总结和评价?
一西平措:组织专拍,很多业内朋友认为会很累。四年过去了,我感觉运作非常顺利、轻松。最初,我就有一个目标:通过四五场专拍的积累,将北京翰海佛教艺术品专拍推向全国同类拍卖第一;坚持六七场,可能会发展到海内外的第一。到2009年秋拍,目标基本实现。每年春秋两季的拍卖,成为全球范围内拍品规模最大、人气最旺、成交额及单件拍品成交价最高的专场,逐渐得到国际上一些著名收藏家、学者的支持,古董经纪人、中间商也纷纷前来寻求合作机遇。
任何市场都要经过纷杂、没有头绪的初始阶段,才会逐渐回归到一定的理性认识上。这几年,我们只是按照设定目标坚持在做。可喜的是,市场已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了。我想,一些不规矩、不理性的市场行为,迟早大浪淘沙被淘汰掉。
《文物天地》:2008年受经济形势影响,艺术市场呈现了调整。如何认识这种现象?
一西平措:很多人说佛教艺术品行情下滑了,但对我们没有太大影响。实质上,香港苏富比2006年秋Spleem藏传佛教艺术品专拍后的一段时间里,市场涌现跟风行为,如在2006年、2007年一哄而上的明永乐、宣德宫廷造像热潮中,多数买家不是从艺术、宗教、文化内涵、主题、细节等关键点去评价、判断,仅仅是停留在简单比年代、尺寸、价格的层面上。
行情下滑仅是永、宣造像的价格调整。近两年,我们有意引导市场:永乐造像成交价还在千万元价位时,我们估价已下调到二三百万元了,以让价格回归理性。这种方法是一把双刃剑,不好的是让买家对未来市场没了信心,好的是让收藏者认识到了从佛教史角度看,还有很多比永乐造像年代更好、地位更重要、价值更高的其他造像。仔细观察市场就会发现,明代以前的佛像价格一直是上涨的。
《文物天地》:佛教艺术品市场将会经过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演进过程?
一西平措:作为收藏品,佛教艺术品与其他门类艺术品是有区别的。内地收藏者对陶瓷、书画有相当程度的欣赏素养、知识的积累和沉淀。2006年以前,也有凤毛麟角般的佛教艺术品专业书籍出版,但不够全面、细致,不像瓷器研究那样深入——如纹饰图案的细节、印章款识、黏土成分、釉料来源等等。随着市场的发展,学术研究的完善和深入,佛教艺术品书籍会越来越多,相信也会越来越专业。我们的拍卖一直以来就是坚持以教育为基础,让更多收藏者建立理性认识,从佛教文化的深层次上去购买、收藏,而不是盲从、跟风。
当前市场属初级阶段。市场发展到最后阶段,应该是进入到第三类收藏者占主流的阶段,即收藏者既具有很好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相当的财力,又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收藏艺术品,是从文化史角度,结合自身修养以研究的方式进行的。目前,我们处于以第一类收藏者为主的阶段——大部分涉足收藏的人士都是投资者,文化素养有限,对佛教艺术品认识不深。第二阶段则是出现相当一批善于从佛教艺术史角度对艺术品进行学习、研究、归类的收藏者。现在港、台等地第二类型的收藏者很多,他们对待艺术品的态度非常认真,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搜集资料、研究考证。
《文物天地》:与海外的收藏者相比,内地收藏者群体表现出来的优势与弱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西平措:内地市场刚起步,收藏者群体的佛教艺术品知识、经验积累还不能与发达国家的藏家相提并论。虽然也有收藏规模、藏品质量一流的收藏家出现,但整体上与国际藏家的成熟度相比,还有距离。当然,这也与中西方的文化环境关系至密。如欧洲藏家多有良好的艺术品教育背景——从小就接触艺术品,艺术教育较为普及,艺术感知力普遍比中国内地藏家强。他们的艺术品收藏研究有相当长的历史积累了,我们也就是才起步。但国内藏家走出去的越来越多,资讯越来越丰富,未来肯定能很快超越他们。这是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的事实。
就我们参加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看,中国的学者、专家、藏家提交的论文和发表的讲演,并未落人老生常谈的俗套,有些明显比欧洲学者的讲演有内涵。国外学者、收藏家往往是从雕塑艺术角度来评价、探讨佛像的艺术价值,而国内学者更多的是从文化史、宗教艺术及文物价值来评判,这是存在的一个重要差异。从这个角度看,佛教艺术研究的根还是在我们这边,只要我们的研究深厚而全面,未来发展肯定会很快。
《文物天地》:去年10月,尚仕雅集举办首届“佛教美学·十月论坛”,这次论坛最终达到了你所期望的目标吗?
