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家庭教育;道德发展;家庭氛围
美德总是与人生的幸福相一致。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能够使自己幸福,同时也能增进他人的幸福。品德的形成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教育的结果。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道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
首先,孩子自出生起就生活在家庭中,长期与父母接触,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别人说话,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因此,如果父母平时注重自身的修养,言谈举止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那么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相反,如果父母不检点自己的行为,孩子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其次,父母与孩子之间有天然的血缘关系,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最信赖的人,父母的教诲最易于为孩子所接受。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说:“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也就是说,同样一句话要让人相信,人们只会相信他亲近之人的话;同样一个命令要让人服从,人们只会服从他所敬服的人。因此,父母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优势。
良好的家庭氛围、正确的道德知识和观念、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父母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道德。
一、父母要营造充满爱的家庭氛围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道德自我发展原理向我们表明了家庭中爱的氛围的重要性。裴斯泰洛齐认为,母亲精心地照料孩子,满足他们的需要,给予他们帮助,孩子受到母亲的照顾,感觉到愉快,爱、信任、感激、服从的种子就在心里萌发出来;它们交织在一起,发展着良心的萌芽;渐渐地,权利和义务的种子也萌发了,孩子会把爱的情感扩展到家中的其他亲人;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独立性日益增强,孩子就把爱的情感扩展到社会和他人。裴斯泰洛齐还在他的教育小说《林哈德和葛笃德》中,以优秀母亲葛笃德的教育实践为例,具体说明应如何去做。葛笃德善于营造一种温馨欢乐的家庭氛围,使丈夫能享受到家庭之乐。有时,丈夫从外面回来,葛笃德会让孩子们唱他喜欢的歌来迎接他;她时时把丈夫放在心上,乐于煮丈夫爱吃的饭菜。“哪怕只有一点点土豆,也要烹调得使丈夫爱吃它,使他心里觉得她做的东西特别适口。”葛笃德的爱换来了丈夫的感激,他乐于与家人在一起,乐于为家庭付出,他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葛笃德深爱着她的孩子们,她不仅关心他们的生活,而且花费大量的心血从各方面对他们进行教育。她的爱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感激,他们都尊敬她,服从她,愿意倾听她的教诲。葛笃德不仅治家有方,教子有道,而且还帮助贫苦的邻人整顿家务,教育孩子;当县长兴办新学校需要她时,她不遗余力地热心参与新学校的事务。葛笃德通过言传身教,使孩子们心中有了为他人、为全体人服务的思想。
二、父母要给孩子传递正确的道德知识和观念
我们自己的道德知识和观念,主要来源于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教育以及对周围环境中道德事件的感知。我们向孩子传递道德知识和观念之前,要对我们自身所具有的道德知识和观念进行反思,以确认这些知识经过我们的实践和理性思考,已经成为一种道德信念。这样我们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才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向孩子传递道德知识和观念,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以孩子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寓言、童话、故事、电影、电视等都是比较适宜的方式。父母应善于为孩子选择优秀的图书和影视剧,并陪同孩子一起阅读、观看、交流,这样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而且有助于父母了解哪些道德观念对孩子产生了影响。儿子小时候,我为他朗读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等童话故事,陪他一起观看《舒克贝塔历险记》《黑猫警长》等动画片,这些作品中传递出来的善良、同情、勇敢、正义,无不引起儿子的喜爱之情。道德的种子悄悄在儿子心里萌发了。
三、父母要训练孩子的道德行为
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都有自身独特的对社会规范的理解,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但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一些对共同的基本价值的尊重与遵守,这些基本价值有:诚实可信、勤劳勇敢、责任感、自立自强等。父母要从日常家庭生活细节入手,培养这些基本的品质,使之成为一种行为法则。比如,父母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洗衣服、扫地、擦桌子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勤劳的品质。父母要适时放手,从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吃饭开始,到收拾自己的玩具、书籍,再到整理自己的房间,逐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同时,父母要教给孩子待人接物的礼仪,使孩子成为一个礼貌、大方、善于为他人考虑的人。
