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中职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各中职学校要充分了解“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本文通过对中职学校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结合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师队伍 建设
在学习了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后,笔者对提出的“以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机制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教师队伍数量补充和能力提高为重点,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进行深入思考,对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作了一些探析。
一、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支持问题
第一,缺少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可行性法律保障,使教师到企业实践难以顺利开展。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06年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先后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并且《意见》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重要性、实践的要求等相关工作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但是,各地方缺少后续的相关专项法规,导致学校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践缺少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难以顺利开展。
近几年中职学校生源增加较快,师资严重匮乏,教师的课时普遍增多,每周达二十节以上。于是,经常听到学校领导和教师抱怨“在职进修、实践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性较强,难以找到其他教师代课而难以进行”。《决定》和《意见》中对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时间规定为“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并没有具体要求一次性完成还是分期完成。因此,专业教师学年(学期)轮训方案的缺失,是学校的制度性缺陷。
其次,中职学校“双师型”师资的认定国家没有统一标准,各学校制定自己的认定办法,不仅在具体入选条件、程序,而且资格划分上都互不统一,同时缺乏实践经费分担和教师评价制度。中职教师一般只能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实践,休息时间几乎没有,而期间的学习费用、交通费用、食宿费用等全部由个人承担,实践期间的工资补助、课时费等完全没有,教师本来就是低收入群体,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
(二)“双师型”教师本身存在的问题
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育质量问题其实就是教师的质量问题,“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的核心就是对教师专业综合素质的衡量,其根本就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问题,这也是制约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瓶颈。
1、对“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理解有误
当前,人们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双证书”说,即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和其它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双职称”说,即取得教师系列的技术职称和其它的技术职称;三是“双素质”说,即要求具备胜任理论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素质; 四是“多素质”说,即要求具备教育家、工程师和高级熟练工人等素质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这些理解当中,都体现了要提高现有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愿望,其共同点在于将这种提高的愿望可操作化。但目前教育管理部门认定的是“双证书”和“双职称”,因为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职称是通过相关部门考试认定的,而另外两种没有统一标准,无法考证,这和实际情况不相符。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体系问题
中职学校中一部分专业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的,大学老师怎么教,就怎么教育学生,其实践与动手能力,现场教学与指导实训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远远不够;另外一部分教师是从企业转行来的,由于长期脱离企业,实践教学只能吃老本,得不到更新。另外,从企业聘用教师,按学校制度必须要有教师资格证,而教师资格证需要一定时间和精力参加考试才能取得,这也是很多企业技师不愿来学校兼职的原因。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问题。一方面,现行教师职务评定不利于专业教师。在评聘职称中,过于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及质量,导致专业课老师需花很多的时间和经历在科研上,而没有更多的机会去企业第一线实践;另一方面,到学校任、兼职的企业技师在本单位的年终考核上、评聘职称上、退休待遇上没有或很少得到补偿。
4、学校制度性缺陷。目前,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方式,大部分是借助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作为带队教师管理学生的同时随意地参观性学习,很少能够在第一线岗位上亲自实践,很难达到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实践停留在浅层次的目标水平上。由于教师到企业实践缺乏周密的计划,教师的主动、个性化参与实践方案也缺少,使教师对进企业实践缺乏目的性,很难保证实践的有效开展。
(三)来自企业的原因
在职业学校建设过程中,通过订单培养、校内产学一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各种方式,为人才培养模式搭起了崭新的平台。但是中职学校教师下企业仍是困扰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企业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没有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企业不愿接收教师实践。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认为与学校对接是经营之外的事。教师到企业实践某种程度上会干扰正常的工作秩序,降低生产率。由于缺乏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企业短期利益的损害却没有得到经济上的补偿,同时还要考虑到生产安全因素的额外成本,因此对教师培养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接收教师到企业实践。同样,因为整个社会高级技师的缺乏,导致技师抢手,企业技师没有较高的回报,也不愿到学校任教,宁可到其他企业兼职。
其次,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只是学校与企业的对接,没有政府行政命令或指导,企业不愿提供技术岗位为教师实践提供支持。在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中,教师对企业的技术研发支持与企业对教师实践岗位的提供难以形成等值交换,这也是企业不愿意接收教师到一线实践的一个原因。第三,缺乏保全机制,企业不能以职工的要求与教师签订保密协议、工作责任书等,导致企业不愿接收教师实践,特别是企业技术部门、核心部门。如教师到银行实践,只能到大堂等非资金、非账户部门,因为,在柜台实践既涉及到商业机密,又涉及资金,稍有闪失,就酿成大错,谁来负责,由于责任不清,银行和学校都不敢冒险。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针对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缺乏,本人现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谈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一)明确“双师型”教师的涵义,科学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
“双师型”教师是指一职多能,专、兼结合的教师,是在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这两者身份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有机融合的教师。既有教师任职资格,又有技术资格证书;既能教给学生学,又能指导学生做。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即能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厚的文化素养和健全的人格;二是“双师型”教师还必须具有行业职业道德、较为先进的专业知识、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能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实习、参与企业、行业的管理,带领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
由于衡量“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标准国家没有统一规定,所以学校应以政策为蓝本,结合实际情况,把完善教师的知识群和实践能力结构层次、职业道德素养作为首要的目标,分专业制定不同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及弹性评价标准。
(二)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通过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的支持及政策导向,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将中职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培养培训纳入法制化轨道,对学校、企业、社会、政府各自应承担的责任都予以明确。
中职学校还要根据自身实际,研究制定适合本校情况的规章制度,包括“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将“双师型”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地位与待遇、聘用与解雇、考核与奖惩以及引进与培养等以制度形式予以规范,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
