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的老实人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nd_5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他“出演”的许多场合,主人会在他座位边搁一杯酽茶,他唱几句,然后在锣鼓伴奏的间隙喝一口,态度悠闲而庄重
  
  那种风味,那种气息,一点一点被时间和日光漂白了,可我明白,它其实还在心灵深处不为人知的一隅,异常固执地盘旋
  
  姨夫唱起歌来有板有眼。我的词汇是贫乏的,找不到恰当的话语来形容,我觉得那好比是,一个人不断登山,一鼓作气爬到山顶,然后向下望的那种壮观、那种雄心万丈。
  后来觉得,他的歌韵是近似于蒋大为的。那时候村上放电影时,也放过蒋大为的《啊,牡丹》,可姨夫哪里知道什么蒋大为呢?他只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庄户人,村里红白喜事的场面,大家你一段我一折,把事情衬得热闹隆重。
  我们这里地处陕南,没有人会唱秦腔,更不知京剧为何物,这里只唱世代流传的花鼓子和孝歌。我没听过姨夫唱孝歌,他的拿手戏是花鼓子。现在,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他就是我们那个年月那个地方的花鼓子王,在我们村里歌人中的地位,是非常“天王”的。
  姨夫最适合唱中高音。起来,起来,一直上,上到顶了,然后酣畅淋漓地抒情一番,那种感觉,就像一个人爬山,每一脚每一步都走得实实在在,能听得到回声。
  当时村上唯一的一台录音机放在村支书家,是集体的财产,用来录了许多村里唱家子的唱段。然后,逢到年三十之类的节庆,或者支书高兴了,他就拿出录音机来,在广播里放上一阵子。我就听过姨夫的“盗版”唱段——广播里呜呜啦啦听不清,就像现在的盗版。
  那时我还很小,而姨夫总有五六十岁了。我记得在他“出演”的许多场合,主人会特意在他座位边搁一杯酽茶,他唱几句,然后在锣鼓伴奏的间隙里喝一口,态度悠闲而庄重。
  那该还是姨夫的盛年吧。那时他身体好,家里旺,三个儿子一表人材,又能说会道,在村里算是“头面人物”。他们大概都有些音乐天分,虽然并不擅于唱,但有两个爱吹笛子,还会喇叭,后来成了吹鼓手,但凡村里有婚丧嫁娶总少不了他们,能拿红包,且受人看重。
  我外婆生养了7个子女,那是兵慌马乱的年代,只活下来两个,就是我母亲和我姨。我姨是老大,母亲是倒数第二个,两人相差20岁。我姨后来就嫁给了根正苗红的姨夫,他在解放前是给人放牛的,穷苦出身。
  姨夫是个公认的老好人,大概一生都没伤过谁。土地包产到户之前,他一直是村里二队的生产队长,一干就是几十年。社员们和他都挺好,闲了爱去他家窜门拉家常。倒是我,虽然和他在一个村,但平时去得比较少,因为不大顺路。
  我听说过姨夫年轻时打猎的事。
  和我闲谈的人忍不住好笑,他说姨夫是很胆小的,打猎只能是配角。一次他们三四人在山上打猎,那时竟然有豹子。我姨夫手执一柄钢叉,他们几个在上面追逐,豹子往下逃时经过姨夫,姨夫哪里记得用什么钢叉呢?他一个鹞子翻身滚倒在了地上,口吐白沫,吓得晕了过去。
  同伴们把姨夫抬回来,姨夫醒来后脸色讪讪的,问,豹子呢?同伴们说,大队长,好厉害呀——豹子早被你吓跑了!
  这是我小时候听到的掌故,几十年过去了,不用说豹子,山上连野鸡也见不到了。姨夫的打猎故事,当然也无从查考和证明。
  姨夫活了78岁。他的身体一直不错,我姨去世后,他又单独活了七八年。那时他的三个儿子早就“另立山头”,从家里搬了出去,他没和任何一个住在一起。儿子们自顾自生活,没有多余的精力,或者说,没有拿出多余的精力照顾他。姨夫一人在老屋饮食起居,孤孤寂寂。
  后来,大概觉得姨夫年纪大了,儿子们就在村大队部的楼上租了间房,让他住在那里。两个儿子就住在村里的街上,离得很近,来去方便。那里人来人往热闹些,姨夫可以和许多年纪、境况相似的老头谈谈天。
  这样的安排并没有多大用处,实际上我姨去世后,姨夫就仿佛失去了精神支撑,习惯不了一个人的形单影只。年龄一大身体自然不如从前,那次他不小心跌了一跤,躺了半个月才起来,行走蹒跚,像中了风。
  几年之前的腊月,我回家过年,听母亲说姨夫去世了,死后丧事办得非常热闹,儿子们给烧了灵屋,请道士做道场。母亲叹惜说,活着没享什么福,死后瞎热闹一场!
  是啊,姨夫一生紧紧巴巴过日子,因为家底薄、负担重。他当了几十年队长,却没有谋过什么私利。大表哥背后曾说,我大这人……一辈子老实!言外之意,是怨姨夫太实在了,没有给家里带来什么好处。
  几年后,我哥在北方一座城市游荡,组织了一个乐队,成了音乐人。回家后,偶然听到村上录下的那些姨夫的歌带,他说,好,姨夫唱歌很有天赋!合节奏,合韵律,要是现在他唱流行歌,说不定能红起来,会是百万富翁呢!
