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歉、唯、悠”,能用多种方法正确理解“沮丧、无法割舍、羞愧、洋溢、首席”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学文设疑。引出课题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这则故事的开头与结尾。
1.学习开头与结尾。
(1)学习文章开头。(课件出示文章的开头)
①自由朗读,想一想从中你读懂了什么。②学生交流并能用“因为……所以”概括(教师板书:十分沮丧)③结合文本理解“沮丧”④小结:父亲与妹妹说我小提琴拉得像“锯床腿”,“我”十分沮丧,不敢在家拉琴了,跑到林中去偷偷拉琴。⑤用“十分沮丧”的心情读文。
(2)学习文章结尾。(课件出示文章的结尾)
①自由朗读,想一想从中你读懂了什么。②学生之间交流(教师板书:无法割舍)③结合文查理解“无法割舍”④小结:“我”拉小提琴有了一些成就,拉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⑤用“欣慰、满足”的感觉读文。
2.首尾联结生悬疑。
(1)学习开头与结尾后,你有疑问想告诉同学和老师吗?
(2)交流,集中问题:“我”开始对拉小提琴感到十分沮丧,到后来又对小提琴的无法割舍并小有成就,是谁改变了这一切?(教师板书:“?”)
3.欲解悬疑引课题。
(1)到底是谁改变了这一切,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文。(课件出示:唯一的听众)
(2)简要解读课题。①读课题。②教师扳书课题,强调“唯”字的书写要求,注意右边是四横。③给“唯一”换词。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学生心中造成一个强烈的反差,脑子中马上形成一个极大的悬疑,有效激发学生急于阅读文本的欲望,这种阅读期待的心理效应将有效带领学生走近文本。)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句话。)
2.检查字词情况。
(1)出示易写错的字:悠、歉、扰①指名读,并组词②让学生指出书写建议③每个字书写两遍。
(2)出示新词:蹑手蹑脚、羞愧、兴奋、洋溢①指名读、齐读。②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3.交流疑问:是那位“唯一的听众”使“我”由对拉小提琴的十分沮丧发展成对小提琴的难以割舍、小有成就。
三、再读课文,认识老人
过渡语:扫清了字词障碍,能帮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那唯一的听众就是那位老妇人,她究竟是什么人?她是怎么改变这一切的,让我们去认真地读一读课文。
1.带着问题,默读全文,用笔勾画出来。
2.揭开老人的真实身份。
(1)学生交流老妇人的身份。(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首席小提琴手等)
(2)课件出示描写老妇人身份句子。①读句子,读好句子中的“?、!”。②读懂句子。⑨理解“首席”的意思(教师板书:最有声望、首席)④确定老妇人不是聋子。
3.感受老妇人平静的神情。
(1)出示老妇人图片,这就是文中唯一的听众,看着图片,老人的神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文中老妇人总是用一种神情望着我,从文中找出三处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的句子。
(3)指导朗读带有“平静”的三句话。(读得舒缓、低沉) (4)师生合作读。①师引读:当“我”拉小提感到十分沮丧的时候,学生接读: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②师引读:当“我”拉小提琴羞愧起来的时候,学生接读:她一直平静地望着我。③师引读:当“我”拉小提琴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的时候,学生接读: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5)感受到老妇人平静的神情,逐步改变我拉小提琴的心情。(教师板书:平静)
4.感受老人诗一般的语言。
过渡语:是的,老妇人平静的神情,让“我”渐渐地消除了对拉琴的沮丧心情,她还怎样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
(1)找出文中老妇人用怎样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诗一般。(教师板书:诗一般)
(2)找出文中老妇人说的话,用心读一读,感受诗一般的语言。
(3)指导交流朗读。(读出和蔼可亲、慈祥、温柔等)
(4)师生合作读。①师引读:当“我”拉小提琴感到十分沮丧的时候,老妇人用诗一般的语言对我说,生接:“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②师引读:当“我”不敢再拉下去的时候。老妇人又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对我说,生接:“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拉吧。”③师引读:当“我”拉小提琴觉得拉不好的时候,老妇人还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对我说,生接:“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从吗,每天早晨?”④师引读:当“我”能完整地拉完一曲的时候,老妇人总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对我说,生接:“真不错。我心里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5)体会老妇人诗一般的语言让“我”渐渐地喜欢拉小提琴了。(是的,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而且每天清晨我会尽心尽力地为老妇人演奏。)
四、尝试练习,俯瞰全文
△默读全文,尝试练习
故事讲述了“我”喜欢拉小提琴,可父亲和妹妹说“我”拉得很糟糕,简直是在“折磨”人,“我”的心情(
),不敢在家练琴了,于是“我”跑到林子里去偷偷练琴,是一位(
)的老妇人,用她(
)的神情和(
)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每天“我”都会(
)地练琴,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
)的爱好的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通讀文本,通过尝试练习,一方面检验学生阅读效果,另一方又能把握全文,对以后深入理解文本,将起到积极的学习意义。)
五、精心设疑,巧妙结课
1.设疑:同学们,老妇人说自己是什么(学生说聋子)。而从妹妹的话中我们可以确信她什么(学生说不是聋子),明明是一位小提琴专家,老妇人却要称自己是聋子,这是为什么?(教师板书:聋子?)