一西平措:这次论坛是内地首次将海内外的佛教艺术家、宗教人士汇聚一堂,以艺术为根本,深入探讨佛学理论思想、佛教美学的活动。
之所能举办成功,首先得益于社会支持,如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及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北京翰海的支持,因为有他们支持,我们请到了国内外著名活佛、专家、学者与会讲演,阐释了佛教理念、佛教思想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
其次,专家、学者的演讲题目,是我们事先根据主讲者的研究方向拟定,主题性明确,效果突出。除尚仕雅集会所的主会场外,在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设三个分会场。果硕活佛、耷·琼培活佛、禄顶堪仲活佛对“坛城(曼达拉)多维度空间在艺术上的体现”“法器,手印、各类姿态等于佛教上的寓意”及“悲智双运(双身佛)于藏传佛教中的喻示”做了详细讲解;国际西藏艺术学者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Yon Schro-eder)、简·凯茜(Jane Casey)及美国密西根大学宁强教授探讨了“印度西藏佛教造像艺术”“西藏肖像画艺术”“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黄春和,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罗文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熊文彬针对“丹萨梯寺佛教造像艺术”“明清宫廷造像艺术”“西藏古格壁画艺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精彩演讲。
参加论坛的业内外人士100多人,会场全部满员,还参观了从未对外开放的佛教艺术珍品。鉴于论坛达到了预先设想的基础教育、普及性的目标,我们计划今后继续举办,初步设想每两年举办一次。
《文物天地》:是否因为论坛成功,才促使佛教艺术精品系列课程的启动?
一西平措:是的。佛教艺术研究和收藏的持续兴盛,使佛教艺术品迅速进入价值探索层面。尚仕雅集每年至少会出版一本佛教艺术方面的专业书籍,帮助或者赞助佛教艺术研究专家、学者出版研究成果,组织翻译、出版西方佛教艺术经典著作。而就我们所知,国内还没有特别高端的、专业性强的普及性佛教艺术课程。因此,我们经过调查、策划推出此项活动,计划每季度举办一次,每期有一个主题,首次主题是“明清官廷造像”。我们请到的专家、学者在佛教艺术研究领域都有独特见解和高深造诣。授课期间,我们将提供重要的佛教艺术品实物作为辅助资料,这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尚仕雅集十余年来潜心致力于佛教艺术品的经纪、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弘扬,积累了相当的人脉和经验,相信这也是其他讲座或者课程所不具备的。
艺术品市场是需要花精力、时间来慢慢培育的,这个课程可以说是我们采取的一种方式吧!
《文物天地》:请你预测一下今年佛教艺术品的拍卖行情。
一西平措:从去年情况看,今年行情应该也不错。佛教艺术品与其他门类艺术品的市场表现相似,也是尖端品、普通品成交好,中档略差。我们一直呈阶梯性的推介项目——中原佛像、随身佛像、宫廷佛像等等,将来可能还会细分,如道家造像或某时期造像、某地区造像等等。专题的意义是引起更多藏家关注,无论关注的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藏品,都能有效的接受知识,从而慢慢影响到收藏的大环境进入到良性的发展轨迹。
好也罢,坏也罢,不媚市的一西平措坚持以自己的风格和方式,引领佛教艺术品收藏朝着设定的目标发展。陆续推出的中原造像、随身佛等等学术专业性较强的专拍,对引导市场分层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做到了他当初所说的“着眼于国际市场,有计划性的用理念逐步教育推广,通过稳健的操作,把佛像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夯实”。
一西平措统领的尚仕雅集在出版、展览等领域都体现出了专业精神。2007年12月9日在北京昆仑汇举办的“尚密铎风”专题展;2009年10月21日至23日承办的“佛教美学·十月论坛”,首开内地佛教艺术高端学术论坛先河;策划组织出版的中西佛教艺术专著均属经典之作。
2010年4月17日至1 8日,尚仕雅集又有动作——佛教艺术精品系列课程开学,首讲契合市场热点,以“明清宫廷造像”为主题。有鉴于此,本刊记者就佛教艺术品市场行情专访了一西平措。
《文物天地》:你对这4年来市场的走向和变化有怎样的总结和评价?
