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双创”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paccp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机电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将创新创业和高校应用型转型相结合,打造层次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实现基于校企合作智能制造平台的“双创”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机电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机电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3-0040-02
   一、引言
   由于产业转型升级,机电应用型人才缺乏,制造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要求[1]:要求应用型地方高校办学思路要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2]。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应用型地方高校的长期目标。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实践教学问题与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实践,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素养淡薄的问题。实践教学环节运行过程中缺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薄弱的问题。
   随着产业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制造企业急需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3-4]。近年来,我们基于创新创业教育及高校转型的大背景,根据企业对机电类专业的核心能力的需求,结合工科机电类专业的特点,融合创新了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拓展其内涵,构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机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本文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拓展学生机电设计创新能力,构建多元化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探索与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双创”实践教学模式,打造层次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突出智能制造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二、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创”实践教学模式
   (一)确立“融合创新”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拓展内涵”设计创新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专题研讨,确立以融合创新为抓手,拓展人才培养内涵,通过构建校内校外实践平台、整合课内课外教学资源、优化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体系,重新修订了机电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构建了多层次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学生机电综合能力、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与做”交替递进的氛围中,培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搭建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工程实践平台,构建一体化的工程素养培育体系
   工程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工程实践环境和氛围。一是通过与多家企业共建了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基地)。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和实践教学,形成了校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育基地工程素养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攻关,切实做到产学一体的协同创新[5],使学生在专业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真题真做”,培养学生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养成工程意识和工程习惯。二是与企业组建教学研究团队,构建专业课程群。利用企业的产品开发案例,构建相应专业课程群,开展项目式教学。以“科研团队+创新能力”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组建教学研究团队,构建多元化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突出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三是针对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精心设计产学合作教育模块。智能制造产业链推动创新创业链,创新创业链支持智能制造产业链,从而使产业链带动就业链[6]。
   (三)强化过程管理,以工程训练+学科竞赛为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培养学生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养成工程意识和工程习惯。组织各类学科竞赛,成立协会,营造学生重应用、重技能的良好氛围,形成课内与课外一体的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模块化整合,重构“基础实验与实践→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践→产学研项目实践→创新训练(学科競赛)→毕业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拓展学生的机电设计创新能力。
   (四)构建全程化的工科技能培养体系,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一体化设计
   以能力为核心,以技术为载体,构建了以“表达能力—计算能力—设计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专业技能达标考核内容,构建全程化的工科技能培养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底线。
   三、打造层次递进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表现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在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要把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做出特色,需做好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改革[7-8]。近年来,通过加强一系列教学改革,加强开展实验实训创新创业工作,构建了“基础能力培养层→综合能力培养层→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层→创新能力培养层”等层次递进的综合型、立体式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覆盖了机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初步形成了智能制造平台的“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打造校企合作智能制造育人平台
   智能制造平台是校企合作的育人平台,也是校企双赢的交互平台。学校依托行业和企业,融教学和生产为一体,利用智能制造打造创新型、低成本工程训练平台。平台既是学生实践训练的基地,又是企业生产车间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科研、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孵化器。近年来,与学校合作多年的多个校外实习基地,都建立了以智能制造为主的生产车间,急需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有强烈的意愿与学院合作共建的智能制造平台。为了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通过承担企业横向科研课题与企业共同开发项目等方式,培养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为了使培养的毕业生能有效地和行业、企业对接,教学计划实行行业、企业实践实训教学相关学分可以同等替换。以校企合作特色班培育为重点,以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为契机,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借助智能制造校企合作平台,实现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精心设计校企合作模块,改革教学模式
   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加强“老总讲堂”“总工课堂”的建设,制订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精心设计产学合作教育模块。组建跨校企的智能制造工程教育教学团队,多层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并对兼职教师进行分类管理。
   1.利用校企合作共建的智能制造平台,设立“总工课堂”
   鉴于企业在行业专业上的技术优势,部分专业课程可由专业任课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设计、共同完成。建立“企业实践指导老师”制度,专业课程有企业工程师的直接参与、有生产实际内容的充实,将生产和经营一线的知识和技能带到课堂上,学生就能更好地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具体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2.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企业、面向一线、突出技能,教学模式上应积极探索校企联合教学模式、企业现场教学模式、作业产品化教学模式、教学过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以组建校企联合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方式,加强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工程意识与“双创”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实践表明:將创新创业和高校应用型转型相结合,构建智能制造平台的“双创”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机电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多元融合拓展创新人才培养内涵,实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通过融合创新确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创建了应用型本科机械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校企多元化合作,通过“总工课堂”“老总讲学”,共建实验室实训中心,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实现了产学融合。通过拓展内涵创新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形式,科学合理地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对社团引入学分,有机融合一、二、三课堂,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解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养。
   (二)层次递进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路径创新
   通过搭建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主体的校内外工程实践平台,构建了层次递进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使工程素养教育贯穿到机械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完善了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分散在不同教学环节的单一能力训练模式,转变为层次递进的综合能力系统培养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滨城.我国高校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0(4):99-102.