2.结课:这里涉及到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下一节细细去品味,相信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下课)
1.认识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歉、唯、悠”,能用多种方法正确理解“沮丧、无法割舍、羞愧、洋溢、首席”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学文设疑。引出课题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这则故事的开头与结尾。
1.学习开头与结尾。
(1)学习文章开头。(课件出示文章的开头)
①自由朗读,想一想从中你读懂了什么。②学生交流并能用“因为……所以”概括(教师板书:十分沮丧)③结合文本理解“沮丧”④小结:父亲与妹妹说我小提琴拉得像“锯床腿”,“我”十分沮丧,不敢在家拉琴了,跑到林中去偷偷拉琴。⑤用“十分沮丧”的心情读文。
(2)学习文章结尾。(课件出示文章的结尾)
①自由朗读,想一想从中你读懂了什么。②学生之间交流(教师板书:无法割舍)③结合文查理解“无法割舍”④小结:“我”拉小提琴有了一些成就,拉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⑤用“欣慰、满足”的感觉读文。
2.首尾联结生悬疑。
(1)学习开头与结尾后,你有疑问想告诉同学和老师吗?
(2)交流,集中问题:“我”开始对拉小提琴感到十分沮丧,到后来又对小提琴的无法割舍并小有成就,是谁改变了这一切?(教师板书:“?”)
3.欲解悬疑引课题。
(1)到底是谁改变了这一切,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文。(课件出示:唯一的听众)
(2)简要解读课题。①读课题。②教师扳书课题,强调“唯”字的书写要求,注意右边是四横。③给“唯一”换词。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学生心中造成一个强烈的反差,脑子中马上形成一个极大的悬疑,有效激发学生急于阅读文本的欲望,这种阅读期待的心理效应将有效带领学生走近文本。)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句话。)
2.检查字词情况。
(1)出示易写错的字:悠、歉、扰①指名读,并组词②让学生指出书写建议③每个字书写两遍。
(2)出示新词:蹑手蹑脚、羞愧、兴奋、洋溢①指名读、齐读。②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3.交流疑问:是那位“唯一的听众”使“我”由对拉小提琴的十分沮丧发展成对小提琴的难以割舍、小有成就。
三、再读课文,认识老人
过渡语:扫清了字词障碍,能帮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那唯一的听众就是那位老妇人,她究竟是什么人?她是怎么改变这一切的,让我们去认真地读一读课文。
1.带着问题,默读全文,用笔勾画出来。
2.揭开老人的真实身份。
(1)学生交流老妇人的身份。(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首席小提琴手等)
(2)课件出示描写老妇人身份句子。①读句子,读好句子中的“?、!”。②读懂句子。⑨理解“首席”的意思(教师板书:最有声望、首席)④确定老妇人不是聋子。
3.感受老妇人平静的神情。
(1)出示老妇人图片,这就是文中唯一的听众,看着图片,老人的神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文中老妇人总是用一种神情望着我,从文中找出三处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的句子。
(3)指导朗读带有“平静”的三句话。(读得舒缓、低沉) (4)师生合作读。①师引读:当“我”拉小提感到十分沮丧的时候,学生接读: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②师引读:当“我”拉小提琴羞愧起来的时候,学生接读:她一直平静地望着我。③师引读:当“我”拉小提琴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的时候,学生接读: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5)感受到老妇人平静的神情,逐步改变我拉小提琴的心情。(教师板书:平静)
4.感受老人诗一般的语言。
过渡语:是的,老妇人平静的神情,让“我”渐渐地消除了对拉琴的沮丧心情,她还怎样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
(1)找出文中老妇人用怎样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诗一般。(教师板书:诗一般)
(2)找出文中老妇人说的话,用心读一读,感受诗一般的语言。
(3)指导交流朗读。(读出和蔼可亲、慈祥、温柔等)
(4)师生合作读。①师引读:当“我”拉小提琴感到十分沮丧的时候,老妇人用诗一般的语言对我说,生接:“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②师引读:当“我”不敢再拉下去的时候。老妇人又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对我说,生接:“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拉吧。”③师引读:当“我”拉小提琴觉得拉不好的时候,老妇人还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对我说,生接:“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从吗,每天早晨?”④师引读:当“我”能完整地拉完一曲的时候,老妇人总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对我说,生接:“真不错。我心里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5)体会老妇人诗一般的语言让“我”渐渐地喜欢拉小提琴了。(是的,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而且每天清晨我会尽心尽力地为老妇人演奏。)
四、尝试练习,俯瞰全文
△默读全文,尝试练习
故事讲述了“我”喜欢拉小提琴,可父亲和妹妹说“我”拉得很糟糕,简直是在“折磨”人,“我”的心情(
),不敢在家练琴了,于是“我”跑到林子里去偷偷练琴,是一位(
)的老妇人,用她(
)的神情和(
)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每天“我”都会(
)地练琴,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
)的爱好的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通讀文本,通过尝试练习,一方面检验学生阅读效果,另一方又能把握全文,对以后深入理解文本,将起到积极的学习意义。)
五、精心设疑,巧妙结课
1.设疑:同学们,老妇人说自己是什么(学生说聋子)。而从妹妹的话中我们可以确信她什么(学生说不是聋子),明明是一位小提琴专家,老妇人却要称自己是聋子,这是为什么?(教师板书:聋子?)
2.结课:这里涉及到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下一节细细去品味,相信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