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管理的和谐观与启示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ni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管理思想在西方兴起,并迅速向世界蔓延,对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的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它所包含的和谐管理思想对当今组织的管理变革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后现代管理理论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向管理学领域渗透的结果。文艺复兴时期后,西方哲学完成了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转折,人的主体意识开始生成,人代替上帝成为世界的主宰。在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现代学说的推动下,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实现着对世界的改造。到了20世纪,人类主体主义被进一步放大,人对世界的改造也愈演愈烈,在建立起辉煌的现代文明的同时,人类也将自身推向危险的边缘: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人的物欲不断膨胀,以道德滑坡、理想迷失、信仰混乱为特征的精神危机不断加剧……于是,人们开始反思。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危机,20世纪中后期起,一些思想家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现代主义学说赖以建立的基础--以人为中心的主体主义和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也就应运而生。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与世界其他存在者的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不同成员之间的共生共存关系。透过其理论核心及其产生背景,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后现代主义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它极力倡导对世界的关爱,倡导和谐。后现代主义试图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主张消除现代主义所设置的人与世界之间的对立,人我的对立,倡导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成全的关系,这其中包含着鲜明的“和谐”思想。
  作为一种泛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起初主要活跃于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在从西欧传入美国后,后现代主义的理念和方法才逐步渗透到管理学领域。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盛行于世界的后现代管理理论,虽然因其范围不同而与后现代主义有所区别,但它继承了后现代主义倡导“和谐”的思想,以批判现代管理中的不和谐现象为基点,向自泰罗科学管理思想产生以来一起占据主流地位的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后现代管理学否定现代管理学对历史和管理发展规律的乐观描述,关注西方企业组织现代化以后的弊端。在后现代管理理论看来,传统管理学思想的起点是理性主义,注重职能的研究和管理的理性,试图将管理学引入“精密科学”的圣殿,而忽视管理的非理性主义。因此面临基点不稳的问题,整个管理理论大厦出现了倾斜。这个基点就是管理的非理性主义问题之一—组织的价值观问题未能得到彻底地解决。后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传统管理学中研究的泰罗的理性假定的普遍主义,实际上给管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太多的“命定性”的规定,其实质是要将管理的发展“规范化”;把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管理发展的特征整理成严格的图式,去套其他不同环境条件下其他企业的管理发展过程。
  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知識经济已全面、深刻而迅速地改变着世界和人类自身,变化已然成为后现代社会惟一不变的特征。因此管理的内容也应不断地变化和更新,从过去的管理历史中按线性规则归纳出的管理原则、管理制度等已不再具有普遍适用性。现代管理理论忽视组织的多元性、差异性,不顾某个组织成功所依赖的具体情境和偶然性,而将其成功经验套用到其他组织的管理中,是不切合实际的。现代管理理论注重管理的理性而忽视管理中的非理性因素,导致组织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日渐枯竭,组织之间经济纷争和利益争夺加剧,组织内部冲突不断、过度控制而导致组织内的人为管理制度所异化。在后现代管理理论看来,这一切不和谐的根源就在于现代管理理论所赖以建立的普遍主义和理性主义。通过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批判,后现代管理理论旨在追求一种和谐管理的思想,极力倡导在管理过程中建立起组织与世界、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
  后现代管理理论虽然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注重批判而失于建设,然而它所倡导的和谐管理的思想对当今组织的管理变革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力图从组织形态和组织模式上寻求和谐的变革。
  寻求和谐的组织形态变革。在现代管理理论中,组织是一种处于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与外部存在着严格的边界,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是竞争性的,组织的这种“结构”概念使得组织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也导致不同组织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展开激烈的、“你死我活”的竞争,甚至导致组织置信誉于不顾、商业道德沦丧。而在后现代管理理论看来,组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改变或消亡。根据组织的这种“过程”概念,组织的边界是模糊的,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多数情况下是合作竞争性的关系。当今社会,新技术不断涌现,市场一体化、国际化日益加剧,产品生命周期趋于缩短,市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导致组织的经营环境面临更多的不确定,要求企业的战略行为具有高度的适应性。而社会分工的广泛发展,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促进了组织之间协作的经营和资源共享,由此要求组织改变“小而全”的经营模式而转向建立优势组织形态。因此,组织变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增强适应性、寻求组织与外部环境和谐为目标。组织形态趋向于无界化、网络化和联盟化。
  现代管理理论强调管理幅度,认为一个管理者所能直接管理的下属人数是有限的,下属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超越管理者有效管理的范围,而且越往高层,管理者所能有效管理的下属越少。因此,组织的人数越多,管理层次一般也就越多。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组织内部结构多以等级为基础、以命令控制为特征的层级式结构。这种结构以纵向分工为主,将组织划分为若干层次,下一层次接受上一层次的指挥,命令自上而下逐级传达,禁止越级指挥和越级汇报。在同一个纵向层次上又按照职能进行横向分工,横向职能部门之间往往有严格的界限,而且横向部门之间通常不直接进行沟通。层级结构对相对稳定环境下的较小规模的组织而言,或许是一种效率较高的组织形式,然而在当今社会却暴露出越来越明显的不适应性。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组织的跨国经营,出现了一大批超级跨国公司,过多的管理层次使得这些“恐龙”公司难以有效运转。另一方面,快速变化的环境要求组织能够快速作出反应,而层级结构较多的管理层次和较长的信息传递过程往往造成信息不畅、失真,决策迟缓,而且横向部门之间因缺少沟通而导致协调难度较大,这大大削弱了组织的适应能力。要改变这些不和谐状况,必须摒弃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一是要减少组织内部的纵向层次,实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要减少管理层次,关键是要增加管理幅度,而日益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等则为管理幅度的增加提供了可能。二是在横向组织设计上,以跨越职能的任务团队等形式代替按职能划分的部门,根据市场变化的要求组织和协调员工,强化员工多方位的协作,从而增强组织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寻求和谐的组织管理模式变革。现代管理理论倾向于将组织设计成一部结构精密、严格按规则运行的机器,主要依赖于建立在理性权威基础上的刚性制度实施管理。这种刚性管理模式一味地强调科学和理性,而不考虑人性,忽视了管理中人的情感、意志等一些非理性因素,从而造成组织管理与组织员工在一定程度上的对立,使员工产生失落感和不满意,削弱了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组织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产生一定程度上的背离。要消除现代管理所带来的组织与其成员间的不和谐,必须实行刚性管理模式向柔性管理模式的转变。与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员工实施管理所不同,柔性管理主要依靠组织共同的价值观、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管理,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将组织意志转化为员工个人的自觉行动。
