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 品读 感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ianf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歉、唯、悠”,能用多种方法正确理解“沮丧、无法割舍、羞愧、洋溢、首席”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学文设疑。引出课题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这则故事的开头与结尾。
  1.学习开头与结尾。
  (1)学习文章开头。(课件出示文章的开头)
  ①自由朗读,想一想从中你读懂了什么。②学生交流并能用“因为……所以”概括(教师板书:十分沮丧)③结合文本理解“沮丧”④小结:父亲与妹妹说我小提琴拉得像“锯床腿”,“我”十分沮丧,不敢在家拉琴了,跑到林中去偷偷拉琴。⑤用“十分沮丧”的心情读文。
  (2)学习文章结尾。(课件出示文章的结尾)
  ①自由朗读,想一想从中你读懂了什么。②学生之间交流(教师板书:无法割舍)③结合文查理解“无法割舍”④小结:“我”拉小提琴有了一些成就,拉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⑤用“欣慰、满足”的感觉读文。
  2.首尾联结生悬疑。
  (1)学习开头与结尾后,你有疑问想告诉同学和老师吗?
  (2)交流,集中问题:“我”开始对拉小提琴感到十分沮丧,到后来又对小提琴的无法割舍并小有成就,是谁改变了这一切?(教师板书:“?”)
  3.欲解悬疑引课题。
  (1)到底是谁改变了这一切,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文。(课件出示:唯一的听众)
  (2)简要解读课题。①读课题。②教师扳书课题,强调“唯”字的书写要求,注意右边是四横。③给“唯一”换词。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学生心中造成一个强烈的反差,脑子中马上形成一个极大的悬疑,有效激发学生急于阅读文本的欲望,这种阅读期待的心理效应将有效带领学生走近文本。)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句话。)
  2.检查字词情况。
  (1)出示易写错的字:悠、歉、扰①指名读,并组词②让学生指出书写建议③每个字书写两遍。
  (2)出示新词:蹑手蹑脚、羞愧、兴奋、洋溢①指名读、齐读。②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3.交流疑问:是那位“唯一的听众”使“我”由对拉小提琴的十分沮丧发展成对小提琴的难以割舍、小有成就。
  
  三、再读课文,认识老人
  
  过渡语:扫清了字词障碍,能帮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那唯一的听众就是那位老妇人,她究竟是什么人?她是怎么改变这一切的,让我们去认真地读一读课文。
  1.带着问题,默读全文,用笔勾画出来。
  2.揭开老人的真实身份。
  (1)学生交流老妇人的身份。(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首席小提琴手等)
  (2)课件出示描写老妇人身份句子。①读句子,读好句子中的“?、!”。②读懂句子。⑨理解“首席”的意思(教师板书:最有声望、首席)④确定老妇人不是聋子。
  3.感受老妇人平静的神情。
  (1)出示老妇人图片,这就是文中唯一的听众,看着图片,老人的神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文中老妇人总是用一种神情望着我,从文中找出三处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的句子。
  (3)指导朗读带有“平静”的三句话。(读得舒缓、低沉) (4)师生合作读。①师引读:当“我”拉小提感到十分沮丧的时候,学生接读: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②师引读:当“我”拉小提琴羞愧起来的时候,学生接读:她一直平静地望着我。③师引读:当“我”拉小提琴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的时候,学生接读: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5)感受到老妇人平静的神情,逐步改变我拉小提琴的心情。(教师板书:平静)
  4.感受老人诗一般的语言。
  过渡语:是的,老妇人平静的神情,让“我”渐渐地消除了对拉琴的沮丧心情,她还怎样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
  (1)找出文中老妇人用怎样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诗一般。(教师板书:诗一般)
  (2)找出文中老妇人说的话,用心读一读,感受诗一般的语言。
  (3)指导交流朗读。(读出和蔼可亲、慈祥、温柔等)
  (4)师生合作读。①师引读:当“我”拉小提琴感到十分沮丧的时候,老妇人用诗一般的语言对我说,生接:“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②师引读:当“我”不敢再拉下去的时候。老妇人又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对我说,生接:“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拉吧。”③师引读:当“我”拉小提琴觉得拉不好的时候,老妇人还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对我说,生接:“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从吗,每天早晨?”④师引读:当“我”能完整地拉完一曲的时候,老妇人总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对我说,生接:“真不错。我心里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5)体会老妇人诗一般的语言让“我”渐渐地喜欢拉小提琴了。(是的,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而且每天清晨我会尽心尽力地为老妇人演奏。)
  
