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把握文章的言语形式引导学生对文本内涵进行解读,能够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认识,进而在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提供相应的保障。本文从言语形式入手,对借助言语形式品味文本内涵的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提供相应的参照。
关键词:言语形式;文本内涵;语文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教师对教材中的文本内涵进行解读,会涉及到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方面的内容,此时言语内容具体指文本中的语言在特定的文本中所要传达的思想,而言语形式则是指语言在特定的文本中所表现出的形式,前者更为关注文本所要阐述的思想,后者则将表现文本内容的多样化方式作为关注点。换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师解读教材文本的过程中,言语形式是关键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然而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在积极引入新教学理念,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突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都希望能够有效促进语文文本解读课程的高效开展。但是多种教学模式的引入导致教学噱头不断增多,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置到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应用方面,对文本解读教学本身则相对忽视,特别是由于教师不注重文本解读过程中对言语形式进行研究和分析,最终造成言语形式在辅助文本解读方面的作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教学质量也不够理想,不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入分析和感悟。
基于此,我认为在深入探索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对言语形式的应用来探索更为科学的文本解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和品味文本,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加强对言语形式的理解和把握,只有保证言语形式理解的全面性,促进言语形式辅助教学作用的发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才会更加深刻。而理解和把握言语形式我想可以从言语形式矛盾点、炼字点和重复点入手,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言语形式的辅助作用,对文本内涵形成深入的理解。
一、从言语形式的矛盾点入手,把握文本矛盾
在文学理论中矛盾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具体表现为生活和文本、文本和文本存在的矛盾之处。著名的文学批评专家布鲁克斯在研究中明确指出:在文学品读中,矛盾具体指表面上荒谬但是实际上却更显真实的陈述。在此处,荒谬和真实两个不同的点形成了悖论的基础,能够辅助人们在文本品读过程中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初中语文文本品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全面把握言语形式矛盾点的基础上,引入矛盾还原法,将实际生活中原生的状态和文本中的形象差异进行有效的解释,进而形成特定的矛盾,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的理解文本内容,对文本中的想象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把握内在矛盾,提高文本解读效果。具体来说,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文本内容,发现文本中言语形式形式的矛盾点,进而深入分析和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取得相应的学习效果。
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分析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与朱元思书》文本内涵的过程中,就借助言语形式分析,引导学生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进行解读。这句话表面上看并没有任何奇特之处,但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就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言语形式矛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是说那些为了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心情会逐渐平静;“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则是说那些整天忙于经纶世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景色,就会流连忘返。而此处“作者”并不是“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那么他如何能得知其他两种人的思想呢?很显然,作者在此处以己度人,从自身衍射不同的群体,将自身在山谷中产生的感受加诸到“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身上,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本人对平静心灵和归隐山谷的向往和追求,对天下追求功名利禄、经纶世务之人能够静心享受生活的美好期盼。這样,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中的矛盾关键点,发现文本的矛盾,并通过剖析矛盾寻求矛盾的和谐统一,不仅能够从表层上对文本内容形成系统的认识,还能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感受作者的匠心独运,进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从言语形式的重复点入手,掌握文本关键点
在文学解读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文本中所涉及到的重复言语形式不少,也就是说作者在创作时有意识的对某些词语或句子进行反复的使用,进而发挥出强调情感的重要作用,保证能够在文本中抒发更加强烈的思想情感,强调语势,增强文本的整体质量,甚至深化文本的主题。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学生将言语形式的重复与语法方面的赘余等同,真正认识到重复点的价值、并促进其价值的发挥,这样才能把握文本解读的关键,才能实现对整个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对苏教版九年级课文《我的叔叔于勒》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我就引导学生把握文中为了突出讽刺效果所使用的重复性言语形式,让学生能够对文本的思想内涵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如在文中两次出现了“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句话,作者就是希望能通过言语形式方面的重复强调作用,让读者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突出菲利浦夫妇的自私、贪婪、势利、冷酷、庸俗、虚荣。同时,两次对这句话的强调形成了巨大的悬念,与文章后面菲利浦夫妇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的主题思想更为深刻。又如在“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一句中也使用了言语形式方面的重复,在强调我与于勒关系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对父母行为的不满、对叔叔的同情与关心以及这次事件对我的教育意义。如此,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从言语形式的重复点入手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在品味过程中对强烈的情感形成深刻的认识,把握解读文本的关键点,深化对文本内涵的认识。 三、从言语形式的炼字点入手,感受文本的精妙
