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这门课程不能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样会让这门课程显得死板生硬。离开了学生的真实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律令无异于纸上谈兵,所以我们必须把课本上的知识带到实际生活中。初中政治教学不能停留在课本上。如何做到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这是一个必须以实际行动来回答的问题。
一、树立新的教材观
教学的结构通常被视为由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构成。这种界定可以说是现代把握教学结构的最经典的模型。教材包括了教师的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教材当然盖了教科书,但不限于教科书;而教科书则是最有代表性的最基本的教材:“教科书”是根据学科课程的构成加以系统编制、供教学用的学生用书。教科书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教育理念,教科书都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从这个意义上说,轻视教科书的任何想法和做法都是不恰当的。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绝对的教材——“教科书中心主义”。
学科教学中体现的“教科书观”大体有三种:“教教科书”,“用教科书教”,“不用教科书教”。如何使用教材(教科书)——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这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尺。“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特征,“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二、构建新的教学观
“改革的中心在课堂”,传统的品德课堂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目标方面的知识要求具体,能力要求泛化,情感目标缺位;教学过程方面的以讲为主,教材至上,格式化教案;教学评价的方法单一,重结果,轻过程等等。
1.树立崭新的教学目的观
思想品德课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每个公民都应接受的普及性教育,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始终以人为中心,传统课堂教学过份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了课堂教学的中心,改革课堂教学首先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实现教学“过程与结论”的统一
“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品德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过去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知识的来龙去脉,省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记诵“标准答案”。
品德教学的确需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正确的历史结论,但如果不经过学生对历史现象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没有一个丰富的思维过程,没有多种政治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很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可以说,品德学习就是一个从感知到积累知识,从积累知识到理解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对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品德教学必须就“结论与过程”相结合,那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消化,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3.关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教学中师生进行的一系列具体活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教师在选择使用教学方法时应具有整体化最优化的意识,注意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机配合。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如,课堂讨论,进行社会调查,课堂剧,演讲赛,撰写品德小论文等。另外,还应积极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录像、影片、挂图、多媒体、网络等,努力开发和制作品德课件。教师要迅速转变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转变课程评价观
学业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在学习评价实施过程中,应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基于这些要求,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
1.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过去“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仅用一把尺子来评价学生,使不少学生成了失败者而生活在灰暗的心理状态中,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长处,人人都有闪光点。从一个角度看学生,可能只有1%的天才;从多个角度看学生,也许就有99%的天才。因此,品德教师应注意运用多把尺子评价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2.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以前的分数评价属于相对评价的范畴。这种评价有三种缺点:(1)学生总有进入最差档的。如,有的学生尽管考了优秀,但可能仍是最后一名学生。(2)总有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进入不了名额有限的第一名。(3)按这种评价方式,容易使孩子的学习目标转移,使孩子更关心竞争对手,而忽视自身的不足。不比基础比进步,采用“比值法”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消除以上弊端,“比值”是学生上次成绩与本次成绩的比较值,是学生个体成绩浮动的反映,“比较评价法”淡化了名次效应。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信心。就算“比值”降低了,学生也容易从自身找原因,从而调整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而不去怨天尤人。
3.关注教学的长期效果
教学的效果发生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有的方面,教学效果能够即刻显现;有的方面,经过一定的练习,也会很快发生行为上的变化;但有些方面,它的效果发生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对学生思想信念态度智能等方的影响,往往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因此,教学的长远效果,现在很难预测。因此评价还需关注其长期效果。
课改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场运动或一次事件!教育改革更是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一棵树的生长会有年轮的印痕。如果仅凭着一股热情,难免会做出不切实际的事情。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只有以满腔的热情、积极的心态主动投人到课程改革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一中学830000)
一、树立新的教材观
教学的结构通常被视为由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构成。这种界定可以说是现代把握教学结构的最经典的模型。教材包括了教师的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教材当然盖了教科书,但不限于教科书;而教科书则是最有代表性的最基本的教材:“教科书”是根据学科课程的构成加以系统编制、供教学用的学生用书。教科书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教育理念,教科书都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从这个意义上说,轻视教科书的任何想法和做法都是不恰当的。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绝对的教材——“教科书中心主义”。
学科教学中体现的“教科书观”大体有三种:“教教科书”,“用教科书教”,“不用教科书教”。如何使用教材(教科书)——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这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尺。“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特征,“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二、构建新的教学观
“改革的中心在课堂”,传统的品德课堂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目标方面的知识要求具体,能力要求泛化,情感目标缺位;教学过程方面的以讲为主,教材至上,格式化教案;教学评价的方法单一,重结果,轻过程等等。
1.树立崭新的教学目的观
思想品德课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每个公民都应接受的普及性教育,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始终以人为中心,传统课堂教学过份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了课堂教学的中心,改革课堂教学首先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实现教学“过程与结论”的统一
“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品德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过去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知识的来龙去脉,省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记诵“标准答案”。
品德教学的确需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正确的历史结论,但如果不经过学生对历史现象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没有一个丰富的思维过程,没有多种政治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很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可以说,品德学习就是一个从感知到积累知识,从积累知识到理解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对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品德教学必须就“结论与过程”相结合,那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消化,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3.关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教学中师生进行的一系列具体活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教师在选择使用教学方法时应具有整体化最优化的意识,注意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机配合。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如,课堂讨论,进行社会调查,课堂剧,演讲赛,撰写品德小论文等。另外,还应积极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录像、影片、挂图、多媒体、网络等,努力开发和制作品德课件。教师要迅速转变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转变课程评价观
学业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在学习评价实施过程中,应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基于这些要求,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
1.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过去“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仅用一把尺子来评价学生,使不少学生成了失败者而生活在灰暗的心理状态中,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长处,人人都有闪光点。从一个角度看学生,可能只有1%的天才;从多个角度看学生,也许就有99%的天才。因此,品德教师应注意运用多把尺子评价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2.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以前的分数评价属于相对评价的范畴。这种评价有三种缺点:(1)学生总有进入最差档的。如,有的学生尽管考了优秀,但可能仍是最后一名学生。(2)总有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进入不了名额有限的第一名。(3)按这种评价方式,容易使孩子的学习目标转移,使孩子更关心竞争对手,而忽视自身的不足。不比基础比进步,采用“比值法”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消除以上弊端,“比值”是学生上次成绩与本次成绩的比较值,是学生个体成绩浮动的反映,“比较评价法”淡化了名次效应。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信心。就算“比值”降低了,学生也容易从自身找原因,从而调整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而不去怨天尤人。
3.关注教学的长期效果
教学的效果发生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有的方面,教学效果能够即刻显现;有的方面,经过一定的练习,也会很快发生行为上的变化;但有些方面,它的效果发生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对学生思想信念态度智能等方的影响,往往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因此,教学的长远效果,现在很难预测。因此评价还需关注其长期效果。
课改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场运动或一次事件!教育改革更是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一棵树的生长会有年轮的印痕。如果仅凭着一股热情,难免会做出不切实际的事情。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只有以满腔的热情、积极的心态主动投人到课程改革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一中学830000)