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朝鲜朝先后经历了“壬辰楼乱”、“丙丁虏乱”,战乱引发的社会危机引起了思想界的变动,韩国哲学界的实学得以产生,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韩国著名的史学家柳馨远的哲学思想充分表现出“复古变革”和“经世致用”的倾向,主要存在于《磻溪随录》这部著作中,其中,关于改革思想的阐述较多,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理论,对后世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将对柳馨远的改革思想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为我国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柳馨远;改革思想;实学思想
柳馨远(1622-1673),字德夫,号播溪,生长于士大夫家庭,学于舅父李元镇,推崇栗谷李琪。其少年时期适逢两次胡乱,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层声称“北伐”和“尊明大义”,却没有采取任何实质行动。柳馨远出于对上层的失望,没有步入仕途,而是隐居罗安北道的扶安县愚播洞,从事学术研究和社会改革活动。他博览群书,反对“空理空谈”,主张学问必须有益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著有《磻溪随录》,从实学立场出发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柳馨远也被誉为朝鲜实学派的开创者。柳馨远很少追究实学的内在含义和现实意义,更重视在改革中推行具体的实学论,主张远离空虚的学问,崇尚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社会改革的“实际有用之学”。
柳馨远认为“唐世均田之制亦近古意,丽祖用之以致富强”,但“唐及高丽之制,以人为本,计丁给田,故有人与田相为多寡之弊。此虽似相近,而实与古法不相合”。他根据朝鲜朝的实际情况,主张以灵活方式复行井田,“地形不必宽而制无不可,公田不必置而可为什一,采地不必设而各有其养,合于自然之理,易于今日之行”,这样“虽不画为井形,而井田之实俱在其中”。虽然他与黄宗羲一样强调“民本思想”,但与黄宗羲期盼君主能秉承以人民幸福为念的道德情怀,赋予知识分子更多参政权,进而由知识分子来监督朝政,政清令明等不同,柳馨远的“民本”强调的是解决百姓的具体问题,包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政府在制定政策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老百姓。此外,柳馨遠还强调尊重人,主张人无贵贱之分,进一步突破了等级门第观念,赋予了奴裨阶层一定程度的自由和平等。明朝灭亡、朝鲜朝降清后,柳馨远开始对兵制改革倾注大量热情。明朝兵制设想 “五十口而出一人,则其役不为重;一十户而养一人,则其费不为难;而天下之兵满一百二十余万,亦不为少矣”。柳馨远设定的兵民比例为“四顷出一人”,即四名男丁中出一人服兵役,三人供养,“四顷夫内一人为主,则三人为保夫。保夫每一人岁出米十二斗或布二匹以助之”。目的是希望士兵服役期间专心训练,提升战斗力,不给百姓增加经济压力,因此,柳馨远的改革思想完全是从老百姓的立场出发的,受到了当时老百姓的拥趸。
在发展社会经济方面,柳馨远称“工商之不可无,与士农无异”,并从税收、关隘等方面都做出了有利于商品流通、工商业发展的规定。为了减轻社会负担,增加劳动人口,他倾向于取缔僧尼巫现。柳馨远主张“禁僧尼”,“凡僧徒不得受田”,僧尼皆令还俗“不还俗者征赎布十匹”,“凡有公家大小役,役以僧徒”,“凡寺刹钟鼓,皆属公”“自今以后,令民不得出家为僧。凡为僧者,没为奴;与子为僧徒弟者,与者受者,俱杖八十,边远充军”。
在政治方面,柳馨远不是没看到朝鲜朝统治阶层的种种问题,而是认为引发国家全面失衡的根源在于土地兼并的盛行,因此,以田制改革为变革基础,希望将土地收回国有并重新分配以解决诸多社会问题,进而摆脱当前境况,即“经界一正而万事毕”“若不正田制,则民产终不可恒,赋役终不可均,户口终不可明,军伍终不可整,词识终不可业,刑法终不可省,贿赂终不可遇,风俗终不可厚”。“公田一行,百度举矣,贫富自定,户口自明,军伍自整,唯如此而后,教化可行,礼乐可兴。不然,大本己紊,无复可言。”在《磻溪随录》中,四分之一的篇幅都在阐述田制改革,其中近半文字又为回溯历史流脉,柳馨远重视引述历史先例,论证改革依据,力求使每条措施皆有理有据,因此,《磻溪随录》贵在改革内容之详实与具体。
在教育方面,柳馨远十分重视学校职能,将其视为政府良好运行的基本保障,但他强调改革学校教育职能,应突出儒学教育的普及面,并提出了完善各级教育机构,增加平民入学机会等方面的建议,主张京都设太学、道监置营学、州县置邑学,各阶层子弟皆许入学,尤其批判了朝鲜朝森严的等级制度,认为“乡党学校,乃序长幼敦风化之所,尤不可以门阀为序也”。此外,柳馨远还直陈科举之害,主张废科举,行“贡举’,“博采乡党公共之论,善恶之实,明举而会众礼兴,保任而征于久远”。
