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战北极图

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g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刺骨的寒冷,这片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地区大部分被北冰洋占据,海面上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对于生命而言,北极是一片很难被征服的禁区,但就是在这片禁区中,美俄两国展开了一场暗战,而且这场暗战有愈演愈烈之势。
  举足轻重的北极
  为什么俄罗斯会为了北极特意建立一个战略司令部?这与北极巨大的经济、军事及政治价值是分不开的。
  从经济角度看,看似荒凉的北极蕴藏着大量的自然资源。据估计,在海底的地层深处储藏着全球13%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气,此外还有铁矿石、煤炭等矿产资源。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圈内冰盖融化,海平面面积扩大,为开采海底资源提供了可能。冰层面积缩小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北极航线成为可能,船只可以穿过北极往来于亚洲、欧洲、北美洲之间,比传统的路线缩短了上千千米,省力省时又省钱。2011年9月,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京在国际北极论坛上曾说过,“我们想把北方航线变成一个具有全球重要性的交通运输路线。”紧贴俄罗斯海岸线的北方航线是如今北极地区最繁忙的船运航线。北极圈内航运规模的扩大,可以有效带动沿途经济的发展,周边的港口及造船业都会因此获得发展。
  从军事角度看,北极对于美俄双方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地图上看似遥远的两个国家,如果经过北极,距离一下子变得很近。如果想要直接打击对方国土,在北极圈内发射导弹的距离最近,给对手留出的反应时间也最短。正因为意识到这一点,美国从很早就开始在阿拉斯加部署重兵并修建军事基地。目前在阿拉斯加有美军最强大的远程预警雷达,有已经投入使用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发射平台,还有最先进的F-22隐身战斗机。相对于美国,俄罗斯在北极圈内拥有更加广阔的领土,而俄军对这些领土缺乏有效的探测、预警及拦截能力,其加大在这一地区的军事投入是迫在眉睫的。
  冷战时期的冰下对抗
  美俄两国在北极的明争暗斗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冷战拉开了序幕。1949年8月29日,苏联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随着苏联发展远程战略轰炸机,其已具备了从北极方向对美国本土实施核打击的能力。面对高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美国政府于1954年宣布冷战已到达北极圈。为了预防苏联可能发动的核攻击,美国政府斥资数十亿美元,招募了2万多人在北极圈内建立了一个横跨阿拉斯加、加拿大及格陵兰岛的巨大早期预警系统。除了陆地,美苏两国甚至在漂浮的冰山上建立了监听站,对对方的无线电军事通信进行监听。
  北极争霸不仅仅是在天空和海面,更多时候是在冰层之下。北极的冰盖之下是潜艇最安全的藏身地,由于这层厚厚冰盖的存在,飞机和卫星无法从空中发现潜艇,舰船上的声呐也没法从水下探测到潜艇的踪迹。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诞生,这艘美国潜艇向北航行并于1958年8月达到北极点。鹦鹉螺号到达北极点4个月之后,苏联的第一艘核潜艇K-3号正式服役。经过多次尝试,K-3号最终于1962年到达北极点,自此,北极冰盖之下变成了美苏两国核潜艇较量的舞台。
  起初,美苏两国的核潜艇在北极主要执行侦察和监听任务,但是当具有洲际导弹发射能力的战略核潜艇出现后,这些水下幽灵摇身一变成为重要的战略核打击力量。战略核潜艇会从水下发射载有核弹头的洲际导弹,对敌人发起攻击。美苏两国的核潜艇展开了无休止的跟踪与反跟踪,它们有时候还会意外地“亲密接触”。1961年4月12日,苏联的K-19号在巴伦支海差点与美国的鹦鹉螺号相撞;1969年11月14日,K-19号在科拉半岛附近与美国的小鲨鱼号相撞;1970年6月24日,苏联的K-108号在鄂霍次克海与美国隆头鱼号相撞。除了这三次核潜艇相撞事件,美苏两国的核潜艇在北冰洋的海面下还进行了无数次较量。
  合作与对抗并存的新时期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这个曾经的北方巨人轰然倒下。在苏联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领土和武装力量,但由于经济下滑等原因,国家实力严重衰落。俄罗斯不得不进行全面的战略收缩,其中就包括从位于北极周边沿海和岛屿上的军事基地中撤离。苏联潜艇部队也在这场大变革中遭受了沉重打击,苏联解体时拥有超过250艘核潜艇,而今天的俄罗斯海军仅剩下40艘核潜艇,其中还有许多处于封存状态。