一西平措:组织专拍,很多业内朋友认为会很累。四年过去了,我感觉运作非常顺利、轻松。最初,我就有一个目标:通过四五场专拍的积累,将北京翰海佛教艺术品专拍推向全国同类拍卖第一;坚持六七场,可能会发展到海内外的第一。到2009年秋拍,目标基本实现。每年春秋两季的拍卖,成为全球范围内拍品规模最大、人气最旺、成交额及单件拍品成交价最高的专场,逐渐得到国际上一些著名收藏家、学者的支持,古董经纪人、中间商也纷纷前来寻求合作机遇。
任何市场都要经过纷杂、没有头绪的初始阶段,才会逐渐回归到一定的理性认识上。这几年,我们只是按照设定目标坚持在做。可喜的是,市场已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了。我想,一些不规矩、不理性的市场行为,迟早大浪淘沙被淘汰掉。
《文物天地》:2008年受经济形势影响,艺术市场呈现了调整。如何认识这种现象?
一西平措:很多人说佛教艺术品行情下滑了,但对我们没有太大影响。实质上,香港苏富比2006年秋Spleem藏传佛教艺术品专拍后的一段时间里,市场涌现跟风行为,如在2006年、2007年一哄而上的明永乐、宣德宫廷造像热潮中,多数买家不是从艺术、宗教、文化内涵、主题、细节等关键点去评价、判断,仅仅是停留在简单比年代、尺寸、价格的层面上。
行情下滑仅是永、宣造像的价格调整。近两年,我们有意引导市场:永乐造像成交价还在千万元价位时,我们估价已下调到二三百万元了,以让价格回归理性。这种方法是一把双刃剑,不好的是让买家对未来市场没了信心,好的是让收藏者认识到了从佛教史角度看,还有很多比永乐造像年代更好、地位更重要、价值更高的其他造像。仔细观察市场就会发现,明代以前的佛像价格一直是上涨的。
《文物天地》:佛教艺术品市场将会经过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演进过程?
一西平措:作为收藏品,佛教艺术品与其他门类艺术品是有区别的。内地收藏者对陶瓷、书画有相当程度的欣赏素养、知识的积累和沉淀。2006年以前,也有凤毛麟角般的佛教艺术品专业书籍出版,但不够全面、细致,不像瓷器研究那样深入——如纹饰图案的细节、印章款识、黏土成分、釉料来源等等。随着市场的发展,学术研究的完善和深入,佛教艺术品书籍会越来越多,相信也会越来越专业。我们的拍卖一直以来就是坚持以教育为基础,让更多收藏者建立理性认识,从佛教文化的深层次上去购买、收藏,而不是盲从、跟风。
当前市场属初级阶段。市场发展到最后阶段,应该是进入到第三类收藏者占主流的阶段,即收藏者既具有很好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相当的财力,又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收藏艺术品,是从文化史角度,结合自身修养以研究的方式进行的。目前,我们处于以第一类收藏者为主的阶段——大部分涉足收藏的人士都是投资者,文化素养有限,对佛教艺术品认识不深。第二阶段则是出现相当一批善于从佛教艺术史角度对艺术品进行学习、研究、归类的收藏者。现在港、台等地第二类型的收藏者很多,他们对待艺术品的态度非常认真,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搜集资料、研究考证。
《文物天地》:与海外的收藏者相比,内地收藏者群体表现出来的优势与弱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西平措:内地市场刚起步,收藏者群体的佛教艺术品知识、经验积累还不能与发达国家的藏家相提并论。虽然也有收藏规模、藏品质量一流的收藏家出现,但整体上与国际藏家的成熟度相比,还有距离。当然,这也与中西方的文化环境关系至密。如欧洲藏家多有良好的艺术品教育背景——从小就接触艺术品,艺术教育较为普及,艺术感知力普遍比中国内地藏家强。他们的艺术品收藏研究有相当长的历史积累了,我们也就是才起步。但国内藏家走出去的越来越多,资讯越来越丰富,未来肯定能很快超越他们。这是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的事实。
就我们参加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看,中国的学者、专家、藏家提交的论文和发表的讲演,并未落人老生常谈的俗套,有些明显比欧洲学者的讲演有内涵。国外学者、收藏家往往是从雕塑艺术角度来评价、探讨佛像的艺术价值,而国内学者更多的是从文化史、宗教艺术及文物价值来评判,这是存在的一个重要差异。从这个角度看,佛教艺术研究的根还是在我们这边,只要我们的研究深厚而全面,未来发展肯定会很快。
《文物天地》:去年10月,尚仕雅集举办首届“佛教美学·十月论坛”,这次论坛最终达到了你所期望的目标吗?