文章的创作本身是一个精神创造过程,并且这种精神创造能够赋予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和新颖的形式,在言语形式的应用方面也能够得到适当的体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过程中,对言语形式中的炼字极为推崇,在古诗词中比比皆是,更有我们极其熟悉的苦吟诗人贾岛的推敲之说。我也认为适当的炼字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适当的炼字能够深化文章的整体思想,提高文章的境界。所以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内涵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从炼字点入手,才能深入文章的核心。
例如我们阅读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时,我们语文教师一方面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情感,体悟文本的教育魅力。另一方面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也需要探索文章中的炼字点,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并由此探索不同语言在突出文本核心内涵方面的作用。例如在首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作者使用了一个“谪”字,一方面对作者所处的环境和社会背景等进行阐述,另一方面,从文本的内涵角度加以解读,也能够看出“谪”字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为后期作者自勉埋下伏笔。从后半部分文章中也能够发现,滕子京虽被贬岳州,但是在从政期间其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出了斐然政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正是最直观的反映。而在景色描写方面,也能够看出作者在文中所要表现的核心思想,以“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为例,作者使用“衔”和“吞”两个字,将岳阳楼周围客观的事物进行拟人化处理,借助视觉和感觉的结合创造出深远的意境。此处,作者不仅仅是进行环境描写,更体现出作者对本地区景色的喜爱,彰显出作者即使被贬谪也不消极生活,而是积极乐观的接受身边的事物,其对景色的喜爱也是对当地人民的喜爱,最后作者能够说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不足为奇。由此能够看出,在文本中,不同的词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对文本内涵进行反映,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把握言语形式的炼字点,让学生从多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增强学生把握文本内涵的能力,促進学习效果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紧抓言语形式辅助理解文本内涵,能够让学生对文本思想情感以及所要表达的教育思想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文本解读能力、言语把握能力和写作能力也能够得到显著地提高,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加强对言语形式地重视,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文本解读的方向和措施,以期待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为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提高文学素养提供相应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林忠港.贴着地面步行,然后在云端跳舞——谈从抓住文本细节到挖掘文本内涵[J].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8(3):28-29.
[2]钱萍.挖掘文本内涵.彰显文学魅力——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文本的深层挖掘[J].中学语文旬刊,2014(3):30-32.
关键词:言语形式;文本内涵;语文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教师对教材中的文本内涵进行解读,会涉及到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方面的内容,此时言语内容具体指文本中的语言在特定的文本中所要传达的思想,而言语形式则是指语言在特定的文本中所表现出的形式,前者更为关注文本所要阐述的思想,后者则将表现文本内容的多样化方式作为关注点。换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师解读教材文本的过程中,言语形式是关键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然而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在积极引入新教学理念,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突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都希望能够有效促进语文文本解读课程的高效开展。但是多种教学模式的引入导致教学噱头不断增多,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置到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应用方面,对文本解读教学本身则相对忽视,特别是由于教师不注重文本解读过程中对言语形式进行研究和分析,最终造成言语形式在辅助文本解读方面的作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教学质量也不够理想,不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入分析和感悟。
基于此,我认为在深入探索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对言语形式的应用来探索更为科学的文本解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和品味文本,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加强对言语形式的理解和把握,只有保证言语形式理解的全面性,促进言语形式辅助教学作用的发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才会更加深刻。而理解和把握言语形式我想可以从言语形式矛盾点、炼字点和重复点入手,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言语形式的辅助作用,对文本内涵形成深入的理解。
一、从言语形式的矛盾点入手,把握文本矛盾
在文学理论中矛盾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具体表现为生活和文本、文本和文本存在的矛盾之处。著名的文学批评专家布鲁克斯在研究中明确指出:在文学品读中,矛盾具体指表面上荒谬但是实际上却更显真实的陈述。在此处,荒谬和真实两个不同的点形成了悖论的基础,能够辅助人们在文本品读过程中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初中语文文本品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全面把握言语形式矛盾点的基础上,引入矛盾还原法,将实际生活中原生的状态和文本中的形象差异进行有效的解释,进而形成特定的矛盾,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的理解文本内容,对文本中的想象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把握内在矛盾,提高文本解读效果。具体来说,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文本内容,发现文本中言语形式形式的矛盾点,进而深入分析和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取得相应的学习效果。
