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源于问题,有问题才有思考,进而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有找到非同寻常、独树一帜的独立思路的可能。”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要让位,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要能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以及好奇心所引发的“问题”潜力,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提问。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敢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敢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
二. 创设舒适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问题。
影响学生提问动机的原因主要有:胆小、紧张,怕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受到嘲笑;满足于一知半解,认为对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不愿生疑;受知识,年龄限制,难于掌握知识要点,难于生疑。因此我从一下几点入手:
首先,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不仅有知识的交流,而且也有情感的交融,没有纯情感的认知,也没有纯认知的情感,二者协调,相互作用。积极的情感因素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求知。教师要通过自己富有童趣的幽默语言、态势语言传递给学生尊重与信任、宽松与鼓励的情感信息,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自由发表见解,发现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其次,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平等相处,互相尊重。教师要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的提问以微笑、注视和评价,在教育学生养成尊重别人发言良好习惯的同时,允许他们自由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活动,提倡讨论、辩论和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与教师、学生沟通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问题”心理障碍,让每个人在发现和提出问题时都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在一种平等、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激疑、促思。 另外,应注意创设开放的“问题”时空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发现问题的空间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努力营造一种宽松、融洽,人人均思进取的课堂教学氛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方法引导,让学生“会问”问题。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积极思考,学会提出疑问开始。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有所发现甚至有所创新。教师不仅要鼓励、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而且要创设条件,提供质疑的机会。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诱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四、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致使产生问题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教师应针对数学问题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策略,诱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要不断渗透给学生提问质疑的行为,训练他们形成质疑、提问的意识。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提问题,比如在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學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要使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思考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样才会逐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是在此过程中,只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巧妙引导,问题意识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课堂教学就会更高效。
一、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要让位,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要能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以及好奇心所引发的“问题”潜力,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提问。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敢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敢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
二. 创设舒适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问题。
影响学生提问动机的原因主要有:胆小、紧张,怕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受到嘲笑;满足于一知半解,认为对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不愿生疑;受知识,年龄限制,难于掌握知识要点,难于生疑。因此我从一下几点入手:
首先,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不仅有知识的交流,而且也有情感的交融,没有纯情感的认知,也没有纯认知的情感,二者协调,相互作用。积极的情感因素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求知。教师要通过自己富有童趣的幽默语言、态势语言传递给学生尊重与信任、宽松与鼓励的情感信息,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自由发表见解,发现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其次,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平等相处,互相尊重。教师要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的提问以微笑、注视和评价,在教育学生养成尊重别人发言良好习惯的同时,允许他们自由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活动,提倡讨论、辩论和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与教师、学生沟通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问题”心理障碍,让每个人在发现和提出问题时都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在一种平等、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激疑、促思。 另外,应注意创设开放的“问题”时空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发现问题的空间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努力营造一种宽松、融洽,人人均思进取的课堂教学氛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方法引导,让学生“会问”问题。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积极思考,学会提出疑问开始。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有所发现甚至有所创新。教师不仅要鼓励、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而且要创设条件,提供质疑的机会。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诱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四、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致使产生问题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教师应针对数学问题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策略,诱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要不断渗透给学生提问质疑的行为,训练他们形成质疑、提问的意识。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提问题,比如在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學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要使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思考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样才会逐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是在此过程中,只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巧妙引导,问题意识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课堂教学就会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