  战略收缩的同时,俄罗斯也开始加强与北极周边国家的合作。1996年,北极理事会成立,这个组织包括了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芬兰、冰岛、丹麦、瑞典及挪威这8个国家。通过签订政府间合作协议,俄罗斯与邻国开展了预警、防灾及紧急情况处理等方面的合作。通过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俄罗斯正在努力改善与北极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在尊重国际法的基础上用外交手段解决分歧和争端,共同开发北极的自然资源并保护北极的生态环境。
  俄罗斯摆出了合作的姿态,但美国并不打算停止对抗。除了与盟国合作,美国还从东面和西面对俄罗斯形成战略合围,不断加强在北极圈内的兵力部署,还派出大量核潜艇对俄罗斯进行监视和威慑。1992年2月,美国巴吞鲁日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与俄罗斯的K-276号核潜艇相撞。1993年3月,美国格瑞林号在巴伦支海与俄罗斯的K-470号相撞。在合作发展的大环境下,美俄两国围绕北极的明争暗斗没有减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俄罗斯重返北极
  2007年8月2日,俄罗斯北极考察团在北极点附近放下两艘深海探测潜水艇,潜水艇下潜4261米抵达海底。驾驶人员将一面1米高的钛合金俄罗斯国旗插在海底,此举向世界展示了俄罗斯开发和探测北极的能力,同时也在证明北极附近海域属于俄罗斯的领土范围。
  北极点插旗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表明俄罗斯开始将注意力投向北极,计划向北突围并直接威胁美国本土。俄罗斯在北极地区有长达6200千米的海岸线,如此辽阔的疆域却长期无法得到全面监控,其中很多地区甚至是雷达盲区。面对北方天空洞开的局面,俄罗斯开始在北极地区新建雷达站,仅在2014年就有5座雷达站建成。同时,俄军计划在北极地区部署海鹰-10无人机,在北方海岸地区执行远距离侦察监视任务,同时为船只提供导航服务。
  其实在新建雷达站和部署无人机之前的2012年,俄罗斯国防部决定在新地群岛的机场部署米格-31截击机。米格-31别名“捕狐犬”,该机是俄罗斯目前装备的最先进的高空高速国土防空远程截击机,能在28000米的高空以近3倍音速的高速飞行,其机头上的雷达能探测200千米外的目标,机身机翼上可挂载8枚空对空导弹。
  为了保持作战能力,俄罗斯从来没有停止在北方海域的训练和演习。2006年6月30日,俄罗斯核潜艇叶卡捷琳堡号在巴伦支海的水下发射了一枚RSM-54型洲际弹道导弹,这枚导弹在30分钟的飞行后准确命中了6000千米外的目标。2014年9月10日,属于最新型“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的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同样在巴伦支海域发射了一枚洲际导弹,该导弹准确命中了勘察加半岛上的目标。而在2014年8月,俄罗斯海军在巴伦支海的海面下发现了一艘不明身份的潜艇。得到消息后,俄军的反潜舰艇和反潜机立即出动,将这艘很可能属于“弗吉尼亚”级的美国核潜艇驱离。
  俄罗斯北极战略司令部成立之后,俄军重新部署在新地岛、新西伯利亚群岛、弗兰格尔岛、施密特海角等地的军事基地,计划在北极地区建设13个机场和10个雷达站。未来,俄罗斯将建设能够覆盖整个北极地区的雷达侦察网络,并驻扎联合战略作战部队,强大的武装力量将保证其在北极能源资源开发和运输领域的竞争中占领优势地位。正如普京所说:“北极的归属不是靠法律条文,而是靠控制能力。”
  在未来,俄罗斯与美国及其他北极圈内邻国的竞争将不断加剧,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的军事分析家保罗·毕佛点评道:“如果从领空侵略或是入侵领土的层面来说,冷战是已经结束了,但是在北冰洋海面下,冷战仍在继续……”
其他文献
它6岁,漂亮,有褐色的鬃毛、黑色的眼睛和健康的牙齿。我一眼就相中了它,把它买了下来。它叫“超人”,是我养的第一匹马。对于驯马我一无所知,后来我才知道,买下一匹未经训练的小马就像买了一件未完工的家具。我只好请来了驯马师。  驯马师明确表示,他只需两个月就能交给我一匹驯顺的马。听起来不错。他建议:“别来看它,过一个月你再来,准能看出变化。要是你天天来,我就没法训练了。”我当然遵命。  一个月后我果然看
