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概念,教师应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面对现在孩子出现受挫能力差,不会管理自身情绪,沟通能力弱,导致学习、生活中遇到一点点问题便逃避或做出反常行为,无法安心学习等现状,本文依据儿童情绪管理和沟通理论,对班上出现的一个孩子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
【关键词】
情绪管理 沟通能力 儿童 学习
一、沟通受阻情绪失控
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这是从知识、教书向育人走近了一步。学校是儿童成长的主要阵地,是实施“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如何让孩子在学校求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长的快乐?这是所有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而现实中,网络信息的横行,家长的溺爱,不同教育理念间的冲击,家校配合间的磨合等等,使孩子无形中成了“试验品”。他们在享受现代信息社会、高科技产品带来的新奇与刺激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成长烦恼”。
在网络和社会“快”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怒吼”儿童和“沉默”儿童,在学校的表现便是:同伴间出现一点小的矛盾不是语言交流,而是怒火中烧,大打出手;同伴和师生交流中,孩子更多地关注自己,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做不到耐心倾听。一旦自己的意见没有引起别人的关注便大吼大叫,甚至摔文具、拍桌子;有的孩子遇到问题便选择逃避,当逃避也解决不了问题时甚至会做出难以预测的反常举动;有的孩子遇到不顺心的小事,便无心上课、做作业、吃饭,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种种现状表明,孩子的学习不光与身体和所处环境有关,更与心理有关,如何管理好自身情绪,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孩子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基础。
二、理论指引并肩成长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孩子并肩站在一起,理解、尊重孩子的内心想法,让孩子打心底接纳自己,为孩子可行的建议和方法,才能指引孩子成长,做到因材施教、立德树人。
儿童的情绪会影响学习和行为表现,当老师发现孩子在学校出现行为问题时,再关注情绪问题已晚,只能采取补救性的措施。通过在平时教育中渗透情绪管理,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表达和尊重他人的感觉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张春兴对情绪的定义:情绪是个体收到某种刺激后进而产生的一种激动状态,这种状态虽能被个体所体验,却不为其所控制。它对个体行为具有干扰或促进作用。情绪在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儿童的情绪管理教育对儿童成年后的情绪认知和情绪表达具有重要意义。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Goleman(1995)主张可将情绪管理分为情绪的评估与表达、情绪的调节和情绪的运用。其中情绪的调节即个体能采取一些措施来处理被激起的情绪,以此应对内外的情绪压力,从而维持身心平衡。[1]南京师范大学袁宗金副院长在《儿童情绪管理的意义与策略》中就指出:从儿童发展理论来看,儿童正是发展情绪觉察与管理能力的时期,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如果能够发展良好的情绪觉察与管理的能力,对日后面对更为复杂的情绪经验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此能力是发展情绪适应及情绪智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各种情绪能力的根本。良好的情绪管理从预防的观点来看,可以预防青少年犯罪、逃学、退学、低成就与心理疾病等现象的产生,同时也能改善教师行为,提高对自我、对他人、学校的正向态度,具有非常积极的功能。[2]
教育心理学家Stevenson提出“认知压力”概念来衡量学习环境中促使学生进行不同类型认知活动的积极力量。对于“认知压力”的情绪管理与家庭中亲子沟通密切相关,而家庭中常见的亲子沟通大多是围绕学业展开的。针对这一问题,池丽萍、辛自强在小学高年级段学生中做了研究调查,拟在比较优生与后进生的亲子学业沟通行为的同时,考察亲子沟通行为是否对儿童的认知或思考产生不同影响,是否带来消极的情绪压力。结果表明优生父母的指责性沟通远少于后进生父母,而方法性指导更多;在指向问题解决的沟通行为方面,优生亲子沟通中更多地表现出“儿童主导沟通”,而后进生与父母的“常规指导沟通”则较多。[3]事实表明,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受家庭亲子沟通的影响,而良好的情绪管理和沟通能力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基础。
三、因材施教立德树人
小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有自己的成长烦恼。在这样一个成长关键期,孩子很容易受到社会各种信息的诱导,如果此时没有家长及时的亲子沟通,没有老师及时的引导,便很有可能产生一个个“怒吼儿童”或“沉默儿童”。他们不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不知如何表达,遇到一点点不顺心便听不进任何劝阻,大发脾气、大打出手;抑或关闭自己的内心世界,将自己与同伴、老师隔绝,积少成多,最后像火山喷发式地做出平时难以想象的行为举动。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中,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在立德树人上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让班级、学校少一些“怒吼儿童”和“沉默儿童”,多一些能够自我情绪管理的儿童;少一些“我要发泄”,多一些“我要表达”。让孩子学会良好的情绪管理和沟通能力,这样在面对学习和生活问题时才不会逃避,而是勇敢面对,积极解决。在班级种下“情绪管理”的种子,期待美丽花开!
【参考文献】
【1】Goleman,D.Emotionalintelligence.NewYork:BantamBooks.
