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罗斯福新政”一课要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中的作用。这课的常规教学是基于史料,从新政的背景、内容、结果、影响等几个方面组织学生学习。这种传统教学设计条理清晰、结构完整,但因为重难点不突出、史料陈旧、老师讲为主,学生往往缺少学习兴趣,也丧失了提高思维能力的机会。由此,本人通过一些新的教学设计来开展四导学教课堂。
◆关键词: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高中学生对美国比较熟悉,“美国梦”的概念在好莱坞大片中经常出现,以“美国梦”导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一,大胆打破课本的结构与体系,对教学内容重新取舍整合,围绕“美国梦”濒临破灭、罗斯福守护“美国梦”、反思“守梦”方法、从“美国梦”到“中国梦”等四个问题展开教学,突出重难点;第二,设计学生愿意积极参与的探究性问题,课前撰写好导学案发给学生,并用生动鲜活的历史细节和纪录片片段导入新课,实现“导学”;第三,指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参与到历史场景中,鼓励学生课堂提出新问题,实现“导问”;第四,挖掘和运用新材料,和教学紧密相连,充分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并且把课本内容和现实相联系,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实现“导智”;第五,学习本课内容后,进行模拟题练习,巩固本节课学习成果,实现“导练”。
一、“美国梦”渠道被堵——新政为什么要实施?
美国在1931年,有实现“美国梦”吗?为什么?请观看微课寻找答案。(播放微课)
学生观看微课后得出结论:美国并未实现“美国梦”。因为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严重影响美国社会;胡佛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
【设计意图】第一部分采取微课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用图片、歌谣等展示生动鲜活的历史细节,让学生直观感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危害,以及人们对胡佛政府的不满,引导学生得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实现“导智”和“导学”。
二、“守梦者”罗斯福——罗斯福在新政中做了什么?
罗斯福临危受命,在这种情况下当选为美国的总统,开始实施新政,那么,他做了什么呢?请结合课本和导学案的自学提纲,四个学习小组分别扮演美国国会、农业调整署、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角色,谈谈在记者见面会上,可以如何给民众信心,告诉
他们政府是能够守住“美国梦”的?其它小组扮演记者,你们针对官员的回答,又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小组展示)教师小结:“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国家干预经济。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设计意图】第二部分采取角色扮演法,学生编台词,演故事,积极参与讨论,真正认识到“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内容。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比单纯的教师讲解更好,从而实现“导智”。
教师特别设计了“记者”这个角色进行当场质疑,学生在表演和观看时都有进行思考,无论是表演的还是观看的同学,都能较好融入课堂中,不是纯粹为表演而表演。“记者”的提问是即场发挥的,可以实现“导问”。
三、反思“守梦”方法——“罗斯福新政”开创的福利国家利大还是弊大?
导学案的自学提纲已经布置同学们回去完成了,现在请回答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学生回答)
福利国家是是“美国梦”的重要组成,开始于“罗斯福新政”,指的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思考福利国家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材料附后)
辩论规则:两组学生分别代表正反方,双方各出四位辩手陈述己方观点,并且对对方观点质疑反驳,最后一位辩手陈词结论。(学生辩论)
学生辩论后得出答案:福利国家有益于民众劳动积极、道德上更有责任感、解决穷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人均寿命长等;弊端在于政府赤字、增加人的惰性、医疗危机、政府削减福利引起罢工、富人不满交税多等。
教师小结:历史辩论中,证明自己观点的最好办法,就是恰当、准确的运用史实,而史论结合正是历史学科能力中最高的一层。史论的结合绝不是简单堆积,须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充分考虑论据去严密逻辑,论证自己观点。辩论要反应敏捷,用准确的语言抓住对方的要害进行攻击和反驳,但要相互尊重,不得有人身攻击性语言,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设计意图】“罗斯福新政”影响深远,但不能一一列举。第三部分选取了“罗斯福新政”中开创的福利国家这一知识点,采取历史辩论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在辩论中发现历史学科的乐趣。考慮到高中学生课余时间较少,教师提供十则可信的历史材料作为补充,并于课前给予学生一些指导,明确学生如何运用史料、查阅课外资料、从哪些角度去论证论点,力图让学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整、观点明确,实现“导智”。
辩论过程中,辩论双方要对对方观点进行反驳,这实现了“导问”。
四、从“美国梦”到“中国梦”——以史为鉴
2012年,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自此,“中国梦”一词正式进入官方语汇并迅速走红。请同学们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如何实现“中国梦”?提示可从国家、个人等角度分析。(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通常都是从正面积极地告诫人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小到把握自己,大到治理国家。希望同学们不忘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把这节课的知识运用在生活当中,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出一份力量。
【设计意图】第四部分引导学生以史为鉴,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和本质的思考,古今、中外相结合,从“美国梦”到“中国梦”,让历史学习具有现实意义,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建设,实现“导智”。
◆关键词: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高中学生对美国比较熟悉,“美国梦”的概念在好莱坞大片中经常出现,以“美国梦”导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一,大胆打破课本的结构与体系,对教学内容重新取舍整合,围绕“美国梦”濒临破灭、罗斯福守护“美国梦”、反思“守梦”方法、从“美国梦”到“中国梦”等四个问题展开教学,突出重难点;第二,设计学生愿意积极参与的探究性问题,课前撰写好导学案发给学生,并用生动鲜活的历史细节和纪录片片段导入新课,实现“导学”;第三,指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参与到历史场景中,鼓励学生课堂提出新问题,实现“导问”;第四,挖掘和运用新材料,和教学紧密相连,充分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并且把课本内容和现实相联系,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实现“导智”;第五,学习本课内容后,进行模拟题练习,巩固本节课学习成果,实现“导练”。
一、“美国梦”渠道被堵——新政为什么要实施?
