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向来居于语文四大能力之首,被语文界公认为语文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许多语文教师把“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自己研究、探索的课题。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阅读考题的能力呢?在此我谈一些看法。
一、了解阅读测试要求和题型
中学对阅读能力测试主要有以下要求:学生要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既要理解具体的事实,也要理解抽象的概念;既能理解某句、某段的含义,也能通过分析把握全篇的脉络。学生要根据文字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综合具有的常识进行推理判断。阅读理解的题型不仅是一些文章,还有各种各样的书信、图表、广告、通告和图片等,这就要求学生对其形式、内容有一个准确、系统、严密的理解,通过读、看,弄清图表中的内容、人物及其所在的位置、时间、活动等。
二、加强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1.巧用信息,整体把握。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注意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2.确定区域,圈点勾画。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能形成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3.带着问题,寻找重点。做题之前先看问题,这样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找到课文的重点部分。有些文章即使不能全部看懂,也可以把与问题相关的内容尽快找出来,从而提高理解速度。
4.摘取原文,加上重组。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重组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重新组织。
5.联系语意,体味含义。①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怎样理解《我的老师》中的一句:“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本是贬义词,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明白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②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例:《小橘灯》的结尾是:“她的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如何理解句中“好”字的含义?显然句中的“好”运用了双关辞格,不只是指病好,更主要的是指黑暗的旧社会已被推翻,人们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这就是言外之意。
③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例:《驿路梨花》的结尾句:“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运用了引用辞格,联系全文,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可推知其象征义是表明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的深义。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此外,还可以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任何一个关键句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关系),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而议论文中的记叙则往往起例证的作用。说明文中的描写,或起再现说明对象特征的作用,或起点染作品使之更生动的作用。以上方法都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灵活运用。◆(江西省鹰潭市二二三队子弟学校)
□责任编辑:徐纯军
一、了解阅读测试要求和题型
中学对阅读能力测试主要有以下要求:学生要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既要理解具体的事实,也要理解抽象的概念;既能理解某句、某段的含义,也能通过分析把握全篇的脉络。学生要根据文字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综合具有的常识进行推理判断。阅读理解的题型不仅是一些文章,还有各种各样的书信、图表、广告、通告和图片等,这就要求学生对其形式、内容有一个准确、系统、严密的理解,通过读、看,弄清图表中的内容、人物及其所在的位置、时间、活动等。
二、加强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1.巧用信息,整体把握。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注意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2.确定区域,圈点勾画。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能形成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3.带着问题,寻找重点。做题之前先看问题,这样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找到课文的重点部分。有些文章即使不能全部看懂,也可以把与问题相关的内容尽快找出来,从而提高理解速度。
4.摘取原文,加上重组。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重组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重新组织。
5.联系语意,体味含义。①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怎样理解《我的老师》中的一句:“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本是贬义词,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明白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②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例:《小橘灯》的结尾是:“她的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如何理解句中“好”字的含义?显然句中的“好”运用了双关辞格,不只是指病好,更主要的是指黑暗的旧社会已被推翻,人们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这就是言外之意。
③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例:《驿路梨花》的结尾句:“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运用了引用辞格,联系全文,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可推知其象征义是表明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的深义。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此外,还可以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任何一个关键句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关系),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而议论文中的记叙则往往起例证的作用。说明文中的描写,或起再现说明对象特征的作用,或起点染作品使之更生动的作用。以上方法都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灵活运用。◆(江西省鹰潭市二二三队子弟学校)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