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我在一次重要职位的竞选中,输给了公司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毕业生。  那个新应聘的毕业生各方面并不十分出众,她之所以能够击败我,原因或许只有一个:她的父亲是公司的一个重要客户。  这种理由显然难以让人服气。回到家后,我气呼呼地把这件事说给父亲听。父亲静静地听着,默默地吸着烟。我讲完了,他才站起身,抄起门后的锄刀,对我说:“走,跟我铲豆子去!”  父亲在村南的岗上垦出了一片荒地,种上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纪录片《什刹海上的野鸭岛》的拍摄经过,详细总结了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重点分析了纪录片拍摄工作中细节捕捉、气氛营造、资料收集等一系列重要的环节,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篇来自工作实践一线的创作手记,对于其他纪录片同行有着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什刹海 野鸭岛 纪录片 外宣奖    2004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在北京什刹海上有一个人工野鸭岛,建造
●一个保证——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变化,在2003年颁布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内监督的实践探索及时转化为制度成果,实现了党内监督制度的与时俱进。《条例》聚焦党内监督存在的薄
被中国人玩了几千年的奇石再次被赋予了更瑰丽的文化色彩与风水功能。    高僧讲经,现场出现石点头的奇迹,那是佛家弘法希望出现的最高境界。而今天,顽石正在中国大地上频频点头。这块石头,并非感动于佛家的弘言大义,而是在收藏热的情景下,它的艺术价值与经济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现”。30年来,凡是有河、有沙漠的地方,都出现了奇石收藏热,除了中国传统的四大奇石外,古人从来不玩的风化石与水冲石都出现在市场上,并
大家都是有工作的人。所以到了周末,如果没有什么事,几个人就会约在一起吃个饭。虽说谁埋单都一样,但整体上看来还是轮流埋单,坚决不搞AA制。  因为是规律性的饭局,过于频繁,各自的生活也不会在短短的一周内发生什么变化,所以他们并没有什么可聊的,话题往往处于蹈虚之中。比如一直在追的美剧、最近上映的烂片、刚刚发生的一些诡异好玩的新闻事件,乃至他们赶赴饭局之前的所见所闻。  “如果不是他拦着,”王婷婷指着身
【摘要】根据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论,价值和剩余价值是劳动力创造的。但在现行会计报表体系中,却既没有反映价值创造过程的报表,也没有反映劳动力价值的一席之地。本文通过构建“资本会计论”框架,建立资本与价值创造过程的联系,进而确立人力资源会计的逻辑位置,以弥补财务会计这一先天性缺失。    一、“资本会计论”框架构建    根据早期的《簿记论》(帕乔利,意大利.1494),会计的核算对象是资本,从此奠定了
1939年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毛泽东在延安发出号召:“要学习大革命时代牺牲了的模范妇女领袖、女共产党员向警予,她为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1895年出生在湘西溆水河畔一个商人家庭。8岁时,她进入由大哥与他人合办的新式小学读书,在当地开了女子入校读书之先声。1912年,她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后转入周南女校。在此期间,她改名向警予,以示对
【摘要】本文主要概括了电视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探讨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将两者扬长避短、充分融合,使之发挥更强大、更积极、更鲜明的传播效果的问题,为电视新闻改革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时政新闻 民生新闻 电视新闻改革    前言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一个公开、客观、健康的社会话语环境,而这样一个话语环境的建立需要政府、媒体和公众三方共同的不懈努力
当前,由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基础薄弱、观念落后等原因,农村文化建设明显滞后。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逐渐开放,其对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将不断增大。因而,应以提倡核心价值观、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设乡风文明的新农村为目标,全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一、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加大对农村文化的重视和投入    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要依靠人才,因而十七大报告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