  实施柔性管理,一是要关注员工的内心世界,根据情感的可塑性、倾向性和稳定性等特征进行管理,其核心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消除其消极情感。管理者应尊重下属,善于沟通,对下属员工宽容、仁慈,慎重对待下属的要求。二是实行分权式的领导方式,向员工授权,让员工参与决策,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使员工能自我管理,自觉把个人意志和组织意志结合起来,从而使每个员工心情舒畅地为组织作贡献。三是实行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转变,这也是柔性管理的关键所在。通过培育组织文化,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组织文化而非制度对员工实施管理,并在组织和成员间建立起富有意义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后现代管理思想指导下的管理变革,其宗旨归结为一点就是改善组织的适应力,增强组织的柔性,以求得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结构之间、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管理的思想乃是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建设性意义所在,也是后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学发展的积极意义所在。
  參考文献:
  [1]F·费雷.宗教世界的形成与后现代科学[A].后现代科学[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2]罗珉,李永强.西方后现代管理思潮评述[J].财经科学,2002,(3):16-20.王治河.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J].中国社会科学,1997,(1):25-35.
  [3]王晓华.后现代主义的真谛[J].探索与争鸣,1998,(8):31-33.
  [4]彭新武,姜璐.传统管理的危机--来自复杂性科学和后现代主义的挑战[J].甘肃社会科学,2002,(4):114-116.
  [5]王永玲,张炳文,张连华.后现代主义思潮:解读与评价[J].东岳论丛,2001,(9):70-74.
  [6]冯周卓.后现代文化与管理变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37-143.
其他文献
摘 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为严峻。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发挥机关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关键词:机关;党的建设;理论武装  加强和改进党的
期刊
摘 要:蒲松龄通过《聊斋志异》抒发无数“孤愤”,其中之一就是批判了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子嗣至上”观。封建伦理下的“子嗣至上”观毒害了人性,破坏了无数美好婚姻,甚至奴役人的一辈子。蒲松龄借助《林氏》《段氏》等篇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关键词:蒲松龄;子嗣至上;批判    伟大作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著作中寄托了无数的“孤愤”。其中,对“子嗣至上”观念的批判,充分表明了作者思想的进步。传统观念认为“不孝有
期刊
摘 要:宣传教育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前期性工作,也是最基础的工作,贯穿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全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创新和完善。  关键词: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新形势;改革创新    在深入开展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活动中,既要遵循宣传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各地的具体实际,认真扎实地开展活动,这样才会有针对性,
期刊
摘 要:分类讨论思想是中学数学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有效掌握分类讨论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对于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七年级学生由于认知能力差异、发散思维训练短板等原因,对解分类讨论问题普遍感到较为困难。本文结合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中相关内容中渗透分类讨论解题方法进行归纳解析,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七年级;分类讨论;解题技巧  分类讨论是比较数学对象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根据数量关系或
期刊
摘 要: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政工干部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甚至还存在着很多偏见。实际上,企业内的各级政工师,大都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文化修养,是一支很重要的“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理论学习和宣传教育方面的专长,对于促进企业干部和职工的理论学习,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企业政工师;修养;重要性    当今时代,凡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企业内都有一批为数不少的政工师,在理论学习中起到“师”的作用
期刊
随着“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深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对于每位政法干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本文针对当前基层检察院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来论述加强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及在实践中如何更好的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并通过核心价值观指导检察业务工作,促进基层检察院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期刊
摘 要:农村古建筑是一个地区特殊的文化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文章中主要就保护和开发目前农村古建筑谈几点个人意见,并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方案,供研究讨论。  关键词:农村古建筑;意义;保护;开发;方案    农村古建筑是一个地区特殊的文化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农村古建筑不单是建筑物,还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它集中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广大人民群众
期刊
摘 要:马克思和恩格斯150年前就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全球化作了深刻论述。站在今天的时代坐标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并未过时。但时代毕竟在前进,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形式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尤其是2008年世界范围金融危机的爆发和2012年欧债危机的继续深化,面对全球化,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全球化,同时也要对全球化问题作深入的研究和反思,这样,我们就能处变不惊,
期刊
摘 要: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应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又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崇高的信仰付诸实践。只有在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在行动上实践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理论的力量转变成物质的力量,才能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和信仰的科学性联系起来,我们不能肤浅的看待马克思主义,它的理论指导了一个阶级,一个国家,指明了社会规律的发展
期刊
摘 要:总结了企业经济适用住房工程管理的体会与做法;从工程实际出发,以事前、事中控制为手段对工程加以管理;在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中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并以实例对经济适用住房的管理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经济适用住房;工程管理    0.背景介绍:  经济适用房工程关系着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如何在工程建设中做好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就“三控”工作在工程中的科学应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