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分析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与朱元思书》文本内涵的过程中,就借助言语形式分析,引导学生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进行解读。这句话表面上看并没有任何奇特之处,但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就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言语形式矛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是说那些为了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心情会逐渐平静;“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则是说那些整天忙于经纶世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景色,就会流连忘返。而此处“作者”并不是“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那么他如何能得知其他两种人的思想呢?很显然,作者在此处以己度人,从自身衍射不同的群体,将自身在山谷中产生的感受加诸到“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身上,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本人对平静心灵和归隐山谷的向往和追求,对天下追求功名利禄、经纶世务之人能够静心享受生活的美好期盼。這样,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中的矛盾关键点,发现文本的矛盾,并通过剖析矛盾寻求矛盾的和谐统一,不仅能够从表层上对文本内容形成系统的认识,还能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感受作者的匠心独运,进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从言语形式的重复点入手,掌握文本关键点
在文学解读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文本中所涉及到的重复言语形式不少,也就是说作者在创作时有意识的对某些词语或句子进行反复的使用,进而发挥出强调情感的重要作用,保证能够在文本中抒发更加强烈的思想情感,强调语势,增强文本的整体质量,甚至深化文本的主题。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学生将言语形式的重复与语法方面的赘余等同,真正认识到重复点的价值、并促进其价值的发挥,这样才能把握文本解读的关键,才能实现对整个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对苏教版九年级课文《我的叔叔于勒》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我就引导学生把握文中为了突出讽刺效果所使用的重复性言语形式,让学生能够对文本的思想内涵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如在文中两次出现了“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句话,作者就是希望能通过言语形式方面的重复强调作用,让读者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突出菲利浦夫妇的自私、贪婪、势利、冷酷、庸俗、虚荣。同时,两次对这句话的强调形成了巨大的悬念,与文章后面菲利浦夫妇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的主题思想更为深刻。又如在“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一句中也使用了言语形式方面的重复,在强调我与于勒关系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对父母行为的不满、对叔叔的同情与关心以及这次事件对我的教育意义。如此,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从言语形式的重复点入手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在品味过程中对强烈的情感形成深刻的认识,把握解读文本的关键点,深化对文本内涵的认识。 三、从言语形式的炼字点入手,感受文本的精妙
文章的创作本身是一个精神创造过程,并且这种精神创造能够赋予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和新颖的形式,在言语形式的应用方面也能够得到适当的体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过程中,对言语形式中的炼字极为推崇,在古诗词中比比皆是,更有我们极其熟悉的苦吟诗人贾岛的推敲之说。我也认为适当的炼字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适当的炼字能够深化文章的整体思想,提高文章的境界。所以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内涵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从炼字点入手,才能深入文章的核心。
例如我们阅读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时,我们语文教师一方面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情感,体悟文本的教育魅力。另一方面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也需要探索文章中的炼字点,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并由此探索不同语言在突出文本核心内涵方面的作用。例如在首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作者使用了一个“谪”字,一方面对作者所处的环境和社会背景等进行阐述,另一方面,从文本的内涵角度加以解读,也能够看出“谪”字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为后期作者自勉埋下伏笔。从后半部分文章中也能够发现,滕子京虽被贬岳州,但是在从政期间其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出了斐然政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正是最直观的反映。而在景色描写方面,也能够看出作者在文中所要表现的核心思想,以“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为例,作者使用“衔”和“吞”两个字,将岳阳楼周围客观的事物进行拟人化处理,借助视觉和感觉的结合创造出深远的意境。此处,作者不仅仅是进行环境描写,更体现出作者对本地区景色的喜爱,彰显出作者即使被贬谪也不消极生活,而是积极乐观的接受身边的事物,其对景色的喜爱也是对当地人民的喜爱,最后作者能够说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不足为奇。由此能够看出,在文本中,不同的词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对文本内涵进行反映,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把握言语形式的炼字点,让学生从多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增强学生把握文本内涵的能力,促進学习效果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紧抓言语形式辅助理解文本内涵,能够让学生对文本思想情感以及所要表达的教育思想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文本解读能力、言语把握能力和写作能力也能够得到显著地提高,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加强对言语形式地重视,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文本解读的方向和措施,以期待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为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提高文学素养提供相应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林忠港.贴着地面步行,然后在云端跳舞——谈从抓住文本细节到挖掘文本内涵[J].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8(3):28-29.
[2]钱萍.挖掘文本内涵.彰显文学魅力——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文本的深层挖掘[J].中学语文旬刊,2014(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