(三)制定符合本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在制定学校标准时,着重强调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的构建,同时也注重教师的职称和从业资格证的获取,不能只为“双证”而考证。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时,需要对不同专业、不同成长过程的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科学的分析,确定培养内容,然后结合学校和专业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带着问题、任务或项目去企业实践,以提高实践的目的性。
1、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的培养与培训计划。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验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可将现有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专业实践等多种形式强化自身的理论知识,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增强专业技能,在教学中能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把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教师定期送到对应的生产部门,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能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也可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关高校进修、出国访问,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2、建立产学合作办公室,制定考核标准,全面负责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岗位落实、过程检查和结果考核等工作,规范组织实施程序,使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落到实处,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结合市场,按企业的标准,制定教学标准,编订理实一体的新教材。企业的标准,包括职业的鉴定标准在变化,课程内容也需要随时更新和调整,因此,教师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要请企业的人来参与。同时,专业教师到第一现场参观学习,亲身体会了解本专业学生需要接受什么样的知识学习,企业、单位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这两者的融合落实到专业教材的编订当中去,将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等编进教学计划,开发适合企业订单培养的校本教材,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也让专业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4、拓宽“双师型”师资引进渠道
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专职教师队伍结构,使专业课教师需具备企业技师的素质。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把兼职教师作为中职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从生产一线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能指导实践教学的人员做兼职教师,通过互补,提高中职学校“双师型”的整体素质,有计划地聘请与本校专业相关企业的、具有相关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主管、工程师、能够熟练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聘请一些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的融入不仅可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优化中职校教师队伍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把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达到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目的。
5、校企合作办学,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办学,是促使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的最佳途径,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必然要了解和掌握技术生产过程、掌握企业劳动组织过程。校内实训基地是实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场所,也是校企之间在专业建设、技术研发、职业培训等多领域合作的桥梁。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将朝着这个目标继续努力,为中职教育培养出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2006年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
[3]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
[4]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25日关注内涵发展 建设高质量职教师资队伍
[5]高利兵.2009“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作者单位:广西银行学校 广西南宁)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师队伍 建设
在学习了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后,笔者对提出的“以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机制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教师队伍数量补充和能力提高为重点,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进行深入思考,对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作了一些探析。
一、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支持问题
第一,缺少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可行性法律保障,使教师到企业实践难以顺利开展。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06年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先后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并且《意见》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重要性、实践的要求等相关工作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但是,各地方缺少后续的相关专项法规,导致学校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践缺少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难以顺利开展。
近几年中职学校生源增加较快,师资严重匮乏,教师的课时普遍增多,每周达二十节以上。于是,经常听到学校领导和教师抱怨“在职进修、实践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性较强,难以找到其他教师代课而难以进行”。《决定》和《意见》中对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时间规定为“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并没有具体要求一次性完成还是分期完成。因此,专业教师学年(学期)轮训方案的缺失,是学校的制度性缺陷。
其次,中职学校“双师型”师资的认定国家没有统一标准,各学校制定自己的认定办法,不仅在具体入选条件、程序,而且资格划分上都互不统一,同时缺乏实践经费分担和教师评价制度。中职教师一般只能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实践,休息时间几乎没有,而期间的学习费用、交通费用、食宿费用等全部由个人承担,实践期间的工资补助、课时费等完全没有,教师本来就是低收入群体,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
(二)“双师型”教师本身存在的问题
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育质量问题其实就是教师的质量问题,“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的核心就是对教师专业综合素质的衡量,其根本就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问题,这也是制约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瓶颈。
1、对“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理解有误
当前,人们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双证书”说,即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和其它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双职称”说,即取得教师系列的技术职称和其它的技术职称;三是“双素质”说,即要求具备胜任理论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素质; 四是“多素质”说,即要求具备教育家、工程师和高级熟练工人等素质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这些理解当中,都体现了要提高现有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愿望,其共同点在于将这种提高的愿望可操作化。但目前教育管理部门认定的是“双证书”和“双职称”,因为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职称是通过相关部门考试认定的,而另外两种没有统一标准,无法考证,这和实际情况不相符。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体系问题
中职学校中一部分专业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的,大学老师怎么教,就怎么教育学生,其实践与动手能力,现场教学与指导实训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远远不够;另外一部分教师是从企业转行来的,由于长期脱离企业,实践教学只能吃老本,得不到更新。另外,从企业聘用教师,按学校制度必须要有教师资格证,而教师资格证需要一定时间和精力参加考试才能取得,这也是很多企业技师不愿来学校兼职的原因。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问题。一方面,现行教师职务评定不利于专业教师。在评聘职称中,过于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及质量,导致专业课老师需花很多的时间和经历在科研上,而没有更多的机会去企业第一线实践;另一方面,到学校任、兼职的企业技师在本单位的年终考核上、评聘职称上、退休待遇上没有或很少得到补偿。