最后,柳馨远也重视发展工商业,由于朝鲜朝国内一直以实物交易为主,虽有东国通宝,但制作粗陋,并不通行,因此,柳馨远希望参照明朝之法“行钱币”,并制定了详细的推行铜钱诸项措施。他虽未专门介绍用银之法,但在所设定的“物货准式”中,首先强调“以钱二百文准银一两,一定不易,而余皆随其时贵贱”的标准,并将日常流通之白布、米皆按银折算,可见,他并不反对用银。
参考文献:
[1][韩]柳馨遠:《播溪随录(卷一)》,早稻田大学藏乐浪书斋本。
[2][韩]柳馨远:《播溪随录(卷二一)》,日本早稻田大学藏乐浪书斋本。
[3][韩]柳馨远:《播溪随录(卷二五)》,日本早稻田大学藏乐浪书斋本。
【关键词】:柳馨远;改革思想;实学思想
柳馨远(1622-1673),字德夫,号播溪,生长于士大夫家庭,学于舅父李元镇,推崇栗谷李琪。其少年时期适逢两次胡乱,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层声称“北伐”和“尊明大义”,却没有采取任何实质行动。柳馨远出于对上层的失望,没有步入仕途,而是隐居罗安北道的扶安县愚播洞,从事学术研究和社会改革活动。他博览群书,反对“空理空谈”,主张学问必须有益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著有《磻溪随录》,从实学立场出发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柳馨远也被誉为朝鲜实学派的开创者。柳馨远很少追究实学的内在含义和现实意义,更重视在改革中推行具体的实学论,主张远离空虚的学问,崇尚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社会改革的“实际有用之学”。
柳馨远认为“唐世均田之制亦近古意,丽祖用之以致富强”,但“唐及高丽之制,以人为本,计丁给田,故有人与田相为多寡之弊。此虽似相近,而实与古法不相合”。他根据朝鲜朝的实际情况,主张以灵活方式复行井田,“地形不必宽而制无不可,公田不必置而可为什一,采地不必设而各有其养,合于自然之理,易于今日之行”,这样“虽不画为井形,而井田之实俱在其中”。虽然他与黄宗羲一样强调“民本思想”,但与黄宗羲期盼君主能秉承以人民幸福为念的道德情怀,赋予知识分子更多参政权,进而由知识分子来监督朝政,政清令明等不同,柳馨远的“民本”强调的是解决百姓的具体问题,包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政府在制定政策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老百姓。此外,柳馨遠还强调尊重人,主张人无贵贱之分,进一步突破了等级门第观念,赋予了奴裨阶层一定程度的自由和平等。明朝灭亡、朝鲜朝降清后,柳馨远开始对兵制改革倾注大量热情。明朝兵制设想 “五十口而出一人,则其役不为重;一十户而养一人,则其费不为难;而天下之兵满一百二十余万,亦不为少矣”。柳馨远设定的兵民比例为“四顷出一人”,即四名男丁中出一人服兵役,三人供养,“四顷夫内一人为主,则三人为保夫。保夫每一人岁出米十二斗或布二匹以助之”。目的是希望士兵服役期间专心训练,提升战斗力,不给百姓增加经济压力,因此,柳馨远的改革思想完全是从老百姓的立场出发的,受到了当时老百姓的拥趸。
在发展社会经济方面,柳馨远称“工商之不可无,与士农无异”,并从税收、关隘等方面都做出了有利于商品流通、工商业发展的规定。为了减轻社会负担,增加劳动人口,他倾向于取缔僧尼巫现。柳馨远主张“禁僧尼”,“凡僧徒不得受田”,僧尼皆令还俗“不还俗者征赎布十匹”,“凡有公家大小役,役以僧徒”,“凡寺刹钟鼓,皆属公”“自今以后,令民不得出家为僧。凡为僧者,没为奴;与子为僧徒弟者,与者受者,俱杖八十,边远充军”。
在政治方面,柳馨远不是没看到朝鲜朝统治阶层的种种问题,而是认为引发国家全面失衡的根源在于土地兼并的盛行,因此,以田制改革为变革基础,希望将土地收回国有并重新分配以解决诸多社会问题,进而摆脱当前境况,即“经界一正而万事毕”“若不正田制,则民产终不可恒,赋役终不可均,户口终不可明,军伍终不可整,词识终不可业,刑法终不可省,贿赂终不可遇,风俗终不可厚”。“公田一行,百度举矣,贫富自定,户口自明,军伍自整,唯如此而后,教化可行,礼乐可兴。不然,大本己紊,无复可言。”在《磻溪随录》中,四分之一的篇幅都在阐述田制改革,其中近半文字又为回溯历史流脉,柳馨远重视引述历史先例,论证改革依据,力求使每条措施皆有理有据,因此,《磻溪随录》贵在改革内容之详实与具体。
在教育方面,柳馨远十分重视学校职能,将其视为政府良好运行的基本保障,但他强调改革学校教育职能,应突出儒学教育的普及面,并提出了完善各级教育机构,增加平民入学机会等方面的建议,主张京都设太学、道监置营学、州县置邑学,各阶层子弟皆许入学,尤其批判了朝鲜朝森严的等级制度,认为“乡党学校,乃序长幼敦风化之所,尤不可以门阀为序也”。此外,柳馨远还直陈科举之害,主张废科举,行“贡举’,“博采乡党公共之论,善恶之实,明举而会众礼兴,保任而征于久远”。
最后,柳馨远也重视发展工商业,由于朝鲜朝国内一直以实物交易为主,虽有东国通宝,但制作粗陋,并不通行,因此,柳馨远希望参照明朝之法“行钱币”,并制定了详细的推行铜钱诸项措施。他虽未专门介绍用银之法,但在所设定的“物货准式”中,首先强调“以钱二百文准银一两,一定不易,而余皆随其时贵贱”的标准,并将日常流通之白布、米皆按银折算,可见,他并不反对用银。
参考文献:
[1][韩]柳馨遠:《播溪随录(卷一)》,早稻田大学藏乐浪书斋本。
[2][韩]柳馨远:《播溪随录(卷二一)》,日本早稻田大学藏乐浪书斋本。
[3][韩]柳馨远:《播溪随录(卷二五)》,日本早稻田大学藏乐浪书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