培养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父母要重视情感的作用。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父母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训练的时候,要用积极的方法引导孩子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做事,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行为的强化和迁移,使道德知识和行为内化为孩子自身的一部分,这样,儿童面临不同的情境时能够自觉自愿地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对于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父母要及时制止和纠正,使孩子产生沮丧、内疚等消极的情感体验,这些体验能够让孩子学会道德判断,从而能够自我克制,抵制不良诱惑。
培养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父母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儿童有较强的模仿能力,父母的示范作用很重要,要孩子做到的,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一次,先生带儿子出去玩,傍晚回家等公交车的时候,为儿子买了一串麻辣串。卖麻辣串的姑娘刚把麻辣串递给儿子,公交车就开过来了。匆忙之中,先生忘了付钱。等回到家之后,先生才猛然想起,买麻辣串忘了付钱。先生二话不说,直接坐公交车原路返回,把五毛钱付给姑娘,并向她连连道歉。当他再次回到家中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了。这虽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从这件小事中,儿子知道了什么是诚实。
培养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父母还要尊重儿童的道德发展规律。有时候,孩子受年龄和道德思维发展水平所限,不能认识到行为结果的意义,从而做出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这时,父母要给孩子讲明道理,使他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良后果,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引导孩子向道德行为方向发展。
美国教育家斯特娜夫人的女儿五岁时,有一次在水果店拿了一只苹果。这让斯特娜夫人大吃一惊。但她没有对女儿大加指责,而是耐心地询问苹果是怎么来的。女儿把实情告诉了她:“我看见那苹果很可爱,也一定很好吃,所以就拿了回来。”
斯特娜夫人温和地说:“拿了别人的东西要付钱,这叫买,如果不付钱,就叫做偷。买东西是正常的事,而偷东西是邪恶的事。”她接着给女儿解释说,“水果店里的水果是用来卖的,店主把水果卖出去换成钱才能生活,如果别人不付钱把水果拿走,他怎么生活呢?所以不付钱拿走别人的东西是错误的。”
女儿听懂了妈妈的话,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她当即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以后再也不这样做了。
参考文献
[1]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作者地址:山東省济南市天桥区胜利庄路12号,济南,250031)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美德总是与人生的幸福相一致。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能够使自己幸福,同时也能增进他人的幸福。品德的形成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教育的结果。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道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
首先,孩子自出生起就生活在家庭中,长期与父母接触,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别人说话,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因此,如果父母平时注重自身的修养,言谈举止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那么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相反,如果父母不检点自己的行为,孩子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其次,父母与孩子之间有天然的血缘关系,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最信赖的人,父母的教诲最易于为孩子所接受。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说:“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也就是说,同样一句话要让人相信,人们只会相信他亲近之人的话;同样一个命令要让人服从,人们只会服从他所敬服的人。因此,父母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优势。
良好的家庭氛围、正确的道德知识和观念、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父母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道德。
一、父母要营造充满爱的家庭氛围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道德自我发展原理向我们表明了家庭中爱的氛围的重要性。裴斯泰洛齐认为,母亲精心地照料孩子,满足他们的需要,给予他们帮助,孩子受到母亲的照顾,感觉到愉快,爱、信任、感激、服从的种子就在心里萌发出来;它们交织在一起,发展着良心的萌芽;渐渐地,权利和义务的种子也萌发了,孩子会把爱的情感扩展到家中的其他亲人;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独立性日益增强,孩子就把爱的情感扩展到社会和他人。裴斯泰洛齐还在他的教育小说《林哈德和葛笃德》中,以优秀母亲葛笃德的教育实践为例,具体说明应如何去做。葛笃德善于营造一种温馨欢乐的家庭氛围,使丈夫能享受到家庭之乐。有时,丈夫从外面回来,葛笃德会让孩子们唱他喜欢的歌来迎接他;她时时把丈夫放在心上,乐于煮丈夫爱吃的饭菜。“哪怕只有一点点土豆,也要烹调得使丈夫爱吃它,使他心里觉得她做的东西特别适口。”葛笃德的爱换来了丈夫的感激,他乐于与家人在一起,乐于为家庭付出,他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葛笃德深爱着她的孩子们,她不仅关心他们的生活,而且花费大量的心血从各方面对他们进行教育。她的爱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感激,他们都尊敬她,服从她,愿意倾听她的教诲。葛笃德不仅治家有方,教子有道,而且还帮助贫苦的邻人整顿家务,教育孩子;当县长兴办新学校需要她时,她不遗余力地热心参与新学校的事务。葛笃德通过言传身教,使孩子们心中有了为他人、为全体人服务的思想。