4、学校制度性缺陷。目前,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方式,大部分是借助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作为带队教师管理学生的同时随意地参观性学习,很少能够在第一线岗位上亲自实践,很难达到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实践停留在浅层次的目标水平上。由于教师到企业实践缺乏周密的计划,教师的主动、个性化参与实践方案也缺少,使教师对进企业实践缺乏目的性,很难保证实践的有效开展。
(三)来自企业的原因
在职业学校建设过程中,通过订单培养、校内产学一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各种方式,为人才培养模式搭起了崭新的平台。但是中职学校教师下企业仍是困扰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企业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没有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企业不愿接收教师实践。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认为与学校对接是经营之外的事。教师到企业实践某种程度上会干扰正常的工作秩序,降低生产率。由于缺乏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企业短期利益的损害却没有得到经济上的补偿,同时还要考虑到生产安全因素的额外成本,因此对教师培养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接收教师到企业实践。同样,因为整个社会高级技师的缺乏,导致技师抢手,企业技师没有较高的回报,也不愿到学校任教,宁可到其他企业兼职。
其次,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只是学校与企业的对接,没有政府行政命令或指导,企业不愿提供技术岗位为教师实践提供支持。在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中,教师对企业的技术研发支持与企业对教师实践岗位的提供难以形成等值交换,这也是企业不愿意接收教师到一线实践的一个原因。第三,缺乏保全机制,企业不能以职工的要求与教师签订保密协议、工作责任书等,导致企业不愿接收教师实践,特别是企业技术部门、核心部门。如教师到银行实践,只能到大堂等非资金、非账户部门,因为,在柜台实践既涉及到商业机密,又涉及资金,稍有闪失,就酿成大错,谁来负责,由于责任不清,银行和学校都不敢冒险。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针对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缺乏,本人现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谈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一)明确“双师型”教师的涵义,科学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
“双师型”教师是指一职多能,专、兼结合的教师,是在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这两者身份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有机融合的教师。既有教师任职资格,又有技术资格证书;既能教给学生学,又能指导学生做。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即能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厚的文化素养和健全的人格;二是“双师型”教师还必须具有行业职业道德、较为先进的专业知识、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能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实习、参与企业、行业的管理,带领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
由于衡量“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标准国家没有统一规定,所以学校应以政策为蓝本,结合实际情况,把完善教师的知识群和实践能力结构层次、职业道德素养作为首要的目标,分专业制定不同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及弹性评价标准。
(二)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通过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的支持及政策导向,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将中职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培养培训纳入法制化轨道,对学校、企业、社会、政府各自应承担的责任都予以明确。
中职学校还要根据自身实际,研究制定适合本校情况的规章制度,包括“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将“双师型”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地位与待遇、聘用与解雇、考核与奖惩以及引进与培养等以制度形式予以规范,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
(三)制定符合本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在制定学校标准时,着重强调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的构建,同时也注重教师的职称和从业资格证的获取,不能只为“双证”而考证。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时,需要对不同专业、不同成长过程的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科学的分析,确定培养内容,然后结合学校和专业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带着问题、任务或项目去企业实践,以提高实践的目的性。
1、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的培养与培训计划。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验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可将现有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专业实践等多种形式强化自身的理论知识,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增强专业技能,在教学中能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把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教师定期送到对应的生产部门,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能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也可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关高校进修、出国访问,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2、建立产学合作办公室,制定考核标准,全面负责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岗位落实、过程检查和结果考核等工作,规范组织实施程序,使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落到实处,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结合市场,按企业的标准,制定教学标准,编订理实一体的新教材。企业的标准,包括职业的鉴定标准在变化,课程内容也需要随时更新和调整,因此,教师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要请企业的人来参与。同时,专业教师到第一现场参观学习,亲身体会了解本专业学生需要接受什么样的知识学习,企业、单位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这两者的融合落实到专业教材的编订当中去,将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等编进教学计划,开发适合企业订单培养的校本教材,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也让专业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4、拓宽“双师型”师资引进渠道
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专职教师队伍结构,使专业课教师需具备企业技师的素质。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把兼职教师作为中职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从生产一线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能指导实践教学的人员做兼职教师,通过互补,提高中职学校“双师型”的整体素质,有计划地聘请与本校专业相关企业的、具有相关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主管、工程师、能够熟练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聘请一些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的融入不仅可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优化中职校教师队伍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把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达到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目的。
5、校企合作办学,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办学,是促使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的最佳途径,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必然要了解和掌握技术生产过程、掌握企业劳动组织过程。校内实训基地是实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场所,也是校企之间在专业建设、技术研发、职业培训等多领域合作的桥梁。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将朝着这个目标继续努力,为中职教育培养出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2006年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
[3]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
[4]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25日关注内涵发展 建设高质量职教师资队伍
[5]高利兵.2009“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作者单位:广西银行学校 广西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