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解题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反思
在学习新课时,学生会带着自己预习的成果、经验来到课堂,并会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就像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一课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在阳光下,身高为168厘米的小明在地面上的影长为2米,在同一时刻,测得旗杆在地面上的影长为18米,求旗杆的高度。这时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小明身高与影长的比等于旗杆高度与其影长的比相等,而得出结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你还有其他解法吗?”“你的想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吗?”像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进行反思,在经过一段时间反思后,师生可以共同去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作图,可以让学生感悟到这个问题是可以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解决的。这样的反思对学生学习中心投影也有一定的帮助。
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抓住机会,给学生适当启发,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反思,让学生学习反思。
二、在题目做错后,学会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由于学生对课本上的概念和定理掌握不是很扎实,运用上常常会有一些错误,而且学生一旦形成某个错误观念很难改正。比如说,在“三角形的判定”中经常有这样一道以填空题出现的经典题型:在△ABC中,AB=6,AC=8,D是AB上的点,AD=3,E是AC上一点,当 AE=?时,△ABC与△ADE相似。学生在解题是经常给的是一个答案:4。而学生给的答案是不完整的,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错误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先让做错题的学生说出自己的解法,就是AB对应边是AD,AC对应边是AE。班级里还有做对的学生,再让做对的学生说出他的解法,对比两种方法,让做错的学生说出自己错误的地方,这时学生会发现还有一种情况是:AB对应边是AE,AC对应边是AD,结合两种情况给出的答案才是完整的。经过这样的错题反思可以让学生在“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这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得到更深刻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在解题发生错误时要有反思的习惯。
三、引导学生学会章节反思
在一章节的内容学习完以后,要让学生的知识连成串,知识形成系统,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反思一下:这一章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与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遇到新题型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举个例子,在“图形的相似”这一章节中,课本在对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和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探索、研究中,突出了类比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与全等的情况进行类比,运用类比的方法获得新的结论,使学生感悟到探索问题时寻求探索方面的一些方法和思路;与相等的情况进行类比,说明线段和角相等,往往是说明它们分别于第三个量相等,通过“等量代换”获得所需结论。只有这样,举一反三,牵挂后连,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反思问题的习惯。
四、引导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反思
学生在知识学习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知识没有系统化、整体化。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对知识、思维方法进行反思。而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和划归,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用得最多的是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这几种思想方法,在平时教学中要渗透给学生。
如,在学习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于拓展”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解决一道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急于做下一道题,而是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不能让学生解题仅停留在经验上;反之,在每次解题后,最好对自己的思路、方法做一个评价,把思维的经验上升到规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是一个很好的反思机会。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会使学生在解题中显得更为游刃有余,所以我们教师更应该认识到要留时间让学生去反思,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让学生从“学会”想“会学”转变。因此,教师要把反思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使学生更好掌握数学知识,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浦南中学)
在学习新课时,学生会带着自己预习的成果、经验来到课堂,并会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就像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一课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在阳光下,身高为168厘米的小明在地面上的影长为2米,在同一时刻,测得旗杆在地面上的影长为18米,求旗杆的高度。这时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小明身高与影长的比等于旗杆高度与其影长的比相等,而得出结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你还有其他解法吗?”“你的想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吗?”像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进行反思,在经过一段时间反思后,师生可以共同去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作图,可以让学生感悟到这个问题是可以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解决的。这样的反思对学生学习中心投影也有一定的帮助。
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抓住机会,给学生适当启发,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反思,让学生学习反思。
二、在题目做错后,学会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由于学生对课本上的概念和定理掌握不是很扎实,运用上常常会有一些错误,而且学生一旦形成某个错误观念很难改正。比如说,在“三角形的判定”中经常有这样一道以填空题出现的经典题型:在△ABC中,AB=6,AC=8,D是AB上的点,AD=3,E是AC上一点,当 AE=?时,△ABC与△ADE相似。学生在解题是经常给的是一个答案:4。而学生给的答案是不完整的,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错误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先让做错题的学生说出自己的解法,就是AB对应边是AD,AC对应边是AE。班级里还有做对的学生,再让做对的学生说出他的解法,对比两种方法,让做错的学生说出自己错误的地方,这时学生会发现还有一种情况是:AB对应边是AE,AC对应边是AD,结合两种情况给出的答案才是完整的。经过这样的错题反思可以让学生在“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这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得到更深刻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在解题发生错误时要有反思的习惯。
三、引导学生学会章节反思
在一章节的内容学习完以后,要让学生的知识连成串,知识形成系统,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反思一下:这一章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与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遇到新题型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举个例子,在“图形的相似”这一章节中,课本在对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和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探索、研究中,突出了类比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与全等的情况进行类比,运用类比的方法获得新的结论,使学生感悟到探索问题时寻求探索方面的一些方法和思路;与相等的情况进行类比,说明线段和角相等,往往是说明它们分别于第三个量相等,通过“等量代换”获得所需结论。只有这样,举一反三,牵挂后连,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反思问题的习惯。
四、引导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反思
学生在知识学习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知识没有系统化、整体化。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对知识、思维方法进行反思。而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和划归,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用得最多的是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这几种思想方法,在平时教学中要渗透给学生。
如,在学习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于拓展”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解决一道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急于做下一道题,而是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不能让学生解题仅停留在经验上;反之,在每次解题后,最好对自己的思路、方法做一个评价,把思维的经验上升到规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是一个很好的反思机会。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会使学生在解题中显得更为游刃有余,所以我们教师更应该认识到要留时间让学生去反思,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让学生从“学会”想“会学”转变。因此,教师要把反思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使学生更好掌握数学知识,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浦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