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提高数学素养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xt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认知理论认为:“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构的监控和体会。数学的理解要靠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思维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反思,能促进理解水平的深化,有助于开发思维,拓宽思路,优化解法,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反思,让其在反思中提高数学素养。
  
  一、引导学生反思学习中的错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针对错误表现,教师往往通过详细讲解以期帮助学生解决,但效果却不理想。元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当外来的指导被学生接受并改变它们的信息加工时,才能改进学习。”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具体做法是,告诉学生不要仅仅满足于把错误结果改成正确答案,而是要对错误原因进行自我反思。重点在反思中弄清哪些地方易犯错误,找出错误的根源,分析出错的原因,查漏补缺,改善认知结构中不完善的地方,寻找克服错误的有效途径。
  例如,有些学生在计算60.5-32.7+17.3时,由于受“连减的简便运算”的思维定势影响,往往会错误地做成60.5-32.7+17.3=60.5-(32.7+17.3) 。针对学生的这一错误,笔者先出示了另一道题60.5-32.7-17.3,追问:“这两题都能改成60.5-40吗?”让学生经过对比辨析找出算式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进行验算。接着,笔者又因势利导,问学生:“你还能找出使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时出错或易出错的题,进行辨析对比得出正确结果吗?”经过反思和小结,学生对简便计算的思路清晰了,不易出错了,他们又会主动地参与到找错、辨析、改错的新一轮探究活动中去。
  
  二、引导学生反思学习习惯的好坏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习惯不同,学习习惯与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每年班上都有这样的学生:上课会认真听讲,课后也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每次作业和测试的成绩都不太理想。是他们做题不细心吗?在调查中,笔者观察他们的失误主要是审题不清,只顾抓紧时间完成,做完后没有进行检查。其实,完成作业或测试后的检查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为了让这部分学生学会反思和调整学习习惯,笔者要求他们做完题后按以下问题的顺序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解题的关键词是什么?解决此题的方法是否正确?答案是否符合题意?”经过短期的训练,这部分学生在反思过程中都会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战胜自己,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学会了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
  
  三、引导学生进行成功后的反思
  
  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慧,只不过是因为学生有个性差异,显示出来的不一样而已。”因此,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智慧火花,及时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让学生感受获得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励学生去反思和总结成功的经验。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儿童服装厂做每套服装要用布3.2米,现在有113.92米布,可以做几套同样的衣服”时,笔者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大部分学生的计算结果是36套,一个学习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轻声说:“结果应该35套。”他的话音刚落,只听“哄”的一声,大多数学生都笑了起来。有个学生大声说:“‘四舍五入法’都不会。”我一边示意课堂静下来,一边用赞许的目光鼓励那个计算结果是35套的学生说出理由。他说:“十分位上的‘6’表示剩下的布不够做一件衣服,所以不能进‘1’,只能取35套。”一石击起千层浪,经过辨析探究,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学生的解答是正确的,教室里响起了为这个学生喝彩的掌声。接着,笔者又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数值不能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第二天,笔者发现学生找出了许多日常生活问题中的近似数取舍问题,并且他们都能结合生活实际恰当、正确地进行近似数的取舍。◆(作者单位:江西省武宁县新宁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邓园生
其他文献
阅读,向来居于语文四大能力之首,被语文界公认为语文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许多语文教师把“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自己研究、探索的课题。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阅读考题的能力呢?在此我谈一些看法。    一、了解阅读测试要求和题型    中学对阅读能力测试主要有以下要求:学生要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既要理解具体的事实,也要理解抽象的概念;既能理解某句、某段的含义,也能通过分析把
一、变抽象为具体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问,如果教师经常对抽象知识作抽象的讲解,学生难以接受。教师要根据小学生长于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较难作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中变抽象为具体,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抽象的口诀。以教学“四四十六”为例,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4根一组的4组线条,让学生数一数,可知4根的4倍是16根
课改实验以来,教师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了家常便饭。然而,一些数学教师或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或由于教学设计不合理,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滥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反而比不应用多媒体辅助更差。笔者认为,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时应比较一下,看这样的应用是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好,是否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了,是否更容易把抽象的数学思想形象化。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