一西平措:这次论坛是内地首次将海内外的佛教艺术家、宗教人士汇聚一堂,以艺术为根本,深入探讨佛学理论思想、佛教美学的活动。
之所能举办成功,首先得益于社会支持,如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及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北京翰海的支持,因为有他们支持,我们请到了国内外著名活佛、专家、学者与会讲演,阐释了佛教理念、佛教思想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
其次,专家、学者的演讲题目,是我们事先根据主讲者的研究方向拟定,主题性明确,效果突出。除尚仕雅集会所的主会场外,在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设三个分会场。果硕活佛、耷·琼培活佛、禄顶堪仲活佛对“坛城(曼达拉)多维度空间在艺术上的体现”“法器,手印、各类姿态等于佛教上的寓意”及“悲智双运(双身佛)于藏传佛教中的喻示”做了详细讲解;国际西藏艺术学者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Yon Schro-eder)、简·凯茜(Jane Casey)及美国密西根大学宁强教授探讨了“印度西藏佛教造像艺术”“西藏肖像画艺术”“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黄春和,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罗文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熊文彬针对“丹萨梯寺佛教造像艺术”“明清宫廷造像艺术”“西藏古格壁画艺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精彩演讲。
参加论坛的业内外人士100多人,会场全部满员,还参观了从未对外开放的佛教艺术珍品。鉴于论坛达到了预先设想的基础教育、普及性的目标,我们计划今后继续举办,初步设想每两年举办一次。
《文物天地》:是否因为论坛成功,才促使佛教艺术精品系列课程的启动?
一西平措:是的。佛教艺术研究和收藏的持续兴盛,使佛教艺术品迅速进入价值探索层面。尚仕雅集每年至少会出版一本佛教艺术方面的专业书籍,帮助或者赞助佛教艺术研究专家、学者出版研究成果,组织翻译、出版西方佛教艺术经典著作。而就我们所知,国内还没有特别高端的、专业性强的普及性佛教艺术课程。因此,我们经过调查、策划推出此项活动,计划每季度举办一次,每期有一个主题,首次主题是“明清官廷造像”。我们请到的专家、学者在佛教艺术研究领域都有独特见解和高深造诣。授课期间,我们将提供重要的佛教艺术品实物作为辅助资料,这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尚仕雅集十余年来潜心致力于佛教艺术品的经纪、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弘扬,积累了相当的人脉和经验,相信这也是其他讲座或者课程所不具备的。
艺术品市场是需要花精力、时间来慢慢培育的,这个课程可以说是我们采取的一种方式吧!
《文物天地》:请你预测一下今年佛教艺术品的拍卖行情。
一西平措:从去年情况看,今年行情应该也不错。佛教艺术品与其他门类艺术品的市场表现相似,也是尖端品、普通品成交好,中档略差。我们一直呈阶梯性的推介项目——中原佛像、随身佛像、宫廷佛像等等,将来可能还会细分,如道家造像或某时期造像、某地区造像等等。专题的意义是引起更多藏家关注,无论关注的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藏品,都能有效的接受知识,从而慢慢影响到收藏的大环境进入到良性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