【2】袁宗金.儿童情绪管理的意义与策略【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1)
【3】池丽萍,辛自强.优差生亲子沟通与认知和情绪压力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概念,教师应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面对现在孩子出现受挫能力差,不会管理自身情绪,沟通能力弱,导致学习、生活中遇到一点点问题便逃避或做出反常行为,无法安心学习等现状,本文依据儿童情绪管理和沟通理论,对班上出现的一个孩子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
【关键词】
情绪管理 沟通能力 儿童 学习
一、沟通受阻情绪失控
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这是从知识、教书向育人走近了一步。学校是儿童成长的主要阵地,是实施“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如何让孩子在学校求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长的快乐?这是所有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而现实中,网络信息的横行,家长的溺爱,不同教育理念间的冲击,家校配合间的磨合等等,使孩子无形中成了“试验品”。他们在享受现代信息社会、高科技产品带来的新奇与刺激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成长烦恼”。
在网络和社会“快”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怒吼”儿童和“沉默”儿童,在学校的表现便是:同伴间出现一点小的矛盾不是语言交流,而是怒火中烧,大打出手;同伴和师生交流中,孩子更多地关注自己,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做不到耐心倾听。一旦自己的意见没有引起别人的关注便大吼大叫,甚至摔文具、拍桌子;有的孩子遇到问题便选择逃避,当逃避也解决不了问题时甚至会做出难以预测的反常举动;有的孩子遇到不顺心的小事,便无心上课、做作业、吃饭,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种种现状表明,孩子的学习不光与身体和所处环境有关,更与心理有关,如何管理好自身情绪,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孩子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基础。
二、理论指引并肩成长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孩子并肩站在一起,理解、尊重孩子的内心想法,让孩子打心底接纳自己,为孩子可行的建议和方法,才能指引孩子成长,做到因材施教、立德树人。
儿童的情绪会影响学习和行为表现,当老师发现孩子在学校出现行为问题时,再关注情绪问题已晚,只能采取补救性的措施。通过在平时教育中渗透情绪管理,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表达和尊重他人的感觉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张春兴对情绪的定义:情绪是个体收到某种刺激后进而产生的一种激动状态,这种状态虽能被个体所体验,却不为其所控制。它对个体行为具有干扰或促进作用。情绪在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儿童的情绪管理教育对儿童成年后的情绪认知和情绪表达具有重要意义。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Goleman(1995)主张可将情绪管理分为情绪的评估与表达、情绪的调节和情绪的运用。其中情绪的调节即个体能采取一些措施来处理被激起的情绪,以此应对内外的情绪压力,从而维持身心平衡。[1]南京师范大学袁宗金副院长在《儿童情绪管理的意义与策略》中就指出:从儿童发展理论来看,儿童正是发展情绪觉察与管理能力的时期,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如果能够发展良好的情绪觉察与管理的能力,对日后面对更为复杂的情绪经验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此能力是发展情绪适应及情绪智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各种情绪能力的根本。良好的情绪管理从预防的观点来看,可以预防青少年犯罪、逃学、退学、低成就与心理疾病等现象的产生,同时也能改善教师行为,提高对自我、对他人、学校的正向态度,具有非常积极的功能。[2]
教育心理学家Stevenson提出“认知压力”概念来衡量学习环境中促使学生进行不同类型认知活动的积极力量。对于“认知压力”的情绪管理与家庭中亲子沟通密切相关,而家庭中常见的亲子沟通大多是围绕学业展开的。针对这一问题,池丽萍、辛自强在小学高年级段学生中做了研究调查,拟在比较优生与后进生的亲子学业沟通行为的同时,考察亲子沟通行为是否对儿童的认知或思考产生不同影响,是否带来消极的情绪压力。结果表明优生父母的指责性沟通远少于后进生父母,而方法性指导更多;在指向问题解决的沟通行为方面,优生亲子沟通中更多地表现出“儿童主导沟通”,而后进生与父母的“常规指导沟通”则较多。[3]事实表明,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受家庭亲子沟通的影响,而良好的情绪管理和沟通能力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基础。
三、因材施教立德树人
小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有自己的成长烦恼。在这样一个成长关键期,孩子很容易受到社会各种信息的诱导,如果此时没有家长及时的亲子沟通,没有老师及时的引导,便很有可能产生一个个“怒吼儿童”或“沉默儿童”。他们不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不知如何表达,遇到一点点不顺心便听不进任何劝阻,大发脾气、大打出手;抑或关闭自己的内心世界,将自己与同伴、老师隔绝,积少成多,最后像火山喷发式地做出平时难以想象的行为举动。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中,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在立德树人上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让班级、学校少一些“怒吼儿童”和“沉默儿童”,多一些能够自我情绪管理的儿童;少一些“我要发泄”,多一些“我要表达”。让孩子学会良好的情绪管理和沟通能力,这样在面对学习和生活问题时才不会逃避,而是勇敢面对,积极解决。在班级种下“情绪管理”的种子,期待美丽花开!
【参考文献】
【1】Goleman,D.Emotionalintelligence.NewYork:BantamBooks.
【2】袁宗金.儿童情绪管理的意义与策略【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1)
【3】池丽萍,辛自强.优差生亲子沟通与认知和情绪压力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