  四、尝试练习,俯瞰全文
  
  △默读全文,尝试练习
  故事讲述了“我”喜欢拉小提琴,可父亲和妹妹说“我”拉得很糟糕,简直是在“折磨”人,“我”的心情(
  ),不敢在家练琴了,于是“我”跑到林子里去偷偷练琴,是一位(
  )的老妇人,用她(
  )的神情和(
  )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每天“我”都会(
  )地练琴,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
  )的爱好的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通讀文本,通过尝试练习,一方面检验学生阅读效果,另一方又能把握全文,对以后深入理解文本,将起到积极的学习意义。)
  
  五、精心设疑,巧妙结课
  
  1.设疑:同学们,老妇人说自己是什么(学生说聋子)。而从妹妹的话中我们可以确信她什么(学生说不是聋子),明明是一位小提琴专家,老妇人却要称自己是聋子,这是为什么?(教师板书:聋子?)
  2.结课:这里涉及到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下一节细细去品味,相信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下课)
其他文献
“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这是瑞吉欧创始人马拉古兹的诗文与教育理念。而这些“语言”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孩子又是怎样来表达沟通的?即便是进入当下的新信息时代,我们也只能在网络与冷却后的文本中隔空意会。恰巧近年来在笔者的追踪观测中,细细小小的窥见“玩泥”竟是幼儿早期表达自我的一种“语言”,于是不禁再生对瑞吉欧的敬意。本文内容与图片资料均来自笔者在家庭亲子实验与同龄个例幼儿
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改品质,是西乡塘城区课改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城区摸索出了一些能夯实课堂基础切实可行的教学科研方法。    1、学生开展课前5分钟口语交际的形式  自由说一主题说一创作说。  “自由说”主要是针对没有口语交际基础的实验班级,每节课均由学生自由发言,内容不限,发言人不限。肯说、敢说即可。  “主题说”,在大部分学生都敢当众大胆发言的基础上,每周由语文老师与各科任教
言语智慧的习得和生成,必须经由主体内部的构建过程。感悟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所以。古诗词的教学,必须对其中的言语智慧细细感悟,用心吸收。    一、“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在品析词句中,汲取言语智慧    古诗词往往只一字而境界全出,甚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马空《诗品·含蓄》)这就需要我们细细地品析。一般来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以下几类词语。一是修饰词,它们往
将作文教学与训练学生写“行走日记”相结合的作文之路,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行走日记”是日记写作的一种形式。它是由几个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轮流写作,互相批改,互相借鉴,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具体操作的过程如下。    一、确定合作小组成员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以5名学生为宜。分组的方法多种多样:自由组合、随机分组、按座位分组、按成绩分组、按男女生分组、按居住地分组等。每
一、德育剪影    镜头一新世纪花园河畔郭老师在一尊铜塑前面的讲述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他是魏晋时代的奇才,是一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是集作曲、音乐理论、古琴演奏家于一身的音乐全才。有一首古老的琴曲——《广陵散》就是他所奏,伴随着《广陵散》有那么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镜头二班主任老师边走边指着楼房  “大家看,这里本是一片田地,只有几间低矮的楼房。自从市政
教学目标:  1 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  2 知道常用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交通工具。  3 感受从古到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  教学准备:  1 学生调查:A、生活中外地生产物品的产地,如何到达本地?B、近年来,家乡在交通运输方面有了哪些变化?  2 教师搜集资料及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智趣”课堂是我校在彰显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改革中大力打造的一种高效课堂模式。这种课堂模式以激发“智趣”为主线,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和教师引领指导相结合,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快乐中得到必要的发展。  但在构建“智趣”课堂的过程之中,我们部分教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些误区之中,下面就这些误区的主要表现及对策阐述如下。  一、过分强调“授之以渔”,忽视“授之以鱼”  我们经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信息技术学科提倡课程整合,应结合其他学科有关的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会应用技术来学习方法与策略,让信息技术课的技术性和文化性相结合,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    一、善用“打比方”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真正经常接触电脑的并不多,学生的基础操作能力并不十分乐观,且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所以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让学生看或学那些生硬的名词术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看似枯燥抽象的知识与
素质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一个好的校长就有一所好的学校”,此话一点不错。可见,校长素质的优劣决定一所学校的成败。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科技化、国际化的新世纪。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更为重要,新时期教育呼唤着高素质的校长,更呼唤高素质的小学校长,对校长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社会初级阶段,校长首先要具有较高的学术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但因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对生活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写作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再加上教学时,作文题目由教师出。主题由教师定,“写什么”不能逾越教师划定的范围,“怎样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导的几种模式……,结果导致学生写作时内容不丰富,谎话大话连篇,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甚至出现“套文”、“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