  想起姨夫,忍不住很伤心,他的声音在我耳边可以无数次重现。那种风味,那种气息,一点一点在记忆中被时间和日光漂白,光和影淡了,虚无飘渺了,可我明白,它其实还在心灵深处不为人知的一隅,异常固执地盘旋……不知所终。
其他文献
无论“以物代药”、还是“以械代疗”,背后都是医院在“提成机制”支撑下的弄虚作假行为,这种欺诈性的医疗服务是医改走上歧途的重要原因。  医改是在医药事实上分家、药品使用监管失控、假劣医疗器械泛滥的前提下起步的,最终在医院内形成了畸形的运行机制,并导致绝大多数人看不起病,同时使医患矛盾日益复杂尖锐。在这个过程当中,夹杂着大量的刑事犯罪,可是,因为这些犯罪发生在医院,发生在医改进行的过程中,所以从来没有
纪念和缅怀汪道涵先生的文章不知凡几,不约而同都将他尊称为智者,儒者,哲人。在台湾享有的盛誉,接近当年的周恩来。  汪道涵首先是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但几乎所有海外的舆论和人士,对这一点都忽略了。他们或者以为,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怎么可以是那么的温和,儒雅,宽厚包容,气度非凡,而且彬彬有礼,尤其他是那么能够换位思考地理解人,体谅人,他真的是一位很有“听德”的人。  很少有人被誉为有“听德”,这是
《李光耀观天下》  [新加坡]李光耀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年12月出版  李光耀一生密切地参与国际事务。在本书中,他凭借其丰富经验和深刻洞察力,对今天世界的形势和20年后世界可能展现的面貌提出看法。在横跨美国、中国、亚洲和欧洲的广博叙述中,他剖析了它们的社会、探究其人民的心理,并提出了有关这些国家未来的结论。李光耀在书中表达的坦率且往往令人惊讶的观点,使本书成为一本新鲜生动又引人入胜
王世仁说,胡同是我保卫的,不信你去看,都在书里。另外,拆也不是我拆的,是政府拆迁办干的。  古建专家王世仁像硬币的正反两面。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他调查、记录了北京胡同的生存状态,把它们记录在纸上,著作等身。另一方面,他却在古城拆迁规划中,签字同意。他说他了解胡同里老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何以解忧,唯有拆迁。  一位立场中立的人評价王世仁说,第一他是专家,跟政府合作非常紧密的专家。
这又是一代人了。  这群年轻的生命不停地穿梭在张元的工作室内,叽叽喳喳,来来往往。而他们的头儿张元,正在楼上的另一间屋子里,端着威雀威士忌,自斟自饮。  “我好久没见姜文了。还没看过他的这部新片呢。”扬起脖子灌了一口酒,张元有点晕晕然。    我没觉得姜文霸气    人物周刊:《绿茶》之后,就没见你和姜文再合作了,有过新的意向吗?  张元:拍完《绿茶》后,我只拍了一部电影。加上他作了导演以后,手上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数的贤君。  文帝在一方面可说是宽仁长者,在另一方面却是有相当的作为。在文帝的初年,一般将相挟着“拥戴”之功是不便处置的,但文帝轻轻地安置下去,两年之中将京师的军队南北军尽归到他的心腹宋昌手中,并罢周勃就国,从此皇权便巩固了。他自奉甚俭,平时穿着是墨色的厚帛,并无文绣;他所幸爱的夫人,衣不拖到地上;曾经拟作一个露台,匠人估计要用一百斤金子,他说要合中等人户的十家产业,便停止
一  一位經验丰富的牧羊人告诉我:“一群羊中,我只需注意走在最前面和最后面的那两只。只有它们与别的羊不一样,只要管好了它们,就能管好一群羊。”  一位优秀的企业家告诉我:“管好一个企业、一个团队,我只要管好两个10%就行了,一个是那10%最优秀的员工,另一个是那10%最捣蛋的员工,只要管好了他们,就能管好企业里所有的员工。”听后,我惊讶不已:原来,牧羊和管理竟有如此异曲同工之妙!二  听一知名企业
“痛彻心扉的教训,迫使我们要搞清楚事情的起因,让我们不憎恨纳粹极权,不承认历史,不记取教训,怎么可能?”    我认识塞摩老人是通过了一连串中间人的,否则我根本不可能在德国中部的这个小山村中找到他。  被塞摩领导过的这个小山村有一个毫无诗意的名字——老村(Altendorf)。塞摩的家是个大院,就坐落在山沟的最东头。  大门虚掩,一推就开,接着院里就传来一片狗叫声。在3只大狗的簇拥下,一个拄着拐棍
这个一家五口有四个患艾滋病、妻子已去世的汉子,他的遭遇,他的坚持,已成为河南文楼村的一个象征  电话刚一接通,马深义就有些迫不及待地问:喂,你啥时候再过来一趟?  前几天,记者专程去文楼村里找他,他不在家。邻居说,马深义进城了,现在买了个机动三轮,像是做起生意了。  “进城办事,没做啥生意。”马深义说,问他办啥事,他说“私事私事”,就再不说了。   2005年,对于马深义(河南文楼村人,在卖血过程
2007年8月23日,上证指数开盘直接毫无悬念地冲过了5000点。这是中国股市成立近18年来沪指首次跨越5000点这一整数关口。而就在前一天,央行宣布本年度第四次加息—但这丝毫无碍那些跃跃欲试把钱放在银行里的人。种种迹象都在昭示着一个个人投资理财时代正蔚然大观。本刊就此话题专访了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    中国已经进入个人理财时代    人物周刊:如何看待国内理财市场近年来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