美国在1931年,有实现“美国梦”吗?为什么?请观看微课寻找答案。(播放微课)
学生观看微课后得出结论:美国并未实现“美国梦”。因为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严重影响美国社会;胡佛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
【设计意图】第一部分采取微课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用图片、歌谣等展示生动鲜活的历史细节,让学生直观感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危害,以及人们对胡佛政府的不满,引导学生得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实现“导智”和“导学”。
二、“守梦者”罗斯福——罗斯福在新政中做了什么?
罗斯福临危受命,在这种情况下当选为美国的总统,开始实施新政,那么,他做了什么呢?请结合课本和导学案的自学提纲,四个学习小组分别扮演美国国会、农业调整署、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角色,谈谈在记者见面会上,可以如何给民众信心,告诉
他们政府是能够守住“美国梦”的?其它小组扮演记者,你们针对官员的回答,又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小组展示)教师小结:“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国家干预经济。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设计意图】第二部分采取角色扮演法,学生编台词,演故事,积极参与讨论,真正认识到“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内容。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比单纯的教师讲解更好,从而实现“导智”。
教师特别设计了“记者”这个角色进行当场质疑,学生在表演和观看时都有进行思考,无论是表演的还是观看的同学,都能较好融入课堂中,不是纯粹为表演而表演。“记者”的提问是即场发挥的,可以实现“导问”。
三、反思“守梦”方法——“罗斯福新政”开创的福利国家利大还是弊大?
导学案的自学提纲已经布置同学们回去完成了,现在请回答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学生回答)
福利国家是是“美国梦”的重要组成,开始于“罗斯福新政”,指的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思考福利国家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材料附后)
辩论规则:两组学生分别代表正反方,双方各出四位辩手陈述己方观点,并且对对方观点质疑反驳,最后一位辩手陈词结论。(学生辩论)
学生辩论后得出答案:福利国家有益于民众劳动积极、道德上更有责任感、解决穷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人均寿命长等;弊端在于政府赤字、增加人的惰性、医疗危机、政府削减福利引起罢工、富人不满交税多等。
教师小结:历史辩论中,证明自己观点的最好办法,就是恰当、准确的运用史实,而史论结合正是历史学科能力中最高的一层。史论的结合绝不是简单堆积,须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充分考虑论据去严密逻辑,论证自己观点。辩论要反应敏捷,用准确的语言抓住对方的要害进行攻击和反驳,但要相互尊重,不得有人身攻击性语言,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设计意图】“罗斯福新政”影响深远,但不能一一列举。第三部分选取了“罗斯福新政”中开创的福利国家这一知识点,采取历史辩论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在辩论中发现历史学科的乐趣。考慮到高中学生课余时间较少,教师提供十则可信的历史材料作为补充,并于课前给予学生一些指导,明确学生如何运用史料、查阅课外资料、从哪些角度去论证论点,力图让学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整、观点明确,实现“导智”。
辩论过程中,辩论双方要对对方观点进行反驳,这实现了“导问”。
四、从“美国梦”到“中国梦”——以史为鉴
2012年,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自此,“中国梦”一词正式进入官方语汇并迅速走红。请同学们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如何实现“中国梦”?提示可从国家、个人等角度分析。(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通常都是从正面积极地告诫人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小到把握自己,大到治理国家。希望同学们不忘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把这节课的知识运用在生活当中,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出一份力量。
【设计意图】第四部分引导学生以史为鉴,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和本质的思考,古今、中外相结合,从“美国梦”到“中国梦”,让历史学习具有现实意义,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建设,实现“导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