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疫情概况
2010年共报告发生乙、丙类传染病10种,264例,报告发病率为568.71/10万,报告发病率较200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4.23%,报告发生病种分别是:乙类传染病7种,187例,其中病毒性肝炎59例、肺结核21例、梅毒38例、布病52例、淋病12例、细菌性痢疾3例、猩红热2例;丙类传染病3种77例,其中流行性腮腺炎20例、其它感染性腹泻8例、手足口病49例。
2三间分布
2.1时间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报告病例发生,5、6、7三个月相对较多,无特明显的发病高峰。
2.2空间分布
病例主要集中在锡林区和乌兰区,占全部病例的64.77%(171/264),赛乌科技园区无病例报告,详见表1。
2.3人间分布
2.3.1职业分布
牧民、托幼和散居儿童以及家务及待业人群报告发病较多,占全部病例的63.26%(167/264)。牧民主要是以布病为主,占92.00%(46/50);托幼和散居儿童以手足口病为主,占57.50%(46/80);家务及待业则主要以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为主,占75.68%(28/37),详见表2。
表2 2010年二连浩特市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人群分布
2.3.2年龄分布
病例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占全部病例的53.41%(141/264),其次为7岁以下年龄组,占31.44%(83/264)。发病年龄最小的为8个月,最大为82岁。男性报告发病数为142例,女性报告发病122例,男女性别比为1.16:1。
在报告的187例乙类传染病中,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占的比重较大,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58.29%(109/187);其次为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27.81%(52/187);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分别占12.30%(23/187)和1.60%(3/187)。
3疫情分析
2010年报告发病数较2009年下降了64.23%,下降幅度较大。各病种除布病以外,均呈下降趋势。看来我市一年来采取的疾病防控措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从2004年我市报告发生布病疫情以来,近几年一直持逐年上升的态势,虽然仍以牧民为主,但还存在向其他人群扩散的趋势。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畜间布病防控工作力度,加强检疫,提高免疫密度,以防布病疫情的进一步蔓延扩散。同时,应强化对牧民群众的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牧民群众的自身防护意识及防护行为。针对布病疫情向城区扩散的趋势,应加强对城区职业人群的布病健康教育工作。
2010年共报告发生乙、丙类传染病10种,264例,报告发病率为568.71/10万,报告发病率较200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4.23%,报告发生病种分别是:乙类传染病7种,187例,其中病毒性肝炎59例、肺结核21例、梅毒38例、布病52例、淋病12例、细菌性痢疾3例、猩红热2例;丙类传染病3种77例,其中流行性腮腺炎20例、其它感染性腹泻8例、手足口病49例。
2三间分布
2.1时间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报告病例发生,5、6、7三个月相对较多,无特明显的发病高峰。
2.2空间分布
病例主要集中在锡林区和乌兰区,占全部病例的64.77%(171/264),赛乌科技园区无病例报告,详见表1。
2.3人间分布
2.3.1职业分布
牧民、托幼和散居儿童以及家务及待业人群报告发病较多,占全部病例的63.26%(167/264)。牧民主要是以布病为主,占92.00%(46/50);托幼和散居儿童以手足口病为主,占57.50%(46/80);家务及待业则主要以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为主,占75.68%(28/37),详见表2。
表2 2010年二连浩特市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人群分布
2.3.2年龄分布
病例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占全部病例的53.41%(141/264),其次为7岁以下年龄组,占31.44%(83/264)。发病年龄最小的为8个月,最大为82岁。男性报告发病数为142例,女性报告发病122例,男女性别比为1.16:1。
在报告的187例乙类传染病中,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占的比重较大,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58.29%(109/187);其次为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27.81%(52/187);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分别占12.30%(23/187)和1.60%(3/187)。
3疫情分析
2010年报告发病数较2009年下降了64.23%,下降幅度较大。各病种除布病以外,均呈下降趋势。看来我市一年来采取的疾病防控措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从2004年我市报告发生布病疫情以来,近几年一直持逐年上升的态势,虽然仍以牧民为主,但还存在向其他人群扩散的趋势。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畜间布病防控工作力度,加强检疫,提高免疫密度,以防布病疫情的进一步蔓延扩散。同时,应强化对牧民群众的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牧民群众的自身防护意识及防护行为。针对布病疫情向城区扩散的趋势,应加强对城区职业人群的布病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