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一个动态的生成系统,是老师的预设转化成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方法生成的主阵地。当预设与生成不一致时,如何利用教师的教育机智,捕捉课堂生成过程的“意外”,引领学生对知识、能力、方法甚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可用性资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预设 课堂 动态生成 思维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更是一种“体验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这样,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因此,生成性的教育特点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把“弹性预设”作为课堂动态生成的“奠基石”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动态生成”并不否定“教学预设”的重要性。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新课堂,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教学预设要更多地注入学习设计的内涵,这样的设计应是“弹性设计”。即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的空间,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预设,从而让弹性预设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奠基石”。
1.备课应备“可能”。在备教材、备方法、备学生、备媒体的四大备课要素中,教材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方法选择、媒体使用是可以预设的,而学生是动态的,有差异的。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熟悉时代精神和学生心理,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无论是教学环节的预设、课堂组织方式的确定,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尽可能地多把学生考虑在内,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也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将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假设,并预设应对方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2.备课应备“轮廓”。过去,我们备课过多考虑教师是怎么教的,备教师的过渡语言、课堂提问、启发引导以及练习设计等。课堂的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显得非常严密。而实施新课程,备课关键在于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师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课堂环节上。为此,我们在备课时,只要备环节的安排、活动的组织等大体轮廓,而不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要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3.备课要备活动“空间”。在备课时,应更多地考虑课堂实际情况,留有师生灵活操作和活动的空间,强调从思路上整体把握;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语言表达,克服程式化设计,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使“交流互动”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催化剂”
教学即交流,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更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催化剂”。
例如在教学《力与运动的关系》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站在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上的乘客和汽车保持相对静止,它在水平方向受力吗?”这时教室里可热闹了,有的认为受力(多数),有的认为不受力(少数),面对这种僵持不下的局面,同学们用求助的眼光看着我,希望我作出“公平”的判决。我没有马上作出判断,而是说:|既然如此,你们能否说出各自的理由,让对方信服呢?”由于两方开始辩论:
受力方:“如果乘客不受力,那么他为什么会随着汽車运动呢?比如我们要使课桌移动就必须用力推它”。
不受力方:“牛顿第一定律说明:物体不受力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作匀速直线运动。乘客和汽车是相对静止的,说明他也和汽车在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
受力方:“那又凭什么说它不受力呢?”
不受力方:“竖直方向受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这里说的是水平方向,假如他受水平方向的一个力,这个力应该是谁施加的?”
受力方:“应该是车面”。
不受力方:“那么能找到一个与之平衡的力吗?”
受力方慢慢地底气不足:“找不到”。
不受力方气势更甚:“那么此时受到的就是非平衡力,你说他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吗?”
受力方小声地说:“不能”。
不受力方:“既然如此,所以水平方向不受力。”
学生们在争论比较中发现真理,比老师直接评判效果好得多。
三、让“耐心等待”变成课堂生成的“酝酿坛”
等待是一种耐心,更是一种艺术。如在讲“物态变化”时,有学生会提出“放进冰箱的蔬菜过几天为什么会变干?”老师可适当引导,让学生进行讨论,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思考,我们应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学生在得出答案后,可再问:“这样一个过程中你
们还能提出多少有关物理的问题?”学生经过交流和讨论,会提出“冰箱中的泼水蒸气到哪里去了?”“冰箱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冰箱中一共有哪些物态变化?”“从冰箱中拿出的水果为什么一会儿会变湿?”等问题。这样引导学生对生活中身边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其中
奥秘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提出问题,一定要“耐心等待”,千万不能为了赶进度而草率告诉结论,因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比最终答案更重要。
总之,课堂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正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件事,善于开发、利用。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也许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却需要练就天才的眼睛。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只要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珍惜课堂生成资源,用好课堂生成资源,那么就可以充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学研究,1997(9).
[3]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理论与实践.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戴埠初级中学
关键词:预设 课堂 动态生成 思维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更是一种“体验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这样,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因此,生成性的教育特点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把“弹性预设”作为课堂动态生成的“奠基石”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动态生成”并不否定“教学预设”的重要性。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新课堂,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教学预设要更多地注入学习设计的内涵,这样的设计应是“弹性设计”。即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的空间,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预设,从而让弹性预设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奠基石”。
1.备课应备“可能”。在备教材、备方法、备学生、备媒体的四大备课要素中,教材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方法选择、媒体使用是可以预设的,而学生是动态的,有差异的。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熟悉时代精神和学生心理,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无论是教学环节的预设、课堂组织方式的确定,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尽可能地多把学生考虑在内,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也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将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假设,并预设应对方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2.备课应备“轮廓”。过去,我们备课过多考虑教师是怎么教的,备教师的过渡语言、课堂提问、启发引导以及练习设计等。课堂的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显得非常严密。而实施新课程,备课关键在于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师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课堂环节上。为此,我们在备课时,只要备环节的安排、活动的组织等大体轮廓,而不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要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3.备课要备活动“空间”。在备课时,应更多地考虑课堂实际情况,留有师生灵活操作和活动的空间,强调从思路上整体把握;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语言表达,克服程式化设计,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使“交流互动”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催化剂”
教学即交流,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更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催化剂”。
例如在教学《力与运动的关系》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站在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上的乘客和汽车保持相对静止,它在水平方向受力吗?”这时教室里可热闹了,有的认为受力(多数),有的认为不受力(少数),面对这种僵持不下的局面,同学们用求助的眼光看着我,希望我作出“公平”的判决。我没有马上作出判断,而是说:|既然如此,你们能否说出各自的理由,让对方信服呢?”由于两方开始辩论:
受力方:“如果乘客不受力,那么他为什么会随着汽車运动呢?比如我们要使课桌移动就必须用力推它”。
不受力方:“牛顿第一定律说明:物体不受力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作匀速直线运动。乘客和汽车是相对静止的,说明他也和汽车在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
受力方:“那又凭什么说它不受力呢?”
不受力方:“竖直方向受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这里说的是水平方向,假如他受水平方向的一个力,这个力应该是谁施加的?”
受力方:“应该是车面”。
不受力方:“那么能找到一个与之平衡的力吗?”
受力方慢慢地底气不足:“找不到”。
不受力方气势更甚:“那么此时受到的就是非平衡力,你说他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吗?”
受力方小声地说:“不能”。
不受力方:“既然如此,所以水平方向不受力。”
学生们在争论比较中发现真理,比老师直接评判效果好得多。
三、让“耐心等待”变成课堂生成的“酝酿坛”
等待是一种耐心,更是一种艺术。如在讲“物态变化”时,有学生会提出“放进冰箱的蔬菜过几天为什么会变干?”老师可适当引导,让学生进行讨论,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思考,我们应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学生在得出答案后,可再问:“这样一个过程中你
们还能提出多少有关物理的问题?”学生经过交流和讨论,会提出“冰箱中的泼水蒸气到哪里去了?”“冰箱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冰箱中一共有哪些物态变化?”“从冰箱中拿出的水果为什么一会儿会变湿?”等问题。这样引导学生对生活中身边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其中
奥秘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提出问题,一定要“耐心等待”,千万不能为了赶进度而草率告诉结论,因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比最终答案更重要。
总之,课堂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正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件事,善于开发、利用。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也许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却需要练就天才的眼睛。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只要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珍惜课堂生成资源,用好课堂生成资源,那么就可以充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学研究,1997(9).
[3]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理论与实践.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戴埠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