   [2]王中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困惑与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6(3):53-57.
   [3]张文宇,温馨,郭连军.基于校企协同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2016(5):19-21.
   [4]周军,唐旭东.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00-102.
   [5]杜巧连,胡礼广,李凝.机械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运作[J].机械管理开发,2017(3):70-72.
   [6]杨南粤,李争名,蔡智圣.面向创新实践的智能制造实验室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1):236-240.
   [7]薛玉香,王占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49-153.
   [8]张晓东,王保平,汪菊英.应用型机械类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装备制造技术,2010(2):198-200.
  编辑 原琳娜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6月龄婴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贫血的影响因素,为防治早期缺铁性贫血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调查问卷等方法分析1 477例6月龄儿童的产前、产时及产后资
焦作云台山景区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让焦作从一个“煤炭之城”迅速转变成为一个生态旅游城市,创造了旅游业内的“焦作现象”、“云台山速度”和“云台山
受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旅游业竞争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重视区域旅游合作,以此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区域间资源共建、产品互补、客源互送、利益共
摘 要:当生成与预设相遇时,我们要冷静而灵活地应对,要有前瞻意识,预先厘清生成和预设的关系,让预设为亮点生成让路,变错误生成为可用资源,让有效生成同预设合璧。  关键词:课堂生成 教学预设 前瞻意识  课堂教学是当前广泛而有效的一种教育教学方式,科学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目标有效实现的前提。教学预设是教学之前对教学过程有目的预测设想和具体计划安排,生成是教学执行过程中随机发生的动态状况。教学预设是教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组织社会化很大程度影响着辅导员本职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关系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好坏。本文在对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揭示了组织社会化对辅导员及其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了当前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存在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组织社会化  自1968年美国学者Schein将“社会化”概念引入组织并首次
摘 要:新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要想新课改在农村发展深入下去,首先要提高校长对新课程的认识,做到以人为本,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想去做;其次要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将新课改的理念渗透于每堂课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新课程 实施 校长 教师 学生  一、校长对新课程的认识与引领  1.校长
电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社会用电量持续上升。为此,国家需要大力发展新兴能源。核电作为一种新兴、环保、高效的能源,日益成为电力发展的趋势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特色!”作为地处农村的中小学校怎样办出自己的特色呢?笔者认为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加强学校特色建设不失为一种因地制宜的选择。  一、以准确定位为先导,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的特色定位要从长远考虑,不应“打一枪换个地方
“动态课堂”的生成核心是学生主体的发挥。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动态生成使课堂富有了生命力,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真实将课堂展示出来。”当“动态生成”遇到“精心预设”,教师又该如何调整教学方法,机智地面对学生的生成,为学生的成长构建快乐的学习时光,在动态实践中绽放生成的异彩?  一、弹性预设,培育动态生成的沃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动态课堂的预设需要科学的方法,避开简单的时间、内容上的预设,更要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