二、父母要给孩子传递正确的道德知识和观念
我们自己的道德知识和观念,主要来源于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教育以及对周围环境中道德事件的感知。我们向孩子传递道德知识和观念之前,要对我们自身所具有的道德知识和观念进行反思,以确认这些知识经过我们的实践和理性思考,已经成为一种道德信念。这样我们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才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向孩子传递道德知识和观念,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以孩子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寓言、童话、故事、电影、电视等都是比较适宜的方式。父母应善于为孩子选择优秀的图书和影视剧,并陪同孩子一起阅读、观看、交流,这样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而且有助于父母了解哪些道德观念对孩子产生了影响。儿子小时候,我为他朗读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等童话故事,陪他一起观看《舒克贝塔历险记》《黑猫警长》等动画片,这些作品中传递出来的善良、同情、勇敢、正义,无不引起儿子的喜爱之情。道德的种子悄悄在儿子心里萌发了。
三、父母要训练孩子的道德行为
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都有自身独特的对社会规范的理解,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但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一些对共同的基本价值的尊重与遵守,这些基本价值有:诚实可信、勤劳勇敢、责任感、自立自强等。父母要从日常家庭生活细节入手,培养这些基本的品质,使之成为一种行为法则。比如,父母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洗衣服、扫地、擦桌子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勤劳的品质。父母要适时放手,从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吃饭开始,到收拾自己的玩具、书籍,再到整理自己的房间,逐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同时,父母要教给孩子待人接物的礼仪,使孩子成为一个礼貌、大方、善于为他人考虑的人。
培养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父母要重视情感的作用。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父母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训练的时候,要用积极的方法引导孩子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做事,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行为的强化和迁移,使道德知识和行为内化为孩子自身的一部分,这样,儿童面临不同的情境时能够自觉自愿地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对于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父母要及时制止和纠正,使孩子产生沮丧、内疚等消极的情感体验,这些体验能够让孩子学会道德判断,从而能够自我克制,抵制不良诱惑。
培养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父母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儿童有较强的模仿能力,父母的示范作用很重要,要孩子做到的,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一次,先生带儿子出去玩,傍晚回家等公交车的时候,为儿子买了一串麻辣串。卖麻辣串的姑娘刚把麻辣串递给儿子,公交车就开过来了。匆忙之中,先生忘了付钱。等回到家之后,先生才猛然想起,买麻辣串忘了付钱。先生二话不说,直接坐公交车原路返回,把五毛钱付给姑娘,并向她连连道歉。当他再次回到家中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了。这虽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从这件小事中,儿子知道了什么是诚实。
培养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父母还要尊重儿童的道德发展规律。有时候,孩子受年龄和道德思维发展水平所限,不能认识到行为结果的意义,从而做出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这时,父母要给孩子讲明道理,使他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良后果,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引导孩子向道德行为方向发展。
美国教育家斯特娜夫人的女儿五岁时,有一次在水果店拿了一只苹果。这让斯特娜夫人大吃一惊。但她没有对女儿大加指责,而是耐心地询问苹果是怎么来的。女儿把实情告诉了她:“我看见那苹果很可爱,也一定很好吃,所以就拿了回来。”
斯特娜夫人温和地说:“拿了别人的东西要付钱,这叫买,如果不付钱,就叫做偷。买东西是正常的事,而偷东西是邪恶的事。”她接着给女儿解释说,“水果店里的水果是用来卖的,店主把水果卖出去换成钱才能生活,如果别人不付钱把水果拿走,他怎么生活呢?所以不付钱拿走别人的东西是错误的。”
女儿听懂了妈妈的话,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她当即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以后再也不这样做了。
参考文献
[1]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作者地址:山東省济南市天桥区胜利庄路12号,济南,250031)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